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术语解释

【本师】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

【船师】佛教术语。指如来佛,以其能渡众生出迷津,故云。

【大思教主】佛教术语。即释迦牟尼。

【能仁】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意为有能力与仁义的智者。

【前佛】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因系弥勒菩萨之前出世的佛,故称。

【一大事】佛教术语。源于《法华经?方便品》:”诸佛释尊唯以一大事之因缘故出现

于世。” 在佛教文学中,其指“佛为救济众生,出现在此世”之意。

【八相成道】佛教术语。指神话传说中释迦牟尼一生的八个阶段。第一相为下天:释

迦牟尼在经历了本生故事中所叙述的种种轮回转生后,便在兜率天内院与众天神计

议,决定最后一次转生要以摩耶夫人为母,然后乘白象从兜率院出发,降下人间。第

二相为入胎:即乘白象从摩耶夫人右肋入胎,当时夫人正在梦中,梦见此事。第三相

为住胎:指释迦牟尼在母胎中的行住坐卧,与天上无异。第四相为出胎:释尊从母体

右肋降生,降生后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自称“天上地

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佛浴

日,或称浴佛日。一般定为阴历四月初八日。第五相为出家:即十九岁时决定出家以

追求最高的真理,求得大彻大悟,乘白马于夜半跳出宫墙,走入山林。第六相为成

道:经过六年的苦行,终于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第七相为转法轮:为释迦牟尼成道

后说法普渡众生的事,共五十年,第八相为涅槃,或称入灭;即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自

知阳寿将尽,便离开说法的王舍城,来到拘尸那迦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头朝北,右手

支脸,左手放置身上,双足并拢,取侧卧之势,面向西,进入大般涅槃(大解脱)之

境。入灭前嘱咐弟子阿难:“已成者皆灭,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灭后以法为

师。”又,小乘之说无“住胎相”,有“降魔相”(即成道前力挫诸魔的诱惑),称

为“小乘八相”。

【释迦八相】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在此世出现时的八种相,一般指降兜率、入胎、

降诞、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等八相。

【降魔相】佛教术语。指天神、菩萨或佛降伏妖魔时的愤怒之相。小乘教将佛降妖魔

相亦作为佛的“八相成道”中之一相。

【降魔】佛教术语。指降伏恶魔。佛教美术中,常绘释迦牟尼成道过程中,克服恶魔

诱惑之事,图中佛尊端坐不动,神态毅然。后来亦作征服恶敌、烦闷解。

【本愿】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在尚未成佛时所立的誓愿。

【大觉】佛教术语。指佛的觉悟、大悟,或得到觉悟的人,包括释迦牟尼。

【四无所畏】佛教术语。有“佛四无所畏”、“菩萨四无所畏”二种。意皆指无所畏

惧。“佛四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成佛后具有一切智,故无所畏),漏永尽无所

畏(已断绝一切烦恼,故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已能破除一切非佛的障碍,故无

所畏),说出道无所畏(已远离苦难,故无所畏)。” 菩萨四无所畏:能持无所畏

(能诵记与解说佛法,对此自信而无畏),知根无所畏(了解众生的根机深浅,因而

对众生说法无所畏),决疑无所畏(能解决众生的疑难,对疑难亦无所畏),答报无

所畏(能圆满地回答听者的各种问题,对此充满信心,无所畏惧),四无所畏亦称四

无畏。

【十力】佛教术语,指佛所具有的十种智力: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能辨识理与非理);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能知道一切众生三世的因果业报);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能知道各种禅定、解脱、三昧);

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能知道众生的对佛悟性之能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能知道众生的种种智慧之能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能知道众生各界的素质);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能知道转生或轮回诸情况,知道众生来生情况的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知道众生的善恶,有如天眼般无所阻障);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道众生宿命与无漏涅槃。即断绝三界烦恼和得到真理的智

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能知道永断烦恼惑业,而不再轮回于死生的智力)。

另,菩萨也具有十种能力,亦称十力,即:深心力、增上深心力、方便力、愿力、行

力、智力、乘力、转法轮力、神变力、菩提力。

【通力】佛教术语。指神通之力,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三明】佛教术语。指佛、阿罗汉所拥有的三种神力,可以破除愚昧、黑暗,达到光

明。即:

1.宿命明(亦称宿命通,指能知一切的来世乃至百千万世之命运);

2.天眼明(亦称天眼通,指能看透一切事物与众生,知其死生之状);

3.漏尽明(亦称漏尽通,指能断绝一切烦恼[漏],而摆脱生死轮回,达到不生不

死之状)。三明亦称三达。

【三明六通】佛教术语。即三种智慧和六种神遇。三种智慧为:能知道过去、现在、

未来的三种智慧。六种神通为:

1.宿命智:可以知道所有人的前世;

2.天眼智:能看到世上的一切力量;

3.漏尽智:能消除一切烦恼,领悟一切;

4.天耳智:能听到和分辨一切;

5.他心智:能知道别人心中的善恶;

6.神足智:可以显示种种奇迹。此为佛、菩萨所有。

【菩提】佛教术语。指断绝世俗烦恼而获得解脱的智慧。但由于‘菩提’一词涉及对

佛教根本义理的不同,佛教各个宗派在运用上也不尽相同。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教术语。指对佛教真理的无比完全的觉悟,以及无所不知

的智慧,亦称“无上正觉”、“无上直等觉”。这种智慧是超人的,唯佛具有,故也

作佛的代称。

【无上正等正觉】佛教术语。亦称“无上正等觉”、“无上正觉”。指无比完全的智

慧、觉悟。参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佛教术语。亦称“佛无漏智”。指佛所特有的智慧。

【无漏智】佛教术语。指能断除三界烦恼而证得真谛的智慧,因这种智慧尚未获得认

识上的根本转变,仍属世间智慧,故称。泛指“佛智”。

【三智】佛教术语。指断除尘世烦恼、证得佛旨的三种智慧,即:“一切智”、“道

种智”、“一切种智”。也为佛、菩萨所有。参见相应各辞条。

【道种智】佛教术语。亦称“道慧”、“道种慧”。为“三智”之一。指一开始习佛

就有的成道的智慧,贯穿于习佛的全过程,是获得“一切智、”“一切种智”的基

础。

【一切种智】佛教术语。为“三智”之一。指能以一种之智,知一切诸佛之本质,又

能知一切人、事的因果,即无所不知的智慧。

【一切智】佛教术语。为“三智”之一,指认识“空性”的智慧。

【萨婆若】佛教术语。即“佛智”之一。各家的含义不同,指“一切智”,也有指

“一切种智”。译文亦有作“萨云若”、“萨云然”。

【真如】佛教术语。指绝对不变的实体,即真实。早期佛经称“本无”。禅宗认为真

如就是脱离一切俗物达到自由的心境,故名。

【本无】佛教术语。即“真如”,参见该条。

【一切智智】佛教术语。指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理之正智。

【三十二相】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所具有的三十二种奇特功能,与细微特征八十种

好,同为后人所形容佛陀的杰出特征。亦称“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

相”,以及“四八相”等。它们是:

1.足下安平立相:立在大地上时,脚底与地密切结合,不留空隙。

2.足下二轮相:两个脚心各有一个轮宝肉纹。

3.长指相:手指、脚指细长。

4.足跟广平相:脚后跟宽而圆。

5.手足指缦网相:手指、脚指间有肉皮连着,如蹼状。

6.手足柔软相。

7.足肤高满相,足背高超而圆满。

8.腨如鹿王相(或伊泥延脯相):大腿部象鹿腿纤而好。

9.正立手摩膝相:即双手过膝。

10.马阴藏相:性器如雄马之性器,能藏入腹内。

11.身广长等相:身长与两手张开等长

12.毛上向相:身上所有的毛都向上长。

13.一孔一毛生相:身上每一毛囊生一青色毛。

14.金色相:全身现纤细的金色光泽。

15.丈光相:身光照四面各一丈远。

16.细薄皮相。皮肤细滑,而不容一点尘土。

17.七处隆满相:即两手、两足、两肩、脖颈隆满丰腴。

18.两腋下隆满相。

19.上身如师(狮)子相。

20.大直身相。

21.肩圆好相。

22.四十齿相:上下共四十齿(常人三十四齿)。

23.齿齐相。

24.牙白相。

25.师(狮)子颊相:脸蛋隆满,如雄狮之颊。

26.味中得上味相:喉中常有津液,食物与之混合,其味无穷。

27.广长舌相:舌头又宽又长,又软又薄,可以舔到面部额上。

28.梵音深远相。发音深沉,四远皆闻。

29.真青眼相:眼瞳子如青莲花色。

30.眼睫如牛王相:睫毛长而美,浓重而不乱。

31.眉间白毫相:两眉之间略上处有一白毫,右旋盘成蛇蟠状,放光,展开则可向前

直射一丈五尺长。

32.顶髻相:佛发自然成螺状卷,顶上隆起一块肉如髻形,发常作青翠之色。一说又

有胸前有“卐”字印,亦属“三十二相”之一。

【色身】佛教术语。指能用肉眼看到的容貌、身姿,即人的肉躯。有时亦指佛、菩萨

的完美无缺的身体,即“相好身”。

【卍】佛教符号。音“万”,为佛陀胸部的吉祥标志,也是“三十二相”之一,象征

太阳或火,表示光明与吉祥。有时亦作“卐”。

【金口】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之口,借以强调其说法之正确。此说乃沿袭原始佛教

用黄金譬喻释迦牟尼的习惯。

【青莲】佛教术语。即青莲华,青紫色,叶则细长。人们往往将此喻为佛眼。

【后光】佛教术语。亦称“背光”“光背”。指佛、菩萨像背后金色的微光,有圆

光、轮光、宝珠光、放斜光等形式,;其中不动明王的背光呈火焰形。后光的装饰,使

佛像愈加庄严、神圣。

【安详】佛教术语。指安稳详密之意。

【安慧】佛教术语。指安置于智慧之中,而意念不动。

【安隐】佛教木语。“隐”,即“稳”。即安稳、稳安,意指身安心稳。

【八十种好】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所特有的微细隐秘的八十种好容貌。亦称“八十

随形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与“三十二相”并称“相好”,具

体指头、面、鼻、口、眼、耳、手、足各处的特奇长相。如鼻梁修长,不见鼻孔,眉

如初月,耳大如轮埵,踝骨深藏肉中而不外露,嘴唇如红苹果色,上下层相称,脸宽?/P>

病⒔嗑唬崧缏拢劭艨沓ぃ劬η喟追置鳎种浮⒔胖冈捕赋と崛恚患

墙冢讣紫脸け∪螅饨嗝骶唬缁ㄉ嗤贩⒊ざ宦遥倚莘ⅲ砻埽麋

で嗌允肿慵靶夭拷杂屑橄残摹皡d”字,等等。

【大雄】佛教术语。指佛的德号。因佛具有十种非凡的智力,雄大无比,即“大雄

力”,故称。

【六神通】佛教术语。指佛、菩萨的神变力。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

宿命通、精尽通。亦有认为此六神通仅佛所有,为最高的神通。

【化佛】佛教术语。指佛以其神通之力,化作某种临时的形象显现于世。此外,亦指

佛以显示其本地,而放置于头部的小型佛像,如观世音菩萨就在其冠上置一小型阿弥

陀佛像。

【化现】佛教术语。指佛或菩萨以某种世间形象化身于世上。

【示现】佛教术语。指佛、菩萨为普济众生而显示出种种形象。

【权迹】佛教术语。指佛、菩萨为佛教文化辞典济度众生而化身后所留下的痕迹。

【权化】佛教术语。指佛、菩萨为教化众生,化成人形,暂时留在世上。

【权见】佛教术语。亦作“权现”,“权化”等,指佛或菩萨为普济众生而随时化成

某种形象,以利说法行道。

【大权】佛教术语。指佛、菩萨为普救众生,变成各种形象出现于世间的情形。

【善巧方便】佛教术语。指佛、菩萨按不同场合,见机行事,用巧妙的方法,宣传佛

教旨义,这是佛法不离世间法的有力证据。

【弘誓】佛教术语。指佛、菩萨立志救济一切众生的愿望与誓言。一般以“海”,来

形容“弘誓”,如“弘誓深如海”。

【四弘誓愿】佛教术语。指一切佛、菩萨所立的四项誓愿,即:愿普度一切众生,消

灭一切烦恼;学会法力无穷的佛法;达到最彻底的觉悟境界。

【四无量】佛教术语。也称“四等心”、“四梵住”、“四梵堂”、“四无量心”。

旨佛、菩萨为普度众生所具有的四种善心“慈无量心(思虑如何为众生做好事,使众

生欢悦)、悲无量心(思虑如何脱去众生的苦难与悲痛)、喜无量心(以众生离苦得

乐为乐)、舍无量心(对众生一视同仁,不存偏颇之见}。此亦作信徒修行的目标,据

说修此四无量者,功成者可往生“大梵天”。

【三宝】佛教术语。指佛宝、僧宝。法宝。

【佛宝】佛教术语,为“三宝”之一,即释迦牟尼。后来泛指一切佛。

【法宝】佛教术语。为“三宝”之一,指佛所说的教义和教典。

【僧宝】佛教术语。为“三宝”之一。原指僧团,后泛指弘扬佛教之僧人。

【救世】佛教术语。指拯救众生脱离苦难。

【救】佛教术语。指帮助众生脱离危难或苦患之意。

【济】佛教术语。同“救”,参见该条。

【悲】佛教术语,指悲悯、可怜、同情。

【摄受】佛教术语。为佛陀教导众生的方法之一,即以慈悲心去救度众生,感化众

生。

【四摄】佛教术语。亦称“四摄事法”、“四摄法”等。指菩萨为使众生皈摄佛说,

而应做的四件事:布施摄(如果众生乐财则施财,乐佛法则施佛法),爱语摄(依众

生的根性,善言相慰,使之感化),利行摄(做各种有利众生的事),同事摄(与众

生融成一片,以种种方便,随时教化众生,使之趋向正智正慧,得大福报,自度度

人,自利利他,一切无碍)。

【法】佛教术语。泛指宇宙的本原、道理或真理。具体含义很多,如佛的教法,或称

佛法,又指一切事物和现象,或指某一事物或现象。

【妙法】佛教术语。指好的说教、佛法。佛教常称自己的佛法为妙法。

【真谛】佛教术语。即真实的道理,相对“俗谛”而言,世间法为“俗谛”,出世间

法为真谛。

【胜义谛】佛教术语。即“真谛”,参见该条。

【第一义谛】佛教术语,即“真谛”,参见该条。

【阿密哩多】佛教术语。亦称“阿阿密栗多”、“阿密哩帝”。指甘露,比喻佛说。

【甘露】佛教术语。指永生的灵液。佛教故事中,认为甘露是从忉利天降下的甘味灵

液,能医治烦恼,保人长寿,甚至起死回生。

【教化】佛教术语。指教导众生,使之感化信佛。

【法语】佛教术语。指佛教高僧以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语言写成的佛教说教文章。

【垂示】佛教术语。指大师向众生讲解佛义。含对大师的敬重之义。

【弘法】佛教术语。亦称“弘道”。指宣传佛教。

【传法】佛教术语。指传播佛教。

【法施】佛教术语。指佛、菩萨为众生施法、说法,使人信佛。

【法雨】佛教术语。指佛法普及众生,如甘露雨水,滋润万物。(洗涤烦恼,得心清

凉意,世间众生,白天冒火,夜里冒烟,常在烦恼热锅内枉自煎熬,片刻不能得安

宁,佛法能断无明烦恼,心清净,自然体能消耗少,身得轻安,故得清凉法雨。整个

心理谘询的目的也就在于断除无明烦恼,证圆满人身,趣向菩提。)

【济度】佛教术语。指救济众生,将众生从罪业(所谓罪业,即是众生心中无始劫来

的无明烦恼所引发的愚蠢、愚笨、愚痴之举,也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善业、罪

业都是没有专利权的,都是自作自受)中解救出来,登上觉悟的彼岸。

【下化众生】佛教术语。指以佛法教化众生,使之信佛。与“上求菩提”相对。

【宴默】佛教术语。指沉默不语,亦为佛、菩萨启发信徒、显现妙法的一种方式。

(因语言表达速度比起思维速度要慢得多,妙法不可思议,信息量太大,我们知道,

目前用网络传输信息,专网每秒可达几兆,几十兆,甚至上百兆,而且随技术发展还

会不断增加,这一秒种传递的信息,若是开口宣讲,虽一日不能讲完,更不用说无上

甚深的佛法,所以佛在有时说佛法深奥处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因人在一秒种开悟

的境界或一日,或一月,或一年,或数年、数十年,乃至一生、多生,一劫、多劫也

不能尽说,所以宴默之时,常有妙道。不可轻视,不可浮躁。明师大德宴默,即为示

法。)

【狮子吼】佛教术语。一般指释迦牟尼的说法,因将释迦牟尼喻为威严的狮子,故

称。亦指使歪门邪魔感到惊恐的正义之声。

【授记】佛教术语。也称“记别”、“受记”、“记莂”。指佛对弟子传授需传之后

世的佛理。亦有指佛说法的一种形式,或指佛经文献十二部(类)之一。后来引申为

“优秀”、“忠实”,如“记莂弟子”,即为“优秀弟子”。

【记别】佛教术语。即“授记”,参见该条。

【法轮】佛教术语。亦称“转法轮”。指能使众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的佛法。因人们

将其喻为转轮圣王的轮宝(神化的战车),故称。亦有一种解释,即佛说法如车轮般

辗转不停,故名。(也即是指代佛法圆融无碍,触类旁通,展关通窍,恰到好处的特

点。)

【转法轮】佛教术语。亦称“说佛法”。参见“法轮”条。

【初转法轮】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成道后,到鹿野苑首次为'x(读‘交’)陈如等五

人说法,使他们心悦诚服,心开意解,皈依佛教。从此,佛教具有佛(释迦牟尼)、

法(佛法、法轮)、僧('x陈如等皈依佛法者)三宝,佛教开始建立,此被称为初转法

轮。

【三转法轮】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在鹿野苑最初说法讲四谛时,曾从三种不同的角

度进行宣讲,故称,

【三转十二行相】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在鹿野苑讲法时,从三种不同角度宣讲四

诗,称三转;各转所述四谛为四相,或四行相,共十二行相。初转亦名示相转、示

转,说此是苦谛,此是集谛,此是灭谛,此是道谛,即肯定四谛。二转亦名劝相转、

劝转,指出四谛在修行过程中的含义,说苦谛应当知道,集谛应当断绝,灭谛应得证

验,道谛应当修习。三转亦称证相转、证转,说苦谛已知,集谛已断,灭谛已证,道

谛已修。每一转中的每一谛又有四种不同的认识:眼、智、明、觉。故三转有十二行

相、三转四谛有四十八行相。所以三转十二行相又称“三转四谛四十八行相”。

【论议】佛教术语。指佛界在举行法会时,解答经文意义的一种仪式。并根据应答的

优劣,来判定僧人的学问资格或等级。

【换拶】佛教术语。指商量、探讨。

【教相】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时代的教法,为以后形成的佛教各宗各派的基础。亦

指研究各宗派教义的教派,。

【一代】佛教术语。专指佛祖释迦牟尼所处的时代,尤其是指他成道至入灭的四十五

年。释迦牟尼在这一代中所说的话,也总称为“一代教”或“一代圣教”。

【一代五时】佛教术语,即将释迦牟尼“一代”的说法分为五时。《华严经》时、

《阿含经》时、《方等经》时(方等为大乘经的通称)、《般若经》时、《法华经》

时、《涅槃经》时。陈、隋时僧人智顗(读“衣”)最早提出,他认为《法华经》教

诲最高,因而将《法华经》作为天台宗的归依,成为“一乘”的信仰基础。

【五时】佛教术语。为天台宗的判教学说,指释迦牟尼传法的五个时期:华严时(释

迦牟尼初成道时,讲《华严经》共二十七日),鹿苑时(释迦牟尼在说《华严经》之

后的十二年,在鹿野苑讲《阿含经》),方等时可指鹿苑时后的八年,释迦牟尼讲

“方等”经,即讲《维摩经》、《金光明经》、《楞伽经》等),般若时(方等时后

的二十二年间,释迦牟尼说《般若经》),法华涅槃时(般若时后八年,释迦牟尼说

《法华经》与《大涅槃经》)。五时前后共五十年。

【五时八教】!佛教术语。为天台宗的判教学说。指五时(华严时、鹿苑时、方等

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与化法四教(小乘教、通教、别教、圆教}、化仪四教(顿

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拈花微笑】佛教典故。指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心相印。传说释迦牟尼讲法时,“拈

花”以示意。众皆不解其意,唯有大迦叶领悟,因微笑以对。释迦牟尼见大迦叶微

笑,知其现悟,乃将“正法”相授。禅宗因此拿大迦叶为天竺(古印度)初祖。

【正法眼藏】佛教禅宗术语。亦称“清净法眼”。泛指佛教之正法。亦指释迦牟尼所

传涅槃妙法,其唯以心传,而不可言传、文传。(因其信息量极大,人类平常的信息交

流、理解方式、与未经佛法训练的身心是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信息摄入、加工处理、

吸收、纠错、检索、更新、反馈与输出的工作。)

【血脉】佛教术语。指师徒间的相承关系。又师徒相承的法谱,亦称血脉,而装法谱

的袋子,称“血脉袋”。

【衣钵相传】佛教术语。指师徒代代相继。源于禅宗僧人将袈裟和法钵作为信物传给

嗣法弟子。

【嗣法】佛教术语。指直接继承师父所传之佛法。所承弟子则称“法嗣”。有时亦指

继承师父之遗产。

【传灯】佛教术语。即传法。佛教自喻佛的教旨为灯光,照亮冥冥世界,故佛法代代

相传称为传灯。又指佛像前所点的长明灯。

【涅槃像】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涅槃前的雕像或图像。大多作侧卧之姿,右胁在身

下,亦称“卧佛像”。

【涅槃】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之死。亦指解脱烦恼达到不生不死的境地,为佛教全部

修习最终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以后僧人之死也称涅槃。

【有余涅槃】佛教术语。与“无余涅槃”相对,指生死原因之烦恼已经断绝,但前世惑

业造成的果报身尚留在世上,故称。

【无余涅槃】佛教术语。与“有余涅槃”相对,指不仅己断俗世烦恼,而且前世果报皆

已尽,不受牵制,此为真涅槃。

【无住涅摞】佛教术语。为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即不仅从俗世烦恼中解脱、达到了

小乘佛教的“无余涅槃”,而且还大慈大悲,利乐有情,能为世间做善事,处于既免于

生死轮回、又不脱离世间的状态。(即真正一切无碍,随缘化现,来去自在的境界)

