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艺术节细说从头

  1977年12月,新加坡艺术节首次举行,为本地艺坛带来缤纷热闹的
气息。

  主办艺术节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鼓励本地艺术的发展,同时作为一种
艺术的节庆,让新加坡人有更多机会接触世界各地的高水准演出,提高
民众的鉴赏力,进而激励本地艺术工作者向具有国际水准的艺术家学习。

  20多年来,新加坡艺术节逐年发展,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参加人数
一年比一年多,成为一项两年一度的盛会。今时今日,主办者希望艺术
节能够进一步促使新加坡朝国际艺术中心的目标发展,使新加坡成为一
个艺术气息蓬勃的都市,

  国家艺术理事会节目统筹处处长刘进财指出,从当年为时一星期、
只有大约6000人参与的小型活动,到今日为时一个月、吸引了24万人的
大规模活动,是一项很大的跃进。

  他说:“新加坡艺术节的声望提高了很多,国际演出促销机构对新
加坡比较注意,安排团体进行亚洲巡回演出时,不会忽略了新加坡。今
天,国际上主要的艺术名单都已经把新加坡艺术节列入其中。从一项没
没无闻的本地活动到一项具有国际水准的活动,我们取得很大的进步。”

  刘进财指出,艺术节最初是由民间发起的半官方活动:“发起单位
是教育部属下的青年音乐师协会,获得教育部和文化部的支持。举行后
反应非常热烈,促使主办者决定让成为一项常年活动。但是经过1977年
和1978年的首两届以后,发觉这个活动发展得主办者有点应付不来,只
好改为每两年一次,同时也交给官方机构主办。”

  1980年的第三届艺术节由文化部主办,由一个汇集了我国艺术、文
化和教育界人士的筹委会负责推动和策划工作。1986年的第五届起由社
会发展部接过,1992年开始由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办,今年的第11届艺术
节是该会第三次主办艺术节。

  最早的艺术节是属于比赛性质,由本地艺术团体报名参加。第一届
艺术节共有奖金1万4000元,颁发给获选的37个表演团体,其他开销是5
万6000元。该届的评判包括德国、英国、澳洲等地的艺术界人士。

  比赛性质的艺术节持续了三届。1982年的第四届新加坡艺术节开始,
主办者委任澳洲艺术工作者安东尼·斯蒂尔(Anthony Steel)担任艺
术顾问,协助筹委会挑选节目。

  斯蒂尔原为阿得雷德艺术节艺术总监,目前是悉尼艺术节的艺术总
监,在筹备艺术节工作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为新加坡艺术节进行了两届
的策划工作,大事邀请国内外艺术团体参与演出。

  1982年新加坡艺术节为期十天,耗资210万元,共有17个国内外演
出团体参加,包括享誉国际的中国北京京剧团、美国华盛顿芭蕾团、日
本宝(土冢)舞蹈团等等,以及由本地14个华语剧团共同呈献的舞剧《小
白船》。

  原本于12月举行的艺术节由1984年起改在6月举行,为时三星期。
艺术节于这一年首次推出艺穗节,也开始采取电脑化售票。

  1984年度艺术节共有20个演出团体,包括十个本地团体和十个英国
、加拿大、捷克、荷兰、意大利、中国、泰国和美国等八个国家的演出
团体,呈献48场节目。此外,还有讲习课、户外演出、电影周、艺术展
览等等。

  1985年,艺术节筹委会委任刘志毅博士为艺术总监,负责1986年新
加坡艺术节的筹备工作。刘志毅博士是国际知名六弦琴演奏家,也是美
国德克大学艺术行政学博士,在发展、组织和促进表演艺术及美术节目
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对我国艺术界也非常熟悉。

  1986年度艺术节耗资260万元,由15个外地团体和11个本地团体呈
献89场节目,包括北京人民艺术剧团、非洲津巴布韦夕阳剧场、休士顿
芭蕾舞、台湾云门舞集等等。非表演节目方面,除了电影节、画展、摄
影展,还增加了一个世界著名作家汇集的作家周。

  经过这一届艺术节后,主办者决定不再采用由艺术总监主宰一切的
方式,改由筹委会集体参与节目的挑选。

  刘进财指出:“由一个人来作出决定,表示艺术节的艺术方向代表
一个人的品味和喜好。我们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理想,因为艺术节
要照顾的是广大群众的需要,具有多样化的特色,而不应偏向于某一个
人的口味或爱好。”

