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網路資源

  本文最後要介紹的是:網路上值得參考的音樂聲學資源。關於音樂聲學的中文書不但為數極少,且無法反映最新的研究趨勢,以下介紹著名的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相關的文章(可於網路瀏覽),以及一些分析聲音的軟體,供有志於以電腦研究音樂聲學者參考。

Dissecting the Brain with Sound

Shawn Carlson, Scientific American, Dec.1996

http://www.sciam.com/1296issue/1296amsci.html

  Deutsch指出:人們如何聽聲音,跟他是右撇子或左撇子、母語等因素有關。此文介紹他所設計的兩個實驗,指出左耳與右耳在認知音樂時的不對稱現象,以及不同地區的人聽音高的偏好不同,屬於聽覺心理學的範疇。

Unsound Reasoning : Are wind musicians loving tropical woods to death?

Karla Harby, Scientific American, Mar.1998

http://www.sciam.com/1998/0398issue/0398scicit3.html

  鍍金的長笛之音色比木製長笛更輝煌嗎?本文指出一個早已被聲學研究證實的觀念:管樂器的發聲,管身材質對音色的影響微乎其微。

The Throat Singers of Tuva

Theodore C. Levin and Michael E. Edgerton, Scientific American, Sep.1999

http://www.sciam.com/1999/0999issue/0999levin.html

  源自吐瓦、蒙古等地的喉音唱法(或稱泛音唱法、雙聲唱法)十分迷人,至今已在許多國家被研究與學習,他們唱歌時是保持音高不變(故一直有個低的持續音),但依序凸顯不同的泛音,故能在基音之上唱出另一條旋律線,方法是改變口腔的形狀以調整共振頻率。

  這篇文章從吐瓦(唐努烏梁海附近)的喉音唱法歷史、文化,論及各種演唱技巧及其聲學原理,從此文可以看到一個涉及民族音樂學、聲學、生理解剖學、語音學的跨領域研究,圖文並茂之外,還有聲音檔及X光影片。

分析聲音的軟體

  1920年電子科技的突飛猛進帶來聲學研究的第一波革命,1970年電腦的改良則帶來聲學研究第二波革命,濾波器被「快速傅立葉轉換」(簡稱FFT)程式所取代,分析品質大幅提昇。拜網際網路之賜,如今聲音分析已經成為人人可玩的實驗,人們不再需要示波器或高速電腦,只要在家中從網路下載軟體、接上麥克風,便能對自己的語音、歌聲或演奏做分析。以下介紹幾個PC上具代表性的聲音分析軟體,它們都可以在http://download.cnet.com中找到。

Frequency analyzer

  簡單實用的Real-Time頻譜儀,缺點是y軸未標示頻率刻度,不過頻率範圍可調整是一個優點。

Spectrogram

  包含分析wav檔及Real-Time頻譜分析的功能,可調整各種參數,刻度也很清楚,並有錄音功能。

Cool2000

  頗負盛名的聲音處理與編輯軟體,有濾波、逆轉、改變音高或速度等繁多的功能,但此軟體主要並不是作為分析之用,頻譜分析的頻率範圍不能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