【常乐】佛教术语。指永远安乐,即涅槃。

【常乐我净】佛教术语。有相反二解:一指“四颠倒”,俗世的凡夫认为,世上有常

(永恒)、乐(快乐)、我(本身的实体、自己、有个性的实体)、净(洁净无

染),而佛教认为俗世的一切皆空,故亦称此常乐我净为“四颠倒”。二指真正的涅

槃,是永恒常在,有无比的欢乐,有自由的成佛之身(即大我),有断除一切烦恼的洁

净之情,故亦称此涅槃的常乐我净为“涅槃四德”。

【涅槃四德】佛教术语。指涅槃世界所具有的四种特性:常、乐、我、净。参见“常乐

我净”条。

【圆寂】佛教术语。亦称“寂灭”、“迁化”、“顺世”等。即涅槃。或指僧人逝世。

【顺世】佛教术语。指僧人去世。

【寂灭】佛教术语。即涅槃,为超越生死的境界。亦指僧人去世。

【阿罗汉果】佛教术语。指小乘佛教徒修行而达到的最高的地位。

【成佛】佛教术语。指解脱俗世烦恼,得到觉悟。亦指修行成佛。

【成道】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修行觉悟成佛。

【善逝】佛教术语。指达到觉悟的彼岸,不再回到迷惑的俗世。

【生灭灭己】佛教术语,指无生无死,脱离生死而进入涅槃。

【泥洹】佛教术语。即涅槃。

【成等正觉】佛教术语。指达到完全觉悟的境界。

【无相】佛教术语。“相”指现象的性质,亦指认识过程中的概念。与“有相”相

对。指摆脱世俗之有相认识,而所得的不可见、不可觉、不可知、不可说清的事物之

实相,亦即涅槃。

【法域】佛教术语。指涅槃。

【般泥洹】佛教术语。即涅槃,指达到无生无灭的境界。

【实际】佛教术语。指真谛或涅槃,即习佛修行的最终目的。

【舍利】佛教术语。原意为火化后的身骨。亦称“舍利罗”。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

后结成的珠状物。后也指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之火化遗骨。其状如白色珠玉。

【御舍利】佛教术语。佛遗骨的敬称。

【身界】佛教术语。指佛舍利。此处“界”为“分”之意。

【佛牙】佛教术语。亦称“佛牙舍利”。指释迦牟尼的牙齿。传说佛陀火化后,骨头

全成舍利,而牙齿完好,被信徒供奉,视为神物。

【遗教】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留下的教诲和佛法。

【三时】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逝世之后,佛教日益衰微的三个时期:正法时、像法

时、未法时。“正法时”指佛法正常传播的时期,其时“教(说教)、”“行”(修

行)、“证”(证悟)三方面正确无误。“像法时”指佛法传播时已不甚正确,这一

时期只有“教”、“行”,而无“证”。“末法时”为佛教传播最萧条不景气的时

期,只有“教”而无“行”、“证”,佛法濒临灭亡。传说“正法时”、“像法

时”、“末法时”分别为五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一说分别为千年、千年、万年。

【正法时】佛教术语。为“三时”之一,参见该条。

【像法时】佛教术语。为“三时”之一,参见该条。

【末法时】佛教术语。为“三时”之一,参见该条。

【十事非法】佛教术语。指佛教史上第二次集结时所讨论的十个问题,最后认定都是

非法的,不为佛门所允许。此十事为:

1.角盐净(即听任食盐贮于角器中);

2.二指净(未过日中之后二指的日影时,如饭未吃饱,仍可更食);

3.他聚落净(在一食之后。仍可到另一聚落复食);

4.住处净(同一教区内的比丘,可不必同在一处净斋);

5.随意净(指在讨论僧事时可不必全部出席,只要缺席者事后承诺会议决议即

}

6.所习净(随顺先例,不必拘于统一规定);

7.生和合净(可以饮未经搅拌去脂的牛乳);

8.饮阇楼凝净(可以食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

9.无缘坐具净(缝制坐具,可不用贴边,并随意大小);

10.金银净(可听受金银}

此十事在第二次集结时被定为非法。

【五智】佛教术语。为密教大日如来所具有的五种智慧:

1.法界体性智(与万有世界的智慧相契合,即能知世界冥冥的神力);

2.大圆镜智(能知道世界万物之变化,视世界如大圆镜般,一目了然);

3.平等性智(视世界万法平等而无差别,不会被他力所蒙蔽);

4.妙观察智(无论细微善恶,皆能明察秋毫}

5.成所作智(能自利利他,成人之美)。

【五智三身】佛教术语。指密教大日如来因所具有的五种智慧(参“五智”条),而

生成身、口、意三身佛或菩萨。

1.法界体性智,身业为毗卢遮那佛,口业为普贤菩萨,意业为不动金刚;

2.大圆镜智,身业为阿閦佛,口业为文殊师利菩萨,意业为降三世金刚;

3.平等性智,身业为宝生佛,口业为虚空藏菩萨,意业为军茶利金刚;

4.妙观察智,身业为阿弥陀佛,口业为观自在菩萨,意业为六足金刚;

5.成所作智,身业为释迦文佛或不空成就佛,口业为金刚业菩萨,意业为摩诃药叉

金刚。

【五智五身】佛教术语。指大日如来为教化众生,凭自己所具有的五智(参见“五

智”条),而化为五方五佛:

1.以法界体性智化为中央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

2.以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化为东方阿閦佛,

3.以平等性智(亦名灌顶智),化为南方宝生佛,

4.以妙观察智(亦各莲华智、转法轮智),化为西方阿弥陀佛,

5.以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化为北方不空成就佛。

【加持】佛教术语。原义为站立、住处等。一般指以佛力佑护众生。密教解释为大日

如来之大悲与众生之信心,即佛对众生的影响,及众生对佛的信仰。(心与佛相应即

得加持)

【感梦求法说】佛教术语。指东汉明帝在佛教东渐时,梦见高大金人,背有日月之

光,惊醒后询问群臣,答曰为西方之神,名佛。明帝命臣工绘其图,并开始信奉佛

教。后人以此说明佛教传入中国乃是天意。

【佛教东渐】佛教术语。亦称“佛教初传”。指东汉时佛教由古印度一带从今阿富

汗、巴基斯坦等地传入中国。

【弥勒信仰】佛教术语。指西晋、后秦时开始的对弥勒佛的信奉、崇仰思潮,认为弥

勒是兜率天降生之佛,下凡后可改天换地,信弥勒佛者,来生亦可生于兜率天,成为

佛。民间一些秘密宗教(如白莲教),或一些秘密结社,往往借弥勒信仰宣扬天下将

变。弥勒的形象,往往是笑口常开,袒胸露腹,受人欢迎,这种造像,在日本、朝鲜

也很流传。

【后佛】佛教术语。指后世出现的佛,即未来佛弥勒菩萨。

【弥陀】佛教术语。即阿弥陀佛。“弥陀”是其简称。

【四十八愿】佛教术语。指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前,所立下的四十八种普济众生的誓

愿。

【他力】佛教术语。指阿弥陀佛普救众生的本愿之力。

【悲愿】佛教术语。指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亦指佛、菩萨、观音等因怜悯众生而立

下普渡众生的誓愿。因誓愿由慈悲心而生,故称。

【格义】佛教术语。指魏晋时代流行的一种讲解佛经经义的方法,即以老庄哲学、玄

学之理解释佛家名相,以通俗的方式解释佛经之义,因流于牵强附会,后来被鸠摩罗

什等翻译家、佛学家的新说所淘汰。

【禅学】佛教术语。指禅观之学,与般若学同为魏晋时期佛学的两大派别。东汉安世

高译《大安般守意经》是为禅学初传中国。它主要讲求修持,即以默坐专念为旨。

【连社】佛教术语。亦称“莲社”。指晋太元十一年(386)慧远等人在庐山创立的净

土宗念佛结社。

【文殊信仰】佛教术语。指东晋以来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供文殊像、崇信文殊的思

潮。以山西五台山(清凉山)作为文殊的圣地,又认为华严宗初祖法顺和尚为文殊化

身,并把文殊列于释迦牟尼左侧,地位与迦叶、阿难相当。这种信仰在北方,尤其在

蒙古、东北一带佛教信徒中较为流行。

【五失本三不易】佛教术语。为东晋僧人道安提出的关于译经难理论,因为梵、汉风

俗、语言文法等有相当差异,给译经带来很大困难,易产生五失本三不易现象。其五

失本为:

1.梵语倒装,译为汉文易失本;

2.梵语尚质不文,译为汉文易失本;

3.梵语咏叹再三,删之则易失本;

4.梵语文后往往有长句作注,删而亦易失本;

5.梵文前后连贯一致,译后往往容易走调,以致失去本意。

三不易为:

1.今古相去太远,不易兼顾;

2.雅俗相去太远,不易兼顾;

3.意思理解有深浅,不易兼顾。

【观音信仰】佛教术语。指对观音的信仰。据说众生遇难时,只需念诵他的名字,他

即前往拯救众生。传说观音会拯救一切众生脱离苦海,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贤愚,故

亦称“大悲”。隋唐时已逐渐获得社会的普遍信奉,敦煌千佛洞壁画中,就有犯人念

观音名号而枷锁自落,死囚临刑念观音名号而刀杖节节折断等内容。每年逢其生日

(农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日)、涅槃日(农历九月十九日),中国

及日本、朝鲜、东南亚的善男信女,常常不远千里赴浙江舟山普陀洛伽山,以祈求观

音保佑,至今不衰。文士们还编撰了一些观音信仰的经籍文献,如晋《正法华经?光世

音普门品》、南北朝《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隋《添品法华经》、唐《观

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五代《高王观世音经》、清《观音慈林集》、《观音经

持验记》等。观音的造像繁多,有十一面、千手、如意轮、女身、马郎妇、水月、鱼

篮、蛤蜊等等。

【五八尊】佛教术语。即千手观音、千体观音。

【三尊】佛教术语。为主尊佛之简称,指中尊及左右两挟侍。如释迦三尊,中央为释

迦牟尼,左右配迦叶尊者、阿难尊者,或中央为释迦牟尼,左右配药师佛、阿弥陀

佛,或中央为释迦牟尼,左右配文殊、普贤,等等。又如药师三尊,中央为药师佛,

左右为日光、月光两菩萨。三尊中尤以“阿弥陀佛三尊”(中为阿弥陀佛,左右为观

音、大势至菩萨)为最闻名,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

【中尊】佛教术。话亦称“主尊”。为“三尊”中位于中央的佛或菩萨,亦为三尊之

主。如阿弥陀佛三尊,中央为阿弥陀佛,左右分别为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夹侍】佛教术语。亦称“挟侍”。指侍立于佛像左右的菩萨。如如来身旁的文殊与

普贤,阿弥陀佛左右的观音与大势至,药师如来左右的日光与月光菩萨等。

【挟侍】佛教术语。参见“夹侍”。

【三十三身】佛教术语。指观世音为普济众生而显现的三十三种形像

1.佛身

2.辟支佛身

3.声闻身(以上三身称“三圣身”)

4.梵王身

5.帝释身

6.自在天身

7.大自在天身

8.天大将军身

9.毗沙门身(以上六身称“六种天身”)

10.小王身

11.长者身

12.居士身

13.宰官身

14.婆罗门身(以上五身称“五种人身”)

15.比丘身

16.比丘尼身

17.优婆塞身

18.优婆夷身(以上四身称“四众身”)

19.长者妇女身

20.居士妇女身

21.宰官妇女身

22.婆罗门妇女身(以上四身称“四众妇女身”)

23.童男身

24.童女身(以上二身称“儿童身”)

25.天身

26.龙身

27.夜叉身

28.乾闼婆身

29.阿修罗身

30.迦楼罗身

31.紧那罗身

32.摩睺罗伽身(以上八身称“八部身”)

33.执金刚神身。

【大悲】佛教术语。指佛陀拯救众生,消除众生苦恼的特征,也为观音六种功德之

一。其余五种功德为:大慈、师子无畏、大光普照、天人丈夫、大梵深远。

【东山法门】佛教术语。指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在东山(今湖北黄一梅冯墓山)

开创的禅法,南宗慧能、北宗神秀皆从其门下而出。

【佛化新青年】佛教术语。指民国初年以太虚大师门下张宗载、密达等人发起的“佛

化新青年会”成员,他们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提倡佛教的大慈大悲,将社会主义思

潮与佛学思想溶合一起,成为“五四”运动前夕的新青年运动中一股潮流。

【敦煌学】术语。指有关敦煌研究的学问。研究对象包括敦煌的自然、地理、社会、

历史、经济,文学、音乐、宗教、美术等领域,其中以敦煌千佛洞壁画、佛像及敦煌

文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现已成为国际性的学问。

【外道】佛教术语。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

【九十六种外道】佛教术语。指佛教以外的形形色色的宗教,“九十六”并非实指,

只是泛指数量很多。

【六十二见】佛教术语。指“外道”的六十二种错误见解,如承认自我实体的存在、

把涅槃与俗世混为一谈,等等。

【四颠倒】佛教术语,指世俗凡夫认为俗世是“常乐我净”的世界,在佛家看来则俗

世一切皆空,故称这句“常乐我净”为四颠倒。参见“常乐我净”条。

【世界】佛教术语。指众生生存的地方。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东、西、南、

北、上、下六界。

【大千世界】佛教术语。亦称“三千大千世界”。参见该条。

【三千大千世界】佛教术语。谓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围,同一日月所照的

四天下为一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

界为大千世界,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泛指全宇宙,形容世界之广阔。

【三千世界】佛教术语。表示所有一切世界、宇宙。参见“三千大千世界”。

【三世】佛教术语。指前世、现世、来世。

【时】佛教术语。指时间。

【三际】佛教术语。亦称“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即前际、中际、后际。

【前世】佛教术语。指出生于现世以前的一生。

【宿世】佛教术语。指前世。

【现世】佛教术语。指今世,即现在所处的世界。

【三生】佛教术语。即前生、今生、来生,与“三世”意同。

【方】佛教术语。指宇宙空间。

【十方】佛教术语。泛指一切方向,即全世界。

【三世十方】佛教术语。三世指现在、未来、过去,十方指一切方向,泛指一切时间

与空间。

【劫】佛教术语。佛经谓天地的形成至毁灭为一劫。泛指无法测数的时间。

【久远劫】佛教术语。指无限久远的过去。

【四劫】佛教术语,佛教把“一劫”分为四个阶段:

1.成劫(世界与有情产生时期)、

2.住劫(世界与有情生存时期}

3.坏劫(水、风、火等毁灭世界时期}

4.空劫(世界已不存在),是为四劫。

【刹那】佛教术语。指极短的一瞬间,相当于壮士弹指间的六十五分之一,形容十分

短暂。

【势速】佛教术语。指一切生灭变化非常迅速。

【恒河沙】佛教术语。亦称“恒沙”、“恒河之沙”。佛常喻佛法似恒河之沙,永无

穷尽,不可胜数。

【阿僧祇】佛教术语。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数的。佛教用来表示异常久远的时间单

位。

【方分】佛教术语。指色(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在空间占有的方位。其有上、

下、左、右之别。

【极微】佛教术语。指色(物质)的最微小、不可再分割的原素。

【摩诃】佛教术语。梵语的音译。意为大、非常大、伟大等。

【天上天下】佛教术语,意为天地之间。传说释迦牟尼降生后,步行七步,一步一莲

花,然后用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宣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胎藏界】佛教术语。密教认为构成宇宙的二界(一为金刚界)之一,是以大日如来

之慈悲构成,这种慈悲有如母亲怀育胎儿一般,可以包容一切,培养众生的先天的悟

性,故称。

【金刚界】佛教术语。密教认为大日如来是宇宙的象征,其智德与慈悲,构成了整个

宇宙,前者为金刚界,以喻大日如来之智德如金刚持般坚强无摧,故称。

【金胎两部】佛教术语。指金刚界与胎藏界。

【胎金】佛教术语。亦称“胎金两部”。指胎藏界与金刚界。

【六凡四圣】佛教术语。指六界凡夫与四界圣者,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人、天,亦称“六道”、“六界”;以及“声闻、缘觉、菩萨、佛,亦称“四道”、

“四界”,六凡尚未脱离俗世轮回,四圣则己脱离俗世轮回。合称“十界”。

【十界】佛教术语。亦称“六凡四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

声闻、缘觉、菩萨、佛。

【天】佛教术语。亦称“提婆”,为“十界”之一,指“天众”及其所居之处,这些

“天众”为有情众生之最高级者,居于天,有乐、善、妙、高、胜之趣,但仍不脱轮

回于六道。又指神,为护法天神。

【须弥山】佛教术语。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四大天王

等的居所,其高八万四千由旬,顶峰居帝释天,山腰为“四天王天”,居四大天王及

眷属。山周围为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之外为咸海,咸海中有四大部洲,洲外之

咸海,又被铁围山团团围住。

【苏迷卢】佛教术语。亦称“迷卢”。即须弥山。

【四大部洲】佛教术语。亦称“四洲”、“四大洲”、“四天下”。指须弥山同周咸

海中之四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四天下】佛教术语。指“四大部洲”,参见该条。

【东胜身洲】佛教术语。为“四大部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东方咸海中,呈半月形

岛,三面各长二干由旬,一面长三百五十由旬。传说其地人身殊胜,故名

【南赡部洲】佛教木语。为“四大部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南方咸海中,亦称“阎

浮”、“阎浮提”。以岛上盛产赡部树,故名。此洲状如车形,洲中有金刚宝座,一

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洲南边三由旬半,东、西、北三边各长两千由旬。

【阎浮】亦称“阎浮提”、“南阎浮提”,为须弥山四方的四洲之一。即位于南方的

南赡部洲,上面生长许多南赡部树。“阎浮”即“赡部”,树名。后泛指人间世界。

【阎浮提】即“阎浮”,“提”意为“洲”。参见该条。

【南阎浮提】即“阎浮”,参见该条。

【四大河】佛教术语。指南瞻部洲上的四条大河:恒加、新头、婆叉、斯陀。后人指

此四大河为:印度的恒河、印度河、土耳其之奥克萨斯河、中国之塔里木河。

【恒河】佛教术语。指大河、大水。后用以称今印度恒河。

【西牛货洲】佛教术语。为“四大部洲”之一,位于须弥山之咸海西部,因以牛为货

币,故称。其洲形如圆月,周长七千五百由旬。

【北俱卢洲】佛教术语。为“四大洲”之一。亦称“最胜洲”等。位于须弥山之北咸

海中,形如正方形,各边长为二千由旬。传说该岛富足,人们享有千年之寿,为四洲

中最胜之地。

【八中洲】佛教术语,指“四大部洲”每洲侧的二个中洲,共八个,故名。东胜身洲

之二侧为提诃洲、毗提诃洲;南赡部洲之二侧为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西牛货洲

二侧为舍谛洲、嗢怛罗漫怛里'澲蓿槐本懵拗辔乩胖蕖?x拉婆洲。八中洲皆

有人居住。

【铁围山】佛教术语。又称“铁轮山”。即围绕须弥山之咸海四周围之山,四围之中

有须弥山、四大部洲、八中洲等,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传说此山由铁组成,故名。

【三界】佛教术语。指世俗世界的三种境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佛教术语。为佛教所谓“三界”之一,指色欲、贪欲与财欲等,其上为“六

欲天”,中为“人间界”,下为“八大地狱”。

【六欲天】佛教术语。指“欲界”中的六重天:

1.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西方广目天、南方增长天、北方多闻天),

2.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

3.夜摩天,

4.兜率天,

5.乐变化天,

6.他化自在天。

【四天王天】佛教术语。指四大天王及其眷属所居之处。传说高四万二千由旬,有七

重宝城、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宝铃,戒备森严,宝音悦耳,群鸟和鸣不已,十

分喧闹。其四天王天为:东方持国天、西方广目天、南方增长天、北方多闻天。

【三十三天】佛教术语。亦称“忉利天”,为“六欲天”之一。是须弥山四方之天,

各方有八天,共三十二天,加上山顶之天,共为三十三天,中央居帝释天,余皆为守

护神所居。传说常念《法华经》或常书《法华经》,便可来生居于三十三天。

【忉利天】佛教术语。即“三十三天”,参见该条。

【夜摩天】佛教术语。为“六欲天”之一,亦称“炎摩天”。意为裁断一切众生善恶

业之神所居,此处充满乐声,永为白昼,在“三十三天”之上十六万由旬处。

【兜率天】佛教术语。为“六欲天”之一。位于夜摩天之上三亿二万由旬处,充满光

明,为释迦牟尼生母摩耶夫人死后的居所。传说其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弥勒佛

亦居于此天之内院。

【乐变化天】佛教术语。亦称“妙变化天”、“化乐天”等。为“六欲天”之一。在

兜率天上之十三亿二万由旬处。居此者可尽情娱乐,变化自在。

【他化自在天】佛教术语。为“六欲天”之一。位于乐变化天之上十二亿八万由旬

处,为“六欲天”的最高处。但其居者为魔王,是妨碍佛修行之敌,若能突破该天,

便可进入脱离食、淫的“色界”。

【三欲界】佛教术语。指天界、地界、地狱。

【色界】佛教术语。为“三界”之一,处于欲界之上、无色界之下,为已经离却食、

淫二欲的众生所居。

【色界诸天】佛教术语。指“四禅天”的十六天说、十七天说、十八天说。是脱离

食、淫之欲的有情居处。一般以十七天说较为普遍,即初禅三天:

1.梵众天(亦称梵身天)、

2.梵辅天、

3.大梵天,皆为离欲清静之天,

二禅三天:

1.少光天、

2.无量光天(指光明转增量难限,故称无量光天)、

3.极光净天(亦称光音天),

三禅三天:

1.少净天、

2.无量净天、

3.遍净天,

四禅八天:

1.无云天、

2.福生天、

3.广果天、

4.无烦天、

5.无热天、

6.善现天(以定力胜而见清彻,故称。传说是帝释天之都城}

7.善见天、

8.色究竟天(亦称阿迦尼吒)。

【四禅天】佛教术语。传说修四禅者死后所生的色界四天,

1.即初禅天(可不食人间烟火,已无鼻、舌二识)、

2.二禅天(更无眼、耳、身识)、

3.三禅天(唯有意识,及乐受、舍受之感)、

4.四禅天(唯有与舍受相应之意识活动)。

【无色界】佛教术语。为“三界”之一。指不受一切男女色及物质束缚,而仅存心识

的世界。

【四无色天】佛教术语。亦称“四空天”、“四空处”、“无色界诸天”。指空无边

天、识无边天、无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为修“四无色天”者死后之果报。此天无

任何物质,无“色”的存在,居此者无形体,唯以命根等为存在之本,以果报之因使

寿命相续。

【无色界诸天】佛教术语,即“四无色天”,参见该条。

【非想非非想天】佛教术语。为“三界”之最高的天。

【非非想】佛教术语。指非一般思想境界所能达到的地方,为“无色界”第四天,亦

称“非想非非想天”。此说即为成语“想入非非”之来源。

【真俗】佛教术语,即真谛与俗谛。真谛指出世间、阐佛道的真理,俗谛指世间、世

俗生活的真理。

【法界】佛教术语。指成为意识缘虑的对象,即万有、全宇宙,以及各种现象的本源

和本质。

【正像末】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法日趋衰微的三个时期,亦称“三时”,

即正法、像法、末法。一般认为,正法期五百年,即修行果报时期,像法期达一千

年,指虽然有修行,而未能得到果报时期,末法达一万年,指没有修行的时期,亦称

“末世”。

【五浊】佛教术语。指五种出现于末世的灾异祸恶。

一为“劫浊”,即出现天灾劫难世界;

