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xual transformation of animals (July  2000)

迪洛、瑟基、班傑明三人之中,其中兩人注定是無性體,只有一人能成為成熟的女性體,才能繁殖下一代。其實這種性別轉換的現象在動物界中是有許多例子的,只不過「人魚」是比較特別的:雄性體生來就是是固定的,再由群體的某一個擔任有生殖能力的雌性體,其餘只好成為不成熟的女性體,擔任守護雌性體的工作。這種性別變換(還好不是轉換,不然瑟基和修納@_@...)的情形,在真實的生物界中也有許多例子。

在我的印象中,「蜂后 & 工蜂」和「蟻后 & 工蟻」中,唯一「合法」成熟的雌性體就只有「后」字輩的,其他的工蟻、工蜂,基本上是雌性,但都不能有生殖繁衍的行為,因為雌性體只有一個,當然雄性體就不必太多隻了。

之所以強調「合法」,是因為以往的課本都強調如此,但後來我看過有人發現「工」字輩的還是會出現不守規則、偷偷生小孩的,印象中還說,若是后字輩的掛了,會由群體中出現一個替代的原來的雌性體,繼續努力增產、繁衍族群......

所以,瑟基的小孩其實是不合法的私生子,而修納是難得一見的雄性體。

PS. 公蜂是未受精的卵發育而成,公蟻呢?我忘了...好像跟吃的有關...????

 

以下轉載自『科學大誌報』第28期2000/06/26,一字不改(錯字也沒改喔!)

科科網是個很有趣的科普網站,提供許多科學消息及評論報導,很值得一看!

科科網日前因為內部問題,已停止服務,請大家替微弱的科普勢力哀悼。

■轉載自『科學大誌報』


【動物的性轉變】
(科學月刊精選/2000-6/中山大學宋克義•楊雅雯•陳明輝)

 一生只能有一種性別嗎?在會性轉變的生物看來,這句話一定是否定的!你想知道牠們為什麼要變性?性轉變會帶來什麼好處嗎?那你就絕對不能錯過這一篇文章!

 大部分我們周遭所熟悉的生物(包括人類),在一出生時,個體的基因便決定了他的性別。例如:人類的性染色體,XY為男生、XX為女生,一生都維持這固定的性別。另外有一類的生物,在一生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性別,我們稱這個現象為「性轉變」。性轉變這種現象還包含了有:由雌性轉變為雄性的「先雌後雄型」、由雄性轉變為雌性的「先雄後雌型」及性轉變是可以逆轉的「雌雄互變型」三種情況。

《生物會性轉變的發現》
 當我們剛接觸一個生物,還不太瞭解牠的生活習性時,是如何推測牠會性轉變的呢?一開始是調查族群個體大小和性別時,常發現小個體為一種性別,大個體為另一種性別,而中等大小的個體有性別不容易辨識的情況。以「先雄後雌型」為例,小隻的都是公螺,大隻的都是母螺,中等大小的則公母都有。為什麼會沒有小隻的母螺?這有可能是採樣上的疏失,或者母螺是由公螺性轉變而來的。為什麼沒有大隻的公螺?除了採樣上的疏失外,也可能是這一種螺擁有「兩性雙型」的現象,公螺在基因上的限制,本來就會長得比母螺小。當然,這是一種會性轉變的螺,年紀較大時,公螺都變成母螺,這也是一種可能。

族群結構事一個比較間接的證據,尚有很多假設可以解釋。若利用人工的飼養,親眼看到牠從開始飼養時的性別,經過一段時間後變成另一個性別,就可以斷定這種生物會性轉變了。若無法在生物活著的時候判定性別,利用生殖腺組織切片的技術,在非雌雄同體的生物上同時發現精巢和卵巢,也是鑑定生物是否會性轉變的一個重要依據。

《什麼生物會性轉變?》
 許多在自然狀態下,會發生性轉變的動物多屬於無脊椎動物,例如:笠帆螺、牡蠣和擬珊瑚海葵。而較高等的脊椎動物,則以部分硬骨魚最具代表性。

 魚類的性轉變可分成兩大類:一為先雌後雄型,目前已經知道至少有14科的魚類有這個現象,常見的例子有石斑魚及鸚鵡魚﹔另一為先雄後雌型,常見的例子是雀鯛科的魚類,像耳熟能詳的小丑魚,就是這種變性模式的魚種。螺類的性轉變多屬於先雄後雌型,常見的例子友笠帆螺,在台灣的墾丁海域,紫口珊瑚螺也發現同樣的性轉變。

《會性轉變生物的發育》
 會性轉變的生物和雌雄同體的生物是不一樣的,會性轉變的生物雖然在出生時也同時具有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但是一個時期只有一種性別會成熟,不像雌雄同體的生物,會在同一個時期(同一個生殖季)發現具有功能的兩性生殖器官。

