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美世貿談判秦潼 (來 源 : 中 國 與 世 界)
要能判斷此一談判的得失,首先得站在戰略高度了解世貿組織的性質。 世貿組織成立於1995年,前身是關稅貿易總協定(GATT)。從1947年開始的 關稅貿易總協定,是一個多邊貿易協定,參加者以簽約國的身份加入。規則的制 定形式上是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回合(MTN)的協商產生,實質上依據國家貿易實力 決定份量,但由於歷史原因和貿易實力,基本上是美國一手把持。世貿組織是關 貿總協定經過烏拉圭回合(1986-1994)後擴大而成的會員國組織,名義上與聯 合國掛靠,功能上完全獨立。 世貿組織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方式十分複雜,僅僅組織章程就厚達一萬六千多 頁,大多數會員國都未看過全文。它的基本組成是三個協定﹕關貿總協定(GATT ),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知識產權總協定(TRIPS),宗旨是根據非歧視、 對等、公平競爭、市場機會的行動規範推動貿易自由化,操作上以多邊貿談判回 合(MTN)的形式,通過協商制定規則和實行程序。協商多以非正式方式進行,主 要以國家間的雙邊和多邊協定為基礎。世貿組織的最高決策權力機構是部長大會 ,至少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下設總理事會和秘書處,負責世貿組織日常會議和 工作。秘書長和大會主席由小國產生,以保持中立。世貿組織的上訴法庭由秘書 處指定三人裁判小組成員,裁決爭端。世貿的組織形式中,大會不管實際事務, 秘書長與聯合國相似,聽命於經濟大國。貿易規範的提出和制定仍然依循關貿總 協定舊例,幾乎全是美國動議。解決爭端的裁判成員,既不推選,也非會員輪流 ,更無需爭端當事國認可,而是由秘書處指定。精通法律的美國法律界傳奇人物 內迪爾(Ralph Nadir)對世貿組織的仲裁製度曾提出尖銳批評,指出這是大國操 縱下的游戲,毫無民主可言,小國處於絕對劣勢。 世貿組織的意圖是將全世界的國家納入一個貿易體系,對所有貿易事項如關 稅、開放市場、知識產權、傾銷、最惠國待遇、勞工、仲裁及制裁等,都要定出 規範。也就是說,世貿組織是一個超國家的經濟立法和司法院。世貿組織的規範 高於個別國家的法律規範,任何國家、地區的經濟立法,甚至非經濟立法(諸如 保護勞工、環境的地方立法),只要與世貿規範相抵觸,就可能被判決為違背世 貿規則而遭受制裁。例如,任何國家參加了知識產權協定,就必須對跨國公司的 專利繳納版權稅,無視於大公司的專利原本來自文明古國的知識遺產。印度的許 多古老藥物都被美國藥品公司提煉後變為專利,反過來在印度收取專利稅,印度 失去了提煉自己藥物的權利。另外,版權的定義也毫無道理,連電腦的視窗也是 版權,任何類似的產品都是侵權﹔等等。由於經濟實力不同,在經濟制裁的執行 上,大國由於實力大,根本不怕制裁,小國則難以承受制裁的損失,實際上更促 成小國依附大國。關貿總協定的經驗就清楚表明美國同其他國家的中心與附庸關 系。 總括的說,世貿組織是資本主義全球化之下,為適應跨國公司的發展需要形 成的一個結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鼎足而三,分別擔任新經濟秩序 中的貿易、金融和發展三個方面。通過世貿組織,跨國公司可以他們彼此認同的 經濟要求制定為全球性的規則,從而跨越國界,為所欲為。但是,千萬不要誤以 為,由於超國界性質,跨國公司之間一律平等。亞洲華人資本家的資本總持有量 ,可與第二經濟大國日本相頏,但他們對國際資本運作規則的設置、決定權基本 上是零。