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ELLO

歌劇與原劇本之比較



眾所週知,這齣歌劇是脫胎於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奧賽羅」(Othel1o,譯為義文則為Otello:奧泰羅),這個作品是寫作於莎翁思想興藝術最成 熟的時候,梁實秋將此劇評為是藝術方面最完美的一篇,「在結構方面此劇為 莎士比亞作品中最完整者...布局如是之引人入勝,奧賽羅在莎氏劇中絕無倫 比」(見梁實秋譯本所引布拉德萊之評論)。

為了要預留出音樂的空間,將如此戲劇精品搬到歌劇院舞臺之前首先要做 的,就是將劇本加以濃縮。「奧賽羅」本身的結構編製已是相當緊湊,遂能產 生窒人的悲劇力量,而經包益多改編後,全劇的長度更縮為原來的四分之一不 到,然而令人驚歎的是,儘管作了大幅的刪減,卻絲毫未損其藝術完美度,劇 中人物個性較原來鮮明,同時因減少了莎氏劇中典雅含蓄、寓意高妙的對話之 調劑,全劇最深沈的、血淋淋的掙扎更是赤裸裸的呈現出來,又配上威爾第灼 熱如火的音響助威,「奧泰羅」所對聽眾造成的心靈震憾,真是史上所僅見的。

包益多在處理「奧賽羅」原劇本時,是頗為慎重的,但也是大膽的—— 他幾乎完全刪除了原劇的第一幕——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把每一個環節拆開、 打散,再憑其對莎翁的深刻瞭解及天才的巧思予以重組。在角色方面也加以適 當的裁減,務使戲劇的精煉度達到最高,同時加入自己的創意再為戲中要角補 上幾筆,這些都是為了使「奧賽羅」更適宜以歌劇形式演出。

莎翁寫作奧賽羅的故事素材是取自義大利十六世紀的短篇小說。欽蒂歐所 作的「故事百篇」第三組的總標題是「夫興妻之不忠實」,其中第七篇即是奧 賽羅的故事,這到了莎士此亞手中劇情已加以修改,包益多亦將其劇本作了一 些更動,較重要的有:

(一)奧賽羅原劇中第一幕詳述了塞普勒斯之役的原委及奧賽羅興德斯底謨拉 的羅曼史,包益多將這些發生在威尼斯的事全部刪除,而興女主角結識的經過 等則包含在第一幕末愛的二重唱中,又德斯底謨拉之父布拉班修(元老)在原 劇第一幕中是重要人物,但包益多將此角完全去除,好像根本就沒這號人物。

(二)原劇的第二幕第一景是在塞島海港碼頭附近,許多紳士正翹首等待海上 歸來的奧賽羅,不久卡希歐安全登岸,隨後亞高與德斯底謨拉上岸,又過一會 兒,奧賽羅才遲遲來到。在包益多的第一幕中,幕一啟便是震天的風暴背景, 卡希歐、亞高及群眾望著波濤洶湧的海天之際,奧賽羅的艦隊在驚濤駭浪中抵 達。這樣的安排使此劇是乘在情緒的頂點上開始,而奧泰羅在高昂的合唱下翩 然出場,論其睥睨全場的氣勢,再也沒有一個歌劇英雄有如此壯大的出場情景 可與之比擬了。

(三)原劇本中,亞高建議卡西歐去找德斯底謨拉為他的無心之過向奧泰羅說項 這段,是直接放在奧泰羅撤去卡希歐副官之職的後面,包益多將此截斷,移到 第二幕的開頭。而原劇中卡希歐與德斯底謨拉的對話亦被刪去,而經由亞高邪 惡的獨白讓聽眾瞭解。這些更改都凸顯了亞高惡魔式的黑暗力量。
另外在原劇中,德斯底謨拉為卡希歐向奧賽羅求情這段是在亞高向奧賽羅 暗示德斯底謨拉與卡希歐有染之前,包益多將這個順序顛倒,這樣一來似乎在 劇情發展上更為緊湊。
如此安排下的第二幕,包益多擷取了原劇第二幕最後一小段及第三幕前三 景,以亞高的毒計為主線,描述奧泰羅如何由微不足道的疑心,由妒而狂。