 在性轉變的過程中,生殖腺在型態和功能上的變化是最大的特徵。先雄後雌型生物在生殖腺發育的過程中,精巢會先發育成熟,卵巢受到抑制,此時見到的即為雄性的特徵﹔到性轉變的階段,生物會同時具有精巢及卵巢(這個階段的時間長短會依物種不同而異,有的生物甚至沒有這階段),二者以結締組織相隔,隨著排精後,精巢會逐漸萎縮,卵巢逐漸發育繼而代之,完成性轉變後成為雌性。
 
 另一方面先雌後雄型的性轉變過程洽與先雄後雌雄型生物相反。判斷生物是在性轉變的哪一個階段,通常是取其生殖腺組織切片觀察,簡易的觀察法還有體色的改變,以及雄性交尾器的長短變化。

《性轉變的時機》
 既然生物會從一個性別轉變成另一個性別,什麼時候開始轉變是個很重要的決定。性轉變的時間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有一些生物是在固定的年齡或固定的大小,由本身的基因控制性轉變的時間。例如:笠帆螺性轉變的時間會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生殖週期之間﹔又如養殖的黑鯛,前兩年為雄魚,第三年開始會性轉變。
 
 另一類生物性轉變時間有很大的彈性,並不侷限在特定的年齡或大小。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些生物的性轉變往往會受到牠所處群體內其他個體性別的影響。例如:先雄後雌型的螺,要是移去群體中的雌螺,最大的雄螺將會在更早的時間變成雌性。兩隻雄性在一起的群集,其中一隻雄性性轉變的時間,也會比單隻的雄性早。又例如:先雌後雄型的珊瑚礁魚類,常有幾隻雄魚獨占了所有交配的資源,若移去群聚中的雄魚,最大的雌魚將會變成雄魚。

《性轉變的生理機制》
 生物在性轉變時生理機制作用的模式,至今還不十分清楚。以脊椎動物生殖週期的調節模式推測應為:下視丘傳給腦下腺,再傳給生殖腺。這整個過程接受了由感覺器官,經由神經路徑傳來的外在訊息,再藉由性荷爾蒙、神經傳導物質和神經荷爾蒙去影響生殖腺的改變。

《性轉變的好處》
 會性轉變的生物在什麼情形下,會比性別固定有較多的好處呢?目前有兩個可能的說法:

(一)在不同個體大小的時侯,雌雄兩性有不同的能力,例如:小螺移動能力較大螺強,移動能力強的公螺能擁有較多的子代﹔愈大的母螺每一次生殖能孕育愈多子代,此時先雄後雌的性轉變會有較大的好處。而在一些珊瑚礁魚類,雄魚需要求偶和孵育小孩,較大的個體會有比較強的能力和比較受雌魚歡迎,此時先雌後雄的性轉變會有較大的好處。

(二)性轉變會減少近親交配發生的機會,因為同年齡的個體都是同樣的性別。近親交配容易始有缺陷的基因表現出來,所以演化上會盡量避免。

 根據上述的第一個說法,個體大小優勢的理論能成功的預測生物性轉變的時間。當雌雄兩性孕育子代的能力,會隨著年齡或個體大小的增加而有不同時,生物就可能會改變牠的性別。這個理論利用兩性堅不同的死亡率、生長率、生殖和性轉變上能量的花費,去預測會性轉變生物的第一個性別、性轉變的方向和性轉變的時機。

 當性轉變的方向和時機具有上述特性時,我們推測這是為了生殖成功上的適應。性轉變的時間有彈性,可依當時所處的群體環境,而在最具生殖成功條件時性轉變,亦為適應上的優點。

《結語》
 你知不知道參桌上的大石斑魚是公的?還是母的?當打魚的人展示他捉到鸚鵡魚群中最大的那一隻,此時海裡面有多少的寡婦鸚鵡魚在傷心難過?當你把海邊漂亮的擬珊瑚海葵移回家裡的水族缸時,牠們就會從母的轉變為公的,而活在海邊的母海葵就會減少了。且藉由性轉變的相關研究,我們發現:這些構造很簡單的生物,牠們面對生活壓力時,所採行的策略是這麼的有創意!牠們真的比較低等嗎?再面對變動很大的環境時,說不定牠們才是最適合生存的!


■關於轉載
◎歡迎網路上之非商業轉載:
  →若欲轉載『科學大誌報』全文,請勿更動版面或刪減文字,並於標題註 明「轉載」二字。
  →若欲轉載部分內容,請於文前註明「轉載自『科學大誌報』」。


 

 

   Search Tips
Search:
Keywords:
In Association with Amazon.com

HOME〕〔BACK TO PERSONAL COLLECTION〕〔MAIL

TEXTCOPYRIGHT@BIOTA 2000

支持清水玲子及其出版社,請買原版漫畫和雜誌!
All images are scanned from books and their copyrights belong to their original publisher and
creators. Prohibition of them is uncommercial purpose.
To support Reiko Shimizu and her publishications, buy original copy of th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