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化」的迷思—— 英國鐵路困局的教訓 ※遲延奇(倫敦傳真) ( 泰 晤 士 左 岸 )
英國鐵路(British Railway)原本是國營,過去執政的保守黨一 貫主張自由市場及私人企業,因此主張將其私營化(privatization )——英文這一詞畢竟比較精確坦誠,臺灣所謂「民營」其實是交由 私人企業經營,這些龐大事業不是隨便每個國民都能去經營的,而是 只有資財萬貫的財團才接得了手,因此正確的說,應稱作「私營化」 政策。保守黨在梅傑主政一任後聲勢下墜,七年多前金諾克領導的工 黨有望贏得大選,而工黨是反對鐵路私營化的。為了趕在大選前完成 鐵路事業私營化,梅傑政府以非常優厚的條件,將鐵道經營權分線出 售,共計分割成一百零二段賣出,光是主要的接手公司就高達二十五 家。此外鐵道、車站及訊號系統則另外出售給「鐵道公司」(Rail track)經營。 保守黨政府當初鼓吹私營化的理由,是國營鐵路效率不佳、營運成 本太大、每年耗費政府補貼過鉅等等——其中許多說法我們在臺灣也 是耳熟能詳。梅傑政府由於急著在大選前成交,開出許多優惠條件, 不止經營權售價低廉,而且對經營者的管理規定非常寬鬆。更可笑的 是,由於要吸引買主,梅傑政府把對鐵路的補助由原來的十億英鎊( 五百餘億臺幣),提高到二十億英鎊,反而使納稅人的負擔增加一倍 。結果整個出售案可算賤價出售國有財產,政府至少損失數以億計英 鎊。據最近國會的調查報告,光是「鐵道公司」的出售案,就損失了 十五億英鎊。此外,當初經手出售案的鐵路主管,個個都獲利數百萬 英鎊,成了富翁。 大選結果保守黨出乎意料地勝選,然而英國鐵路的狀況卻每況愈下 。由於私人企業接手後展開裁員,又有許多員工在自知工作環境將惡 化之後,提早退休或申請資遣,再加上缺乏有效培訓人員的計畫,造 成火車脫班與班次取消的情況嚴重。在火車站等車的乘客大排長龍叫 苦連天,車廂內擠得像沙丁魚似的水洩不通,已是司空見慣的情況。 此外火車車輛老舊,維修欠佳,故障頻仍,而且車內許多廁所還因失修 而封閉停用,造成乘客困擾。而「鐵道公司」對硬的維修也不利,不只車站老舊,鐵軌與訊號系統的安全性也引起疑慮,更常造成誤點。此外由於鐵路經營權分段出售,交由許多不同的 公司經營,結果導致資訊混亂。乘客詢問班車時間、票價、換車地點 等問題,經常得到錯誤訊息,造成時間耽誤、多花金錢或多跑白路, 引發怨聲載道。然而服務水準大幅下降,票價卻節節上漲,每年平均 漲幅是通貨膨脹的兩倍,有些路段票價甚至上漲達百分之三十。不久 前有一份針對歐洲各國鐵路品質的調查,指出英國鐵路服務品質是敬 陪末座,比土耳其還不如,但票價卻名列前茅。報告一出英人都引以 為恥。 九七年工黨上台,從保守黨手中接下這個爛攤子。雖然有「拯救鐵 路」協會鼓吹重新將鐵路收歸國有,但工黨認為成本太高。在副相普 列斯高主導下,工黨將實行大眾運輸公私營合夥的方式,由私人參與 公家握有控制權的方式來經營。原來由保守黨任命監督鐵路公司經營 管理的主管官員,由於執行不力已遭工黨政府開革,但由於舊有法規 太過寬鬆,新人上台亦恐難施展。普列斯高目前正設法推動修法以成 立新的監察組織,目前法案卻仍在國會排隊中。普列斯高坦承在這些 努力下,英鐵仍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達到世界級的水平。 由英鐵「民營化」的例子來看,交由私人經營並不是解決國營事業 問題的萬靈丹。相反地,英鐵當初想透過「民營化」來解決的問題, 反而變本加厲。其實「民營」一詞若究其真義,並非任由私人企業去 擁有與經營,而是要有一套機制,使全民能監督這些企業的營運。由 民選政府與民意機構,訂定完備的經營管理規則與有效的監督組織, 使公營企業經營管理公開化並增進其效率,才是正途。過度自由而缺 乏公共監督的私營化,則易如英鐵般造成難以收拾的疏漏。近來有工 人團體出書檢討臺灣的民營化政策,並提出「新國營化」的主張,實 在不無道理。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中揭示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原則 ,主張重要、有壟斷性的事業應由國家經營,今日看來實在是令人欽 佩的洞見。或許臺灣應考慮回歸此一基本面。此外英國目前推動的公 私營夥伴關係的政策,其成效如何值得我們觀察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