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HEME MENU:
BACK TO THEME PARK:
BACK TO MENU:
BACK TO FRONT PAGE:

台湾教会历史课程心得
翁财和牧师

1.引言
马来西亚华人与台湾人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非常传统的华人社会。不
过,若从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上的表现而言,台湾遥遥领先。在教会的历史发
展,基督徒人数,教会规模,与社会的互动,教会的丰富内涵等等,马来西亚教
会也距离甚远。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教会与社会在许多方面可以成
为我们的借镜。以下是笔者在〖台湾教会历史〗一科的一些心得分享。

2.课程内容心得
A)荷兰人在台的宣教事工
从公元1624年开始,荷兰人经营台湾38年。後被郑成功打败离开。据说,郑攻打
台湾荷兰人时杀死传教士30多人。教会事工从此没落。

宣教的工作随着荷兰占领台湾而展开似乎是无可避免的趋势。在这样的一个背景
与情况之下,教会若要与荷兰占领者划清界线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从外表与文
化上来看,荷兰宣教士与荷兰占领者毫无差别。这就是为什么在郑成功打败荷兰
占领者的时候,宣教士被杀死的竞有30多人之众。这无疑是荷兰时代台湾宣教事
工的致命打击。从这里,我们有以下的反省:

1.当时的荷兰宣教士以及差派他们的教会对当时台海两岸的政治情势与军事动向
  欠缺敏感,因而对宣教士的安全欠缺防范措施。政治与军事变迁对於一个地区
  的稳定性无可否认的影响巨大。因此,宣教士或宣教机构必须对它们有所认识
  与了解。不单如此,对於时势的趋向也必须要有所研究。既然宣教的工作不能
  避免的带有政治色彩,那么对於政治的变动就不能不加以注意。相信当时的宣
  教士与宣教机构若有这样的了解,那30多位宣教士或者可以避免死亡。这个个
  案让我们可以有以下的觉醒:宣教士与宣教机构不能无视现实世界的变迁以及
  自身色彩所导致的利害关系。

2.荷兰人占领台湾只有38年的时间。在课堂上曾从教授处获悉曾经有一位荷兰
  宣教士要求保送当地优秀年轻人前往荷兰深造被拒的事件。笔者个人觉得这位
  宣教士有远见并且懂得把握时机。除非培育当地的优秀人才,不然,教会如何
  可以在异邦的土地上根深蒂固呢?可惜,远见没有实现的机会,以致後来荷兰
  人的宣教工作没落。虽然如此,当我们回顾历史,我们就不能丢弃远见者的智
  慧。

从对历史的观察,我发觉:宣教工作中不可忽略栽培本地传道人,翻译圣经为本
地文字,这些没有作成,教会就会萎缩消失。

教会的生命若要生生不息,人才的培育至为重要。就是一间已经成熟,历史悠久
的教会,如果她要继续的发挥她作为耶稣基督身体的能力,那么,她就不能不培
育领袖人才。不过,除非教会的架构有所调适,不然,培育的效果就会受到限
制。调适的方法包括:教会小组化或恢复使徒行传时代的〖家教会〗。积极的开
拓也会造成教会对人才的渴求,如果有适当的培育系统配合,教会应当会产生许
多的领袖人才。〖目标导向〗马鞍峰教会的领袖培育是成功的模范。该教会给予
有心志参与事奉的信徒机会发挥各自的才华同时领导相关的事奉小组。

B)台湾早期大陆移民派系斗争的反思
郑成功对台湾的掌控有三代。泉州与漳州人多次发生械斗。泉州的同安与三邑也
会拼斗。这些都是同族派系间的斗争,极具破坏与杀伤力。

权力与利益的斗争与冲突是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从不间断的事实。这样的事并不
局限於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与信仰者之间,在有血缘亲密关系的家庭
里面,特别是那些把持最高权力的〖权贵〗家族,权力与利益的斗争也是累见不
鲜。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郑成功的家族因为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而败落;同样籍贯,
相同语言,文化与习俗的泉州与漳州;同安与三邑也时有械斗。因此,如何在特
定的团体中维持不同派系间的和谐状态或阻止爆发性局面的出现是一个极大的智
慧。在权力斗争之中,最普遍的是权位继承人的争夺。特别是一个组织或团体中
最高位。各个派系将会基於自身的利益明争暗斗。因此,在位者对於自己的继承
人的选定,栽培与扶持是避免爆炸性局面出现的重要行动。

有一些团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稳定与和谐的状态,一般上都会采取保守与封闭的
政策,避免不同意识形态的出现。此外,在〖异议者〗还未成为气候之前,他们
会加以封杀以免後患。这一类的〖铁腕政策〗是强势领导最普遍的附庸。在维持
这强势领导的努力中,当权者为了避免地方性势力坐大,特别是当当权者认为对
方具有威胁或〖有问题〗的时候,一般上都会采取种种步骤以削弱他们的影响
力。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独裁政治,也是中国帝王统治的最大特色。可是时势运
转,物换星移;强势的领导会渐渐的被分化蚕食,形成了派系林立,权力旁落或
被瓜分的局面。如果这样的情况恶化,权力与利益的斗争也会跟着尖锐化,如果
这时遇上外患,他们就难免一败涂地的噩运。郑成功家族的没落就是一个典型的
例子。

