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动机是否要"停车"

林伊水(北京)

中国的经济在过去20年间出现飞跃的发展,现在, 这个"发动机 "是否要停车了?鉴于产业革命和体制改革出现了矛盾, 如果不采取 重大的措施,停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同样的,经济继 续高飙的条件 也是存在的,问题是要如何消除阻碍跃进的不利因素。   中国在本世纪最后两个10年的迅速崛起,改变了中 国、亚洲甚至 世界的格局。其最终原因,是邓小平采取了放开搞活的 经济政策,导 致了经济的飞速增长。这种增长对整个亚洲的经济增长 在某种程度上 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在,除中 国之外的亚洲主要国家正在金融风暴中颠簸,不少人为 中国的巍然屹 立表示赞叹。但是,观察家们也许没有注意到,中国经 济发展现在可 能陷入了严峻的困境,这个亚洲发动机有"停车"的危 险。 经济发展周期   这个话题的提出,是从中国本次经济周期谈起的。 中国最新一轮 经济周期的顶点是1992年,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达到14.2%, 1994年通货膨胀增长速度达到了21.7%,创下历史最高纪 录。为了抑 制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开始加强"宏观调控",给过热的 经济降温。 此后接连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都在放慢,1995年为 10.5%,1996 年为9.6%。在1997年刚开始的时候,不少学者认为本次 经济波动已经 达到了谷底,1997年的速度将比1996年持平或上升,但 是结果却是 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只有8.8%,又下跌了0.8个百分 点。那么, 这是不是增长速度的"最后防线"呢?仍然不是,在年前 召开的中共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当局确定1998年的经济增长速度 是8%,又下跌 了0.8个百分点,可以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 间最长的一 次经济低谷。   从世界范围来看,8%当然不能算是低速度。据测 算,如果在今后 20年内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都能保持在7%以上的话,完成 邓小平提出的 "三大步"战略还是没有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持续 了5年的经 济增长速度下滑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会很快得以遏 制,中国是否能 将增长速度稳定在8%以上?还是这只是大幅下跌的开 始,中国经济在 未来几年将持续下滑,最终结束长达20多年的"龙的神话 "? 进入历史新时期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 期,中国改革 进入到了"总攻"阶段。在这个阶段,产业革命的矛盾 (农业社会突 进到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突进到信息社会)和体制革命 的矛盾(从国 家配置经济资源到市场配置经济资源)同时突显,而且 都是时间很紧 、任务很重,加上国内新旧矛盾的积累,中国经济快速 增长过去所赖 以存在的条件已经基本不再存在。如果不采取新的措 施,中国经济的 列车停车是完全可能的。当然,在新的历史时期也产生 了过去所没有 过的一些有利条件,这些有利条件如果能妥善加以利 用,争取到一个 较快的速度也还是可能的。但是,无论是停车,还是继 续快速增长, 都将对现在的社会稳定局面造成严重威胁。可以预测, 世纪末的中国 又进入了"多事之秋"。 "两头大、中间小"   说经济发展可能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内需 求状况越来越 明显地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而出口的难度越 来越大,看似 庞大的市场供企业施展的空间却越来越小。   说国内需求不足,很多人都觉得可笑。因为一方面 中国国内居民 存款总额已经超过了4万亿元人民币,购买力应该十分强 大,另一方 面许多百姓的生活水平还很低,需要买的东西很多。但 中国现在的情 况恰恰是"有效需求不足",主要原因其实很简单:有钱 人该买的东 西都买了,不需再买;没钱人想买的东西很多又没有钱 买。   其实,现在中国收入分配已经出现了"两头大、中间 小"(高收 入低收入者多、中间收入者少)的与人们愿望相反的格 局。拉美、南 亚许多国家近一个世纪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在收入分 配两级分化的 情况下,宏观经济要持续快速增长是不可能的。其实, 社会主义的创 始人马克思早在150年前就精辟的分析过它可能产生的后 果。   从出口的情况来说,中国未来几年出口结构同世界 多数国家雷同 的越来越多、互补的越来越少,竞争十分激烈;而且, 由于中国已经 承诺放开国内市场,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工具,发达国家 已经将经济战 场摆到了每个中国企业和中国居民家庭的大门口,力图 抢占这个所谓 "本世纪最后的市场"。