資本家的意願,還得通過組織通過上層結構來表達,因此在國際操作上 就要依靠國家來表達。資本家在經濟上的跨國界要求,須以國家要求的面貌表現 ,由此產生了一個現象﹕資本是靈魂,附著在資本家和公司的軀殼上。國家又成 為眾多資本家、公司的總化身,擔當本國資本的代言人。世貿組織是統一各個國 家,集中各國資本意志的最高形式。 資本主義不發達的國家,或是資本主義雖已發展,但國內跨國資本勢力不能 、不會表達自己意志的國家,在世貿組織中都不過是被動地納入組織,不是規則 的制定者,而是規則的遵守者。因此,世貿組織的大一統之中,有大口吃別人的 發達國家(G7)﹔有小口吃大口剩下的新興工業國家(NIC)﹔有大口被人吃,大 口吃老本的東歐新興資本主義國家(EMC)﹔有大口被人吃,小口吃大口剩下的亞 洲、拉美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有大口小口被人吃的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地位各 異。吃人者制定規則,被吃者遵守規則,這就是所謂的全球化新經濟秩序,世貿 組織正是此一新經濟秩序的具體表現。
那麼,中國的經濟到底居於何等地位,是吃人還是被吃﹖中國國內的大資本 組成,幾乎全是國營,或在國家地方控制下的中央、地方企業。談不上跨國資本 ﹔中國的民間企業發展受限,構不成強大的民族資本。因此,中國談不上大口吃 人,經濟發展的著眼點應為積極防禦,即在大力保護髮展本國民族地方企業的前 提下,選擇性地突破國際市場。這個策略,是所有發達國家在發展時期的共同策 略,歷史上還沒有不採用保護政策達成發達國家的先例,這也應當是中國加入世 貿組織的指導策略。但是,當今中國對進入世貿組織的認識卻恰恰相反,存在許 多糊涂觀念。以下列舉具有代表性的七點謬論一一批駁﹕ 謬論之一﹕世貿組織非進不可。遲進不如早進,長痛不如短痛。 反駁﹕ 第一,世貿組織不是非進不可。中國官方自己也曾說過﹕中國十三年被拒於 關外,還是過得好好的。問題恰恰是反過來提才合理﹕世貿組織沒有中國的加入 就達不到其規範全球貿易,乃至全球經濟運作的目的。對於那些人口少、經濟實 力和潛力不夠大的國家,別無選擇,被裹脅加入。對中國這樣的大國而言,進不 進入是有主動權的。中國不加入,其他國家還是要同中國發展貿易,只是沒有一 個統一的標準。其不利之處是中國可能受到歧視,例如,不能取得一視同仁的最 惠國待遇,或中國的出口受到高關稅、配額的抵制。但有利之處則是,中國不會 受到世貿組織統一規則的限制,可以根據國家的發展需要,自定本國內的貿易規 則。所以,進不進入世貿的考慮有兩條﹕一條是,願不願意協助完成一個全球性 的經濟規範組織﹖願不願意讓世貿規則凌駕於本地的經濟權利之上﹖第二條是, 如果選擇進入,進入的時間須顧及本身經濟狀態和加入的條件是否已經具備。 如果中國還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最好的策略是置身世貿之外,發展出團結髮 展中國家的其他貿易組織形式,同時基於平等互利的原則,與資本主義國家交易 。也就是回到七十年代的作法。 即使不從社會主義而僅從人民權利來考慮,當跨國資本要求的發展道路,與 本地人民的需要不一致時,到底是根據本地人民的意願,來反對、限制跨國資本 的發展方式,還是國際法壓倒國內法,遵守世貿規則,容許跨國資本為所欲為﹖ 正是基於此一考慮,世界各地,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許多民間進步組 織,都群起反對進入世貿組織,主張世貿組織規則不得凌駕於國家之上。 今天中國的一些人既不想走社會主義道路,也對民間的權利毫無興趣,才一 心想加入世貿組織。其次,並不是晚加入是長痛、早加入是短痛,而是在什麼時 機,以什麼條件下加入,產生什麼影響。如果加入的條件造成本國重大的市場損 失,越早加入,痛得越長。