如何避免派系斗争?如何杜绝权力的欲望?这是任何一个团体都必须要思考的问
题。

C)日据时期的台湾教会
提及台湾教会历史,日据时期(公元1895年-1945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特别
是在珍珠港事件(公元1941年)事件之後。从那个时候开始,教会就面对逼迫,日
本殖民政府为了支援战争,以种种的手段企图将台湾基督徒〖皇民化〗。首先是
所有基督教教团被强迫合并,并且处在日本殖民政府幕后统领之下。不但如此,
教会的资源,包括会友都被要求动员支持战争,资产被收编归於政府使用,外国
宣教士被驱赶离开台湾,牧师,传道与教会领导人被强迫洗脑,还要求牧师与信
徒参与日本神社敬拜,崇拜之前必须向日本方向敬礼等等。台湾教会的苦难一直
到公元1945年8月日本向联军投降後才终结。

D)大陆变色与台湾教会的大成长期
中国大陆变色对台湾本土教会造成冲击:国语教会的出现。台浸信会几乎都用国
语。大陆变色後来台的移民多讲国语,约10%是基督徒。

公元1950年,国民政府正式迁台。随之而来的人数大约有一百万人。他们占当时
台湾总人口的14%。因为其中约10%是基督徒,所以约有十万人是基督徒,这给
当时的台湾教会注入新血;又因为当时的大环境,这个时候台湾教会有很好的发
展。政治上的急剧变迁,社会上的动荡不安,对前景的忧虑以及移民对新环境的
适应造成了心灵上极大的需要。这个时候,特别是大陆移民,改信基督教者人数
不少。此外,因为大陆变色,许多的宣教士与宣教资源也被逼撤离,他们当中有
许多转移阵地来到台湾,这也给台湾教会注入多一个发展的因素。这个时期的教
会发展可以从以下的统计数字中看出:公元1948年,台湾基督徒人口是五万一千
人,公元1960年,基督徒人口增加至二十二万人。

教会增长学家认为急剧的社会变迁是福音事工的好时机,从台湾教会上述的经历
来看,这种看法确有其事实的根据。相反的,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成
了教会发展的阻碍。

E)传统华人社会基督教会的缓慢发展
此後台湾教会经历了一个约十年的〖发展停滞期〗(公元1965年-1979年)。这一
个时期的国家,社会,政治与经济都进入一个安定与繁荣的状态。人们热衷於物
质与金钱上的追求。其中有许多的基督徒也被世俗引诱,失去了起初的爱心。这
个时候,教会转而注重信徒素质的提升;因为工业化,乡村的基督徒人口流失。
流入城市的基督徒有许多因为没有良好的牧养而离开教会。这时期,大宗派如浸
信会,十年的人数增长不过是五百人;台湾最大的教派长老会更是负数成长。

不过,经济的过热表现却也有它在宗教方面的助益。

经济繁荣带来后遗症,人们开始发觉,金钱与物质方面的丰富,并不能给人带来
心灵上的满足与平静,因此出现对宗教的渴求。此外,台湾大环境各方面的限制
多少也在人们的心中产生危机感。此外,工业化与都市化所造成的社会变迁,生
活方式与节奏的改变与失调,人际关系中的蔬离都牵引人们寻求宗教。在教会方
面,教会重新看重开拓的工作。这一切使的台湾教会有一个缓慢的复苏时期(公元
1979年-1990年)。这个复苏也受到南韩教会复兴的刺激。此外,许多专门化的事
工团体,神学院等等纷纷成立。虽是如此,教会在人数增长比率上还是缓慢,这
主要是因为以中产阶级为主的基督徒大量的移民外国以及基督徒人口增长比不上
台湾人口成长。

3.结语
〖虽然第一代基督徒皆畈夫走卒,少有高阶层省民的舨依,但信徒经历教育上的
栽培,其素质越来越好,到日据时代,信徒的水准更有提升,属中产阶级者为数
颇多……可以称得上是当时台湾社会中的精英份子……〗。

这一段的内容引自两个来源。提到第一代基督徒的出身,乃是根据:郑连明主
编,〖台湾基督长教会百年史〗,台北,台湾基督长老教会,1965年出版。页
13。至於论到後来信徒素质的提升,乃是根据:吴文星著,〖日据时期台湾社会
领导阶层之研究〗。页141-143。

笔者非常认同上述的研究结果。事实上,基督教在许多地方,世界的各个角落都
带来同样的果效,这包括在笔者的家乡,宣教士百年前的努力如今已经在国家与
社会中带来美好的结果。不过,教会要在传统的华人社会中有更大的长进,除了
要把握时代的契机之外,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代价。台湾教会在过去数十年有
不少的福音运动与不间断的努力与尝试,可是基督徒总人口却不增反降(比过去约
3%的更低),除了基督徒的增长率比不上人口增长率以及基督徒人口外移之外;
台湾教会的历史及其发展史还有什么值得我们深思的?这是你我重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