二为“见浊”,即邪恶想见、邪恶思想开始泛滥;

三为“烦恼浊”,即各种恶行泛滥,令人烦恼;

四为“众生浊”,即各种众生素质下降,身心、言行日趋沦落;

五为“命浊”,即人的寿命缩短。按佛家说法,当人的寿命由八万岁缩至二万岁时,

世上开始出现五浊,此即“五浊恶世”,末世亦随之而来。

【五浊恶世】佛教术语。指充满“五浊”的罪恶世界,参见“五浊”条。

【生】佛教术语。指万有的产生与形成,亦指托胎出生。

【四生】佛教术语。指六道众生的四种出生状态:

1.卵生(如鸡从蛋中诞生),

2.胎生(如人从母胎中出生),

3.湿生,亦称因缘生(如蛆虫等在潮温环境中产生),

4.化生(如诸天等借业力而生,无所依托)。

【湿生】佛教术语。为“四生”之一,参见该条。

【化生】佛教术语,为“四生”之一,参见该条。

【住】佛教术语。指万有生成后的相对稳定。

【异】佛教术语。指万有的变化、衰败。

【下界】佛教术语。指人间。亦指仙佛下凡。

【世间】佛教术语。指俗世界。

【火宅】佛教术语。指人世间,喻其痛苦无比,如着火之宅,充满恐怖。《法华经譬

喻品》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即此意。

【苦界】佛教术语。即烦苦的世界,指人世间、俗世间。

【苦海】佛教术语。指无边无尽的烦苦世界,即俗世。

【浮世】佛教术语。指今世,有此世虚空、忧愁繁多之意。

【人界】佛教术语。即人间。

【俗世间】佛教术语。指现世。

【迷界】佛教术语。即迷惑的世界,指人间、俗间。

【我所】佛教术语。指万物、俗世。佛教认为这是应当破除的。

【境界】佛教术语。指因报应而遇到的各种不同的境遇,亦指因人的差异而所得的相

应环境。有时也用来指偶然的遭遇。

【娑婆】佛教术语。指俗世,众生所处的忍耐世界。其字面义为“堪忍”。

【娑婆世界】佛教术语。亦称“忍界”、“忍土”。即俗世,众生所居的世界。因为

此世界众生贪著五欲,反受众苦煎熬,长劫轮转,犹不知出。故称。

【世间法】佛教术语。指世俗社会。此处“世”有“迁流”、“破坏”义,“间”意

为“中”,“法”为“存在”之意。佛教认为世俗社会是个十分苦恼而不圆满的世

界。

【三界火宅】佛教术语。指充满苦恼的世俗世界。

【四界】佛教术语。即四大。地、水、火、风。参见“四大”条。

【四大】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为构成色法(物质现象)的基本原素。其基

本属性是地坚、水湿、火热、风动,而天灾人祸,则在于四大的不调和。世界万物均

由四大组成,佛教借此说明人身无常、不实、受苦。

【地水火风】佛教术语。即“四大”。为产生万物一切的四大元素。若加上“空”,

则并称“五大”。

【大种】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为形成一切万物之源,故名。

【五境】佛教术语。亦称“五尘”。指能使眼、耳、鼻、舌、身五根产生色、声、

香、味、触五识的对象或环境。

【五大】佛教术语。即指地、水、火、风、空。为世上一切事相的本源。佛教还将人

体称为“五大成身”,认为人体亦由五大所生。

【六大】佛教术语。即地、水、火、风、空、识,为创造万象的六种根本要素。

【天竺】佛教术语。即古印度,今属印巴次大陆一带。

【雪山】佛教术语。指喜马拉雅山。梵语喜马拉雅山的意译为“雪的住处”,故称。

【灵山净土】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曾设座讲《法华经》的灵鹫山,位于古印度王舍

城。

【粟散】佛教术语。指像散撤粟子一样分布的小国,统治该国的国王为粟散王,寓有

“芝麻绿豆国王”之意。

【生佛】佛教术语。指众生与佛。

【人天】佛教术语。指人与天界上的诸神,即“一切的人”。

【天使】佛教术语。指人的老、病、死。

【四相】佛教术语,即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为人生的四个过程:生降、安居、

变老、死亡。

【五衰】佛教术语。为天人去世时所显示出的五种死相。据《今昔》云:

一是天人不事瞬眼而瞬眼,

二是天人头上花鬘不事萎而萎,

三是天人之衣不事尘居而受尘垢,

四是天人汗不事胁下而有汗,

五是天人不替我本座,不求本座而居当处。

【天人五衰】佛教术语。亦称“天上五衰”,指天人在临终时所表现出来的五种死

相。参见“五衰”条。

【天上五衰】佛教术语。参贝“天人五衰”。

【生死】佛教术语。指人生与死的痛苦。亦指轮回。

【转变】佛教术语。指世间万物生灭变化、互相轮回等。

【五官】佛教术语。指生、老、病、死与现在所管之官(如县官)。

【断末摩】佛教术语。“末摩”为梵语“身体的要害”、“性命的音译”。意为临终

的情形。

【灭】佛教术语。指万有的败亡、消失。亦指“灭谛”。“涅槃”的简称也为“灭”。

【灭度】佛教术语。亦称“圆寂”。指佛徒的逝世。

【迁化】佛教术语。即指僧人的逝世,含有僧人在此生此世界完成教化,而迁至他方

之意。

【入灭】佛教术语。指圣者或觉悟者的死亡。后来亦泛指佛徒之死亡。

【坐化】佛教术语。指佛徒趺坐而逝。亦指“跏趺而化”、“坐脱”。

【中有】佛教术语。指人死亡后至下一次投生的中间状态。一般认为有四十九天。世

人每七天做一次法会,以促其投生。

【中阴】佛教术语。亦称“中有”。指人死后的四十九天时间。初七、三七、五七等

日,须请僧人为死人念经超度,第四十九日则称为满中阴,生者须在此日祈祷死者的

冥福,使之归往净土,或得到善果。

【四十九天】佛教术语,指人死亡后的第四十九天,即“中阴”完结的一天,亦称

“七七”、“满中阴”。传说死者于这一天决定转入“六道”中的一道,故眷属要请

僧人为死者念经祈祷冥福。

【追善】佛教术语。指为死者祈祷冥福,其活动包括捐钱物、修桥修路、修堂塔、写

佛经、塑佛像等。

【纳经】佛教术语。指信徒为表示虔诚,或为死者追福,或祈求来世的冥福,而将佛

经典籍捐献给寺庙的一种仪式。

【纳骨】佛教术语。为将僧徒火化后的遗骨装在骨壶里,或者把遗骨安放在坟地、

塔、寺庙内供奉的一种仪式。

【还相】佛教术语。即“回向”。指把自己所修的善根与功德施给他人,以祈祷亡灵

往生极乐世界。此时一般要诵经文,其内容往往是记载功德施给亡灵姓各等内容,该

经文称还相文。

【回向】佛教术语。即“还相”,参儿该条。

【逆缘】佛教术语,年长者为少年者供养;无缘之人顺便为死者析求冥福,因叛佛而

后悔,又归入佛道的因缘,生前之敌悼念死者等,皆称逆缘。此处“逆”作“事

先”、“预”解。

【逆修】佛教术语。指长者为年青人祈求冥福,或自己为身后祈求幸福。

【接引】佛教术语。亦称“引摄”、“迎接”。指佛亲自引导众生走向觉悟的境界。

【引导】佛教术语。指领导迷惑的众生进入佛界之意,一般在送葬时,请僧人念法唱

经,引导逝者灵魂觉悟,也称引导。

【来迎】佛教术语,指众生临终时,有阿弥陀如来或菩萨前来迎接,将众生带往极乐

净土。此时往往是诸菩萨围绕阿弥陀如来,因称“众圣来迎”。佛教绘画中常以此作

为创作题材。

【三途川】佛教术语。指人死后通往冥间的三条路“一为供善人渡冥川之桥,一为供

罪轻者经过之浅水滩,一为供恶人经过之深水滩。

【趣】佛教术语。亦称“道”。指轮回的去所、趋向。

【五趣】佛教术语。亦称“五道”。为小乘佛教认为轮回的五种趋向,即:地狱、饿

鬼、畜生、人、天。

【五道】佛教术语。即“五趣”,参见该条。

【六趣】佛教术语。为大乘佛教认为的六种轮回去所,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

罗、人、天。为众生“六道轮回”的六种不同情况,故亦称“六道”。

【六道】佛教术语。即“六趣”,参见该条。

【三善趣】佛教术语。亦称“三善道”。指行善业者的三种好的转生趋向,即:天、

人、阿修罗。为“六道”中三道。

【方外】佛教术语。指世外。出世间。

【波罗蜜】佛教术语。亦称“波罗蜜多”、“度”、“渡到彼岸”等。即到达(蜜)

彼岸(波罗),指从生死迷界、俗世到达解脱世俗烦恼的彼岸。

【十万亿土】佛教术语。亦称“十万亿国”。指从婆婆世界到极乐净土之间的佛国

土。

【往生】佛教术语。指现世或来世生于极乐净土。(佛教的三世因果认为,一瞬间即

具三世,即过去、现在、未来,比常人所理解的过去、现在、未来的观念来,佛教教

的三世概念是极其精确的,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之前,专程到英国大英博物馆读了

半年的《华严经》,从其中受启发,提出相对论,佐证了佛法的精确圆融)。

【来世】佛教术语。为“三世”之一,指未来所投之世,来生所处之世,为今生轮回

的连续阶段。

【九品】佛教术语。九种品类之意。原意指人们生前行为被列为三辈,每辈又有上、

中、下三种,共九品。佛家称九品为极乐往生的九个层次。

【九品往生】佛教术语。指极乐往生的九个层次:

1.上品上生、

2.上品中生、

3.上品下生,

4.中品上生、

5.中品中生、

6.中品下生,

7.下品上生、

8.下品中生、

9.下品下生。

【上品】佛教术语。指九品往生中的高层次,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

【下生】佛教术语。指九品往生中的低层次,即下生阶段,包括下品上生、下品中

生、下品下生。亦指佛、菩萨下降到世上。

【后生】佛教术语。指来世,即人死后投生的世界。亦指来世的安乐,即死后往生极

乐。

【净土】佛教术语。指清净的国土,为佛家的理想境界,亦为极乐世界。据说佛有无

数,故净土也无数。有产生弥勒佛的兜率净土、释迦牟尼佛的灵山净土、阿弥陀佛的

极乐净土等。是净土宗所皈信的依据之一。(往生净土的种类随众生自心愿力与业力

而有不同显现,就好比我们众人依自己宿世的愿力与业力而生此世界,由于愿力与业

力不同,而我们众人所生之地也不同,这就涉及到三世因果的问题,佛法不可思议,

不可说不可说,无法尽说的甚深微妙处即在此可见,但现代科学的发展正在不断证明

佛法中说的恒河沙净移世界、恒河沙众生、恒河沙佛菩萨是无误的)

【净刹】佛教术语,即“净土”。

【莲上】佛教术语。即“极乐净土”。

【上品莲台】佛教术语。指极乐净土中最高级的莲台。

【净琉璃】佛教术语。指药师佛的佛国土。据说该国以琉璃组成。琉璃为七宝之一,

呈绀蓝色。

【善所】佛教术语。指极乐净土。

【西方】佛教术语。指极乐净土,因其位于西方,故称。(但所谓西方,只是假名而

己,并非现人所指西方发达国家,因按佛教中所揭示的宇宙世界,地球上的西方发达

国家与其它佛国世界相比,实在是落后、野蛮、愚痴、无奈的苦地)。

【西天】佛教术语。指古印度,净土宗则指西方极乐世界。

【极乐】佛教术语。指阿弥陀如来的佛国国土,该地无甚苦恼,位于超越十万亿佛国

土的西方。据说众生只要虔诚地念阿弥陀佛,就有希望能在来生进入该国。(因阿弥

陀佛号好比无线电波的频率或电视频道,可以引导有缘众生之神识随其心愿往生彼

土)。

【极乐净土】佛教术语。即极乐世界,为净土宗用语。

【九品净土】佛教木语,即“极乐净土”,参见该条。

【十万亿刹土】佛教术语。指越过“十万亿土”之上的国土,即“极乐净土”,参见

该条。

【极乐天上】佛教术语。即极乐世界。原先净土教主张极乐世界在西方,后传入中

国,则与兜率净土相混,被误为在天上,故合称。

【华藏界】佛教术语。为“莲华藏世界”的简称。指极乐世界,为大乘佛教所信奉,

用以与阿弥陀如来的极乐世界相媲美。语出《华莲经》。

【华藏世界】佛教术语。即“华藏界”,参见该条。

【安乐】佛教术语。指非常快乐,或无痛苦之事的环境,即极乐净土。有安乐国、安

乐国土、安乐净土、安乐世界、安乐净刹、安乐佛国等。

【安养】佛教术语。指极乐净土。亦称“安养界”、“安养国”、“安养净刹”、

“安养净土”,因无痛苦,而有千万快乐,能使人得以安养,故称。

【安乐世界】佛教术语。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净土。尤为净土宗信徒所向往。

【寂灭为乐】佛教术语,指涅槃乃安乐境界。(寂灭并非指死,所谓寂灭,应是烦恼断

尽,圆满觉悟、一切无碍之安祥境界)

【出世间】佛教术语。指超越俗世的佛境界。

【彼岸】佛教术语。亦称“波罗蜜”。指觉悟的境界。佛教以迷惑生死的现世为此

岸,而以能解脱烦恼的境界(注意,境界,即心即可作佛,即心即可往生净土,一切

唯心造)为彼岸。佛教又主张通过六种实践方式,可以达到彼岸,因而彼岸又称“六

波罗蜜”。

【八功德水】佛教术语。指极乐净土的池水。有八种特点:

1.甘甜;

2.清泠;

3.软;

4.轻;

5.净;

6.不臭;

7.饮时口感舒服;

8.饮后不损肠。

【莲华】佛教术语。即莲花,象征极乐净土。

【莲】佛教术语。指在极乐净土上开的花。

【迦陵频伽】佛教术语。意为“好鸟声”。传说这类鸟生于极乐世界,声音美妙。佛

教用以形容佛音。

【曼珠沙华】佛教术语。即天上之花。

【曼陀罗华】佛教术语。即天上之花。亦称“天妙华”、“适意华”、“曼珠沙

华”。

【波利质多罗】佛教术语。指香遍树(圆生树)。此树遍体皆香,生于忉利天宫中,

以薰香忉利天。为吉祥之树。

【恶趣】佛教术语。亦称“恶道”。指生前作恶者的趋所,即地狱、饿鬼、畜生。

【恶道】佛教术语。参见“恶趣”。

【三恶道】佛教术语。指生前造恶业者所落得的三种恶报,一是地狱道,为造上品十

恶业者堕落处,二是饿鬼道,为造中品十恶者堕落处,三是畜生道,为造下品十恶者

堕落处。前者恶报最重,后者恶报稍轻。

【三恶趣】佛教术语。指行恶者所得的三种归宿,即:地狱、畜生、饿鬼。亦称“三

恶道”,为“六道”中的三道。

【冥土】佛教术语。指死者灵魂所往的黑暗世界。

【冥界】佛教术语,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特别是指地狱道。

【泥犁】佛教术语,梵语的音译,为地狱之意。

【泥梨】佛教术语。亦作“泥犁”。参见该条。

【奈落】佛教术语。亦称“奈落迦”梵语的音译。指地狱。

【地狱】佛教术语。亦称“泥梨”、“泥犁”等。为“十界”、“六道”中最底界及

最恶道,是惩罚众生罪孽之所。

【八大地狱】佛教术语。指直接隶属于阎王的八座地狱。其名为:

1.等活地狱(罪鬼在狱中备受砍刺剐捣之苦,昏死后又被凉风吹醒,再受酷刑,活

而不死,故名)。

2.黑绳地狱(罪鬼在狱中,先以黑绳被量身体,然后按其长度斩锯劈割,故名。

3.众合地狱(罪鬼在狱中同时遭施众多刑具,苦楚骤至,故名)。

4.叫唤地狱(罪鬼在此受刑,痛苦无比,发出凄惨的叫唤声,故名)。

5.大叫唤地狱(罪鬼在此受到严刑捶楚,放声痛哭嚎叫,声撕心肝,故名)。

6.炎热地狱(罪鬼在此备受热暑摧折,如置身火中,故名)。

7.大热地狱(罪鬼在比如坐大火之中,身上皮焦炭尽,炙热如撕,故名}

8.阿鼻地狱(亦称无间地狱,罪鬼在此不停地受到酷刑,无所间隙,故名)。

八大地狱分别为“十殿阎王”中之第二至第九殿阎王掌管。每一大地狱下又各设有八

热地狱、八寒地狱。(一切地狱,皆是众生自身自心恶业力与恶愿感招)。

【阿鼻地狱】佛教术语。地狱名,为“八大地狱”之一,即“无间地狱”。参见“八

大地狱”条。

【无间地狱】佛教术语。地狱名。为“八大地狱”之一,参见该条。

【叫唤地狱】佛教术语。地狱名。为“八大地狱”之一,参见该条。

【黑绳地狱】佛教术语。地狱名。为“八大地狱”之一,参见该条。

【焦热地狱】佛教术语。地狱名。亦称“炎热地狱”,为“八大地狱”之一。传说在

该狱中,罪鬼被热铁炮炙,皮肤焦黑,故名。

【大叫唤地狱】佛教术语。为地狱名。为“八大地狱”之一,参见该条。

【八热地狱】佛教术语。为地狱名,亦称“八炎热地狱”。是“八大地狱”中每一地

狱所设“十六小地狱”中的八个小地狱,其用刑使罪鬼如蒙火海之热,故称。八热地

狱分别为自

1.炭坑地狱。

2.沸屎地狱,

3.烧材地狱。

4.剑林地狱。

5.刀道地狱。

6.铁刺林地狱。

7.咸河地狱。

8.铜橛地狱。

【八炎火地狱】佛教术语。地狱名。即“八热地狱”,参见该条。又称“八炎热地

狱”。

【铁轮地狱】佛教术语。地狱名。即“八热地狱”中之“铁刺林地狱”。传说若犯淫

邪罪者(如第三者、强奸、鸡奸、私通、同性恋、双性恋、乱伦、淫逸放荡等),死

后会落入其中,浑身被刺得千疮万孔,痛楚难言。

【八寒地狱】佛教术语。为地狱名。亦称“八寒冰地狱”。是“八大地狱”中每一地

狱所设“十六小地狱”中的八个小地狱。其用刑使罪鬼蒙受冷冻之苦,故名。八寒地

狱分别为

1.阿波波地狱(指罪鬼初受冻时寒及肤肌,发阿波波声,其声较弱,故名)。

2.阿吒吒地狱(指罪鬼受冻,上下牙打颤,喊声较为强烈,故名)。

3.阿罗罗地狱(指罪鬼受冻,浑身发颤,声更强烈,故名)。

4.阿婆婆地狱(指罪鬼冻得声音嘶哑,气息奄奄,发声较弱,与阿波波地狱相仿,

如强弩之末,故各)。

5.优婆罗地狱(罪鬼冻得皮肤如“优婆罗”,即如青莲花般绽开,故名)。

6.波头摩地狱(罪鬼冻得皮肤由青变黄,如黄莲花,即如“波头摩”般,故名)。

7.拘物头地狱(亦称“红莲地狱”、“大红莲地狱”,指罪鬼皮肤由黄转红,冻得

如“拘物头”,即如红莲般绽开,故名)。

8.分陀利地狱(指罪鬼皮肤冻得由红转白,如“分陀利”般,即如白莲花绽开一

样,毫无血色,故名)。

【红莲地狱】佛教术语。亦称“大红莲地狱”、“拘物头地狱”,为“八寒地狱”之

一,参见该条。

【大红莲地狱】佛教术语。地狱名。为“八寒地狱”之一,即“拘物头地狱”,参见

“八寒地狱”条。

【十六小地狱】佛教术语。指“八大地狱”中每一地狱所附设的“八热地狱”与“八

寒地狱”。

【镬汤地狱】佛教术话。地狱名。传说其中有十八只汤镬,前世犯有杀人罪者,必落

其中,受刑后肉身全消,唯余枯骨。

【十八地狱】佛教术语。地狱名。共十八个,其名为:

1.光就居地狱(罪鬼相见就斗,伤而不死,互相斗殴,长达人间一百五十三亿

年)。

2.居虚倅略地狱(比前一地狱苦二十倍,罪鬼在火中赤身相斗,伤而不死,长达人

间约五百四十七亿五千万年)。

3.桑居都地狱(罪鬼常被火烧,服役之年亦达数百亿年。以下各地狱恶鬼服役年岁

依前成倍递增,不赘述)

4.楼地狱(罪鬼居铁楼中,被大火包围,铁楼炙热难熬)。

5.房卒地狱(罪鬼在火谷中被烧,烂而不死,往复不已)。

6.草乌卑次地狱(罪鬼在高二千里、广四千里之火城中被烂烧,痛苦无比而不

死)。

7.都卢难旦地狱(罪鬼被火红之铁棍贯穿,痛而不死)。

8.不卢半呼地狱(罪鬼常处火中炮炙)。

9.乌竟都地狱(罪鬼在寒冷中挨冻)。

10.泥卢都地狱。

11.乌略地狱。

12.乌满地狱。

13.乌藉地狱。

14.乌呼地狱。

15.须健居地狱。

16.末都乾直呼地狱。

17.区逋途地狱。

18.陈莫地狱。

十八地狱之刑期,总数相当于人间二十三亿亿亿年以上,罪鬼堕入其间,永世不得翻

身。(所谓地狱,是自心恶业力与恶愿所招致的境界,可说是不同类型“场”)

