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看新马中港台文化转型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修补 和重建工作,工程浩 大,困难很多,但也因此特别让人神往和激 动;   台湾——整体文明程度和文化素养高于中 国,但文化思维太情绪 化,敏锐有余,大气不足;   香港——文化商业化,缺少一种精神的整 体身分,高层文化不能 成为城市文化的制高点;   新加坡——有一种很单纯的文化渴望,最 根本问题是缺少创造力 ,较多以教育代替文化;   马来西亚——华族文化在这里还处于延续 和承传的基本层次,但 在两种文化(华巫)的冲撞和国家快速发展 下,将来还是有可能产生 精彩的文化。   21世纪的亚洲将远远超过本身在20世纪的 身分,亚洲文明、文化 也必然会出现一种新的形态。可是好多文化人 未作好这方面的思想准 备,大家各做各的,思考不多,很难构成一种 合力。   ●您近几年来除了走访中国各地,也先后 到过台湾、香港、马来 西亚与新加坡,请您以行脚者的观点,谈谈您 对这些地区文化现象的 看法与感触。   ○这些年,我始终研究中华文化圈的问 题,这在21世纪是个很有 意思的题目。 ■ 中国 中国大陆正进行 文化修补与重建   关于中国大陆,我过去讲了很多。由于中 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经历 严重的中断与撕裂,现在正进行大规模的修补 与重建工作。   这个工程很大,因而出现的问题也很多。 以整体来看,这个工作 气魄宏伟,因为人数多、资源也广阔,意义也 较大。我愿意立足于中 国大陆,来参与和观察中华文明中心部位的重 新觉醒与整合的过程。   因为艰难,所以也特别让人神往和激动, 这是我在其他地方感觉 不到的。   这种文化的宏伟气概与官方文化完全不 同,这里指的是全民重视 自己的教育,重视精神复苏,重新寻找道德的 支撑点,以及思考如何 建立财富与精神之间的关系等。每个人都在寻 找与思考这些问题,于 是一点一点的形成整合过程。   一些不太了解情况的人,担忧中国近几年 富裕之后,道德会否全 面失落。当然这是善良的担忧,但可能情况不 是这样。前提是当年中 国进入灾难状态时,并非具有很好的道德;那 时人们互相打斗,儿子 可以不认父亲等,很多人付出痛苦的代价。当 然,当时也有好事,像 拾金不昧,但很多是带有很大的宣传意义的。   现在当财富在这块土地上重新累积起来, 就出现过去未曾出现的 问题。例如许多人的经济观念强化,有时还不 择手段赚钱,还有好多 黑暗的事情,这在贫困时期所没有的。但我们 不能为了阻止不好的事 情发生而甘于贫困。   像过去10年那样投机者贪婪地汲取财富的 阶段也结束了,当一切 运作逐渐走向正轨后,就出现许多优秀投资 者,他们的素质也比较高 ,有的可能本来就是文化人。这样的人有了财 富之后,就想做大量的 好事,希望重建中国的文明结构。   例如我的书《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 》,一些民间企业家愿意 投资拍成电视剧。拍这个没有什么回报,它也 不是畅销的东西,这就 是社会的一种文化良知。   我还认识一名年青企业家,他是北京大学 的东方哲学博士,名叫 刘波。这个有文化的企业家,花很多钱把中国 古代优秀古典作品重新 标点印刷,而这种书是很难卖掉的。当然还有 许多人办教育、建学校 ,像希望工程。   当这些事情组合一起,就很宏伟。总体来 说,大家或多或少的意 识到精神与文化重建的重要性,所以我还是比 较乐观的。 中国很多学者已落伍 中青年学者眼界开阔   ●这样的精神与文化重建,是否需要大批 学者来参与,还是可以 落实到最基本的民间?   ○不一定需要学者的参与。中国的学者大 都已落后于变革的时代 ,这是很复杂的,和新加坡、台湾的情况不太 一样。