在世貿組織外的不利容易更改,在世貿內的不利則是 有致命之虞。要知道,貿易的“磋商”本來就是討價還價,世貿組織的談判也是 通過磋商。價錢的高低取決於供求需要,也取決於談判技巧,無論是進入之前進 入之後,永遠是不停的談判,世貿的規則也會不停修改,根本沒有一勞永逸的事 。美國對付中國官僚的辦法,就是利用官僚的懶惰因循心理,以一次成交作為誘 餌,漫天要價。進入世貿的談判就是打貿易戰的第一回合,一照面就被打得暈頭 轉向,下面的回合那有還手的余地﹖ 謬論之二﹕中國只要能以發展中國家的條件進入,就達到目的。 反駁﹕ 美國對中國入關的諸多索求,就是以中國既非發展中國家又非發達國家為理 由。所以,名義上中國還自稱發展中國家,但實質上,中國必須作出種種讓步。 名義上有發展中國家一般性的較高關稅、扶植國家重點企業等權利,但具體項目 卻一一作出特殊的相當於發達國家、甚至高於一般發達國家間的讓步。中國政府 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確實佔了一些便宜,特別是在世界銀行的貸款上,中國貸 款龐大,搶走了非洲、拉丁美洲貧困國家亟需的大量資金。中國的一些官員越來 越貪小利,為佔了小便宜而沾沾自喜,同時也越來越無志氣。美國正是看透了這 種心態,一面誘之以利,讓中國仍舊以發展中國家的名義佔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便 宜﹔一面卻乘機敲詐,脅迫中國開放其心腹重地。 根據經濟發達的程度來看,中國遠遠超過第三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作為一 個大國,中國沒有道理蹲在發展中國家之間貪小便宜。相反的,中國應該在與發 展中國家的貿易項目上,採取發達國家的高姿態,儘可能降低關稅,於雙方均有 利﹔在高級戰略工業和國計民生等重大項目上,則實行有計劃的保護、培養。可 是,中國對美的協議恰恰相反﹕一般不須保護的項目,中國享有發展中國家的保 護權,而國際戰略必爭的項目,如高科技的電腦、生化,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 如農業、汽車工業等,卻實行全面開放。這正是一個目光如豆,貪小失大的範例 。 謬論之三﹕進入世貿,中國才可以取得參加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權利。 反駁﹕ 有制定規則的權利,自然有遵守規則的義務。中國的加入世貿組織,制定規 則是假,遵守規則是真。世貿的規則到底誰訂﹖基本上是美國,連其他發達國家 也只有很少的發言權。中國進入世貿組織談判本身就是絕佳例證。中國必須先能 同美國達到雙邊協議,然後就此同其他發達國家達成雙邊和多邊協議,方能入會 。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世貿組織中,中國只需得到美國首肯就可入會。 從1947年至今1999年的五十多年中,從關貿總協定到世貿組織的每個多邊貿 易談判回合中,主導談判的都是美國,規則的製作主動權都操在美國之手,這是 明擺的事實。反觀中國,從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的二十年,在國際舞台上有沒有 任何一次採取過主動﹖有沒有創制過任何國際規則﹖中國不僅無力制定國際規則 ,反而是在國際場合,例如人權會議上,一次又一次的被美國羞辱,圖得個不被 譴責已經自詡為了不得的成就,哪有一絲大國的志氣﹖以聯合國為例,70年代時 候的中國,在聯合國內團結第三世界多數,每一個提案,每一個決議,都讓當時 的美、蘇處於被動,特別使當時的美國十分孤立。美國在大會上永遠是少數,在 安理會上則不斷使用否決權。但從79年開始,中國在聯合國中逐漸變得無足輕重 。中國代表永遠是龜縮著頭,靠常任理事國的身份,以放棄否決權同美國私下交 換蠅頭小利。