【十八层地狱】佛教术语。指六根、六识、六尘不得其所,而堕入十八层地狱,以配

其罪鬼。传说有刀山、火海、沸屎、剥皮、抽筋、寒凉、炎热、炮炙、刀剐等苦楚,

入其间永世不得翻身。(除非能有缘听闻、信受、修学佛法,痛苦无有了期)。

【净玻璃镜】佛教术语。指水晶玻璃,为地狱阎罗殿上的照心镜,凡死者生前善恶及

行为,皆可窥见。

【饿鬼道】佛教术语。为“六道”之一,亦为“三途”之一。前生有恶业与贪欲的人

堕入此道,入其中后,经常受饥渴之苦,难受与痛苦程度,仅次于地狱道。

【畜生道】佛教术语。为“六道”之一,被视为“三恶趣”之一,指畜生的世界。

【阿修罗道】佛教术语。为“六道”之一。为生前孤傲与多疑者死后的去所。一般阿

修罗有福报,但心恶好斗,不知修善,福报用尽,还堕恶道。

【流转】佛教术语,指轮回。

【六道轮回】佛教术语。亦称“轮回”。指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

道的循环发展。

【阿吽】佛教术语。亦称“阿呍”。“阿”是梵语开口所发的声,“吽”是梵语?/P>

湛谒⒌纳桓霰硎菊抛欤桓霰硎颈兆臁6呓晕疽舻鳎示1挥米鹘馐

涂希虮硎就础⒙只亍R恍┧略好攀椎娜释跸窕虮咎玫莫M(此字应为“犭”部

加“犬”)犬像,都是一个张嘴,一个闭嘴,意即在此。

【阿呍】佛教术语。参见“阿吽”条。

【佛法】佛教术语。指佛教教义,尤指释迦牟尼的说教。

【四谛】佛教术语。亦称“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生世

界皆如苦海,具体的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

苦、五盛阴苦,集谛是说造成人生世界苦痛的原因,即由烦恼而造业,由造业而招

惑。灭谛是说解脱苦果的可能,明暸集谛之理,断除烦恼之业,即可脱去众苦。道谛?/P>

撬档朗敲鹂嗟姆椒ǎ蕹职苏溃纯擅鸪诳啵竦媚鶚劷馔阎U庖蛔谥迹?/P>

为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四圣谛】佛教术语。即“四谛”,参见该条。

【四谛十六行相】佛教术语。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行相”指摄取认识对象

所生起的观念。每谛四行相,四谛共十六行相。

苦谛四相为一苦、二非常、三空、四非我,

集谛四相为一因、二集、三生、四缘,

灭谛四相为一灭、二静、三妙、四离,

道谛四相为一道、二行、三如、四出。

总的是指对四谛观悟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受。

【法印】佛教术语。亦称“法本”、“相”、“忧檀那”等。指证明是真正佛法的印

记、标准。

【三法印】佛教术语。指代表真正佛教的三种标准:

1.诸行无常(万有变幻无常}

2.诸法无我(不存在‘我,这一独立实体,一切皆因缘而成)、

3.涅槃寂静(不生不死、超脱一切,进入最高境界)。

【四法印】佛教术语。指代表真正佛教的四种标识,除“三法印”外,加上“诸行

苦”(或诸受是苦,指一切俗行皆是痛苦的)。

【五法印】佛教术语。指代表真正佛教的五种标识,即“四法印”外加上“一切法

空”(指一切皆空)。

【一实相印】佛教术语。亦称“一法印”、“大乘一实相印”,指代表真正佛教的一

种标识:即承认“真如”(佛旨)是实体。

【一法印】佛教术语。即“一实相印”,参见该条。

【性相】佛教术谓。指万有所固有的法性、佛性,以及万有由因缘而产的可见之相。

认为性、相皆是虚幻不实之物的看法,称“空宗”,如“三论宗”等。通过分析万有

之相,来说明心识是一切根源之说,即重相轻性之说,称“相宗”,如“唯识宗”

等。而认为法性即心,重心轻相之说,则称“性宗”,如“禅宗”、“华严宗”等。

【空】佛教术语。指一切皆由因缘而生,刹那生灭,本来没有实体。此为大乘佛教的

共同基本教义。

【自性空】佛教术语。即“性空”,指一切事物与现象皆为因缘而生,并无自己固定

的性质,因其究根本而言,了无实性,故称。

【性空】佛教术语。也称“自性空”。即一切皆空之意。此处专指人的自性亦是空

的,因为一切皆由因缘而生,故人亦空,自性亦空。

【假有】佛教术语。指一切皆为因缘而生,色界中的有,皆是虚假的现象而已。

【假名】佛教术语。此处“名”指一切语言与概念。佛家认为世上所有皆由因缘而

生,语言及概念,也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代称,而事实上被称者皆无,故这些语言及

概念,也是虚假的,无非是为了说法的方便,约定俗成而已。

【实相】佛教术语,指存在于今世的一切事物。佛教认为一切皆空,实相也是一种虚

表之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的真实相状,故名。

【真空妙有】佛教术语,意指世上万有皆空,而佛性、佛理才是世界的本体,真正永

远存在。

【世俗有】佛教术语。指世俗众生认为万有存在是真实的观点。佛教则认为这一切皆

是因缘而生,为假有。故亦称“假有”。

【有相】佛教术语。指可见可知的事物,佛教认为这些有相,皆是虚妄不实的。

【有相无相】佛教术语。指世间一切有形无形之物,即森罗万象。亦作“有象无

象”。佛教认为这些皆是虚空幻物。

【有象无象】佛教术语。参见“有相无相”条。

【空寂】佛教术语。指人世一切森罗万象之物,皆非实体,且不常住,只是刹那生灭

的幻形而已。宇宙万物,究竟毕竟一切空寂。

【人非人】佛教术语。指人不是人之意。佛教认为一切皆因缘而成,人亦是因缘而

成,故非人。

【空即是色】佛教术语。指存在于世间的万象,无甚实体,空幻虚有,但能通过各种

因缘,形成各种实体,光怪陆离地呈现在世上。

【本来无一物】。佛教术语。为禅宗用语。指万物皆空,不可固执,如此才能超脱一

切,感到自由自在。此语出自禅宗六祖慧能应对神秀之偈中一句:神秀为接五祖法

脉,而出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五祖弘忍认为

其不究竟,慧能听人读此偈而请人书“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

染尘埃”。五祖判其已开悟,即传衣钵与慧能。但对初学者来说,切莫妄谈本来无一

物。以免流于愚痴断灭见。

【色即是空】佛教术语。指世俗一切能目见的事物、众生(色),均是由因缘而成,

皆是空虚不实之体。为佛教的基本宗旨之一,尤为大乘佛教所崇奉。(此空是当体即

空,并非是离开色还另有一空)。

【生空智】佛教术语。指观一切众生,都是空幻而无实在的体性。

【法空智】佛教术语。指观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

【无常】佛教术语。指人生的空虚不常,一切东西皆为生灭转变,而非常住永恒。

【无始】佛教术语。佛家因果说认为万物皆由因缘而生,没有始源,简称“无始”。

【无住】佛教术语。指万物变化无常,一切事物及人的认识皆不会凝固不变,亦称

“不住”。为中观学派的基本理论之一。

【无生】佛教术语。亦称“无生法”。佛教认为世上的一切现象,本质都是“无

生”,“无生”也即“无灭”,犹如涅槃。

【实相涅槃】佛教术语。指世间的诸法实相皆是空幻之物,不生不灭,涅槃寂静。即以

诸法“实相”为涅槃。此种理论为中观学派所提倡。

【生者必灭】佛教术语。指世间无常,有生者,必有死灭之时。亦泛指世事不可不

变。(此说在于使人心开意解,看破放下,而不妄想执著)。

【盛者必衰】佛教术语。谓世间无常,盛极一时之人,最终必定衰亡。语出“仁王

经”。

【会者定离】佛教术语。指世事无常,相会的人必有相离之时。

【诸行无常】佛教术语。指世上存在的一切,皆是由因缘而生,并非常住不变。

【唯识】佛教术语。亦称“唯心”(此唯心与唯心主义的唯心不一样)。指一切诸法

存在,皆是因为自己的心有意识所致,心是一切的根源。所谓一切唯心造。

【往生一定】佛教术语。指信奉阿弥陀佛的本愿,相信极乐世界一定会到来的。

【相】佛教术语。指因果相续不断。

【缘生】佛教术语。亦称“缘起”。指宇宙一切皆因“因缘”变化、消长。

【缘起】佛教术语。亦称“缘生”。指一切事物皆有因果联系,依一定的条件发生变

化,并非无缘而发。

【不二】佛教术语。指对各种现象不偏颇,超越各种区别,公正平等。亦称“无

二”、“离两边”,被视为佛门的真理。

【不二法门】佛教术语。亦称“无二”、“离两边”。指对一切现象的是非善恶等差

别境界,“无思无知,无见无问”,“无言无说”,即超脱于矛盾之外的佛说之门。

禅宗把“不二法门”作为一种处世态度。

【无二】佛教术语。即“不二法门”,参见该条。

【中道】佛教术语。指不偏颇,脱离两端,站在公正平等的立场上。佛家亦用以指脱

离苦行与爱欲两端,达到正确的领悟,也有认为是看穿生、灭两端,脱离生灭,做到

不生不灭。以其超脱,亦称“中正之道”。为佛教的最高的“真理”。

【五位君臣】佛教术语。为禅宗曹洞宗的教义和教学方法。指以君、臣关系来说明佛

教真旨实体与万有事相虚体之间的关系,用“正”、“偏”、“兼”三个概念说明不

偏不依、公平兼容的思想。其五位是:

1.正位(君位,指“本来无物”的佛旨实体);

2.偏位(臣位,指万有事相的虚体);

3.偏中正(臣向君,指只见佛旨,而不见万有);

4.正中偏(君视臣,指只有万有,而不见佛旨);

5.兼带(君臣合道,指对佛旨、万有事相的辩证关系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阿】指梵语中第一个字母a。因其包含于所有语言之中,故被密宗视为世上万物的

本源。这一看法称“阿字观”。

【十四无记】佛教术语。指释迦牟尼表示不置可否的十四个问题:

1.世间常,

2.世间无常,

3.世间亦常亦无常,

4.世间非常非非常,

5.世间有边,

6.世间无边,

7.世间亦有边亦无边,

8.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9.如来死后有,

10.如来死后无,

11.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

12.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

13.命身一,

14.命身异。

这些问题在涅槃中皆不成其为问题,故不答可否,唯靠问者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

知。(世上愚痴执著之人,不立足现实,空谈戏论,相互无聊争执甚至因这十四个问

题而发动所谓“圣战”,浪费精力,实在可惜。就好比一个人老问别人饱了是什么滋

味,实际上用尽所有语言也不可能完全准确明白地传达“饱”的境界,只有自己证到

“饱”的境界,自然就明白了)。

【四百四病】佛教术语。佛教认为人体之病是因地、水、火、风四大不和引起,每一

大各有一百零一病,合起来为四百四病。是为所有疾病之统称。

【无为法】佛教术语。指不造作、永恒不变的绝对存在、真理。即涅槃、实相、佛理。

【轮回】佛教术语。指人生的善恶报应,有如车轮旋转,不断重复;亦指人生的生死

循环不已。

【无情有性】佛教术语。指众物(如墙、瓦、金、石)属无情感,不如众生有情,但

它们亦有佛性。为唐代僧人、天台九祖湛然提出的理论。

【无念】佛教术语。指不要存有世俗的认识、思想,忘记世俗。

【苦】佛教术语。指因前世恶业而遭受的痛苦。亦泛指人生之苦,如生、老、病、

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等痛苦。

【苦患】佛教术语。即痛苦、烦恼。

【怨憎会苦】佛教术语。为“八苦”之一,指见到憎恨者时产生的痛苦。亦作“怨憎

怀苦”。

【爱别离苦】佛教术语。为“八苦”之一。指与所爱的人别离而产生的痛苦。如与父

母、亲兄弟、妻子、子女等别离,产生离别之苦。

【求不得苦】佛教术语。为“八苦”之一。指欲望与要求不能如愿而产生的痛苦。

【五盛阴苦】佛教术语。“八苦”之一。指组成人生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因

素,变灭无常,人的身心因之充满各种痛苦。

【七难】佛教术语。指众生在世间遭受的七种苦难:

1.水、

2.火、

3.罗刹、

4.刀杖、

5.鬼、

6.枷锁、

7.怨贼。亦有将疾病、天灾等归入七难。

【九横大难】佛教术语。指众生可能遇到的九种不测之祸。此处“横”指灾难、横

祸。九难各家解释不一。

【命难】佛教术语。指害命之灾难。

【波查】佛教术语。指经受困苦,折磨,遭遇危难、坎坷等。

【魔事】佛教术语。指非佛的思想行为。

【业】佛教术语。梵语音译为“羯磨”。指一切身心活动,包括行动(即身业)、说

话(即口业)、思想活动(即意业)。

【三业】佛教术语。即身业、口业、意业,为人的行动、言语、意识活动的代称。

【口业】佛教术语。指由说话引起的种种善恶报应,义同“祸从口出”。为“三业”

之一。

【表业】佛教术语。指人的身体动作、语言声音等看得见、听得着的行为。

【无表业】佛教术语。指人的内心思维活动。因思维活动无法目见,与表业相反,故

称无表业。

【无表色】佛教术语。亦称“无作色”、“无作”、“无表”。指生于身内的一种无

形的色法(现象),由身口发动的善业、恶业所决定。

【遍行】佛教术语,指带有普遍性的认识发生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包括触、受、思、

想、作意五大类。

【别境】佛教术语。指在特别环境中引起的心理与精神活动,如欲、胜解、念、定、

慧等。与“遍行”相对,

【大地法】佛教术语。亦称“遍大地法”。指认识活动引起的一切精神活动,包括

“遍行”、“别境”。

【遍大地法】佛教术语。即“大地法”,参见该条。

【思】佛教术语。指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动。为“大地法”之一。

【人我】佛教术语。指以个人生命为中心的我。与“法我”(以外界构成为中心的

我)相对。

【自性】佛教术语。指本来的、原有的性质。

【自相】佛教术语。自身固有的相,即自身固有的特征。

【素性】佛教术语。亦称“种性”。指固有的、天生难改的性格。【机根】佛教术语。指信徒在接受佛理时心中所存的潜意识接受能力。

【系念】佛教术语。指记挂某件事或物等,亦含执着之意。

【熏修】佛教术语。指无意中曾存在心中的印象,或指心中对事物的某种直觉。用以

称佛家的修行与潜移默化。

【种学】佛教术语。指潜伏于物质与精神界的佛性。密宗则用以表示菩萨等佛尊,视

为佛界之种。

【缘】佛教术语。指介于直接原因与结果之间的间接原因。一般指佛缘、佛教的作

用。

【无缘】佛教术语。指与佛无缘。如果死后无人悼念者,佛家称之为无缘佛。

【宿缘】佛教术语。指过去(前世)的因缘。

【十二缘】佛教术语。亦称“十二因缘”、“十二缘起”。指:

1.无明,即不懂得佛教“缘生法”之理,而引起的愚昧无知。

2.行,即因无明而产生的种种不善行为。

3.识,即投胎之时的心识。

4.名色,即胎儿在母体内成长为有认识器官的精神与物质状态。

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生长完备状态。

6.触,指胎儿出世后开始接触事物。

7.受,指人生过程中感受到客观环境所引起的苦、乐、悲等。

8.爱,指人生追求财色名利的贪念等。

9.取,指由贪欲而引起的接触色、香、味、触等。

10.有,指由贪等欲望引起的有善、不善等行为。

11.生,即来世之再生,

12.老死,指衰老与死亡。

此为佛教三世因果的基本理论,认为这十二缘为一轮回,一生死,亦称“流转门”。

如果修行达到十二缘无彼此的境地,即无生无灭,则为涅槃。

【十二因缘】佛教术语。即“十二缘”,参见该条。

【无明】佛教术语。为“十二缘”之一。即无智慧,是无知、愚痴或迷暗的意思,也

是种种贪欲、嗔恨、愚痴等愚蠢心理的迷惑之源。

【名色】佛教术语。为“十二缘”之一。即母胎中胎儿的身心状态,为初胎之相,尚

未具六根。

【触】佛教术语。为“十二缘”之一。即出胎后,自己的六根与外在的色、声、香、

味、触、法等六浊接触。婴儿接触外境,只是简单的知觉,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

动皆很天真,此时为触的混沌时期。三、五岁的幼儿,随着与外界接触的增多,知觉

力才日渐加强。

【爱】佛教术语。指因贪欲而执着地追求,有如干渴者在煎熬之中求水般的欲望与心

情。亦为“十二缘”之一,即厌苦欣乐而贪染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

动,

【爱缘机缘】佛教术语。爱缘指恩爱的缘份,如父子、兄弟、夫妇等,机缘指接受佛

教的缘份。意指有恩爱缘份。

【爱河】佛教术语。亦称“爱流”。指人们因爱欲引起的烦恼之状。

【爱著】佛教术语。即执着的爱。

【取】佛教术语。为“十二缘”之一。即因爱欲旺盛而于贪染诸境起取着之心,有强

烈的据为己有的愿望,于是造出恶业,带来来世之苦。

【有】佛教术语。为“十二缘”之一。即由于今生造作的业种,使来世有色、受、

想、行、识的五蕴之身,从而构成潜在的业力,使来世得业报。

【因】佛教术语。指应产生某种结果的直接原因。如产生鲜花的直接原因就是花种。

【四缘】佛教术语。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为佛教所有因缘的概括。

详参有关条目。

【因缘】佛教术语。为“四缘”之一。指会产生某种结果的直接原因(因)与间按原

因(缘)。如一朵盛开之花,其花种即为能使花盛开的“因”,而阳光、雨露、土壤

等则为“缘”。佛教认为三世存在的任何东西,皆由因缘而生,并用以解释种种今生

现象。又指“四缘”中能“亲办自果”者。

【等无间缘】佛教术语。为“四缘”之一。指已灭的前念,能为后生之念起到开启作

用。

【所缘缘】佛教术语。为“四缘”之一。指认识的一切对象,皆能产生精神现象,并

对思想行为有所影响。

【增上缘】佛教术语。为“四缘”之一。指除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之外的一切有

助于或无碍于各种现象发生的条件。

【六因】佛教术语。为三世苦乐善恶之报的六类直接原因,即:能作因(无障因)、

俱有因(共有因、共生因)、同类因(自分因、自种因)、相应因、遍行因(遍

因)、异熟因(报因)。详见相关辞目。

【能作因】佛教术语。亦称“无碍因”。为“六因”之一。指凡对一切发生的事物皆

不起阻碍作用之因素,范围甚广。

【俱有因】佛教术语。亦称“共有因”、“共生因”为“六因”之一。据凡对所发生

事或物起到互为依存作用的因素。

【同类因】佛教术语。亦称“自分因”、“自种因”。为“六因”之一。属于同一类

因果关系的因素。如因行善产生善果,则善因就为善果的同类因。

【相应因】佛教术语。为“六因”之一。指心理活动及其相应的精神现象。如爱花,

而产生折花归己的欲念。二者同时相应而起,互相依存,故名。

【遍行因】佛教术语。亦称“遍因”。为“六因”之一。指前已产生的一切不利佛行

的无明、邪见、疑、愚痴等,成为后来种种非佛之行之因素。

【异熟因】佛教术语。亦称“报因”为“六因”之一。指能引起三世善恶之报的因

素。“异”为异世、隔世之意。

【十因】佛教术语。指导致产生一切物质与精神现象的十种原因,即:

1.随说因、

2.观待因(以有因)、

3.牵引因(种植因}

4.生起因(生因)、

5.摄受因(摄因)、

6.引发因(挺因)、

7.定异因(自种因),

8.同事因(共事因)、

9.相适因。

10.不相违因。详参相关条目。

【随说因】佛教术语。为“十因”之一。即因法名而想起法语,并随此而说法。

【观待因】佛教术语。亦称“以有因”。为“十因”之一。指能引起一定的要求或受

用的条件。如饥饿为饮食的观待因,渴为饮水的观待因等。

【牵引因】佛教术语。亦称“种植因”。为“十因”之一。指能引起根本条件发生变

化的因素。如气候变暖能促使种子发芽,则气候变暖为种子发芽的牵引因。

【生起因】佛教术语。为“十因”之一。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发生变化的原因。

【摄受因】佛教术语。亦称“摄因”。为“十因”之一。指事物发生变化的外部因

素。

【引发因】佛教术语。亦称“长因”。为“十因”之一。指促使事物变化的客观原

因。

【定异因】佛教术语。亦称“自种因”。为“十因”之一。指不同原因必然会引起不

同的结果。

【同事因】佛教术语。亦作“共事因”。为“十因”之一。指除随说因以外的观待

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等六因,共同引起同一事物变化,故

称。

【相违因】佛教术语。为“十因”之一。指阻碍事物发生变化的因素。

【不相违因】佛教术语。为“十因”之一。指不阻碍事物发生变化的因素。

【果】佛教术语。指结果,即通过修行达到的觉悟地位。如“初果”亦称“预流

果”,指修行者进入圣者行列,“阿罗汉果”,指修行者达到究极的结果。

【定异】佛教术语。指一切法善恶因果互相有差别,不致混乱。

【相应】佛教术语。指因果现象相互依存。

【因业】佛教术语。意指“业”是果报的原因。其中“业”是人们身、口、意所产生

的各种行为,也是引出罪恶的原因,故而“因业”有时作残酷、无情解。

【因果】佛教术语。即缘因与结果。佛家认为凡有善恶之作,必能得善恶的果报,此

称因果报应。为佛教的基本理论之。

【因果报应】佛教术语。亦称“果报”。指任何思想行为,都必然导致相应的后果。

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家认为,冥冥之中,任何人皆逃脱不出这一规律。

【果报】佛教术语。即“因果报应”,参见该条。

【华严】佛教术语。梵文原意为“茎的景观”。佛家将善财童子历访的五十五位听法

的善知识,比喻为五十五种植物之茎,并用作经文之名。后演化为做善行以获善报之

意。

【善业】佛教术语,指能获得善报的种种善良行为。如不贪不盗、不杀不淫、不欺不

邪等。

【自业自得】佛教术语。指自作自受、行善得善、行恶得恶之意。

【先业】佛教术语。指造成今生命运坎坷的前世恶业。亦称“前业”。也有指前世的

作为。

【前业】佛教术语。即“先业”,参见该条。

【善根】佛教术语。指能带来善报的行为。

【欣求净土】佛教术语。指厌恶俗世秽土,追求快乐的净土。

【后生善处】佛教术语。指来世生于极乐净土。话出《妙法华莲经》“现世安稳,后

生善处”句。

【后生菩提】佛教术语。指因生前的善业,而得到善的果报,后世成佛。

【五果】佛教术语。指五种由于因缘而生的结果:

1.异熟果(报果)、

2.等流果(依果)、

3.离系果(解脱果)、

4.士用果(士夫果)、

5.增上果。详参相应辞条。

 

 

【异熟果】佛教术语。亦称“报果”。为“五果”之一。指前世的因业在今世得到报

应,亦即为异世之因果报应。

【等流果】佛教术语。亦称“依果”。为“五果”之一。指因果的性质相同或者相

似,即报与因相当。

【离系果】佛教术语。为“五果”之一。指通过习佛,断绝烦恼的结果,即解脱,达

到涅槃,故又称“解脱果”。

【士用果】佛教术语。亦称“士夫果”。为“五果”之一。指人们利用工具而造作的

各种结果。

【增上果】佛教术语。为“五果”之一。指除“五果”中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

士用果之外的一切结果、一切报果。

【现报】佛教术语。指因行善或作恶,而在现世即能得到报应。

【异熟】佛教术语。意谓今世之果,到异世方能成熟,即指有的果报可能在隔世兑

现。

【四有】佛教术语。指业报轮回所处的四种状态,即:

1.中有(亦称中阴),为此世死后与来世之间的状态,

2.生有,指投生来世的瞬间状态,

3.本有,指生与死的全过程,

4.死有,指将死之时的瞬间状态。佛教用“四有”来构造业报轮回的详细过程。

【三世实有】佛教术语。指前世、现世、来世这“三世”皆真实存在。

【业报】佛教术语。指众生的身心活动总会得到相应的果报。(物质的作用与反作

用)

