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操的用人政策
《三国演义》一书叙述的是一个天下分崩、群雄并起的时代。在 那个时候,凡有志之士,不论文武,都待价而沽,或毛遂自荐,无不 欲攀龙附凤,一显身手,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真正甘心终老山林, “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书中经常出现的两句话,“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确实是那时现实的写照。   一部《三国演义》,内容错综复杂,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可归 结为一句话:它是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的斗争。“得人者昌,失人者 亡”,这个千古颠扑不破的规律,在这里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无论 曹操、刘备或孙权,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殚思极虑,不遗余力的 。   我以为三人之中,这工作做得最为出色,效果最显著的,乃为曹 操。他的政策,不仅裨益魏国,使其迅速强盛起来,傲视天下,也有 不少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我们今天说曹操是个英雄,其主要依据 ,亦在于此。   曹操的用人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重视人才与识别人才   早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曹操就已看出刘备与关 公均非等闲之辈。他极力支持关公出战。在关公“温酒斩华雄”后, 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公为己用,因此百般优待,以动其心。 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 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   在这里,我们可引一段曹操的讲话以说明他爱惜人才的风度:“ 吾昔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 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 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 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 袍赠之,为后日纪念。”   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不仅给“英雄”下了个确切的定义, 并且对当时的知名豪杰,一一给予简短的评价,认为他们都算不得英 雄,最后得出了一个令刘备大为震惊的结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 与操耳!”他明知刘备才能出众,后日必为自己的强硬对手,但他仍 让他带兵五万告任徐州牧,并不听群臣建议,派兵追杀刘备。这无疑 也是他爱惜人才的表现。   他对自己的武将的态度亦复如此。在和张绣的战斗中,典韦舍身 救了曹操。操亲祭之,哭着对部下说道:“吾所长子,爱侄,俱无深 痛,独号泣典韦也!”后来再过襄阳时,想到此事,操又于马上大哭 ,即下马设祭筵,吊亡魂,亲三拜墓前;连那匹被射死的典韦的马也 一道祭了。三军将士无不为之感动。   由于他能谦恭下士,广招天下英杰,他的帐下集中了很多的谋臣 武将,其人数之多,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了刘备与孙权。其中有名 的有荀或、许攸、郭嘉、刘晔、程昱、董昭、夏侯淳、夏侯渊曹仁、 曹洪、吕虔、李典、乐进、于禁、徐晃、许褚、典韦、张辽等人。这 些人都能终生为他效力,无一反叛者。 二、以诚待人,不究既往   吕布失败后,其部将张辽被曹军俘获,曹本要亲自杀他,经关公 、刘备劝阻,说明张辽是个忠诚义士,应当留用,曹立即掷剑于地, 笑曰:“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于是,亲手为张辽松绑,把 自己的衣服脱给他穿,并以上宾礼待之。张辽十分感动,遂降曹。   袁绍出兵讨伐曹操时,曾命陈琳草檄,陈琳才气横溢,义正词严 。曹操看到后,大为震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头痛病也好了,他笑着 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 不足何!”袁氏亡后,陈琳被捕,曹操部下有建议杀陈琳的。曹怜其 才,乃赦之,命为从事。这也是曹操因惜才而采取的宽容政策。   袁绍军队大败的时候,曹操的部队在袁的图书中,捡出书信一束 ,都是曹的下属与袁绍私通、图谋反叛的信。这时有人提议按信中人 名一一核对,把这些人全杀掉。但曹操拒绝了这个意见,并且说:“ 当绍之强旅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即命人把这个“黑名单”付 之一炬,不再追问。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主将张颌、高览怕袁绍问罪,来投奔曹操 ,但有人认为张、高二人来降,恐有诈,不可尽信。但曹操说:“吾 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于是以礼接待他们,就此取得了 他们两人的忠诚。   张颌天荡山失守,曹洪告曹操,认为张有罪,但曹操却说:“非 颌之罪,胜负乃兵家常事耳。”   曹操退守阳平关,派许褚接应粮草。许褚饮酒大醉,粮草被张飞 夺去,自己兵败负伤逃回。曹操没有责怪他,自己承担了失败的责任 ,并令医生为许褚治伤。   曹操曾派人招安张绣,张因过去与曹操有仇,怕曹操不会容忍他 。