這樣的外交記錄,居然口出大言,要制定國際貿易規則,有誰相信 ﹖ 事實上,中美的世貿談判本身就是制定規則的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 方的表現,有絲毫制定規則的魄力嗎﹖不說魄力,中方又有絲毫制定規則的意圖 嗎﹖ 從另一角度分析,如果中國有此雄心要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那為什麼 又堅持躋身於發展中國家﹖身價已經自貶,說話還有份量嗎﹖再說,世貿組織的 基本目標,就是建立國際市場經濟秩序。中國在美國的定義中,還是非市場經濟 國家。中國進入世貿的用心之一,根據朱熔基所說,就是帶動中國的市場經濟。 請問,一個市場經濟都求人建立的國家,靠什麼本領參與以自由貿易為宗旨的世 貿規則的制定﹖為了替進入世貿辯護,中國的一些官僚主義者和御用文人居然強 詞奪理,以參與制定規則作為理由,虛假何至於此﹗事實上,中國進入世貿組織 ,就是按照國際資本家制定的游戲規則,將民族經濟拱手讓人。 美國發明瞭此一游戲,根據本國利益和跨國資本發展的需要,不停地增加、 更改、解釋游戲規則,使得世貿組織的談判,複雜無比,僅僅章程就不是一般中 小國家所能掌握,更不用談法律上技術上的學問了。這個游戲,連歐洲、日本都 需要聘請美國的專家作為法律顧問。正如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樣, 專家人才幾乎全產生於美國系統。中國將來的人才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美國的訓 練。等到中國學會了玩弄游戲規則時,恐怕中國的經濟命脈已落於西方跨國公司 之手,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謬論之四﹕不能閉關自守。只要進入國際組織,對中國都是有利。 反駁﹕ 國際組織也因性質而有不同。有人用奧運會為例,如果中國的加入起了提高 國家運動水平的作用,那同樣道理,中國加入世貿也會推動自己的經濟。奧運會 同世貿組織性質有相似處,也有不同處。基本的不同在於參加者之間的利害衝突 的大小。奧運會是按照西方的規則和導向來建立國際性的運動交流,參與國家通 過國際交流一方面可以提高本國運動水平,另一方面也會因此影響本國體育的發 展方向和中心精神。所以,即使奧運會也不能說有百利而無一害。但是,世貿組 織的性質就是另一個層次,立足於不同經濟實力下的“自由貿易”,其實是極不 公平的地盤、市場爭奪戰。跨國公司高來高去,純粹根據全球性利害的經濟行為 ,完全不考慮各地本身的長遠利益、特別情況和其他非經濟的社會、文化需求等 ,這是全球化同個別國家、地區的基本矛盾。一旦本國重大經濟地盤喪失,國家 也就失去了保護與之相關的民族利益的能力。嚴重時,牽一髮而動全身,甚至失 去國家的經濟自主能力。所以,萬不可昏了頭腦,將世貿組織等同於一般的交流 性國際組織,必須十分慎重地權衡利害。 謬論之五﹕中國市場開放,利用先進跨國公司,促進中國的競爭力,完善市 場經濟,發展出最現代化的企業。 反駁﹕ 其實,說這話的背景是,中國自己沒法建立起具有競爭力的國內環境,沒法 建立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沒法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必須求助於國際資本體系的 帶動。換句話說,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不在中國,而在中國 經濟的國際化。既然非依靠外力不可,中國本身的獨立自主又如何保證﹖外力的 “帶動”在中國會產生什麼作用﹖即使真做到了競爭下的“最優化”,那也不過 是一個大國際分工下的最優化,使中國變成資本主義國際大分工下的一環,經濟 結構更加歧型。