英國概況  

英國的全名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The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顛包括三個區,最大的一區是英格蘭(England),其次是蘇
格蘭(Scotland),最小的一區是威爾斯(Wales)。 這三個
區加上北愛爾蘭在一九九○年時人口約七千五百萬人。在
行政區域的劃分上,目前全英國一共有七十二個郡(County
),各郡的名稱及位置請參考下頁的附圖。蘇格蘭的首府
在愛丁堡(Edinburgh), 威爾斯的首府在卡蒂夫(Cardiff),
北愛爾蘭的首府在貝爾菲斯特(Belfast),全英國的首都則
位在英格蘭南方的倫敦(London)。

<回頁首>

    英國是西歐的一個島國,以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 與歐陸相隔,屬於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終年
溫和濕潤,但因地處海島,不時遭受颶風的侵襲。英國的
年平均氣溫為攝氏十度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約一千毫米。
以倫敦地區為例,此區向以多雨多霧著稱,尤以冬天更為
顯著,茲將倫敦地區一年十二個月的平均氣溫列於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最高平均 6 7 9 13 17 20 22 21 18 13 9 7
最低平均 4 4 6 8 12 15 17 16 14 9 7 6

<回頁首>

    英國是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之一。在這些國家中
,英國的能源最豐富,主要的能源有煤、石油及天然氣等
等。自十九世紀以來,英國的礦坑就是全世界挖得最深的
,有時進入倫敦某些地下鐵車站,還能使人聯想到英國礦
坑的景況;英國的礦工也因此形成了社會上龐大的中下勞
動階級,今日還有許多英國人的祖父母輩是出身礦工階層
滿C到了八十年代,它卻搖身一變,成了全球第五大產油
國。原來,它濱臨的北海海底蘊藏了豐富的石油礦,拜高
科技之賜,英國大量在北海中開採石油,結果帶來了一筆
可觀的進帳。除了能源之外,英國也是國際金融市場的要
角,倫敦的金融股市一向與紐約和東京的同居世界三大金
融市場的地位。此外,倫敦的生活指數也高居世界之冠。

<回頁首>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地方,因此,
也可說他是現代文明的發祥地。然而,物換星移,在工業
革命時期最輝煌的工業,諸如:紡織、冶金、開礦等等,
都已成了夕陽工業,光芒不再。但是英國挾其在海權時代
打下的世界強權基礎,以及賴工業革命之賜而成為現代文
明發祥地的底子,在本世紀末才興起的尖端科技領域中急
起直追,所以,目前英國還是能在航空、電子、化工等高
科技領域中領先他國。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海底石油的開
採、電訊和衛星網路等應用的領域中,英國是執世界牛耳
的國家。

<回頁首>

    在農、林、漁、牧方面,英國的表現差強人意。
英國受限於土地面積,無法發展出像美國一樣的農業規模
與產量,八十年代末期,英國農業的總產值不到全民總產
值的百分之二。在漁業方面,以海權王國為歷史背景的盎
格魯•薩克遜人就拿手多了。英國的捕魚業是全歐洲最重
要的,捕魚量除了滿足了英國人的需求,還外銷歐洲內陸
各國;英國人的菜餚中,海鮮類的烹飪佔了很重要的一環
,尤其是炸魚,更是世界聞名。

    旅遊業是英國目前最重要的無煙囪工業。全球第
一家旅行社Thomas Cook就是在這個國家開張的。現今,這個
擁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旅行社,其連鎖店不但遍佈全歐,
還跨海到世界五大洲,成了旅遊業界中屹立不搖的巨人。
在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隨便一處都有說不完
的史實,看不盡的史蹟;隨便一個古堡,都能和歷史上響
晷揪漱H物扯上干係,成為全球遊客慕名而來的焦點。所
以,截至九○年代止,全英國的旅行社逾三千家,共僱用
了一百五十萬名的員工,除了提升旅遊服務的品質外,還
為這個國家製造了大量工作機會,並賺進了大筆的外匯。

<回頁首>

    英國境內最受歡迎的旅遊地點,除了首都倫敦,
蘇格蘭首府愛丁堡,還有著名的大學城牛津和劍橋,大文
豪莎士比亞的故鄉“雅芳河上的斯特拉福”(Stratford-upon-
Avon),倫敦近郊的數個皇室城堡。近年,英國政府為了應
付每年大量湧入的觀光客,致力發展國內的高速公路。目
前,在英國境內旅行,除了使用原先就已四通八達的鐵路
網外,往來首都與各大城市之間還有六線道以上的高速公
路暢行無阻,當然在各大城市之間,鐵、公路網也都十分
發達了。