中国因为经历了 很长时间的文化中断,老一代真正的学者已经 (相继)过世。我们很 难要求老一代的学者介入这个变革时代,因为 他们的文化结构与时代 需要距离太大。中年的好一点,青年就更好一 点。中国大体上是这样 ,我比较乐观。   ●在大学或高级知识结构里,是否能看到 这些问题?看到变革的 需要?   ○能看到。现在的大学生与刚毕业的青年 教师们对国际不陌生, 大学内有很多外国教授,学生们通过电脑网 络、电视了解国际,他们 完全是国际公民。因而他们很容易发现问题, 也很容易想出方法;他 们也很少抱怨,觉得应该在自己的范围内把事 情做好。 ■ 台湾 整体文明程度与素养 台湾现在高于中国大陆   ●这是中国的情况,那么台湾呢?   ○就整体文明程度与文化素养而论,台湾 现在高于中国大陆。因 为台湾的文化没有大幅度的中断过,还是有种 延续。   其实台湾也曾经历过于政治化的时期,例 如也讲究政治权威、政 治封锁等等,好像中国,但程度不一样。   我去年底到台湾一个多月,每个城市都去 了,接触很多人,进行 了20多场演讲,认识也增进许多。我举个例 子,当时台湾历史博物馆 正好举行法国奥赛美术展,反映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法国现代主义画 派的经典画作。民间对于画展的轰动与了解程 度,显示台湾的文化水 平高。   我参观了美术展之后,拿了一个印上奥赛 美术展的袋子去搭计程 车,司机知道我去看了展览,跟我谈起梵高、 马提斯来。然后我到医 院看病,护士看到袋子,也和我谈起法国后现 代主义。有重大的活动 ,台湾会进行全方位的介绍、推荐,出书给老 人看、给小孩看,影响 广泛。   我在台湾,曾有一个企业家找我,说想出 点钱修复胡适先生的故 居。胡适是安徽绩溪人。这个人对我说,他很 感激(中国)保留了胡 适的故居,但他曾派人去看过,发现要参观很 不方便,因为房子的钥 匙存在县文化馆,而且里边的修复也太潦草, 所以他想出点钱整理。 我问他与胡适的关系,是不是他的学生。他马 上红了脸,原来一点关 系都没有,他只知道胡适是个名人。这个很令 我感动。   台湾的问题是,他们的文化思维太情绪 化,敏锐有余,大气不足 。情绪化的原因往往很单纯,因为生活上也有 很多东西是很情绪化的 。   ●这个和台湾的泛政治化有关吗?   ○有,很大的程度上也是泛政治化的影 响。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包括岛屿的地理方位,对岛屿前途的不了解, 文化传媒的情绪化导向 ,以及一些大家喜欢的作家的文风诱导。他们 其实人都挺好,就是情 绪化,怎么厉害就怎么来,缺少一种平静、大 气的理性思维。 ■ 香港   香港的文化就太商业化。文化的商业化在 现代商业社会当中,也 是正常的。它产生的一种消费文化,我觉得也 不错,不能一概说它没 有文化或说它是文化沙漠。   但遗憾的是,由于多年的殖民统治,使香 港文化缺少一种精神的 整体身分。像法国和美国的变革时期的文化, 就是一种整体形象和整 体身分。   香港的高层文化基本是英国化的,那儿也 有研究中华文化的中国 人,但这个组合还不能使这个岛屿有明确的文 化定位;香港的高层文 化不能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的制高点,因为它 本身的路向不明确。   例如整体的香港文化要做什么?我们代表 谁?我们的彼岸是什么 ?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路向不明确,文化 界构不成一个有机的组 合体,而是个缺乏结构的多元组合。 与强大的消费文化脱节 香港高层文化难成制高点   所以香港更多是一个多元文化很繁荣的地 方,但它的文化结构很 难与它的经济结构相比;香港的经济结构非常 高明,无论是运作、层 次、对外贸易关系、关税政策等,都非常明 确,是个无与伦比的有机 结构。   