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向上 下一頁

德國MBA

一.辛德勒的誕生

    在二十世紀的前五十年,有為的德國年輕人,第一生涯志願是進入政府機構服公職,第二志願從軍報國,第三志願當學者、做科學家,第四志願則是進入農業界、增產報國。從商?那要等所有的理想抱負都成空、都化為泡影,才會考慮的最後一條『謀生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粉碎了德國人對政府的信仰與對公 務員的崇敬之心。戰敗之後,德國的軍隊被聯軍解散,何來從軍報國之路?德國境內大部份的農業都在東德,而一道柏林圍牆將東德徹徹底底地劃入鐵幕,農業增產報國澈底被集體農場的『共產』所取代。於是,有為的德國年輕人只能擁抱最後的一個理想:當學者、成為一名科學家。
    然而『科學』或『研究』這一條路畢竟陝隘難行,容不下這麼多有為青年,也用不著這麼多熱血沸騰。於是,德國青年漸漸發現『從商』不再那麼『難於啟齒』,而願意走入企業界的年輕人,也不再感覺被視為『四民之末』。

二.傳統的企業文化

    其實,在德國這個『實事求是』的國度,各大產業界在管理上一向頗有制度與傳承,對於新進人員的培訓與再教育也一向不遺於力。員工進了某一個大企業,若沒有遭遇到不可抗拒的外力、或有什麼特別的原因,通常都樂意融入企業體,與企業共存共榮,共同成長。所以,企業的生涯就是每位員工的生涯。企業願意教育員工、栽培員工,員工也樂意為企業付出一輩子的辛勤。職是之故,商學教育在德國一直沒有發展的空間,因為各大企業早已充份地發揮了教育與職業訓練的功能。想要進入企業界職場的年輕人,遂沒有再向外爭取教育機會的必要。

三.MBA的聯合國 KOBLENZ MBA

    近年來,德國的本土企業也受到了全球性跨國大企業的衝擊,企業國際化的需求日趨殷切。處在這樣的時代,德國國內許多年輕人遂開始認真地考慮尋求國際生涯(international career)。然而,受限於德國國內萎縮的商業教育和有限的國際管理經驗,這些野心勃勃的年輕人只好選擇出國留學,一方面可取得國際經驗,另一方面則提高學歷。這些年輕人留學的第一目標,是鄰近的歐洲各國,第二目標則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
    除了留學他國外,目前德國境內唯一的選擇,只有一所位在萊茵河畔 Koblenz市的企業管理商業學院。這個商學院自己發展出來的課程,仍以大學部的傳統商學課程為主。而在研究所的階段,則大部份的課程不是來自美國、就是其他歐洲國家的 MBA Schools。 Koblenz MBA目前所採用的教學方式,或者是送學生到美國與其他歐洲國家的 MBA Schools中修課,稱做交換學生(exchange program),或者是引進他國的課程與教授,在德國當地教學,要真正發展出屬於德國人自己的 Koblenz MBA,可能還需假以時日。

留學移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