如果說,中國本身並不差,只是借助國際的資源、技術、管理經 驗和全球市場,會走得更快一些。那就需要論證此一設想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所 以,萬萬不能將一個一廂情願的設想,不經過份析、模擬推演、個案研究和試點 等必要步驟,就作為理由,把國家民族的命脈拿來賭博。 謬論之六﹕國際上的許多條約,條文解釋不清。先拿到最惠國待遇的現成好 處,其他讓步以後有機會再賴。 反駁﹕ 這又是最要不得的自欺欺人。如果想賴,何必要簽﹖又想得現成好處,又不 願面對後果。其結果是剛好相反,好處得不到,惡果賴不掉,授人把柄,信用掃 地。因為存心想賴,當然不顧後果,等到後果來臨時,措手不及。以知識產權協 議為例,中國當時以為一簽即可入關,美方漫天要價,中方居然也不還錢,一口 同意。事後,美國一再抓住中國盜版的光碟、錄像,強逼中國動用國家、地方的 力量清掃。但中國官方根本無能為力,掃不勝掃。到了今天,中國翻版的電腦軟 件仍在所有城市的大街小巷出售。中國的違規,被美國作為口實,因此在世貿談 判中必定加上規則執行的條文,等於說是干預中國的主權。另一方面,美國如以 一對一的方式過份制裁中國必將引起中方的報復,所以對中國違規事暫時擱置, 等到中國進入世貿組織後再相機算帳。試想想,如果按美國方式計算其軟件、光 碟等的損失,其數目之大難以想象。這筆賬如何算﹖美國所規定的知識產權,本 來極不合理,中國毫無必要同意。明同意暗違背喪失了國格又喪失了主權。 謬論之七﹕關稅減低,進口便宜,對消費者有利。 反駁﹕ 這是無理的蒙混。如此說法,零關稅豈不是最好,那又何必分什麼發展中國 家、發達國家。舊的和新的經濟自由主義者,已經鼓吹“自由貿易”理論幾個世 紀,為什麼各國不早就採取如此簡單易行、皆大歡喜的政策﹖即使發達國家間, 還各筑關稅壁壘﹖如果減低關稅有利自己,又何必討價還價,自動降低就得了。 美國的低關稅政策就是這個道理。關稅的主要作用是保護本地的利益,包括扶植 自己的企業、反傾銷以保護本地市場、就業,以及建立規劃全國的經濟結構。某 些行業,可能低關稅有利於本國經濟﹔另一些行業,可能高關稅有利。當然,外 國商品要能佔據本地市場,必須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價格會因此下降。但這是以 本地企業、市場的犧牲為代價的。一朝市場被壟斷,價格的設定就不是按競爭的 規律,而是靠寡頭壟斷的“跟隨老大”方式,利潤率極高。問題從來都不是價格 的便宜與否,而是對本地經濟的總影響。
觀念澄清之後,讓我們分析中美世貿談判的具體內容。現在唯一的一份清單 ,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的,其中註明何者已達成協定,何者正在商談。中 國雖然抗議美方單獨發佈,但並未反駁,其內容大致不會離譜。文件分農業、工 業、服務業和協定書及承諾四項。 1﹒農業條款 農業方面,美方的要求集中於它佔絕對優勢的小麥、玉米、大米、棉花、大 麥和黃荳幾類商品。小麥、玉米、大米的配額總和先從250萬噸上昇到1400萬噸, 增加六倍﹔到2005年再增為2200萬噸。大麥則取消配額,減低關稅。 一經簽約後,中國的糧食市場,僅僅對美國一國,就要少去1200萬噸,再加 上大麥開放進口對主糧、牲畜飼料及制酒作物的市場影響至巨。比較中美糧食生 產的技術和成本,沒有任何人會懷疑開放進口就等於讓出市場。據一般的估計, 國內糧食市場縮小,將擠出兩千萬農民。這不僅加重了失業問題和城市工人就業 壓力,而且,農村將因收入減少進一步衰退。可以想見,早已被形容為乾柴烈火 的農村,矛盾將加速惡化。問題還不止此,美方為了保證配額的充份利用,一方 面大幅度提高民間配額,另一方面為防止中國的官方配額閑置,規定了官方不用 的配額,必須轉讓民間。如此一來,民間的糧商有了進口糧食這一缺口,基本上 就不受官方保護糧食政策的約束。