【补特伽罗】佛教术语。梵语意译为人、众生等。指众生,有时亦指我。为生死轮回

的主体,佛教主张“无我”,因以“补特伽罗”作为假设有的“我”,以自圆其说。

【满业】佛教术语。指能使人众圆满幸福之业因。如使人容貌出众、富贵长寿等。

【四业】佛教水语。指黑黑业、白白业、黑白业、不黑不白业,参见有关条文。

【黑黑业】佛教术语。为“四业”之一。指恶(黑)有恶报。

【白白业】佛教术语。为“四业”之一。指善(白)有善报。

【黑白业】佛教术语。为“四业”之一。指业与报善(白)恶(黑)相混。

【不黑不白业】佛教术语。为“四业”之一,指摆脱善(白)恶(黑),达到了无漏

业,进入涅槃状态。

【四恩】佛教术语。即四种恩德:

1.父母之恩、

2.众生(一作施主)之恩、

3.国主之恩、

4.师长之恩。亦有以三宝恩代师长恩之说。

【种性】佛教术语。亦称“素性”,参见该条。

【和合性】佛教术语。指能和合心色诸法因缘的特性。

【不和合性】佛教术语。指不能和合心色诸法因缘的特性。

【见】佛教术语。指见解、主张、观点等。

【根量现量生法四见】佛教术语。指藏传佛教因明学者对五根现量和意识现量生成相

状的四种不同见解。“五根现量”为五宫的知觉,“意识现量”为心的知觉,“根量

现量生法”是指五根现量引生意识现量的过程。

【观】佛教术语。指思维观察而获得智慧。

【名】佛教术语。为精神现象或主观思维的代称。与色(物质现象)相对。

【慧】佛教术语。指智慧、判断道理的能力。与“戒”、“定”合称三学,是沙门所

应当具有的伦理实践。

【波若】佛教术语。即“般若”。指智慧。

【般若】佛教术语。即智慧、智。

【智】佛教术语。指明辨是非与断绝烦恼的精神力量。

【智识】佛教术语。指分辨事物的能力或力量。

【智慧】佛教术语。指明一切道理,灭绝诱惑,而成就觉悟的力量。亦称“智火”、

“智剑”,意指可以烧却或断绝烦恼。

【世智】佛教俗语。指世俗凡夫的智慧。与佛智相对。(凡夫外求得世智,觉者内外

皆明得佛智。)

【有漏智】佛教术语。指俗世的智慧,表现为尚不能断绝三界烦恼而获得佛教真谛。

为漏流三界、轮回生死者所有,故称。(因其智慧不全,且固步自封,刚愎自用,必

受轮回之苦。)

【无分别智】佛教术语。指达到与佛智融洽的智慧,包括“根本无分别智”及“后得

无分别智”。有时亦单指“根本无分别智”。

【根本无分别智】佛教术语,指修习过程中产生突变(即“信息核聚变”或“信息的

链式反应”)所具有的智慧,它使修习者的心识与佛说默契一致,心领神会,以致分

别不出孰为主体,孰为客体。有时亦称“无分别智”。

【后得无分别智】佛教术语。指用“根本无分别智”去分析各种事物的智能。产生于

获得“根本无分别智”之后,故称。与“根本无分别智”一样,同属“无分别智”

(“后得无分别智”能产生无量妙用,成办一切善业,充分体现了“性空”而又“缘

起”的真实不虚的圆融法则)。

【无生忍】佛教术语。指对“无生无灭”(即涅槃)理论的认识智慧。

【相分】佛教术语,为“四分”之一。指“八识”的每一识体,在认识发生时,皆有

被认识的对象存在于识体。这种特性,称为“相分”。

【见分】佛教术语。为“四分”之一,指“八识”的每一识体皆有认识万有的主体、

能力,这种认识主体与能力,称为“见分”。

【自证分】佛教术语。为“四分”之一。指自己有认识、证知自己活动的能力。

【证自证分】佛教术语。为“四分”之一。指通过“自证分”再反证自己有认识自己

活动的能力。

【三自性】佛教术语。指“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亦

称“三性”、“三相”、“三自相”。为瑜伽行派和唯识宗的理论。具体参见各辞条

释文。

【三性】佛教术语。即“三自性”,参见该条。

【遍计所执自性】佛教术语。亦称“普观察性”、“遍计所执性”。为“三自性”之

一。指世俗对万有的认识。佛法视之为错误的认识。

【依他起自性】佛教术语。亦称“他根性”、“依他起性”。为“三自性”之一。指

依心识与众缘而引起的心识活动。佛家认为这种认识的现象皆幻化不实,由因缘而

起,似有而非有。

【圆成实自性】佛教术语。亦称“成就相”、“圆成实相”。为“三自性”之一。指

在“依他起自性”的基础上,脱离“遍计所执自性”的错误,认识到万有皆空,佛旨

常存,达到佛家的悟境。

【三无性】佛教术语。指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与“三自性”相对,主要是否

认世俗所执的实性,宣扬一切皆空、佛旨常在理论。

【五重唯识观】佛教术语。为唯识宗认识万有的五个层次的观想方法:

1.遣虚存实识(去掉世俗的观想法,而存”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的观想

法),

2.舍滥留纯识(舍虚妄的外识,而存心识),

3.舍末归本识(舍“见分”、“相分”,而存“自证分”),

4.隐劣显胜识(隐“心所”而显“心王”),

5.遣相证性识(舍“依他起自性”,而存“圆成实自性”,此为最高的认识)。

以上引号中词条敬请读者自己对照理解。

【四智】佛教术语。瑜伽行派等认为通过特定的修行,有漏的八识可转为无漏的八

识,并可得到四智,即:

1.成所作智(为前五识所转成的智慧,能以身、口、意为善。亦称“作事智”);

2.妙观察智(为意识转成的智慧,此智能随机说法,弘扬佛说。亦称“观智”);

3.平等性智(此智为第七识转成,凭此智能平等对待万有,普渡一切众生。亦称

“平等智”);

4.大圆镜智(为第八识转成。亦称“镜智”,喻其如大圆镜般,光明无纤,洞悉万

有,降福众生)。

据称,具有四智,即可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证得佛果。

【五种姓】佛教术语。即瑜伽行派和法相宗认为众生先天所具有的五类本性,亦称

“五性”、“五乘种性”、“五乘种姓”。即:

1.可以达到菩萨或佛的“菩萨定姓”,

2.可以达到辟支佛的“独觉定姓”,

3.可以达到阿罗汉的“声闻定姓”,

4.“三乘不定姓”,即虽能领悟佛旨,但最后成菩萨、成佛、成辟支佛、成阿罗汉

之事,尚属未定,

5.“无姓有情”,即永远不能成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或佛,而沉沦于生死轮

回。

【五位法】佛教术语。指俗世及其来世万有现象的五种分类:色法、心法、心所有

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此为唯识宗之观点。

【有为】佛教术语。亦称“有为法”。指众生的造作活动,有所作为,泛指一切相互

联系、生灭变化中的变幻现象。

【无为】佛教术语。指绝对存在的佛理。亦泛指超脱,无所作为。

【心】佛教术语。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又为法相宗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别名,指积

集种种善业和不善业的“习气”所在,能含藏受薰的种子,使它永远不会失却或遭破

坏。有时亦泛指识。

【念】佛教术语。指记忆。

【作意】佛教术语。指使心警动而引起精神活动。

【胜解】佛教术语。指对所处环境、对象作出确定的判断,以及表示的心态。

【轻安】佛教术语。指心境轻松、安逸,摆脱了烦恼的纠缠。在禅定或禅思修习过程

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或深或浅的解脱自在现象。

【不可思议】佛教术语。意为不可想象、无法用思想预及的境界。(因语言之速度比

起思惟之速度显得太慢,一刹那念头可过十方佛土,无法用语言、永远也来不及用语

言详尽描述,故称)

【引业】佛教术语,因果报应的教义之一。指某些能引起一生总报,并且现世必能实

现的业因(即活动)。

【色法】佛教术语。指人的眼、耳、鼻、舌、身及其所对的色、声、香、昧、触,为

阻碍习佛的因素。

【三科】佛教术语。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为佛徒观察人生与世界的三个方面。

据说从这三科着眼观察凡世,可以领悟佛理,达到无我的境界。参见“五蕴”、“十

二处”、“十八界”各条目。

【五阴】佛教术语。亦称“五蕴”、“五众”。指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能动作

用。狭义为现实人的代称,广义为指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总和,是佛教教义分析研

究的对象。

【五蕴】佛教术语。即“五阴”,参见该条。

【五众】佛教术语。即“五阴”,参见该条。

【色蕴】佛教术语。为“五蕴”之一,即由人的眼、耳、鼻、舌、身,及其所对的

色、声、香、味、触。色蕴含摄一切物质。

【受蕴】佛教术语。为“五蕴”之一。指由感官生起的苦、乐、喜、忧等感情、感

觉。

【想蕴】佛教术语。为“五蕴”之一。指认识的理性活动,相当于感觉、知觉、表

象、概念等。

【行蕴】佛教术语,为“五蕴”之一。指受外境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相当于思

虑、判断、意向、动机等思维活动。

【识蕴】佛教术语。为“五蕴之”一。指具有分辨功能的意识活动,相当于知识,借

 

助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身,了解、辨别和记忆一切现象。

【八识】佛教术语。瑜伽行派和法相宗的理论依据。即把人的认识作用分为八识:眼

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末那(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阿赖

耶识、第八识)。身识主接触,舌识主味道,鼻识主香臭之昧,耳识主声闻,眼识主

观察尘色。“意识”、“未那识”、“第八识”,参见相关辞条释文。

【意识】佛教术语。为“八识”中的第六识。它是依第七识(意)而生起,缘过去、

现在、未来之法尘,发生认识的作用,相当于想象、推理、判断等心理活动。

【意地】佛教术语,指第六识“意”为认识一切的根源,眼、耳、鼻、舌、身五根皆

据它发生意识,产生感觉,故称。

【意】佛教术语。亦称“末那”。指产生心识活动的源泉,即潜在心中的思维活动,

从不间断,而又有审察思考的功能,能产生“六识”。

【心王】佛教术语。指意识活动的主体。

【心所】佛教术语。亦称“心所法”、“心所有法”。指”心王“(意识主体)引起

的心理活动或精神现象,即看法。因属“心”所有,故称。

【第七识】佛教术语。即“阿末罗识”,参凡该条。

【阿末罗识】佛教术语。为“八识”中的第七识。亦称“意”、“末那识”、“庵摩

罗识”。它能引起第六识(意识),而又被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这四个根本烦恼

纠缠,故仍富有我执的成见,能引起许多烦恼。

【庵摩罗识】佛教术语。即“阿未罗识”,参见该条。

【七转识】佛教术语。即“八识”中前七识的合称,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

识、身识、意识、末那识。

【第八识】佛教术语,即“阿赖耶识”,参见该条,

【阿赖耶识】佛教术语。即“八识”之第八识,亦称“第八识”、“异熟识”、“藏

识”、“根本识”、“阿陀那识”。意为含藏外来六尘缘影所熏习的善恶种子、所积

聚含藏的种子,在此识中不失也不坏,将来遇到外缘激发时,又会生起现行。为前七

识生起之根,也是生死流转的生命原动力。

【异熟识】佛教术语。亦称“阿那耶识”、“阿赖耶识”。指能认识“异熟”的功

能。

【阿陀那识】佛教术语。即“阿赖耶识”,参见该条。

【三能变】佛教术语。指瑜伽行派和法相宗认为三类能够变现万法的识体:

1.异熟能变(即第八识)、

2.思量能变(即第七识)、

3.了境能变(即前六识)。

【种子】佛教术语。指第八识中藏有能产生世界万有现象的精神因素,意指人的先天

本能与后天经验。其积聚于第八识中,不失也不坏,遇到外缘的激发,便会生起现行

(即各种结果、各种现象)。

【习气】佛教术语。指由于世俗烦恼在心中形成的残习,它可以孕育出新的“种

子”,藏存于心中,即后天形成的“种子”。

【熏习】佛教术语。指“八识”中前七识对第八识(心)的影响,并使之产生后天形

成的“种子”。

【现行】佛教术语。指“八识”中前七识(即七转识)所产生的结果。

【转依】佛教术语,指通过第八识来克服“二障”,达到彻悟的活动。

【转识成智】佛教术语。指通过特定的修习,使有烦恼的“八识”,成为无烦恼的

“八识”,从而得到“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达到大

彻大悟之境界。

【十二处】佛教术语。为“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一。指六根(眼、耳、

鼻、舌、身、意)及其所感受的相应六境(色、声、香、昧、触、法)。旧称“十二

入”。

【十二入】佛教术语。即“十二处”,参见该条。

【十八界】佛教术语。为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一。指十八种人生或人间

的现象分类,即认识世界的六根,被认识的六境,及由此而生的六识。参见“六

根”、“六境”、“六识”条。

【根】佛教术语。指力,如体力、感觉力、生殖力等。一般认为眼、耳、鼻、舌、皮

肤、喉、手、足、肛门、生殖器为十根,是基本根。又有二十二种根之说。

【六贼】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即六根,因认为是诱人烦恼的祸

根,故称。

【六情】佛教术语。即“六根”,参见该条。

【下根】佛教术语,指根机(智质)低劣,无法或极难接受佛的教育者。

【钝根】佛教术语。指有情众生中一些对佛道接受较迟钝者的根性。

【利根】佛教术语。指有情众生中一些能较快接受佛道者的敏锐之力。若具有利根,

即能圆满地达到解脱。

【六根】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舌、身、意这人身的六种感觉意识。

【扶尘根】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中的肉体部分,如眼穴、耳穴

等,其本体无感觉作用,须经过胜义根(即五根中发生感觉作用的非肉体部分)才能

发生感觉。亦可称为五根中的实体。

【胜义根】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中非肉体部分,它能通过肉体起

到感受世间物质的作用,为五根中的虚体、意识体。

【六识】佛教术语。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境】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感受到的六种境界,即色、

声、香、味、触、法(意识)。因能使人堕入尘俗,陷为怪妄,心不净,善念灭,故

亦称“六尘”、“六妄”、“六衰”、“六贼”等。

【六尘】佛教术语。即“六境”,参见该条。

【六妄】佛教术语。即“六境”,参见该条。

【印】佛教术语。表示觉悟。

【内证】佛教术语。指佛徒内心自己觉悟,证得正果,外人无法知道。无法言传,所

谓言语道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信心】佛教术语,即信仰佛道之心。

【法性】佛教术语。指“法界”(宇宙)中诸物的本性。

【性具】佛教术语。亦称“本具”、“体具”、“理具”。指众生皆有佛性,为本身

所具有。

【佛性】佛教术语。指一切众生所具有的成佛的可能性,也指佛陀的慈悲本性。

【平等】佛教术语。指无差别、等同。亦称“等”。佛教认为众生一律平等,一切世

俗事物皆空,并无差别。

【如来藏】佛教术语。指一切众生皆藏有本来清净的成佛之性,亦即藏有本来清净的

如来法身,皆可能成佛,故称。佛家一切经籍文献也称作“如来藏”。

【解脱】佛教术语。指不受世俗烦、恼所羁绊,超脱世俗,达到涅槃。亦指摆脱某种困

境或烦恼。

【本觉】佛教术语。指众生先天所具有的佛性。

【始觉】佛教术语。指通过后天的修习,启发“本觉”,而使众生认识到对佛教的归

信觉悟。

【究竟觉】佛教术语。指融合“始觉”与“本觉”,方能达到的一种对佛的觉悟。

【失念】佛教术语。指失去对所缘之境及诸善法的记忆,忘记佛旨。

【无记】佛教术语。指不可判断、不能得到肯定或否定回答的状况,亦即“无记

性”。

【有覆无记】佛教术语。为“无记”之一。与“无覆无记”相对。指一种阻碍修习佛

道的困忧,使得人们“无记性”。

【无覆无记】佛教术语。为“无记”之一。与“有覆无记”相对。指没有被邪念所侵

污的“无记性”,分为四种:

1.异熟无记、

2.威仪无记、

3.工巧无记、

4.通果无记。

【异熟无记】佛教术语。为“无覆无记”之一。指一切前世业因所感于身者,又令人

受之不觉。

【威仪无记】佛教术语。为“无覆无记”之一。据起行坐卧虽无记性,却有威仪。

【工巧无记】佛教术语。为“无覆无记”之一。指虽无记性,而却能精于手工诸细巧

事。

【通果无记】佛教术语。为“无覆无记”之一。指在神通力作种种变化时,心中没有

记性。

【三和】佛教术语。指将“根、境、识”三者互相配合,“根”、“境”、“识”俱

起,则“识”也同时起作用,会产生新的活动,发生变异。

【我】佛教术语。指主宰世界的永恒之力。亦转义为生命、自己、物体自性等,其又

可分善、恶两面来解释,善的一面则为主体之性,恶的一面则为利己之性。

【我执】佛教术语。亦称“我见”。指坚定而顽固地相信自己的身心有常住不灭的实

体,即相信佛教所否定的世俗的我。佛家认为我执是产生一切烦恼的因素,应当破

除。

【人我执】佛教术语。为“我执”之一。即相信个人生命中心的我、相信世俗的我。

有时亦称为“我执”。

【法执】佛教术语。即“法我执”,参见该条。

【法我执】佛教术语。亦称“法执”。为“我执”之一。指受到“五阴”(即色、

受、想、行、识)的干忧,错误地承认世俗的我真实存在着。

【无我】佛教术语。指世上一切皆是不永恒的虚体,世俗的我、世俗的独立主体,皆

是由五蕴假合而成,或由因缘而生,除佛旨外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亦称“非

身”。无我又包含“人无我”、“法无我”两项类型,参见该两条辞目。

【非身】佛教术语。即“无我”,参见该条。

【人无我】佛教术语。为“无我”之一。指世俗的人皆由五蕴而成,并无永恒、独立

的实体。

【法无我】佛教术语。为“无我”之一。指世俗的法皆由因缘而生,并无永恒的、独

立的实体。

【罪障】佛教术语。指今生所行的反佛之事,成为往生投向极乐世界途中的障碍。

【恶业】佛教术语。指一切由身、口、意所做的邪恶行为,或反佛行为。

【业火】佛教术语。指火灾,亦称世界毁灭时所发生的猛火。(亦可指人由无明引发

的各种贪嗔痴,令人烦恼不得解脱,苦痛如灼)。

【惑】佛教术语。指因俗世的诱惑而引起的烦恼。亦泛指一切烦恼。

【烦恼】佛教术语。指干扰众生情思使发生迷惑、苦恼的思想活动。主要有根本烦

恼、随烦恼二种。

【根本烦恼】佛教术语。指因与生俱来的俗欲而引起的烦恼,具体有贪、嗔、痴、

慢、疑、恶见。

【随烦恼】佛教术语。指因为根本烦恼而引起的烦恼。有放逸、不信、懈怠、惛沉、?/P>

艟佟⑽蘩ⅰ⑽扌浮②啤⒑蕖⒓怠⒛铡€ァ⒛睢②俊?嫛⒑Α⑺摺⑸⒙业仍级帧?/P>

【漏】佛教术语。即烦恼,尤其指那些能使人无法摆脱生死轮回的种种烦恼。亦指俗

世的污染、不净。

【有漏】佛教术语。指有烦恼,有那些能导致人留在三界的烦恼。

【无漏】佛教术语。指无烦恼。尤指没有那种让人留在三界、沦于死生轮回之地的烦

恼。

【散乱】佛教术语。指为俗世的贪、嗔等烦恼所纠缠,而心思分散。

【二障】佛教术语。即“烦恼障”与“所知障”,为妨碍成佛的二大类障碍。详参相

关辞条。

【所知障】佛教术语。为“二障”之一。即由世俗邪见等精神上的困惑引起的妨碍成

佛的因素。

【烦恼障】佛教术语。为“二障”之一。即由物欲引起的困惑。成为妨碍成佛的因

素。

【三毒】佛教术语。指贪、嗔、痴。亦称“三垢”、“三火”、“三不善根”,为根

本烦恼中最劣之祸。

【三障】佛教术语。指阻碍修习佛道的三大障碍:

一是烦恼障,即贪、嗔、痴等一切烦恼,

二是业障,即由身、语、意造成的一切不利于修行佛教的言行,

三是报障,亦称异熟障,即地狱、饿鬼、畜生等恶报。

【三不善根】佛教术语。即“三毒”,参见该条。

【嗔恚】佛教术语。指怨恨他人。为“三毒”之一。

【愚痴】佛教术语。指愚蠢、痴呆,不明佛理。(指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或者身在苦

中无智慧出离其苦)。

【莫诃】佛教术语。意为痴、愚。

【遇痴邪见】佛教术语。指因不明真相而产生的反佛思想。

【五障】佛教术语。指妨碍修佛的五种障碍。有两类,一类为女人五障(指女人不能

做到的五种事):不得做梵天主、帝释、魔王、转轮圣、佛身。后来大乘佛教对这种

看法有所改变。另一类指烦恼障、业障、报障(参见“三障”条),以及法障(指由

前世因缘,此生不遇师,无由听到佛法)、所知障(虽闻佛法,但因种种原因而不能

作般若波罗蜜修行)。

【四魔】佛教术语。为迷惑人心、妨碍佛道的四大因素,即身魔、烦恼魔、死魔、夭

魔。身魔指构成人体与精神的五蕴(五阴),它夺走了人的长寿生命,故亦称“五蕴

魔”。烦恼魔指诱惑人们心神的欲望,故亦称“欲魔”。死魔指能夺走人们肉体的疾

病等。天魔指住在第六天的魔王及其眷属,他们妨碍人们积善,使人们产生各种互相

仇恨与嫉妒的邪念。

【偷盗】佛教术语。指偷或盗别人的财物,为佛家“五戒”之一。

【杀生】佛教术语。指杀害有生命的生灵,为佛家“五戒”之一。

【欲】佛教术语。指要求、欲望,为“大地法”之一。

【五欲】佛教术语。指由声、色、味、香、触引起的相关情欲:声欲、色欲、味欲、

香欲、肉欲。也有指:财、色、食、名誉、睡眠五欲。

【六欲】佛教术语,指由六根引起的欲望。亦指由色、形貌、威仪姿态、言语声音、

皮肤的嫩滑光洁、人相而引起的情欲。

【四重】佛教术语。指四种重大的罪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皆为佛门禁戒。

【五恶】佛教术语。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酗酒。

【妄执】佛教术语,即妄想执念。

【妄语】佛教术语。即说谎,为“五戒”之一。

【般若汤】佛教术语。不守戒的僧徒用以作“酒”的隐语。

【五逆罪】佛教术语。指五种违背佛教伦理的罪恶。杀母、杀父、杀阿罗汉、分裂教

团、出佛身血。亦有指侵犯母与尼、杀或打菩萨、杀司职者、使僧团分裂或欺负僧

友、破坏佛教设施。

【破僧】佛教术语。指破坏僧人团结,为五逆之一。

【十恶】佛教术语。亦称“十不善业”、“十恶业”。指佛教所不容的十条罪恶:杀

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杂秽语、贪欲、嗔恚、邪见。

【两舌】佛教术语。为“十恶”之一。即向两边的人都说好话,同时向一方说另一方

的坏话,离间双方,使之互相争吵。即挑拨事非。

【绮语】佛教术语。指虚假巧饰之谎言妄语,为佛徒十戒之一。

【女犯】佛教术语。指佛僧犯色戒,和女性发生关系。

【士罗遮】佛教术语。指重罪。

【戏论】佛教术语。指错误而无益的言论,或妨碍佛说的不负责的言论。如偏执之见

引起的言论,又如贪爱之心引起的言论。(因其不仅不能成就事业,而且能败坏一切

善业,并给人带来烦恼与无尽的苦痛与灾难)。

【邪魔】佛教术语。指以错误的言论妨碍世人达到觉悟境界的恶魔。传说释迦牟尼在

成道之前受到魔王波旬的诱惑,但终因意志坚定,使邪魔不能得逞。

【魔缘】佛教术语。指扰乱人心、妨碍习佛的恶魔。

【邪魔外道】佛教术语。指妨碍习佛及歪曲佛理的邪说与行为。“邪魔”,意为恶

魔,“外道”,意为非佛教与真理相违背的看法。

【十六心垢】佛教术语。指十六种不洁之心态:不法欲、嗔、忿、恨、覆、恼、嫉

悭、谄、诳、刚愎、报复心、慢、过慢、'嫛⒎乓荨?/P>

【二十一心秽】佛教术语。指二十一种妨碍习佛的心理状态:邪见、非法欲、恶贪、

邪法、贪、恚、睡眠、调悔、疑惑、嗔缠、不语结(覆藏罪)、悭、嫉、欺诳、谀

谄、无惭、无愧、慢、大慢、慢傲、放逸。

【异安心】佛教术语。指主张违背佛祖教诲的意思。亦称“异端”。

【摩罗】佛教术语。亦称“魔罗”。原指干扰修行的因素,转而为僧人用来指阴茎,

为阴茎的隐语。

【魔罗】佛教术语。参见“摩罗”条。

【八迷】佛教术语。指八种偏颇执一之见。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为“八不中

道”破斥的对象。

【系缚】佛教术语。指心因烦恼而失去自由的状况。

【五见】佛教术语。指五种恶见,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详

参各条目。

【萨迦耶见】佛教术语。亦称“我见”、“身见”。为“五见”之一。指那种认为

“我”、“我所”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之见解。因与佛家“一切皆空”、“因缘而现”