  主办者因此决定采取集体运作的方式,让不同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
协助筛选团体和作出决定:“我们在节目的选择方面非常小心。我们是
一个亚洲国家,这是一个亚洲的艺术节,我们必须具有亚洲特色,也应
该拥有更多本地节目。从开始以来,新加坡艺术节的一大特色就是我们
拥有很大比例的本地团体。”

  主办者强调,艺术节是一项举国同欢的活动。1988年的艺术节进一
步突出这一特点,首次带来嘉年华似的节庆气氛。

  主办者在滨海广场举行订名为“全城欢庆”的盛大开幕礼,在空中
、海上和陆上大展异彩,包括烟火、激光、跳伞表演、海上灯船、数百
名乐师舞员等等。

  这一年的艺术节耗资373万元,共有22个外国团体及13个本地团体
参加。

  配合新加坡独立25周年庆典,1990年的艺术节特别邀请本地艺术团
体推出新创作。新加坡交响乐团、新加坡舞蹈剧场等等,都在艺术节上
交出新的成绩。本地作曲家梁荣平发表新作《天马赐坚》结合了我国三
大种族的音乐风格,旅居英国的本地音乐家萧奕庆和李斌汉也受邀回国
献艺。

  1990年度艺术节耗资562万元,长达一个月,共有35个国内外艺术
团呈献110场演出。这也是第一次在新加坡艺术节上看到亚细安六国都派
团参加演出。

  1992年的艺术节持续了1990年的特色,本着推动亚洲艺术的宗旨,
引进不少杰出的亚洲国家团体如上海剧院、泉州木偶团等等,扬名国外
的我国艺术家如钢琴家陈灵、小提琴家萧丽君等,也受邀回国演出。

  艺理会正式把邀请艺术家回国订为“艺术家回乡”系列,成为每届
的必备节目,使扬名国外的本地艺术家能够与故乡保持联系。

  这一届耗资690万元,共有124场的演出节目。

  刘进财说:“我们的艺术节,亚洲节目占了很大的部分。我们认识
到呈献亚洲节目的重要性,以致于在1993年创办了亚洲演艺节,专门演
出亚洲节目。有了演艺节以后,艺术节中的亚洲节目就相对地减少,从
原本的大约40%降低至30%左右。”

  1994年的艺术节耗资630万元,为时五星期,由25个国外和10个本地
团体演出115场次,第一次邀请埃及、越南、以色列、比利时、葡萄牙、
拉丁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表演团到访。

  这一年受邀回国的本地艺术家是钢琴家杜智衡、小提琴家甘宁和戏剧
工作者魏铭耀。主办者也第一次委托本地艺术工作者制作本土音乐剧《甘
榜安柏》。

  刘进财指出,1988年至今,每一届艺术节的节目都是节目筹委会经过
一番精挑细选的结果。

  筹委会在每届艺术节结束后,就马上为下一届的艺术节进行筹备:
“我们首先拟出一个可能邀请的艺术团体名单,来源包括本地艺术界、国
际演出促销机构、新加坡在各地的使节、前往外地观赏艺术节的艺理会职
员以及国际艺术团体名单。”

  列出来的团体,再经过一番讨论和筛选,然后与个别团体进行联系:
“这只是初步的筛选,我们在世界各地找到了这些团体,请他们提供各种
资料,然后回到新加坡,请不同领域的艺术界人士作出推荐。例如舞蹈团
体便请教新加坡的舞蹈界人士,音乐团体便参考音乐界人士的意见。经他
们分析和认可后,回到节目筹委会,进行再一次的挑选,然后推荐给艺理
会,正式邀请。”

  世界各地的高水准艺术团体数之不尽,主办者并不担心有一天会找不
到没有邀请过的新鲜节目或新团体。

  比较大的问题是经济方面,以及对方是否愿意接受邀请:“不是每个
团体我们都付得起。另一方面,即使我们能够解决经济问题,有些团体也
未必能请得到。因为新加坡太小,不能像其他国家那样在不同省份进行巡
回演出。演出团体如果不是进行区域性巡回演出,他们会觉得一趟前来只
为了在一个城市进行区区几场演出,并不划算。”

