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紫禁城)

宮殿--尊卑之分

中國二千年來,既是一君主制,則政治的權原總在君主,政治之主體亦在君主,亦即君主是主權之所寄,而這權威性亦可以在古代宮殿裡反映出來皇帝所使用的主要宮殿,因是代表著無限的權威,不僅台基高大,體形壯觀,屋頂也是刻意裝飾的,而其他的一般性用房體形矮小,屋頂裝飾也較簡單。其實皇宮裡建築物的屋頂裝飾是在乎建築物的功能和使用者的地位而有所不同的,從這我們可知在封建皇朝的家族內部也是等級分明的。

自古以來,中國的皇宮不是一組孤立的建築群,它是連同整個首都的城巿規劃而一起考慮的,至今為至,世界上是沒有那一類建築物能與之相比。至於其他同時代同類的建築物,相較之下,也都為之失色。

宮殿當然就是整個城市中最美的建築物了,因它是當時最權威的人物——皇帝的住所,它是用上最上等的建築材料和最優秀的工匠所建出來的。它不斷地被維修、重建和改建,故所花費的不僅是人力、物力,還有財力。

宮殿的例子——故宮

 

故宮舊稱紫禁城。封建社會的高度集權政治和嚴明的等級觀念是紫禁城建築必須體現的原則。

規畫上看,代表封建皇權的主要建築都集中在紫禁城的中軸線,其中最主要的太和殿又處於前朝的中心位置。從建築形象上看,太和殿在整座紫禁城中體量最大,用的是最高等級的重檐廄殿式屋頂,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式彩畫和最講究的菱花隔扇門窗。這座代表封建皇權的宮殿無論在所處地位,在體量、在裝飾等各方面都佔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充分地體現了皇權為中心,皇權第一的思想。

從太和殿的名稱上也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意識。太和殿的"和"字,既體現了統治的政治觀點,也體現了他們的美學觀點。從政治上看所謂"太和"就是宣揚在封建君主統治下所形成的一切封建秩序是最"和諧"的而且是天經地義,神聖不可侵犯的。從統治階級的審美觀點看來,太和殿建築的形象由於體現了封建統治的秩序,因此是一種"和諧"的美。封建統治者強調"和"的目的是為了"安",因為只有做到"和",鞏固了封建秩序,才能保持"安"," 和"與" 安"在故宮建築物的名稱上表現得很明顯。

 

紫禁城建築的設計建也受這種陰陽五行的影響。在規畫佈局上,外朝為陽,內寢為陰;前為陽,後為陰;所以陰在前,陰在後,形成前朝後寢的佈局。在數字中,奇數為陰,偶數為陰,所有外朝有三大殿,而內寢只有二宮。

 

古代建房宅講究選擇好的地勢環境,一般來說,房屋背山面水較為妥貼,背有山擋風,前有水源有充份日照。這種最佳的環境位置被固定下來成為一種代表著吉利的象徵,所以即使在沒有這種天然條件的情況下,也要用人工創造出來以求得吉祥。太和門前這條金水河就是在建這紫禁城時挖出來的。自宮城的西北角開始,引護城河之水,先後經過武英殿、太和門、文淵閣、南三所、東華鬥等重要建築和宮門前,到東南角又流入護城河,形成好幾處前面臨水的環境。在紫禁城的北面,又利用挖護城河的土堆積了景山,這樣對紫禁城來說,就等於有一個背山面水的吉祥格局了。

 

 

在故宮建築的形體、色彩等方面都有一整套的規範,在這些規範中浸透等級觀念。例如在色彩上帝王專用黃色琉璃瓦,王候用綠色琉璃瓦,老百姓只能用琉璃瓦。對房基的高度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在《大清會典》牛規定公候以下、三品以上所使用的建築台基高二尺;四品以下的台基高一尺、而三大殿的台基總高達八米﹝合25清尺﹞以上。

 

其他如門洞的大小正側都有等級規定,如午門的五個門洞正中的門洞供皇帝出入使用,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從此門 走出 一次,殿試考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西邊門洞為皇室王公 使用,東邊門洞為文武大臣使用。舉行大典時文武大臣走左右掖門,文東武西。此外甚至連宮殿門釘的數目,都不是隨意安排的,門釘的數目橫豎都是九,體現了古代所謂"九五之尊"的觀念。

人們對故宮的感受開始往往眼於實體﹝形體、色彩等﹞的外部特徵,而忽略由實體所形成的空間。雖然空間的形成和變化離不開實體,但空間在建築中卻是一種更本質的特徵功能上的"有"與"無", 審美上的"實" 與"虛",兩者的辯證統一了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像乾清宮、坤寧宮,象徵天和地,兩側的日精門、月華門象徵日月,東、西六宮象徵十二星辰,這些構思體現了皇權與神權的結合

建築藝術不同於其他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實用與美的結合,一般說建築藝術是在實用的基礎上講求美觀。在故宮建築中生動地體現了實用與審美的結合、科學技術與藝術想像的結合,才能顯示一種更高的智慧。故宮建築在許多地方把實用與美結合得很自然巧妙。從以下五方面可見,如:

   

太和殿的基座﹝即須彌座﹞:基座既有防潮作用,

同時也使太和殿顯得更宏大、更安定,也更美  

琉璃瓦:琉璃的發明是在釉中加入各種金屬的氧化物,

經過燒製產生不同的色彩。琉璃瓦雖然經受幾百年的

曬雨淋,風吹雨打,仍能保持鮮艷的色澤,而且琉璃瓦

不像一般磚瓦都那樣吸收水分,雨後並不增加建築負荷的重量

宮殿內的藻井:由於中國古代的建築大都是木 結構,木材很容易受潮腐蝕,

塗上油漆彩繪既顯 得華麗,又能有防潮防腐的作用。 

斗拱:斗拱是中國系建築所特有的形制,是較大建

築物的柱與屋頂間之過渡部份,其功用在承受上部支

出的屋簷,將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間接先

納至額校上再轉到柱上,所以斗首先也是出自實用

 ,而後加裝飾,在外形上有一種錯綜精巧的美

屋頂和脊飾:屋頂上部巍然高聳,簷部如翼輕展,

體現實用與美觀相結合 , 林徽音曾對這種屋頂

的形式作了分析:"因雨水和光線的切要實題,屋

頂早就擴張出簷的部份。出簷遠,簷沿則亦低壓,

阻礙光線,且雨水順勢急流,簷下亦發生濺水問

題。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於是有飛簷的發明。

以下是故宮的一些相片,

你可以按一按它們,

看放大的圖片。

你可以按一按這連結,看看更多故宮的資料

宮殿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