所相反,故被佛家认为是错误的认识。也是苦恼的根源所在。

【身见】佛教术语。为“五见”之一。即“萨迦耶见”,详参该条。

【我见】佛教术语。为“五见”之一。即“萨迦耶见”,参见该条。

【边执见】佛教术语,为“五见”之一。指顽固的偏见。与佛家“不二”说相反,故

被视为恶见。

【邪见】佛教术语。为“五见”之一。指否认善恶因果报应这一佛家基本之旨的见

解。

【见取见】佛教术语。为“五见”之一。指具有“萨迦耶见”、“边执见”、“邪

见”者,又不知其错,反视为己见为正确的错误见解。

【戒禁取见】佛教术语。亦称“戒取见”、“戒盗见”。为“五见”之一。指将错误

的戒律、佛规视为正确的,并固执其见,以为通过修习这些错误的戒规可达到涅槃。

【四见】佛教术语。指外道(非佛教的)的四种错误见解,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

常亦无常、世间非常非无常。依佛教之见,世间皆空。真空而妙有。

【不正知】佛教术语。指非佛的认识、偏见。

【恶见】佛教术语。指非佛之见解、主张、观点等。

【结缘】佛教术语。指与佛教有关系,能得到佛教的帮助,彼此有缘分。(但也有很

多情况被人滥用)。

【布施】佛教术语,亦称“施舍”,指捐给确需救助者、寺院或僧人财物等,以弘兴

佛教,利乐有情。

【功德】佛教术语。指做善事和得善报,如念佛、布施、诵经、建佛塔、印佛典等。

【供养】佛教术语。指施舍财物或举行法会以弘佛法。

【达‘亲’(此字为左‘口’右‘亲’】佛教术语。指施主向僧人施舍及僧人为施主

说法等,即僧人与施主之间的弘佛互利活动。

【法事】佛教术语。亦称“佛事”。即修行佛法之事,及弘佛之各种仪式、聚会、活

动等。

【佛事】佛教术语。即“法事”,参见该条。

【法会】佛教术语。指佛教徒为弘佛而举行的聚会或仪式等。

【菩提心】佛教术语。指佛心,即求觉悟的心。

【发心】佛教术语。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愿向往净土之心。

【道心】佛教术语。指信仰和求佛道之心。

【归命】佛教术语。指皈依佛说,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佛。

【归命顶礼】佛教术语。指笃信、崇敬之意,往往用于念佛时的词语,表示归信某

佛。

【南无】佛教术语。亦称“那慕”、“南谟”等。指“皈依”、“忠于”、“致

敬”、礼敬等意。

【归依】佛教术语。亦称“皈依”,指归投依伏、信仰佛教。

【皈依】佛教术语。即“归依”,参该条。

【三归依】佛教术语。指“三皈依”,即对佛、法、僧的归顺。

【三归】佛教术语。据归依佛、法、僧。亦指念经者常念的“南无归依佛、南无归依

法、南无归依僧”三句。

【三皈戒】佛教术语。亦称“三归依”、“三皈依”、“三皈”。指对佛、法、僧的

归依。

【三皈依】佛教术语。即“三归依”,参见该条。

【南无喝罗恒那多罗耶耶】佛教术语。为梵语“归依三宝”之意,此为音译。

【南无三宝】佛教术语。即“归依三宝”。一般为信徒受到惊恐时,向佛、法、僧三

者请求保护时的用语。

【南无喝罗】佛教术语。为梵语“归依三宝”之意。亦作“南无喝罗恒那多罗耶

耶”。

【南无阿弥陀佛】佛教术语。意指“向阿弥陀佛归命”,亦称“文字名号”。诵读谓

之念佛。

【四皈依】佛教术语。指藏传佛教除“三皈依”外,还要皈依喇嘛(上师)。参见

“三皈依”条。

【遁世】佛教术语。指逃避俗世,进入佛门。但用法习惯上已被消极化。

【空门】佛教术语。指佛门,因佛教宣传诸法皆空,以悟空为涅槃之门,故称。亦有指

天台宗“入理四门”之一,其四门为: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

【得度】佛教术语。指出家,或投身佛门,通过修习佛法可以从迷惑的此岸向光明觉

悟的彼岸过渡。

【度僧】佛教术语。指举行一定仪式剃度信徒为出家僧人。

【出家】佛教术语,指佛教信徒离家到佛寺、佛庵为僧尼,出家后当灭本名字,自称

释迦弟子。出家也指心出离世俗烦恼,自在解脱,能利大众,并不绝对仅指披上僧

服。

【入道】佛教术语。指进入佛道。

【入室】佛教术语。指进入师僧法室内求教佛法。

【回心】佛教术语。指改变恶心,回心转意,而进入佛道。

【闻法】佛教术语。指听到佛法。

【随信行】佛教术语。指因听别人说佛,由此产生信仰,进而修习佛道。为小乘佛教

认为修佛的最初阶段之一种。

【随法行】佛教术语。指自己翻阅经典,从而产生信仰,因此修佛道。为小乘佛教认

为修佛的最初阶段之一种。

【他力本愿】佛教术语。指借阿弥陀佛之力,从而使一切众生达到往生极乐世界的愿

望。

【圣道】佛教术语。指借阿弥陀佛的力量,经过自己的不懈修行,而达到觉悟的境

界。

【梵行】佛教术语。指佛家的各种修行。

【修行】佛教术语。指佛教徒按佛规进行修习。

【普请】佛教术语。指禅宗召集僧人劳动。也泛指召集僧人。

【上堂】佛教术语。指僧众至法堂聚会或做法事。亦指僧众去斋堂吃饭。

【挂单】佛教术语。亦称“挂锡”、“卓锡”、“挂搭”等。指僧人云游时投宿某寺

暂住。因其衣钵挂于寺中僧堂两序的外来者名单下,故称。

【挂锡】佛教术语。即“挂单”,参见该条。

【打斋饭】佛教术语。指僧人沿门乞食。

【托钵】佛教术语。指僧人用手托着法钵乞食,或至斋堂用餐。

【化缘】佛教术语。指僧人有教化世人之因缘,其教化活动称“化缘”,也指僧人求

世人施舍。

【抖擞】佛教术语。指抖掉烦恼之尘,即乞食露宿,苦苦修行,行脚四方。

【劝请】佛教术语。指信佛者恳请佛陀下凡说法或求菩萨应化度人。

【取经】佛教术语。指僧人到别处去寻求佛教经典。尤指中国内地僧人到西方(印度

等地)引进佛典。

【起请】佛教术语。指向佛立誓,表示忠诚无伪。

【结愿】佛教术语。指满愿之日。即为向佛还愿所做修法最后一天的法事。

【法悦】佛教术语。指听到佛的教诲而感到喜悦。

【欢喜】佛教术语。指听了佛的教诲,心中感到愉悦,并产生信佛的力量与愿望。

【随喜】佛教术语。指听佛法时内心产生喜悦而皈依佛教。因听佛说而流下的激动之

泪,则称随喜之泪。随喜亦指随缘布施,或对别人的善行、善果表示欢喜称赞。

【五味】佛教术语。比喻佛法,如牛乳五味,《大涅槃经》卷十四:“譬如从牛出乳,

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

除。”《大涅槃经》卷十:“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酥,诸佛世尊犹

如醍醐。”《大涅槃经》卷十四将《大涅槃经》喻为醍醐,隋代《法华玄义》卷十下把

“五时”教判以五味:

1.华严时如乳味,

2.阿含时(鹿苑时)如酪味,

3.方等时如生酥味,

4.般若时如熟酥味,

5.法华时如醍醐味。

【十如是】佛教术语。亦称“十如”。指深究佛法所应注意的十个关键,《法华经-

方便品》:“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

是本末究竟等。”智顗用以与十法界、三种世间等相配构成“一念三千”的理论。据

《摩诃止观》卷五上所载之综合解释(称“总释”)为:

1.相如是(形相),容易察别,“夫相以据外览而可别。《释论》云,易知故名为

相。”

2.性如是(本性、理性、佛性),“如是性者,性以据内,总有三义:一不改名

性,《无行经》称不动性,性即不改义也;又性名性分,种类之义,分分不同,

各各有不可改;又性是实性,实性即理性,极实无过,即佛性异名耳。”

3.体如是(众生之质体),“主质故名体,此十法界阴(指五阴)、入(指十二

处),俱用色心为体质。”

4.力如是(事物所具之潜力、功能、功力),“如是力者,堪任力用也。”

5.作如是(身、口、意的活动),“运为建立名作”。

6.因如是(业因),“招果为因,亦名为业”。

7.缘如是(缘由、助因),“缘名缘由,助业皆是缘义”。

8.果如是(结果),从所习之因,得相应之果,“克获为果”。

9.报如是(果报),善恶之业因所招苦乐之果报,“酬因曰报,习因习果通名为

因,牵后世报,此报酬于因也。”

10.本末究竟等如是(空虚寂无),“相为本,报为末”,本末皆由因缘生,故“本

末皆空”,此空即为“等”,其合称相当于“性空真如”。

【十如】佛教术语。即“十如是”,参见该条。

【四道】佛教术语。为一切修习佛法的四种方法,依此可达涅槃,即:加行道、无间

道、解脱道、胜进道。

【加行道】佛教术语。亦称“方便道”。为“四道”之第一道。指断除烦恼、获得功

德的初步阶段。

【无间道】佛教术语。为“四道”之第二道。指已断除俗尘的烦恼,可以专心修习。

【解脱道】佛教术语。为“四道”之第三道,指已从所应该断除的烦恼中解脱出来,

证得最初的“正理”与功德,得到佛旨的大端。

【胜进道】佛教术语,为“四道”之第四道,亦称“三余道”,为解脱烦恼后的进一

步修习,由此可获得佛旨的真谛,到达涅槃。

【三道】佛教术语。为佛教修行的三个阶位,即:见道、修道(前二者亦称有学道)

及无学道。

【见道】佛教术语。为“三道”之第一道,亦为有学道之一。指从凡夫俗子到圣者的

修习阶位,达到此阶位者,可领悟四谛。

【修道】佛教术语。为“三道”之第二道,亦为有学道之一。指领悟四谛后从圣者至

菩萨(或阿罗汉)阶位的修习。

【无学道】佛教术语。为“三道”之第三道,是菩萨(或阿罗汉)的最后修习阶位。

可达到最高觉悟,断绝三界烦恼。因已证得佛果,无须再修习,故称。

【见惑】佛教术语。亦称“理惑”。指在三道之一“见道”阶位的修习中,所要破除

的尘世之惑,包括贪、嗔、痴、邪等妨碍佛理的诸恶。

【理惑】佛教术语。即“见惑”,参见该条。

【修惑】佛教术语。亦称“思惑”。指修习佛教时所要破除的种种尘俗之惑,如男女

之欲、嫉妒之心、贪财之念等。

【思惑】佛教术语。即“修惑”,参见该条。

【三贤位】佛教术语。为佛教修行的初级阶位。小乘以修习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

相念处为三贤位,从而达到去欲心净的境界,以便进入第二阶位“四善根位”的修

习。大乘则以十心住、十行、十回向为三贤位,属菩萨所有,再深一层则为“圣

位”,故此称“贤”位。

【四善根位】佛教术语。为佛教修行中高于初级修行“三贤位”的四个阶位:

1.煖法(指虽有可能堕于恶道,但已接近涅槃)、

2.顶法(尤如到了山顶,退则转归失败,落入恶趣,进则可以前往下一个更高的境

界)、

3.忍法(已得四谛之大要,不会再堕于恶趣)、

4.世第一法(得四谛之旨,已入于见道)。

大、小乘等对此解释有所不同。

【三十七道品】佛教术语。亦称“三十七菩提分法”、“菩提分”、“觉支”等。指

达到涅槃的三十七道途径,即四念处(四念住)、四正勤(四正断)、四神足(四如意

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七觉支)、八正道。

【三十七菩提分】佛教术语。亦称“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参“三十

七道品”条。

【四念处】佛教术语。亦称“四念位”。为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大乘指:自观身如

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小乘指:观身不净、观受有

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皆以专注精神修养为旨。

【四念住】佛教术语。即“四念处”,参见该条。

【别想念住位】佛教术语。亦称“自相别观”。小乘修行阶位“三贤位”之一。指按

身、受、心、法去分别静心思虑,以用达到涅槃。即破除以身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

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的非佛思想,来加强自己的入佛修养。

【总想念住位】佛教术语。亦称“共相别观”。小乘修行阶位“三贤位”之一。指从

身、受、心、法的总体上去求得自身忘却尘俗的精神修养,以破除以不净为净、以苦

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的非佛之思。

【四正勤】佛教术语。为三十七道品之一类,亦称“四正断”、“四意断”、“四正

胜”。意为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防止生恶、已生恶则应当竭力除去、未生善当努力

促使自己生善、己生善当坚持到底。

【四正断】佛教术语。即“四正勤”,参见该条。

【四正胜】佛教术语。即“四正勤”,参见该条。

【四意断】佛教术语。即“四正勤”,参见该条。

【四如意足】佛教术语。为三十七道品之一类,亦称“四神足”,意谓四种可以得到

神通的禅定:

1.欲如意足,即由想达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禅定,

2.念如意足,即由心念之力发起的禅定,

3.精进如意足,即由不懈的灭恶发善之力发起的禅定,

4.慧如意足,即由思惟佛之力发起的禅定。

【五根】佛教术语。指眼、耳、鼻、色身这五种感官功能。亦有指三十七道品之一

类,为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即信根(对佛教的信仰)、精进根(即四正

断)、念根(四念处)、定根(四禅)、慧根(四谛},与五种感官功能之五根,为两

个范畴。

【五力】佛教术语。为三十七道品之一类。指:

1.信力(信仰佛教而产生的破邪之力)、

2.精进力(修四正断所产生的断绝恶念之力)、

3.念力(修四念处所产生的获得正念之力)、

4.定力(专心禅定而可以断绝俗世烦恼之力)、

5.慧力(观悟四谛,而达到解脱之力)。

【七觉支】佛教术语。亦称“七觉分”、“七菩提分”、“七觉意”。三十七道品之

一类,为达到佛教觉悟境界的七种方法。即:

1.念觉支(忆念佛法不忘}

2.择法觉支(以佛法标准分辨是非)、

3.精进觉支(勤奋修行)、

4.喜觉支(悟法而生喜悦)、

5.猗觉支(因断除烦恼,心无负担,而感到轻松坦然),亦称“轻安觉支”、

6.定觉支(专注于佛境,而他欲皆泯),思惟佛法,“贪忧灭”、

7.舍觉支(舍弃其他偏见,唯以佛法来处世待物)。舍弃一切分别,用佛法观点平

等待物,心无偏颇。

【七觉分】佛教术语。即“七觉支”,参见该条。

【七菩提分】佛教术语。即“七觉支”,参见该条。

【八正道】Aryastangikamarga佛教术语。亦称“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

分”、“八船”、“八筏”。三十七道品之一类,为八种可以使人们达到觉岸与涅槃境

界的正确之途。据《中阿含经》卷七、卷五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五、《大乘义

章》卷十六末等记载,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向五弟子所说,即:

1.正见Samyak-drsti。(对四谛有正确的理解)、

2.正思维Samyak-san-kalpa。(亦作“正思”、“正志”,对四谛有正确的思惟、想

法)、

3.正语Samyak-vac。(说话注意不违反佛理,修口业,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

4.正业Samyak-karmanta。(从事清净的身业,行为符合佛理)、

5.正命Samyak-ajiva。(生活皆受佛理戒规约束,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生活)、

6.正精进Samyak-vyayama。(亦作“正方便”,勤奋修行涅槃之道法)、

7.正念Samyak-smrti(思无邪,明记四谛等佛教真理)、

8.正定Samyak-samadhi。(专心修习禅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

佛教认为,按此修行可由“凡”入“圣”,从迷界此岸达到悟界的彼岸,故也比喻为

“八船”,“八筏”。

【八圣道】佛教术语。即“八正道”,参见该条。

【八支正道】佛教术语。即“八正道”,参凡该条。

【正念】佛教术语。为八正道之一。指正确的思念,即坚信往生极乐而不加怀疑。

【六度无极】佛教术语。亦称“六度”、“六渡”。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

定、智慧(般若)等六种达到涅槃境界的修行方式,是无可终止的。

【六波罗蜜】佛教术语。指六种从迷界渡到解脱境地的方法,亦称“六度”、“六度

无极”、“六到彼岸”等。即:布施(檀那)、持戒(尸罗)、忍(羼提)、精进

(毗梨耶)、定(禅那)、智慧(般若)。《大品般若经》卷一:“菩萨摩诃萨以不

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畏ㄓ咦闾茨遣廾郏┱呤苷呒安莆锊豢傻霉剩蛔锊

蛔锊豢傻霉剩咦闶廾郏恍牟欢剩咦沐裉岵廾郏簧硇木恍腹剩

咦闩嬉廾郏徊宦也幻凉剩咦沆遣廾郏挥谝磺蟹ú恢剩咦惆闳

舨廾邸!狈ㄏ嘧诮廾壑爸腔邸崩┱刮胺奖闵魄伞薄ⅰ霸浮薄ⅰ傲Α薄ⅰ

爸恰钡人牟廾郏衔笆廾邸保魑腥笆ば小保耘淦腥笆亍保

得餍扌写蔚凇?/P>

【六度】佛教术语。即“六波罗蜜”,参见该条。

【十波罗蜜】佛教术语。为菩萨的十种修行,亦称“十胜行”。即六波罗蜜(布施、

持戒、忍、精进、定、智慧)之外,再加由“智慧”扩展成而的四波罗蜜:方便善巧

(以善巧方便随机和物)、愿(求满足)、力、智。

【慈航】佛教术语。指慈悲之船,为佛、菩萨普渡众生之用。

【乘】佛教术语。为梵文“衍那”、“野那”(音译)的意译,指乘载众生到达解脱

彼岸的工具,即佛家修行的各种方法及说教等。有一乘、二乘、三乘、大乘、小乘

等。

【一乘】佛教术语。亦称“一乘法”、“佛乘”、“一佛乘”、“一乘究竟教”、

“一道”等。指佛的教诲是唯一能使众生达到觉悟彼岸的说教,故称。大乘佛经《法

华经》首倡此说。《法华经-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认为声闻、缘觉、菩萨(或佛)“三乘”说是“方便说”,引导达到

解脱的唯有“一乘法”。中国佛教宗派对此还有一些说法。

【二乘】佛教术语。为引导众生达到解脱的二种方法、途径:声闻、缘觉。

【三乘】佛教术语。为引导教化众生达到解脱境界的三种方法:声闻、缘觉、菩萨

(或佛)。

【五乘】佛教术语。为引导教化众生达到解脱的五种方式:三乘(声闻乘、缘觉乘、

菩萨乘)、天乘、人乘。

【人乘】佛教术语,为“五乘”之一。即修三归五戒,可以使来生免于轮回于畜生、

饿鬼、地狱,而生于人世间。

【天乘】佛教术语。为“五乘”之一。即修十善、四禅、八定(指四有色定与四无色

定),来生可以转降天界。

【声闻乘】佛教术语。意为听闻佛陀言教的觉悟者。原指佛在世的弟子,后与缘觉、

菩萨二乘相对,为三乘之一。亦称“声闻”。为“二乘”、“三乘”、“五乘”之

一。即修四谛法门,来生可超越三界,达到有余和无余涅槃,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最

终目的达到“灰身灭智”的无余涅槃。《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

声闻。”又“观察四谛而得道者悉名声闻。”

【缘觉乘】佛教术语。亦称“缘觉”、“独觉乘”。为“二乘”、“三乘”、“五

乘”之一。即修十二因缘,借自己的觉悟和智慧,使来生超越三界,达到有余和无余

涅槃,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

【菩萨乘】佛教术语。为“五乘”之一。指修六度法门,可使来生超越三界,达到无

上觉悟的大涅槃而成为佛。

【余乘】佛教术语。“乘”指乘坐物,即“教法”。佛教的教法称作宗乘,而他教的

教法被称为“余乘”。

【喜舍】佛教术语。亦称“净舍”、“净施”。指乐善好施舍。

【劝进】佛教术语。指规劝人们行善,为佛门施财。

【善】佛教术语。指一切符合佛理的活动。

【十善】佛教术语。亦称“十善业”。指与“十恶”相反的十种佛家善行: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此三项属“身业”),

4.不妄语、

5.不两舌、

6.不恶口、

7.不杂秽语(此四项属“口业”),

8.不贪欲、

9.不嗔恚、

10.不邪见(此三项属“意业”)。

十善又分止、行两种。《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

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

故之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以

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慈悲】佛教术语。为佛家造福众生所应有的品德,即爱护众生、使众生得到快乐

(慈)和怜悯众生、使众生减除痛苦(悲)。

【慈悲忍辱】佛教术语。为佛教信徒必修之道,即与人为善,能忍受屈辱。

【三缘慈悲】佛教术语。亦称“三慈悲”、“三慈”。指三种慈悲:

1.众生缘慈悲(指凡夫、众生的慈悲,为小慈悲),

2.法缘慈悲(指修习佛教至初地菩萨程度以上的慈悲,为中慈悲),

3.无缘慈悲(指佛的慈悲,对一切不分亲疏的慈悲,为大慈悲)。

【戒】佛教术语。指断绝身体、言语、意志的罪恶,抑制一切不良行为。即指不该

做、不该说、不该想的行为,

【威仪】佛教术语。指戒律,或指行、住、坐、卧等都符合戒律规则,以使僧人形象

富有庄肃威严的浩然之感。佛教的威仪细则有成千上万条。

【没栗多】佛教术语,指短时期的戒律,为信佛居士等所奉行,有别于僧尼所遵行的

长期的戒律。

【持戒】佛教术语。指持守戒律。

【性戒】佛教术语,指世俗社会普遍反对的一些违反公德的行为,同时佛家也反对的

罪恶,主要指杀、盗、淫、妄语。又称作“主戒”、“性罪戒”、“性重戒”、“旧

戒”等。

【遮戒】佛教术语。指世俗社会并不认为是罪恶,而佛家却须禁止的行为,如饮酒、

掘地伤生、食荤等。佛家称这些戒可以防人口舌之讥,故亦称之为“息世讥嫌戒”、

“新戒”、“客戒”。

【戒体】佛教术语。指接受戒法后,心中所产生的一种自觉执行戒法的意志。佛家认

为这是众生皆有的“佛心”所致。

【戒行】佛教术语。指遵守戒法的行为。

【戒相】佛教术语,指持戒时所具有的相貌与形状,能反映出持戒的深浅程度。

【调伏】佛教术语。指调和自己的身心,专意控制各种恶德恶行,以避免灾难。亦为

真言密宗的一种修法,即向不动明王等威严的佛祈祷。借佛力驱邪消灾。

【折伏】佛教术语。指抑制烦恼或迷妄,打击恶人或恶法。与摄受同属传授佛法的手

段。(故在藏传佛教中,佛菩萨也会应机显愤怒相,但这与一般凡人的嗔恚心是完全

不同的,前者是由于慈悲智慧,后者源于嫉恨无明)。

【降服】佛教术语。亦称调伏。即调和自己的身心,控制各种恶行恶德,或进行祈

祷,借佛之力,驱赶怨敌、恶魔。

【破邪显正】佛教术语。指破除非佛的一切言行,并使佛说得到发扬光大,或使佛说

正大光明之理能显示于世,普救众生。简称“破显”、“破申”等。

【破申】佛教术语。亦称“破显”、“破邪显正”。即破非佛之邪,申佛理之正。

【破显】佛教术语。即“破申”,详见该条。

【工夫】佛教术语,指专心修行佛道。禅宗则指专心修禅、坐思。

【功力】佛教术语。指功德之力。

【法忍】佛教术语。指忍受风吹雨打、饥饿寒冷、酷暑炎热、一切逆境恶缘等,而以

智慧方便出离心修佛不懈。

【忍辱】佛教术语。为“六波罗蜜”之一,指忍受外来的侮辱而不动心。与“慈悲”

同义。

【忍】佛教术语。指安于苦难和耻辱,亦含有忍受、认可的意思。为佛家宣传的一种

美德。(同时也是实用主义与方便善巧的方法,因为佛家是主张解决实际问题,而不

是节外生枝,小题大做,并且留下无穷后患,滋长无穷苦因。忍心可通过观想众生恩

德,产生大悲心来培养,也同时需要修习智慧方便)。

【二忍】佛教术语,指“众生忍”(安受苦忍,安受诸苦而不动心)及“观察法忍”

(观察诸法深理而安然忍可,即无生法忍)。亦有指恭敬养人之忍、受打骂而忍不生

恨,称“一生忍”。又有指能忍于灾祸老死之变而不生恼怨,能忍于忧愁烦恼而不发

作,称“二法忍”。

【安忍】佛教术语。指安心于物而忍耐。

【安受苦忍】佛教术语。为“二忍”之一,即安于忍受苦难,而不动心。亦称“众生

忍”。

【无生法忍】佛教术语。指对于佛所说有关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能坚心信

仰,而不动摇。

【根气】佛教术语。为忍耐的功夫。

【精进】佛教术语。指努力、勤奋、刻苦修行。

【无退精进】佛教术语。指不屈服,勤奋而顽强地修习。

【无下精进】佛教术语。指不要胆小、菲薄,充满自信地去修习、从善。

【披甲精进】佛教术语。亦称“加行精进”。指长自策励、永不懈怠、坚定信心去修

习、从善。

【断精进】佛教术语。指勤断一切恶。

【修精进】佛教术语。指勤修一切善。

【求化精进】佛教术语。指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厌离秽土欣求净土】佛教术语。为净土宗的基本教义,指厌恶俗世,向往来世能居

处净土。

【一念】佛教术语。指专一念佛。

【称名】佛教术语。即念佛。

【唱名】佛教术语。即念佛。

【念佛】佛教术语。指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并祈祷佛佑。

【念佛三昧】佛教术语。即念佛定,指专心念佛,排除烦恼与杂念。(类似于核磁共

振的效应)。

【十念】佛教术语。指念十次“六字名号”(即“南无阿弥陀佛”音读“那谟阿弥陀

佛”),和佛开始结上缘份。

【九品念佛】佛教术语。指为祈愿往生极乐净土而念佛。

【名号】佛教术语,指阿弥陀佛之名或念“南无阿弥陀佛”。

【多念义】佛教术语。指净土教申主张终生要念佛,以期来生投入极乐世界。

【正定业】佛教术语。指念阿弥陀佛,以求净土,

【御十念】佛教术语。为“十念”的敬称。在净土宗授戒大典或法会中,导师先念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随后大家唱和,称作“十念”。

【专修念佛】佛教术语。即专心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由衷地相信阿弥陀佛的

本愿,并一意念佛。所谓“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即是也。

【经行】佛教术语。指边读经,边走动于某一特定场所,以保持读经的专注精神,避

免乏困。

【行道】佛教术语。指边读经、边行走的仪式,一般是僧人绕佛像或在佛殿内读经的

仪式。

【看经】佛教术语。指默念佛经。

【信乐】佛教术话。指坚信阿弥陀佛,而使人得到喜乐的心愿。

【亡身】佛教术语。指舍身以供佛,亦称“舍身”、“烧身”、“遗身”等,为信徒

表示笃信佛教的一种极端举动。佛法中一般是不倡导的。

【法音】佛教术语。指读佛经的声音。另,中国佛协有《法音》刊物。

【法相】佛教术语。指事物的相状、性质、名称等。亦有以指佛理,与法性同义。唯

识宗则认为法相为心识所致,法相即心识,故该宗亦称“法相宗”。

【唯识无境】佛教术语。为法相宗教义,认为世间万有皆为心识的变现而己,心外无

物,而唯识是重。

【三界唯心】佛教术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皆由心造成,心为万有的根源,为唯

识宗的论旨之一。

【万法唯识】佛教术语。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与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认为

世间一切皆非独立存在,而由“识”(意识、灵魂)变现出来。心识为一切之本,故

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唯识五位】佛教术语。。亦称“唯识修道五位”。为唯识宗悟佛道的五个阶段:资

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详参各相应辞条。

【资粮位】佛教术语。为“唯识五位”之一,指修菩萨行,以解决对唯识真如的信仰

理解问题,包括修十心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以摆脱对唯识真如的种种偏见。

【加行位】佛教术语。为“唯识五位”之二,指修习四善根等,以进一步获得对唯识

真如的崇敬之心,为进入“见道”(即获得圣者的修行)作准备。在此修习位上,要

修“四寻思观”,按万法唯识之旨,来认识万有。

【通达位】佛教术语。为“唯识五位”之三,经过修习,而能消除“能取”与“所

取”的分别,通达唯识之理,达到一个飞跃,进入脱离凡夫俗子的“圣者”修习阶

位。

【修习位】佛教术语。为“唯识五位”之四,指获得对万有无分别的智慧之修习,此

阶位可按修习深浅分成“菩萨十地”。

【究竟位】佛教术语。为“唯识五位”之五,是唯识修习的最高阶位,在此阶位,可

以获得唯识真如,即证得佛果。

【四寻思观】佛教术语。为“唯识五位”中第二位“加行位”所须修习的观法,即按

万法唯识之旨,去观察、寻思万有之名、义、自性、差别,认识这四种现象皆不过是

假有而实无之物,从而获得“四如实智观”,真正看透万有。《成唯识论》卷九:

“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若由此进而对此四方面的唯识道理,给以

明确的印可决定,即称为“四如实智观”。

【四如实智观】佛教术语。为唯识宗的一种理论,认为通过修习“唯识五位”之二

“加行位”,按万法唯识之理,去认识万有之名、义、自性、差别,明白这四项是假

有而实无,从而获得这四方面的真实道理与智慧,故称。

【不定地法】佛教术语。有部心所法之一,法相宗称“不定法”。指善恶性质不定,

而判断其善恶性质,主要决定于当时心理状况。“有部心法”的不定地法有八项:

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法相宗”则认为有四项:寻、伺、睡眠、

悔(恶作),故称“四不定”,亦称“不定法”。《俱舍论光记》卷四:“不入五地

(按即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名为不定;不

定所依(按指善、不善、无记),名不定地。不定地家法,名不定地法。”

【四不定】佛教术语。为“法相宗”的理论之一,参见“不定地法”。

【寻】佛教术语。为“不定地法”、“四不定”之一。指寻思,对事物粗略的思考。

《俱舍论》卷四:“心之粗性名寻。”《大乘广五蕴论》:“云何寻?谓思慧差别,

意言寻求,令心粗相分别为性。意言者,谓是意识,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别

粗相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粗相。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

【伺】佛教术语。为“不定地法”、“四不定”之一。指对事物深入细密地思考。

《俱舍论》卷四:“心之细性名伺。”《大乘广五蕴论》:“云何伺?谓思慧差别,

意言伺察,令心细相分别为性。细相者,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成等差别之

义。”

【睡眠】佛教术语。为“不定地法”、“四不定”之一。指心思处于昏迷而不清醒状

态,难于自主,不省事理。《大乘广五蕴论》:“云何睡眠?谓不自在转,昧略为

性。不自在者,谓令心等不自在转,是痴之分;又此自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极成

昧略。此善不善及无记性,能与过失所依为业。”

【恶作】佛教术语。为“不定地法”之一,亦为“四不定”之一,即“悔”。指厌恶

过去的作为。《俱舍论》卷四:“恶作者何?恶所作体名为恶作,应知此中缘恶作法

说名恶作,谓缘恶作心追悔性。”

【贪】佛教术语。为“不定地法”之一。指贪欲、贪爱,即贪婪地追求自己所好对象

的心情。亦是“根本烦恼”、“三毒”之一。

【嗔】佛教术语。为“不定地法”之一。指仇恨与损害他人的心情。亦指对违背己愿

之事的怨恨心情。也是“三毒”之一。

【痴】佛教术语。为“不定地法”之一。亦称“无明”,为“三毒”之一。指愚昧、

不明事理。

【慢】佛教术语。为“不定地法”之一。指傲慢、自负。

【疑】佛教术语。为“不定地法”之一。指对佛理抱怀疑态度,犹豫不决。却又不以

实践去验证。错过开悟佛法的机会。

【性起】佛教术语。指佛性皆先天所起,与“性具”说相近。为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理

论主张。

【四法界】佛教术语。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基本教义之一。指从凡夫俗子到佛、菩萨之

间的四种对于世界的不同的认识档次。并认为世俗认识与“佛智”对世界之四种不同

观点。故亦称“法界观”。据澄观《华严法界玄境》,四法界是:

1.事法界(为凡夫俗子的认识,只知万有的差别与不同,以此来认识世界),“事

法名界,界是分义,无尽差别之分齐故。”此指世俗认识的特征,总是以事物之

差别性、或具特殊性之事物,当作自己认识之对象,被称为“情计之境”,虽有

而非实,不属佛智范围。

2.理法界(能见到事物万有的共性,即一切皆空,此已属入佛者的认识),“理法

名界,界即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同一性”,即现象的共性。由“佛

智”看,现象的共性,都不实在。故宗密解释说:“理法界也,原其本体,但是

本心。”“理”即是本心、佛性、真如。“佛智”达到此种认识,尚“未显真如

妙用”,故并不完全。

3.理事无碍法界(能将事物万有的个性与共性互相联系起来,对世界万物有较深的

认识,此属进入佛门者中较高的认识),“无碍法界,具性分义,不坏事、理,

而无碍故。”即把“理”、“事”、“性”(共性)、“分”(个性)联系起来

观察,结果是“理事”相互“彻入”,具体即是《大乘起信论义记》所说:“如

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此则理彻于事也;亦许依他缘起无性同如,此则事彻于理

也。”然这还不算“佛智”的最高认识。

4.事事无碍法界(将事物万有的共性与个性融为一体认识,这种认识可以超脱于一

切试识之上,进入句无碍,的境界,这是大彻大悟的佛智),为佛智达到的最高

境界。“第四法界,亦具二义(指性义、分义),性融于事,大小等殊”,各有

自体;其所以“无碍”,全在于理有“包遍,如空无碍”的性质,保证事与事之

间溶融无间,相即相入,互相反映,互相包含,以至无穷无尽。此事事无碍法

界,为华严宗的特殊说法,亦即是法界缘起的内容。

【法界缘起】佛教术语。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四法界”教义中“事事无碍法界”中的

观点,认为万有皆由一念而起,离开心念则万有皆无,而在一念作用之下,万有互相

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非你非我,圆融无碍。这种圆融无碍,亦称“六相圆

融”。

【无尽缘起】佛教术语。即“法界缘起”,详参该条。

【六相圆融】佛教术语。亦称“六相缘起”。为华严宗“法界缘起”的内容之一,即

认为在一心的作用下,万有的总相与别相、同相与异相、成相与坏相,皆可融通无

别。具有此心者,即达到了超脱一切的境界,悟得了佛旨。

【六相缘起】佛教术语。即“六相圆融”,参见该条。

【十玄缘起】佛教术语。为中国佛教华严宗教义之一。亦为“法界缘起”的内容之

一。指佛门万法皆是互相融洽的,是一个整体,因而为一种超脱的认识。此说首创于

智俨,称“古十玄”;完成于法藏,称“新十玄”,两者内容相同,次第略有变动。

据法藏著《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所以说十者,欲应圆数,显无尽故。”具

体是发挥《华严经》中提到的教与义、理与事、境与智、因与果、体与用、逆与顺、

行与位、主与伴等十对与“佛智”有关的复杂关系,用以论证佛法乃是一个整体,

“一念即得具足一切教义、理事、因果等如上一切法门,及与一切众生皆悉同时同

时……同时作佛。”就广义说,要求用佛教的观点去观察一切现象,看到事物间无不

是相即相入、“圆融自在”的关系,形成一无穷无尽的互为条件、互相包含且永无矛

盾、圆融无间的和谐之网。其十玄的内容为:

1.同时具足相应门(指佛教各法门互相依存,同为成佛的根据),指作为一个整体

的佛教,虽分有各种法门,但“同时相应成一缘起”,互相依存,一并作为成佛

的根据。

2.一多相容不同门(指佛教各法门能互相容纳他说),佛教各种法门虽各有特性,

但任何一种都能“含受”其他一切法门的内容。

3.诸法相即自在门(各法此即是彼,互相融合),各种法门,作为统一的“缘起

法”,“得一即得一切”,“得始即得终,穷终方原始”,“初发心菩萨即是

佛”,这种关系,也简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自在,重重无尽。

4.因陀罗境界门(各佛教法门互相辉映,相辅相成,互得益彰),“因陀罗”是传

说中帝释天宫中悬挂的结有无数宝珠的网,以此譬喻佛教各种法门之间互相映

现、重叠无尽。

5.微细相容安立门(各法门在一念中同时出现,不分彼此),强调“一切法门”

“均于一念中具足”,谓“于一念中,炳然同时齐头显现,无不明了。”

6.秘密隐显俱成门(无论是隐蔽,还是显现,各法门皆同时存在)。

7.诸藏纯杂具德门(在任何一法门中皆可得到其他法门的要旨),“纯”指践行某

一法门时全是此一法门,“更无余行”,“杂”指践行不同的法门时“具含”一

切差别,不论纯、杂,均可自在具足。

8.十世隔法异成门(各法门的圆融关系存在于异代隔世),一切法门遍布于“十

世”之中,即在时间上存在“时劫无碍”的关系,“百千大劫为一念,一念即百

千大劫。”

9.唯心回转善成门(上述各种缘起皆由心而决定),指全部法门,“唯是一如来藏

为自性清净心转也,但性起具德。”以上所说之一至八门,亦“悉是此心自在作

用,更无别物。”

10.托事显法生解门(上述各种缘起虽托事而异,但实质却是一致的)。谓以上九种

关系,随事物和情况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法门;不同的法门亦可表现共同的原理。

在华严宗提出的四法界中,此“十玄缘起”属“事事无碍法界”,用以把这一整

套观点扩大到对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现象的认识。

【十玄门】佛教术语。即“十玄缘起”,参见该条。

 

【因门六义】佛教术语。亦称“缘起因门六义”。为中国佛教华严宗“法界缘起”的

内容之一。即将四缘中的因缘(现象的根本因)按其“体”之“有”、“空”,“

用”之“有力”、“无力”,“缘”(指形成现象的辅助条件,即四缘中的其他三

缘)之“有待”(需要条件)、“无待”(无需条件),分为六个方面,指万有由因

缘而生的六种复杂关系,《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

1.空,有力,不待缘(指刹那间空寂的万有,依其本体之力,无须外力而能成为因

缘的情况),“因”从其刹那灭讲,为“空”;能生万有,故“有力”;不借他

缘,名“不待缘”。

2.空,有力,待缘(指刹那间空寂的万有,依其本体之力,此外尚须借外力才能成

为因缘的情况),“因”与果相俱互依,故从因自体讲为“空”;相俱能生万

有,为“有力”;“俱故非孤,是待缘也”。

3.空,无力,待缘(指刹那间空寂的万有,其无因缘之本力,须借外为促成其因缘

变化的情况),“因”以有果方名因,无别自性故是“空”;待他缘才生万有,

故“无力”、“待缘”。

4.有,有力,不待缘(已经具有条件的因缘变化,其依仗本身之力就可促成变化的

情况),由“因”之善恶,定生果之善恶,故称“有”;“能自不改而生果”,

为“有力”;不借缘力名“不待缘”。

5.有,有力,待缘(已经具有条件的因缘变化,其依仗本身之力外,尚须借外力才

能促成变化的情况),同“因”生同果,故名“有”,借外缘方生,但果性同于

因而不为外缘所改,称为“有力”、“待缘”。

6.有,无力,待缘(已经具有条件的因缘变化,其本身乏力,尚须借外力以促成变

化的情况}。“因”同类随转,故为“有”;待他缘而并“不能违缘”,名“无

力”和“待缘”。据此论“法界缘起”中诸种现象的相互渗透、相互反映的无尽

联系和统一:“由‘空’、‘有’义故,有‘相即’门也;由‘有力’、‘无

力’义故,有‘相入’门也;由‘有待缘’、‘无待缘’义故,有‘同体’、

‘异体’门也,由此待‘义’、‘门’,故得毛孔容刹海事也。”现象之存在所

谓相即和相入的关系,存在所谓同体(全体或一般)和异体(部分或个别)的关

系,以至于一毛孔能容纳大海,就在于造成诸现象之“缘起因门”有如上六义。

【相即】佛教术语。为中国佛教华严宗“法界缘起”内容之一,用以说明不同性质的

现象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成为同一体的关系。即指各种不同的现象可以融成一体,甲即

是乙,乙即是甲。(《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用“自、他”,“有、空”来说

明“相即”的含义。认为在“诸缘起法”中,“他物”作为形成某物“自体”的条件

而存在,故就“自体”言,“他物”就失去独立的自性;“自体”是“有”,“他

物”即为“空”。此谓“自”即是“他”。反之由于某物的“自体”毕竟由“他物”

条件所构成,离开“他物”,“自体”即不能成立,故就“他物”言,“他物”是

有,“自体”属于“空”,此谓“他”即是“自”。亦即双方可互废自己而同一于对

方)。从最终的佛性看来,一切皆由因缘而生,皆为空,故有此种非甲非乙的融合观

念。亦称“相入”。此种观点又可发展为“一即一切”、“切即一”,亦称“一中

多”“多中一”,即不分彼此,不分多寡,以超脱于物物的个性与共佳,而处于大彻

大悟之态。

【相入】佛教术语。即“相即”,参见该条。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教术语。参见“相即”条。

【一中多,多中一】佛教术语。参见。“相即”条。

【三性一际】佛教术语。中国佛教华严宗“法界缘起”内容之一。指三自性:遍计所

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互相融合,不分彼此,借以说明佛教真谛与因缘

万有、俗世与佛界,在大彻大悟的佛性最高认识上,皆没有什么差别,已达到了超脱

之境。《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真’(圆成实)中二义者:一不变义,二

随缘义;‘依他’二义者:一似有义,二无性义;‘所执’中二义者:一情有义,二

理无义。”以为“圆成实”中的“不变义”、“依他起”中的“无性义”、“遍计所

执”中的“理无义”,都是从不坏“末有”而讲真如一心之“本”的,“故三性一际

同无异也”。同样,“圆成实”之“随缘义”、“依他起”之“似有义”、“遍计所

执”之“情有义”,是从不动心真如之“本”讲世界“末有”的,故“三义亦无异

也”。据此,对唯识宗所讲的三自性作出新的解释,以表达“法蜀缘起”的状况:

“三情一际,举一全收,真妄互融,性无障碍”。

【疾得成佛】佛教术语。指在短时间内便能成佛,无须经多年累世。此为中国佛教华

严宗的宗旨之一。因其说能使修习者修佛有望,故流行较普遍。(用爱因斯坦相对论

讲,时间的计算是有相对性的,不是究竟义,故佛法中的速疾与三大阿僧祇劫,都是

相对的说法,意在使人远离执着于速疾与失去信心两边。而是要重实修,这才是真正

关键的东西)。

【禅】佛教术语。梵文Dhyana,音译作“禅那”之略。意译“静虑”、“思维修”、

“弃恶”、“功德丛林”等。指专心一意地思虑,亦即静虑、静思,使心绪宁静,以

便思考。心注一境、正审思虑。如《俱舍论》卷二:“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

能审虑故,审虑即实了知义。”《瑜珈师地论》卷三十三:“言静虑者,于一所缘,

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认为能使心绪宁静专注,便于深入思虑义理,故

又称为“善性摄一境性”。按修习层次,共分四种,称四禅或“四静虑”。中国习惯

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等将

“禅那”作“定慧”解释,并转义为禅宗之“禅”。

【参禅】佛教术语。指佛教禅宗修持方法,“参”谓“参究”,“禅”谓“禅道”。

参究修行之道,求得“明心见性”,叫做参禅。唐玄觉《证道歌》:“寻师访道为参

禅。”