贾诩告诉他,曹操是个英雄,为了延揽人才,一定不会记私怨的。 张绣遂即见操,拜于阶下。曹操把他扶起来,握着他的手说“有小过 失,勿记于心”,并封张绣为将军。   许攸本是曹操的老友,因袁绍不重用他,置他的正确意见于不顾 ,许遂投奔曹操,曹操来不及穿鞋,就出门迎接。许攸说:“公乃汉 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曹操答道:“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 爵相上下乎?”   曹仁屯兵襄阳,关公率大军围之。满宠谏曹仁坚守,不宜迎战关 公。曹仁不听,终失襄阳,不得已困守樊城,徐晃带着军队去救,他 才能突围。曹仁作为败军之将,来见曹操,泣拜请罪,曹操安慰他说 :“此乃天数,非汝等之罪也。”同时,重赏三军,大力表扬徐晃, 封平南将军,并说:“荆州兵围堑鹿角数重,徐公明深入其中,竟获 全功。孙用兵三十余年,未敢长驱径入敌围,公明真胆识兼优者也! ”将士听了,都十分叹服。 三、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曹操对于下面谋士的意见,十分重视,真可说做到了从善如流。 如果发现自己的看法有错,他也能毫不犹豫地放弃。他手下的能臣大 将大多是互相推荐来的,他一律推心置腹,一视同仁,并予以充分信 任。今举重要事例如下:   官渡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也是曹操用人政策的胜利。   开始时,曹操以七万之众抗击袁军七十万,力量悬殊,不敢贸然 决定进军。荀攸谏曰:“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 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操 从其言,立即出击。   曹操采纳刘晔发石车的计策,破袁绍从土山上发出的弓弩;又用 刘计控制了长堑,破了袁军的地道。   许攸告诉曹操: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于乌巢,如选精兵数千,乘 隙烧其粮草辎重,则袁绍大军,不出三天,即将大乱。操接受了他的 计策,派徐晃、张辽、许褚等进袭乌巢,烧了袁军粮草,奠定了官渡 大战的胜利基础。   曹操守官渡已两个月,粮草殆尽,兵力日弱,打算弃此而退回许 昌。在这个难以下决心的时刻,他派人到许昌征求荀或的意见。荀认 为机不可失,亟宜坚守,时间久了,袁绍方面必有变化。操闻后大喜 ,遂决定死守,终获大胜。   官渡战后,袁绍集四州之兵二、三十万于仑亭,拟作因兽之斗, 程昱献计曹操以“十面埋伏”的兵法退兵河上,伏兵十队,背水一战 ,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来打败袁绍。曹操听了他的话,彻底 消灭了袁的有生力量,袁绍本人亦病死冀州。   在此之前,曹操曾一度徘徊于进兵攻打荆州与继续用兵、彻底打 垮袁氏残余势力两个战略决策之间。荀攸建议:这时袁绍两个儿子袁 尚、袁谭不和,应利用敌方这个内部矛盾,一举摧毁袁氏,使其不能 再起。那时河北既平,霸业可成,而不应去拔那个“国和民顺”的力 量强大的荆州钉子。曹操听后大喜,按计作战,终致大成。   入冀州后,操遍访贤士得崔琰。崔过去也曾为袁绍出谋划策,袁 不听。曹那时忙于统计本州户籍,共计三十万众。琰谏曰:“今天下 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相争,冀民暴骨原野,丞相不急存问风俗 ,救其涂炭,而先计较户籍,岂本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曹操听了 ,大为感动,从琰之言,并待为上宾。   先时,刘备取了荆州,进入西川,自领益州牧,曹操闻之,大怒 ,立起大军三十万来取荆州。参军上书谏操,力言吴、蜀占地理优势 ,不宜冒险进攻。目前亟宜“增修文德,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待时 而动。”曹操接受了他的意见,遂罢南征,兴设学校,延礼文士。   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曹操又拟起倾国之兵,进犯两川,与刘备决 一雌雄。司马懿谏曰:“大王不可因一时之怒,亲劳车驾远征。臣有 一计,不须张弓只箭,令刘备在蜀自受其祸。待其兵衰力尽,只须一 将往征之,便可成功。江东孙权,以妹嫁刘备而又乘间窃取回去;刘 备又占据荆州不还,彼此俱有切齿之恨。今可差一舌辩之士,赍书往 说孙权,使兴兵取荆州;刘备必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那时大王兴兵 去取汉川,令刘备不能首尾相救,势必危矣。”操大喜,遂定离间吴 蜀之计。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后来事实证明完全正确。   曹操听郭嘉的话深入沙漠,西击乌桓以巩固后方,大胜。回到易 州后,重赏以前曾向他进谏忠言的谋臣将士,并说:”孤前者乘危远 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 之计,是以重赏。后勿难言。“ 四、深悔失误,妥为善后   曹操因生性多疑,常误杀忠良,造成损失,但他总能立即深责自 己,表示悔恨,并尽力做好善后工作。   一次,许褚误杀许攸,曹操知道之后,严肃地责怪了许褚,并厚 葬许攸。   建安十三年冬,曹操巡视沿长江水寨,设宴于大船上,大宴群臣 ,酒酣耳热之际,横槊赋诗,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无枝可依”句。扬州刺史刘馥认为此乃不吉之言。时操已醉,勃然 大怒,手起一戟,刺杀了刘馥。次日操酒醒后,悔恨不已。在刘子刘 熙前痛哭流涕,作了自我批评,并以三公厚葬刘馥。   荀或是曹操重要谋士,操常言听计从,取得不少胜利,但因他不 同意授操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操认为荀或不忠,赐服毒死。 后操发现,自己铸成大错,甚懊悔,命厚葬之,并谥日敬侯。后来, 为了同样原因,荀攸也反对尊操为魏王,操大怒,说:“此人欲效荀 或耶!”荀攸听说了,忧愤成疾而死。操厚葬之,并从此不再提魏王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