众所周知,中国的企业远没有能 力同这些国 际巨人较量。因此,如果现有政策不进行大的调整,在 有限的市场内 国内外企业进行一场火并是在所难免的。这一场争斗的 可能结果是: 大量企业垮台,失业人数猛增,收入分配更加两极分 化,社会矛盾尖 锐,社会稳定受到威胁,国际关系紧张。   对于中国企业的现状和可能出现的危险前途,中国 决策当局是看 得很清楚的。刚刚就任新一任总理的朱(金容)基最近 几年采取了、 并且将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朱(金容)基 最近要开出的 一剂猛药,是全面改革中国银行业体系和大幅度改革国 务院设置,最 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无论是银行、还是贷款者都对信贷 活动负经济甚 至法律责任的"预算硬约束制度",这从根本上堵住了过 去多次发生 的"投资膨胀冲动",堵住了银行不良债权继续增加的的 危险局面。   可以说,如果这些措施顺利实施,那么中国持续了 20年的依靠政 府通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人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年 代已经结束。 届时政府想再拉动经济增长也力不从心了,因为银行和 企业都在算自 己的"有贷有还"帐。同时,中国政府决心缩短国有经济 的战线,将 企业从以"公平和就业"为主要价值取向转变到以"效率和 效益"为 主要价值取向。这是中国经济走向振兴的必由之路。当 然,也是一条 坎坷艰辛的路,因为这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职工下岗待 业,影响社会的 稳定。而上述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又将进一步扩大收入分 配两极分化, 进一步影响社会总需求。这真是一个两难选择。 存在几个有利条件   那么,中国经济是否"没治"了呢?不是的。首先, 存在着一些 经济可以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其次,中国政府在调整 收入分配两级 分化的问题上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有利条件主要有几 个:一是中国市 场从1996年起已经结束了短缺时代,进入买方市场时 期,尤其是能源 、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更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这 种宽松的条件 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   二是中国1997年的通货膨胀水平还不到2%,这也是 历史少有的, 为各种政策和手段的出台创造了较大的腾挪空间。   三是中国多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的来说还较低, 潜在需求还很 大,如果这些人有钱的话,其购买力是惊人的。   四是国际经济目前处于增长期,基础产品尤其是石 油价格未来几 年将保持在较低水平,这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五是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和粮食储备都达到了历史 最高纪录,应 付国际国内经济动荡的实力大大增强。 让穷人手里有钱   单单从这些条件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但可能 更快一些,而 且可能达到较高(如10%以上)的水平。但是这些有利 条件并不是自 然的发挥作用,其实如上文所述,目前中国恰恰存在着 阻碍这些有利 条件发挥作用的因素。除了要加快面向市场经济的改革 步伐以外,其 中最主要因素,是社会需求乏力。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在 1998年增加对 基础设施的投资(副总理李岚清在瑞士说了一个此方面 的巨额数字) ,扩大对失业和下岗职工的补助,这些都很重要。但是 要真正调整分 配格局,首先是要建立一个适应市场机制的完善的市场 环境,加快政 治体制改革,建立权力制衡政治体系,这样才能通过税 收这一主要杠 杆来调节分配格局。至于从长远上说,则是要加大对教 育、农村、科 技的投入,加快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通过转移支付等 手段尽快使穷 人手里有钱。   现在,摆在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面前的选择是: 不改革经济发 展要"停车",将来大家一块儿没饭吃;改革了将来可能 大家都好过 ,但是现在有些人马上就要"没饭吃"。即使是改革了, 由于这场改 革是社会利益的直接调整,是中国社会关系的实质性变 化,因而也不 会是一帆风顺的。亚洲在看着中国、世界在看着中国, 中国更在看着 中国。可以估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次中华民族的 历史性"跳跃 "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也许到20世纪初我们就可以知道, 被粉碎的是 旧的世界,还是力图改变旧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