我指的结构是政策完备,八方呼应,形成 很好的网络。但香港的 高层文化与强大的消费文化好像没有直接关 系,它的多元文化处于支 离状态,所以要对香港文化进行完整的分析, 还是有困难。 ■ 新加坡   至于新加坡,因为地方小,有它的特征。 与中国相比,新加坡的 整体文明程度也高。新加坡人非常好学,有一 种很单纯的文化渴望。   文化构架上,它也是偏重于一般意义上的 消费,但不如香港发达 。另一方面,高层文化的研究又不如大陆和台 湾。   新加坡文化的最根本问题是缺少创造力, 可从几方面看:首先是 以教育代替文化;其次是以文化活动的引进代 替自身的文化创造;第 三,是以热闹的节庆文化代替艺术家的个体性 和主体性。   我们需要的是大家都知道的、活生生的、 享有主体精神的大艺术 家,而不是很多展览、节日或外国演出。若是 这样,这个地方只能称 为“文化码头”。   归结说,新加坡是文明程度很高的地方, 但缺少创造性。   ●新加坡现在最流行的语言就是“创意” 了。到底什么是创意呢 ?创意和创造的关系怎样?   ○创意不是智商的组合。我相信新加坡领 导人是在智商上强调创 意,但是真正的艺术创造完全是一种生命的自 然迸发。   ●是不是说艺术创造和精神文明应该是平 行的?   ○是的,它是精神文明的最高层次。生命 的迸发和智商应该是有 区别的,光是智商的话,就是动脑筋;人们以 为各种动脑筋得来的创 意、奇思妙想就是艺术创造,其实不然。   艺术创造的本质不是形态上的奇思妙想, 而是内在精神上,要出 现一群把自己生命和自然、宇宙、人群紧紧连 在一起的真正的大师。 我来新加坡比较多,所以感觉这里普遍缺少创 造意识。   ●我们的教育开始强调要开放,要有创意 思考,但是我们的父母 和教师都不开放,要如何教育下一代? 最好的教育是: 挖掘学生的创造精神   ○所以我们要容忍上一代所不习惯的、超 越教学范畴的各种新现 象。要这一代教育出创造力强的人是很难的, 因为教育就是传授已有 的东西。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他的创造精神,让 它爆发出来。现在应该 允许新加坡的下一代以生气勃勃的创造形态面 对世界。   但它不完全是艺术上,而是整体意识上 的;不能光靠动脑筋,而 是情感上,甚至整体精神的一种爆发。   ●由于资讯的开发,新加坡年青人接触更 多,视野更广了,这是 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意?   ○有一点用处,但更多还是创意范畴的。 文化创造的一个重要部 分是在接收信息的基础上,要寻找自我。   ●是不是说信息很多,但没有一种导向而 陷入新的困境中?   ○是的。信息是挖掘自我的条件,但不能 停留在信息内。现代人 什么都懂,可是自己是谁?来自何方?可能就 不了解。这是经济快速 发展城市普遍遇到的问题。他没有深刻的人生 体验,缺少震撼人心的 生命经历,因此也就无法以这两者为基础,创 造出大作品,一般的都 很小、很琐碎。   像上海就出现这样的一代,写的都是琐碎 的市民文学,它也很好 看,但毕竟适合一个城市,它与一个民族的最 高的文化创造距离太大 。   刚才谈的这几个地方,总体来说,还是比 较乐观。台湾、香港与 新加坡地方比较小,文明程度较高,也就打好 了基础,要推进文化应 该比较容易。   中国因为地方大,文明程度比较低,所以 要改变状态比较累,然 而也就更显得比较波澜壮阔,问题也最多。   ●现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在政治上的分歧, 会否造成文化上的分歧 ?   ○在政治分歧的情况下,文化应扮演减少 分歧的作用。以前的文 化往往是增加裂痕与分歧,但我们现在要促进 文化沟通,这样政治上 的分歧也会减少。   其实现在中国与台湾的经济沟通,已经是 血脉相连。