    英國由於地理環境、歷史淵源以及語言文化上的
優勢,一向是歐洲與美洲經濟或政治交易的主要橋樑。在
英國保守黨政府於一九七九年上台以來,取消了外匯管制
,使得英國人與海外的經貿關係一日千里。目前,來自世
界各地的投資家均樂於在這個政治體系穩固、社會本體安
定的國家進行投資、置產等經濟活動。這些活動帶動了英
國整體的經濟發展,使得這個國家不再是個日暮之國。

<回頁首>

    在一九六○年代初期,著名的金融時報社長兼倫
敦經濟學院院長羅賓森爵士,向英國政府呈交一份大學發
展計劃,在此計劃中建議政府擴充英國大學與學院,以期
趕上現代的高科技潮流,並振興英國的高等教育。事實上
,直到八十年代之初,英國大學在歐洲各國中所佔的比重
,除了土耳其之外,都還是遠落在他國之後。好在英國的
大學生在學時受到政府和社會各式的優惠和照顧,較之德
、法等國的大學生為佳,因此中途輟學的機會較少,此點
使得英國的大學教育更為成功,也更具意義。

<回頁首>

    六○年代中期,英國當局創立了八所新興的“紅
磚”大學。這些大學雖然肩負著追上世界高科技新潮流的
使命,但在許多方面還是擺脫不了牛津和劍橋的影子。在
外觀上,每所大學的建築都“仿古”興建,講究氣派,例
如:英倫南方的埃塞克斯大學,仿古興建教堂式的拱門;
位在教會城中的肯特大學,豪華的餐廳可俯瞰壯觀的Canter-
bury大教堂; 英倫東部的東安格拉大學,建有古巴比倫式
塔樓的建築群...等等,處處顯示出新興大學的仿古之
風。這些學校在內政上也頗有古風,因為,每所大學的校
長都由一位牛津或劍橋的副校長擔任。

<回頁首>

    在全英國一片擴充高等教育的聲浪中,舊有的大
學和學院也急著大興土木,增加招生名額。倫敦大學在一
九六一年的學生人數是一萬六千人,到了一九九一年,學
生的人數已經超過四萬人,幾乎不輸給美國任何一所州立
大學;此外,威爾斯大學各個校區以及像曼徹斯特這樣歷
史悠久的市立大學,在質與量雙方面也不斷在壯大中。
    歷年來,英國的高等教育崇尚“學術自由”,這
個心態下的歷史包袱就是大學中普遍“重文輕理”的現象
。英國各大學中,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系的學生人數不斷地
膨脹,但實用性的科目諸如工程學等等則偶會招生不足,
這個現象也是六○年代英國當局大舉興學以來急欲突破的
一個重點。因此,新興的大學大多以綜合性的技術學校為
主,提供的攻讀領域也多朝向應用性的高科技方向發展。

<回頁首>

    六○年代英國的新舊大學在不斷擴充規模之際,
大學教授的需要量也隨之劇增。結果,為因應市場的需求
,大批的教師搖身一變,成了擁有終身職的大學教授。他
們在“學術自由”的保障之下,不但不會被學校解聘,也
很難再被調職。同時,在這一大群人群策群力、團結合作
之下,教師公會的權力開始伸張,他們變得更知道如何與
政府討價還價了。

     到了七○年代的末期,英國的保守黨再度執政,
當時的首相柴契爾夫人決定大刀闊斧削減公共開支,而大
學的經費成了首當其衝。在當時,許多有名的英國大學為
了開源,不惜放下身段由私人企業引進贊助教學的資金,
因此得以維持大學的研究和教學水準。漸漸地,各校為了
吸引私人企業贊助,不得不努力提高教學與研究的質與量
。英國政府此項對教育界不利的政策反倒刺激了大學本身
的進取心,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回頁首>

    英國政府在大張旗鼓整頓國內正規高等教育的同
時,為了使高等教育更為普及,更加平民化,於七○年代
又開設了大學延續教育,稱為“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
ty),這種延續教育類似美國大學中的教育推廣課程(Extend-
ed Studies),和台灣的空中大學也頗為神似,目的都是為想
再升學的成年人提供一個重回學校接受再教育的機會。英
國“公開大學”的教學方式可能透過函授,也可能經由電
視教學,完成某一階段的課程後,就被授予相當於正規教
育的類似學位。在七○年代以後,公開大學成了英國境內
急速發展的新型學府之一,第一批公開大學的畢業生人數
,竟然超過同年牛津和劍橋兩所大學畢業生人數的總合!
公開大學的學生大多來自英國社會的中產階級,其中三分
之一的畢業生原先的職業是老師,而在這種“非正統”的
大學中,學生選擇當作主修的科目也以理工科的為多,由
此可以窺知英國政府近年來在高科技方面的努力。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