【一心】佛教术语。即只想某一件事。指把心思集中起来,心注一境,亦指一心念弥

陀之意。

【止】佛教术语。指抑制心中俗念俗欲,停止杂想,为禅定的别称。亦作“止寂”。

【定】佛教术语。指专注、专一的心境。梵文音译为三摩地、三昧。

【三昧】佛教术语。即“定”,参见该条。

【禅定】佛教术语。即禅(静虑)和定(专一)的合称,意指专一静虑,达到觉悟的

佛境。

【三摩地】佛教术语。即“三昧”,为专一的意思,参见该条。

【止观】佛教术语。即禅定(止)、智慧(观)的合称。指抑制心里因俗念而产生的

妄想杂念,使心保持平静、稳定,以集中心思去观察和思维,达到佛教的智慧境地。

天台宗的鼻祖智顗(读“依”)最重视止观法,认为这是达到领悟修行的基础,他还

认为有渐次、不定、圆顿等三种止观法的分别,而以圆顿为最佳,故视圆顿止观为天

台宗的宗旨之一。

【入定】佛教术语。指禅宗高僧在临终前进入密室,结跏趺坐而结定印以逝。也指入

禅定的精神状态。

【六即】佛教术语。中国佛教天台宗的修行理论。指从凡夫俗子到修习成佛的六个阶

段,据《摩诃止观》卷一下:

1.理即(众生明理,知自己有佛性,从而习佛),一切众生“一念心即如来藏

理”,此理即“菩提心”,亦为佛性,为先天具有。

2.名字即(众生听闻佛法,从一些佛理的名字解释上理解佛法,开始对佛教产生信

念,接受佛说),

3.观行即(众生心观明了佛理,在智力上也有了提高,导致了在行动上皈依佛

说),由前更进一步,止观双修,“心观明了,理慧相应。”

4.相似即(渐渐排除俗世的烦恼、获得初级的佛旨,或相似真觉悟),

5.分真即(能够辩明佛理,达到较高的水平),“初破无明见佛性,开宝藏显真

如”,达到初步觉醒,

6.究竟即(彻底觉悟佛旨,排除了一切尘俗烦恼),自身佛性完全显现,达到彻底

觉悟,“智光圆满,不复可增”,亦即成佛。

【明心见性】佛教术语,为禅宗的基本思想之一。即以心中本有之“般若智慧”,去

感受自己心中的真性。为一种内省的修行方法。宋明时的理学家受此启发,如陆九

渊、王守仁,强调万物之理存于心中,通过内省,即可认识真理,创造出“心学”学

派,也强调明心见性。

【教外别传】佛教术语。指禅宗不立文字的心传方法。这一方法不依靠语言,而是以

心印为旨。

【四禅】佛教术语。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修禅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在

初禅时,虽然已感受到离开俗欲的喜、乐,但仍能在心中感觉到,或者仍看得到俗

欲。二禅时,离开俗欲的喜、乐感加强,心中已较为清净,俗欲已化去。三禅时,则

产生了正确的忆念与智慧活动,感到妙不可言的乐趣。四禅时,则又舍弃了三禅时的

妙乐,进入不苦不乐的境界,达到离欲的地步。传说修四禅者,可于死后往生于色界

四禅天。此四种基本禅定,亦称“四禅定”、“四静虑”、“四定静虑”。

【四静虑】佛教术语。即“四禅”,参见该条。

【禅机】佛教术语。指禅宗的机要秘诀,即传授佛理时,不用正常的语言点明,而用

暗示、譬喻的方法,旁敲侧击,以便对方明白佛旨,领悟道理,猛省佛旨。为启发性

的传授法。亦有将悟入禅定的窍门称“禅机”。

【三谛圆融】佛教术语。为中国佛教天台宗教来之一,亦称“圆融三谛”。三谛指空

谛(世界万有皆为因缘而成,一切皆空)、假谛(万有皆是假存之体)、中谛(既知

万有的空,又知万有的假,非空非假即是“中道义”),据《摩诃止观》卷一下,此

三谛“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此即

谓之“三谛圆融”。能这样观察分析世界,即是把握了佛教的绝对真理棗“诸法实

相”。参见“一心三观”。

【圆融三谛】佛教术语。即“三谛圆融”,参见该条。

【化法四教】佛教术语。为天台宗的判教学说。即藏教(指小乘三藏)、通教(指诸

部《般若》)、别教(大乘经籍)、圆教(《法华经》)。因按释迦牟尼教化众生的

四种教法内容来划分,故称。

【化仪四教】佛教术语。为天台宗的判教学说。即:顿教(以《华严经》为旨)、渐

教(以《阿含经》、《般若经》、《维摩经》等为旨)、秘密教(以同听异闻,互不

相知为旨)、不定教(以同听异闻,彼彼相知为旨)。

【一念三千】佛教术语。为天台宗的教义之一,意为在我们所仅有的一点思念中,也

能反映宇宙的森罗万象,反映大千世界的伟大。这可以从现代科学中提出的全息理论

找到论据。

【一心三智】佛教术语。为中国佛教天台宗教义之一。亦称“三智一心”。指于一念

之中,可以顿悟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断绝一切俗世的烦恼,而无须渐

修而得

【三智一心】佛教术语,即“一心三智”,参见该条。

【一心三观】佛教术语。为中国佛教天台宗教义之一。指一念起而能悟得“空、假、

既假既空”这三种对万有的认识。

【顿教】佛教术语。指中国的天台宗、真言宗等宣扬通过简易方法即可入佛的说教。

【顿了】佛教术语。为禅宗南派的教义。即“顿悟”。指无须繁琐仪式和长期地修

习,在瞬间即可领悟佛理,豁然觉悟。

【泥融觉】佛教术语。指顿悟。其源于故事无染和尚游山。无染和尚游庐山时,春雨

路滑,忽仆石上,由是洞见本源,触机而顿悟。士大夫称之为“泥融觉”,事见宋人

陶毅《清异录?释族》。

【顿悟】佛教术语。指不须长期修行,而靠灵性豁然省悟禅理,把握佛旨。亦称“顿

了”。为禅宗南派所倡。(但说来说去,都是在说缘起,讲因缘,或者说讲因果)

【渐悟】佛教术语。指通过长期不懈的修习,逐渐领悟佛旨。为禅宗北派所信奉。

【玄关】佛教术语。指进入玄妙之道的关卡。禅宗用来指进入禅学的门。

【究竟即】佛教术语。天台宗教义之一,亦为六“即”中最高的一档。根据天台宗教

义,佛与众生,就身体本身而言是相同(即)的,但因修行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其六即中最低的是“理即”,表示众生虽备有佛性,但不能从迷惑状态中解脱,而在

最高的“究竟即”中,佛徒得到觉悟,脱离了尘俗的迷惑,探得了佛果。

【观念】佛教术语。指默祷,或闭目思佛。

【身定】佛教术语。指闭目反观自身,使不犯过。

【口定】佛教术语。指寂然静默,不谈是非。

【意定】佛教术语。指摄心正念,清净无染。

【一行三昧】佛教术语。亦称“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指以佛理为自己

一切行动的准则,或为唯一行相的禅定。

【见性成佛】佛教术语。禅宗用语。指自己原有的佛性豁然开悟,达到了觉悟的程

度。

【寂知指体】佛教术语。禅宗南派荷泽宗的教义之一。指人人皆有涅槃的佛性。

【本来无事】佛教术语。为禅宗牛头禅的修行主张。亦称“牛头禅法”、“牛头无有

一法”。指一切皆空,而形形色色的现象与万有,皆是虚幻之物,凡有所作,皆为不

实。故而要求信徒忘却世俗。(但佛教里讲空同时也讲有,因为是缘起性空。并不是

讲断见的“顽空”)。

【触类是道】佛教术语。指人的各种思想和活动,皆是佛性表现,而不受其他主宰,

人人可以纵任心性,而不必刻意修善去恶。此为禅宗洪州禅的修行主张,在这种主张

下,佛徒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即成“狂禅”堕于断见,恶趣空。

【以心传心】佛教术语。指禅宗的一种传授佛旨的方法,靠心领神会,而不立文字,

不用语言。

【壁观】佛教术语。亦称“面壁”。指面壁静思,以悟佛理。为禅宗初祖达摩所倡,

以凝视墙壁来集中心思,澄虑神情,发现自己先天所具有的佛性,使之与佛理相契

合。

【圆宗】佛教术语,指天台宗,因其讲求圆顿,故称。

【四明教法】佛教术语。今指天台宗另一圣地四明山(今宁波一带)所传的教义。亦

指天台宗教义。

【山家山外】佛教术语。指天台宗正统派与非正统派,前者指知礼等和尚一派,后者

指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传法的庆昭、智圆等和尚一派。后泛指宗派的正宗与非正

宗。

【公案】佛教术语,指前辈祖师的言行懿德,是后世禅家用以判断是非的标准。亦指

有争论的事。

【指月】佛教术语。即指以启发法来教悟禅僧,而不用语言文字传授禅理。

【棒喝】佛教术语。指对提问者不作正面回答,或以棒打,或大喝一声,以启发或暗

示对方。为禅宗一些派别对初学禅者施教的一种方法。此亦为“当头棒喝”、“当头

棒”成语的来源。(但末法时期,不懂装懂,故弄玄虚的现象层出不穷,还是当心为

好,切莫盲目标新立异)。

【拂尘看净】佛教术语。指拂去心灵中的尘俗之念,认识和保持自己的固有佛性。

【四料简】佛教术语。为禅宗临济宗的四种教授方式,以破除先天与后天所具有的尘

俗的“我执”与“法执”的顽固之念。料为度量,简为简别。据《人天眼目》卷一,

其四种方式为:

1.“夺人不夺境”(对先天固执者,要破其先天本性),破我见;

2.“夺境不夺人”(对后天固执者,要破除其认为万有是实体的成见),破法执;

3.“人境俱夺”(对先天、后天皆偏执者,要既破其先天顽劣之性,又要破除其认

为万有是实体的后天之见),我执法执须同时破;

4.“人境俱不夺”(对先天、后天皆无错误及顽固看法者,可以随他顺利发展)。

于我、法均无执着。

【四宾主】佛教术语。为禅宗临济宗考察习禅者、禅师是否掌握禅理的四种评语。

“宾”指习禅者,“主”指禅师,在两者进行问答之后,会出现四种不同评语的情

况,据《人天眼目》,即:

1.“宾看主”(指参禅者掌握禅理,而禅师不懂装懂),

2.“主看宾”(禅师掌握禅理,而参禅者不懂装懂),

3.“主看主”(指两者皆懂禅理),

4.“宾看宾”(指两者皆不懂装懂,但又相互卖弄,结果大家都是“黄司机”,即

外行)

【四照用】佛教术语。解释为二:

一者,据《人天眼目》卷一,“照”指对客体的认识,“用”指对主体的认识。根据

参禅者对主体和客体的不同认识所采取的不同教授方法,总的在“破除”那种视主体

和客体均为实有的世俗观点。

1.“先照后用”,针对“法执”重者,先破除以客体为实有的观点。

2.“先用后照”,针对“我执”重者,先破除以主体为实有的观点;

3.“照用同时”,针对我、法二执均重者,同时都破除;

4.“照用不同时”,对于我、法二执均已破除者,即可运用自若,“应机接物”。

二者,据《五家宗旨纂要》卷上,“照”指语言问答,“用”指“打”、“喝”、

“吼”等动作。其四种方法为:

1.先照后用(先向参禅者提问,然后据其答对情况,”或棒或喝”)、

2.先用后照(“如遇僧来,师便打、便喝”,……然后提问:“汝道是什么意

旨?”)、

3.照用同时(即在或棒或喝在看对方如何承当,或在师喝僧亦喝中边打边问)、

4.照用不同时(指照、用互相随机交替使用}。亦有指”四照用“为破除”我执

“、”法执“的四种方式。

【回互不回互】佛教术语。为禅宗石头禅用语。“回互”指事物互相渗入,无所区

分,“不回互”指事物各有特性,各有分位,各有差别。全句意指既要看到事物的共

性,又要看到事物的个性,方为最高和最好的认识。

【黄龙三关】佛教术语。指禅宗临济宗黄龙派的三道悟旨难关,即黄龙慧南大师向弟

子提出的三个问题

1.“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应答:“人人皆有,谁也无法摆

脱。”)

2.“我手何似佛手?”(应答“人心与佛相同,人人皆有可能成佛。”)

3.“我脚何似驴脚?”(应答:“人与其他众生实无本质差别,皆能成佛,亦皆能

沦入轮回。”)

【云门三句】佛教术语。为禅宗云门宗祖师文偃请弟子解释的三句话,以测验弟子的

悟性。此三句话为:“函盖乾坤”(应指佛旨)、“截断众流”(应指不立文字、语

言,而用心的顿悟去修禅)、“随波逐浪”(应指参禅者要随机而发,弘扬禅理,不

可拘泥)。此三句话亦称“云门剑”、“吹毛剑”,被视为云门宗的学禅要旨。

【安般】佛教术语。指专心数自己出息、入息之数,以达到精一的程度。

【己心弥陀】佛教术语。亦称“己身弥陀”。天台宗或禅宗主张:阿弥陀佛与极乐净

土都在自己心里,认为人对自己的心深切观察,就能得到领悟,即主张一切皆存乎己

心之中。

【提唱】佛教术语。指禅宗大师向徒众提示佛旨大纲,让众徒自己领悟要义。

【九年面壁】佛教术语。指达磨禅祖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坐禅事。后人以此形容人

的耐性与坚忍。

【三解脱】佛教术语。亦称“三解脱门”、“三三昧”、“三空等”。为入涅槃之门。

即空解脱(观人、法二空)、无相解脱(观诸法无差别、无相)、无愿解脱(观生死

可厌,无愿可求),为禅定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三三昧】佛教术语。即“三解脱”,参见该条。

【般舟三昧】佛教术语。“般舟”,指佛出现,“三昧”指禅定。全语意为佛立禅

定。为佛家修行之一种。据说修此禅定,即专心念佛七昼夜,就可以见到十方诸佛现

立于眼前。故亦称“佛立三昧”。

【常行三昧】佛教术语。为天台宗的一种修持方法,即以三个月为一期,一心常念阿

弥陀佛,并绕佛像行走不停。据说修此禅定者,死后当生在阿弥陀国。

【首楞严三昧】佛教术语。为禅定之一种。指诸佛与十地菩萨所得的禅定,十分勇

健,不畏诸魔破坏,所向无敌。故亦称“健相定”、“健相三昧”、“勇伏定”等。

【八背舍】佛教术语。为禅定的一种,修此禅定者可舍弃对色与无色之贪欲,即:

1.初背舍(以观死尸等来解脱内身对色的追求)、

2.第二背舍(再观死尸等不净者,巩固内身不对色的追求)、

3.第三背舍(观青、黄等八种颜色,于定中求得对色的厌恶)、

4.空无边处背舍(以空旷无边的虚漠之境为观想对象,来达到超越四禅之色想)、

5.识无边处背舍(以内识为观想对象,超越空无边处定的观想)、

6.无所有处背舍(相当四无色定之无所有处定}

7.非想非非想处背舍(相当四无色定之非想非非想处定)、

8.灭受想定舍(停止思想活动)。亦称“八解脱”。

【八解脱】佛教术语。即“八背舍”,详见该条。

【八胜处】佛教术语。指通过对俗世色界的观想,而断除贪心的八种禅定。胜处所谓

制胜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的所依处,即:

1.内有色相观外色少胜处(以观外界的少部分色,来舍除内心的色想)、

2.内有色相观外色多胜处(以观外界的多部分色,来舍除内心的色想)、

3.内无色相观外色少胜处(内心虽无色想,但通过观外界的少部分色,来巩固内心

的无色想)、

4.内无色相观外色多胜处(内心虽无色想,但通过观外界的多部分色,来巩固内心

的无色想)、

5.内无色相观外色青胜处(内心色想虽已舍去,但通过观外界之青色,以断灭对色

界的贪欲)、

6.内无色相观外色黄胜处、

7.内无色相观外色赤胜处、

8.内无色相观外色白胜处。此八胜处,亦称“八除入”、“八除处”。

【神通】佛教术语。亦称“神力”、“神通力”、“通力”、“通”等。指通过修禅

而得到的神力。

【五通】佛教术语。亦称“五神通”、“五神力”。即修禅定而得的五种神力:

1.神足通(能飞天入地,出入三界,行动自如)、

2.天眼通(能窥见各种境界)、

3.天耳通(能听见和明白各种声音与语言)、

4.他心通(能了解六道众生的心思)、

5.宿命通(能知道大家及自己来世乃至百千万世的命运)。

【六通】佛教术语。亦称“六神通”、“六神通力”、“六神力”等。指修持禅定而

获得的六种神通之力,即“五通”(参见该条)与“尽漏通”(能摆脱一切烦恼及生

死轮回)。前五通为一般人(包括外道)通过修持禅定可能达到。第六通只有阿罗

汉、菩萨与佛才可以得到。

【现观】佛教术语,指禅定后能领悟到真理。然这种真理只能心领神会,而不能用言

语表达。

【片禅】佛教术语。指时间很短的禅定。

【孔雀经法】佛教术语。指按《孔雀明王经》所做的修法,是镇定天变、怪异、祈

雨、求平安的修法。

【如意轮法】佛教术语。以如意轮观音为本尊所举行的修行方法。

【息灾】佛教术语。指消灭天灾、病祸、罪障等。为此而作的修法,称息灾法。

【密号】佛教术语。又称“灌顶号”、“金刚号”。指密宗对佛、菩萨的称呼,如大

日如来称“遍照金刚”、阿弥陀佛如来称“清净金刚”等。

【大法】佛教术语。为密宗修行中最受重视的法,但各派的大法依场合不同标准不

一。如:日本东寺的东密以息灾为旨时,将孔雀王法视为大法,以护国护家为旨时,

将仁王法视为大法。比叡山的台密则分别以七佛药师法、大炽盛光法为大法。

【护身】佛教术语。即护身法,亦称“护身加持”。指真言宗修行者在修行之初所做

的净身洁心功夫。

【护摩】佛教术语。指密宗吸收古印度的一种祭神仪式后形成的自己的修法仪式。该

仪式以不动尊为本尊,在本尊前设火炉,将盐肤木投入火中焚烧,称为智慧之火,以

焚去一切烦恼与恶业。

【修法】佛教术语。指密宗的修加持祈祷法。修法时,将所尊佛安置于堂,念佛结

印,以祈息灾、降福。

【加行】佛教术语。指进入佛门接受授戒、灌顶等礼仪之前所作的预备性修行。

【大圆满法】佛教术语。为密宗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教旨,认为人心本是纯洁的,只要

随其自然,安于一境,便可成佛。此法较简易,故流传较广。

【宁玛九乘】佛教术语。指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教法,共三部,每部三乘,计九乘,故

称。九乘为:

1.第一部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包括显教各派内容,

2.第二部事乘、行乘、瑜伽乘,为宁玛派及密教所共有的内容,

3.第三部大瑜伽密乘、无比瑜伽密乘、无上瑜伽密乘,为宁玛派独有之密法。

【三密】佛教术语。指“身密”(用手结印)、“口密”(口诵真言}、“意密”(专

意不乱)。当修此三密时,佛家认为可达到“即身成佛”的境地,故又称此情形为

“三密加持”。

【三密加持】佛教术语。指佛徒修行时同时用手结印(身密)、口诵真言(口密)、

专心不乱(意密),就能达到即身成佛的境地。

【即身成佛】佛教术语。亦称“显得成佛”。为密宗修行理论,认为不须经过累世的

孜孜修行,现世本身即可以成佛(这实际上涉及到相对论中时间的观念,佛法中也有

“一劫入一切劫,一切劫入一劫”的说法,爱因斯说过,时间空间,是人类的错

觉)。

【显得成佛】佛教术语。即“即身成佛”,参见该条。

【方等】佛教术语。指大乘。但在说“方等经”时,则指大乘经典中《般若》、《法

华》、《涅槃》、《华严》之外的诸经。

【十六心】佛教术语。为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修行理论,指修佛者在进入见道,领

悟四谛后,所获得的十六种智慧,包括八智忍(即断绝俗世烦恼的智慧)、八智(即

获得佛理的智慧)。八智忍为:

1.苦法智忍、

2.集法智忍、

3.灭法智忍、

4.道法智恕、

5.苦类智忍、

6.集类智忍、

7.灭类智忍、

8.道类智忍。

八智:

1.苦法智、

2.集法智、

3.灭法智、

4.道法智、

5.苦类智、

6.集类智、

7.灭类智、

8.道类智。现观欲界四谛的智,称为“法智”,现观色界、无色界四谛的智,则称

为“类智”。

【七方便】佛教术语。为小乘佛教术语,指修习见道(即从凡夫俗子到圣者的修习阶

位)过程中的七种修习阶位: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前三者称三贤位)、

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后四位称四善根位}。为修佛的初级阶位。

【五停心观】佛教术语。小乘佛教中最初级的修习阶位,为“七方便”之一。即使心

思静下来,以便除去俗世的影响。五停心观为“不净观”(治贪欲)、“慈悲观”

(治瞋恚)、因缘观(治愚痴)、界分别观(治我见私想)、数息观(治散乱之心)。

亦为禅宗修禅之用。

【数息观】佛教术语。指修禅时,专心计数自己的呼吸次数,由此而使散乱之心宁静

下来,神情专注,进入禅定之境。亦为小乘佛教“五停心观”之一。又名“安般守

意”、“持息念”、“持息观”、“安般”等。(数息观对于改善人体代谢,调整、

扩充人体细胞功能,开发人体智慧潜能有不可思议的效用)。

【持息观】佛教术语。即“数息观”,参见该条。

【安般守意】佛教术语。即“数息观”,参见该条。

【不净观】佛教术语。指在修禅中想着自身与他身的不净,如想着死尸、疮痂、肤烂

等人的“自身”不净,以及人由父母精血为种、人始住母胎胞水内、人有不净的排泄

物和死后的成灰等“他身”的不净,从而厌恶人生,以坚定修行的意志。为“五停心

观”之一,是治贪欲的方法。(但佛法不是消极厌世,而只是劝诫人们要认清这个婆

婆世界的实质,以免上当受骗,自取其苦)。

【慈悲观】佛教术语。指在禅定状态中,想到一切众生的可悲与可怜相,从而产生慈

悲之心,以克服自身的瞋恚。为“五停心观”之一。(但真正发起慈悲观,还是要有坚

定的出离心以后,否则只能是造作、尚未达到究竟的“慈悲观”)。

【因缘观】佛教术语。指在禅定状态时,观想佛说因果相报之理,从而对自身不明佛

理的愚痴进行反省,以去掉这种愚痴,净化心灵。为“五停心观”之一。

【界分别观】佛教术语。亦称“界方便观”。指在禅定状态中,观想世界变化无常,

人生皆空,从而克服自己的与佛理相悖之念,脱去俗欲。为“五停心观”之一。

 

质料来源21世纪内部空间站

http://www.nease.net/~zengzhen/htm/main.htm

佛学术语解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