日前《海峡 时报》报道,李登辉总统不接受一国两制,但 他还是提到台湾通过香 港在中国投资了多少。经济沟通其实是就是文 化转移的事实,而政治 还是形而上的事情。   现在政治上还有很多分歧,那么文化在中 间,到底应靠近分歧还 是沟通?我认为文化应靠近沟通。 ■ 马来西亚   ●您也到过马来西亚,那边的情况又怎 样?   ○我前年到过马来西亚。它和我前面所谈 的几个地方的最大区别 是,它有一个很明显的民族问题。前面我讲的 几个地方都是以华人为 中心的华人文化圈,而马来西亚的华人文化圈 发展还处在延续与承传 的层次,这是比较基本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 当中,马来西亚的文化 领域应该能出现比较深刻的思考者,但我到现 在还没看到。   因为他们遇到的问题很多,例如两种文化 的冲撞;马来西亚的发 展快速,又有比新加坡与香港大很多的地理环 境,它产生精彩文化的 可能性还是有的,现在这方面缺乏代表人物。   表现还停留在浮面   还未进入文化最深层   ●那您对他们文化人的观察是怎样的?   ○他们一般表现的还是浮面的东西,还未 深入到文化的最深层次 。   我对于这些地区的文化人,有两方面的期 望:一个是他们能经常 进行整体的文化思考;在变革时期,文化人如 果放弃思考就深刻不了 。他们往往都缺少思考。   第二,希望他们少与自己周围作家的作品 互相比较,而多看一些 世界名著。在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都有这样的 问题,就是很少人会以 安静,甚至寂寞的方式,与世界名著魂魄与 共。   根据这些年来亚洲的经贸数据统计和社群 结构的变化,我觉得亚 洲在21世纪一定会出现新面貌,在全世界的地 位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而且21世纪的亚洲将远远超过本身在20世 纪的身分。亚洲在20世 纪的身分比较可怜,经过世界大战,打来打 去,后来又出现冷战等等 ,还有些被西方文明瞧不起。   ●在香港回归前夕,《联合早报·言论 版》刊登了一篇英国《观 察家报》驻上海通讯员马丁·雅克的一篇文 章——《沉睡的巨人苏醒 了》。   作者说,当年柏林围墙倒塌和共产主义垮 台的时候,匈牙利历史 学者伊文·拜伦德曾经形容20世纪是个短世 纪,到1989年就结束了; 对香港回归,作者补个注脚,说这不仅标志着 不列颠帝国的结束,也 标志着亚洲的兴起,那是下个世纪最重要的大 事。所以1997年7月1日 ,标志着21世纪的开始。   ○我赞成,从象征意义来看,它预示21世 纪的新秩序。   ●所以您觉得香港回归是有划时代意义 的,是吗?   ○我是不太喜欢在这个问题上太强调民族 主义。东方文明在21世 纪一定占有重要地位。97回归,也有它的象征 意义的。其他的不说, 就说在欧洲面前,香港回归对于东方文明重新 取得尊严,这是一个重 要的关口。   与此同时,亚洲文明、文化也必然会出现 一种新的形态,可是以 上我们谈的几个地区的多数文化人,似乎还未 作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 。大家各做各的,思考不多,因此很难构成一 种合力。   ●最后一个问题。这些年您到处走动,是 否受到艾芜的《南行记 》的启示,也就是艾老的行脚者精神?   ○不完全。艾老不是学者,他是小说家。 我一直以为,文化是一 种很感性的结合体,你没到一个地方,就没有 发言权;没有用生命去 感受,而抄别人的判断,是很容易误事的。这 个不符合实证精神。我 说的生命感受、体验,可以是现场的,也可以 是文化遗迹的现场。没 到阳关,没到长城,没到黄河长江,写来写 去,都领受不到中华文明 的气魄。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