(四)歌劇第四幕女主角的兩首獨唱:「青柳之歌」與「聖母頌」,前者在原 劇本中是放在第四幕,興第五幕第二景寢室內的慘劇發生是分隔開的,而「聖 母頌」更是原劇所無。這樣的濃縮去除了冗雜的枝節,「奧泰羅」的第四幕前 半將德斯底謨拉清白、純真卻遭無辜傷害的動人情境描寫得無此淒美,與緊接 而來的弒妻慘劇密接在一起,予人心理上莫大的衝擊。

(五)包益多筆下奧泰羅自殺一景處理得較原劇乾脆。原劇中亞高剌殺其妻以 滅囗,蒙塔諾、格拉希安諾、婁都維可的絮絮對白,奧賽羅臨死前的獨白,這 些都作了相當的簡化。原劇的終局,卡希歐接代了奧賽羅的職位,亞高還須面 對審判,是個井然的收尾。而「奧泰羅」卻是嘎然而止。

以上所指出的是結構上兩者的出入,接下來將比較角色性格的差異。

德斯底謨拉在原劇本中是較有「個性」的。她對卡希歐的請求一口答應, 「...我擔保你一定可以復職。你放心,我若表示幫忙,一定幫助到底:我的 丈夫將永不得安睡:我老讓他醒著,把他馴服,並且我絮絮不休,使他無法忍 耐:他的床變成學堂,他的飯桌變成懺悔室:他做任何事,我都要插入卡希歐 的請求...。」,似乎奧賽羅是把她寵壞丁。包益多塑造出的德斯底謨拉雖 是率直大方,但顯然溫柔聰慧多了,而從第四幕優美的兩首詠歎調,可看出劇 作家刻意凸顯她聖潔無瑕的形象,以與亞高作一番對此。

侍女伊美莉亞(亞高之妻),原劇中是對丈夫言聽計從的,因而才將德斯 底謨拉的手絹交給亞高,釀成大禍。改寫後的伊美莉亞則很清楚她丈夫是個何 等惡毒的危險人物,手絹是亞高從她手中硬奪過去的。

包益多筆下最突出的人物是亞高。在所有莎翁的作品中已是找不到第二個 像這樣操掌全局的惡魔,而包益多更將其猙獰的嘴臉放大——如頗受爭議的「 信經」,是遠此莎翁原作大膽的——莎翁筆下的亞高其陰謀的動機並不十分明朗 ,甚至是混雜著這樣的因素:「...因為我很疑心那淫蕩的摩爾已跳上了我的床 位:這念頭就像毒藥一般的 著我的肺腑...」。包益多將這些枝枝節節一掃而 空,亞高乃是天生的惡魔——「...邪惡之神依祂的形像塑造了我...」,他的計 謀是一開始就已成胎,且在撒旦的協助下順利實踐。摩爾人與一個明艷動人的 白人女子,這奇特的組合再加上年輕英俊的卡希歐在旁,這些已可構成悲劇的 要素,何況又有陰險的亞高從中煽動,嫉妒的烈火便在奧泰羅的血液中燃燒, 這種家庭慘變較之其他題材更加感人,這悲劇是宿命式的,「黑暗的命運逼人 而來,令人無從脫逃」。

這樣濃縮的劇本結果是;一般不熟悉「奧賽羅」的聽眾,會對歌劇中一些 關鍵茫然不解,如畢安卡這個卡希歐的情婦並未曾出現,而亞高兩次對卡希歐 提及時可能令聽眾感到突兀。在這裡將人物的特性重述一次:奧泰羅是黑皮膚 的摩爾,尊貴剛勇的將軍,德斯底謨拉則迷人而爽朗。卡希歐是不滿三十歲的 倜儻青年。在威爾第的想像中,亞高並非矮小奸詐,而是城府極深,從外表看 不出其險惡。(威爾第對這個角色很感興趣,曾一度想將此劇定名為「亞高」)。


歌劇《奧泰羅》介紹

蔡振家的個人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