  基本上,大约在艺术节的一年就已经确定了哪些团体将会前来,9个
月前确定演出节目,以便进行宣传。

  节目筹委会在选择节目时尽量包容不同区域、不同特色、不同演出形
式以及不同的观众口味:“我们尽量让使节目多样化,古典、现代、前卫
、东方、西方……使艺术节对广大群众都具有吸引力。”

  以音乐为例,在选择时必然会有本地乐团和外地乐团、大型乐团和室
内小组、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西洋音乐和亚洲音乐、一个爵士乐节目、
一个合唱节目……

  新加坡艺术节每届都是根据同样的准则作出安排。为了保持节目的多
样化,新加坡艺术节并没有像其他地方的艺术节那样,设有专门的主题。

  刘进财解释:“因为有可主题就等于把节目限制在某一个范围内,例
如爱丁堡艺术节每次都有一个不同主题,如全俄国节目、全西班牙节目、
专注于某个作曲家、某个时代的音乐等等,这不是我们所要的。”

  然而,艺术节却偶尔会把重点放在某一种艺术形式,如上一届注重舞
蹈,这一届强调的是音乐。

  刘进财说:“我们并不是每一届都有重点。大约是在80年代,有一年
我们觉得本地的戏剧可以进一步推动,在挑选了一些比较好的戏剧节目。
上一届我们认为舞蹈可以给予推动,便邀请了许多著名的舞蹈团。这一届
我们又想,也许该换一换了,不如就把重点放在音乐吧。”

  他解释:“以重点代替主题是一项不错的作法,我们也许会考虑每一
届都设立某个重点。有了一个重点,我们从一开始就会特别注意那一方面
的团体。”

  例如,1996的艺术节重点是音乐,主办者首次在同一次艺术节中出现
四个具有一定规模或知名度的乐团,包括102人的莫斯科国家交响乐团、
国际著名的布拉格无指挥乐团、为多项节目伴奏的上海爱乐乐团,以及多
达150人的新加坡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与此同时,主办者又不忽略其他方面的节目,依然保留了舞蹈、戏
剧、多媒体等各种节目。

  每届艺术节结束后,主办者也根据艺术节期间收到的观众反应,策划
下一届的节目。

  刘进财说:“例如,这几年来我们观察到观众的口味有些改变,他们
比较能够接受一些不寻常的、实验性的东西,比较能够欣赏一些前卫团体
和少见的非主流艺术形式。”

  主办者在邀请团体和决定节目时,会把这项改变考虑在内:“当然我
们也不会因此而减少了古典乐团、芭蕾舞等传统艺术节目。我们尽量在各
种节目之中取得平衡,我们要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在节目表中找到他想看的
节目。”

艺术节小资料
●80年代,公众对艺术节反应异常热烈。为协助售票,主办者于1984年首
次利用电脑化系统,结果电脑因操劳过度而多次停止工作,又逢天不作美,
出现百多人在雨中大排长龙的景像。

●1986年,非洲的塞内加尔舞蹈团成为新加坡艺术节首个无上装表演的节
目。该舞蹈团以半裸演出闻名世界,原本需要穿上胸围为艺术节献艺,后
来接获消息,可以裸露上身。

●近几届来,艺术节中成本重大的的大型节目越来越多。本地节目中,两
项耗资最巨的节目是1994年的《甘榜安柏》和今年度的《唱到黎明破晓时
》,两个节目都是李迪文写曲的本土音乐剧,分别耗资40万元。

●各届艺术节的大型节目很多,人数最多的外国节目是1996年的《白毛女
》,参加者包括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爱乐乐团的舞蹈员、乐团、合唱等,
共135人。本地节目之中,1994年的青年音乐会参与人数近800人,包括70
人的新加坡青年交响乐团、由5所初院的合唱团组成的200人合唱团以及由
9间中学学生组成的500人大合唱。

●新加坡艺术节很少重复邀请外国团体回来演出,曾经两次受邀的都是极
受欢迎的团体,包括法国的马塞尔马索与伙伴(1988年及1996年)及中国
的北京人民艺术剧团(1986年及1994年)。

●艺穗节的概念源于爱丁堡艺术节,该艺术节举行期间常有许多不请自来
的艺人作即兴表演,评论家用“Fringe”(边陲)来称呼这个节目。香港
于1979年将此概念介绍到香港,称为“艺穗节”。新加坡艺术节则在1984
年首次推出艺穗节,让全民分享文化艺术带来的冲击和喜悦。

Copyright © 1998-99
自得其乐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