中國官方為了對付糧商賤買貴賣才剛公佈實行 的“順價購糧”政策,就自動作廢。農村的糧食生產者,至今不許越區售糧。這 樣,在生產、銷售和價格三個方面,農民失去任何自保的手段。 此外,中國同意放寬肉類、橘類的進口,並同意採用美國定下的“科學檢驗 ”標準,也就是說,美國農產品檢驗局(USDA)的標準適用於中國。這就不僅是 數量上的讓步,而是主權的讓步。美國的激素、生物工程、殺虫劑、放射線等增 產和消毒方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在本國就引起各方抗議、爭端和訴訟。美國農 產品在國際上經常被歐、日以不合健康標準抵制進口,世貿官司沒有停止過。民 以食為天,一個國家對食品的要求應由本國人民制定標準,如何能牽就他國的標 准。中方的算盤是以檢驗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我放棄了肉類、橘類的檢驗權讓 你進口,你應該在紡織品上撤限,這樣,我還多出口了幾億美元。事實上,中方 放棄了國家主權,而美方並未輕易在紡織配額上讓步。即使從經濟角度來考慮, 橘類開禁,美方出口增加7億美元,中方的柑橘種植者就失去與之相當的市場,而 橘類作物的生產,對當前的中國還有特殊重大的意義。因為,三峽計劃的論證中 移徙居民最主要的出路就是讓移民開山種橘。當初以種橘為理由通過了三峽計劃 ,現在三峽開工了,移民問題來到眼前,卻在此時大幅度開放橘類進口,豈不是 存心將移民置之死地。只顧眼前,不顧將來,連國家大事也出爾反爾,視同兒戲 ﹗ 除配額、驗收規則外,中國還同意不補貼農業。事實上,包括美國在內,全 世界沒有一個國家不採取農業補貼政策。農業是國民經濟命脈,但無法同工商業 競爭,所以非補貼不可。對中、小農生產國家,如果再面臨外來競爭,糧食業必 然破產。日本、法國在農業補貼上讓步的速度有如蝸牛爬行,同美國扯了四十年 的皮。中國這個人口眾多、農業生產落後的國家居然承諾不補貼農業,豈不荒唐 ﹗ 農業條款中,中方的讓步,使人感覺,是將農村作為進入世貿的犧牲貢品。 2﹒工業條款 在貿易的權利和建立銷售網絡上,中國答應三年之內,給予美國進出口貿易 ,以及國內批發、零售、維修、運輸等直接銷售的全部權利,甚至包括戰略性的 石油、化工等。這樣一來,跨國公司可以將其全球網絡在中國延伸到各地各行, 毫無阻力。除了稅收之外,中國放棄了一切自我保護的手段。外企是自由開放有 求必應,自己企業是法令規章關卡陋習的緊緊捆綁。兩者不僅在實力上不成比例 ,而且在權利和渠道上,也是外企佔盡便宜,更不用說貿易的規則是以世貿組織 的規則為最高準則了。 至於關稅的下降,中國同意三年內將平均關稅從百分之二十四點八降到百分 之九點四四,對美更降到百分之七,關稅降下之後不許回升。與美國相關的工業 中,高科技將在2005年前降成無關稅﹔汽車從目前百分之八十至一百降到2003年 的百分之二十五﹔汽車零件降至百分之十﹔其他,木材、紙類和化學品均降至百 分之六左右。配額方面,與美國有關的工業產品五年內配額全部取消,包括肥料 、光纖、汽車等。這中間,最引人注目的是汽車和高科技產品。 汽車工業,在加拿大除外的所有發達國家中,都是國家支柱工業。這些國家 沒有一個真正取消配額。美國的克萊斯勒公司,當初如果沒有政府特別貸款早已 倒閉,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都依靠政府的大量國防合同。德、日不僅保護自己 國內汽車市場,而且以汽車出口佔領國際市場,作為推進工業的動力。中國的作 法,恰恰相反,採用開放本地市場的方式刺激本國汽車工業,可稱史無前例。這 個設想的根據何在,無從得知。中國的國產汽車工業成本高、技術水平和自動化 程度低、品質管制差,其所以存活,全仗關稅和配額的保護,一朝失去保護,立 即潰不成軍。按照德日的經驗,都是在保護自己市場的同時,政府一方面推動國 內幾個廠家彼此競爭,另一方面有選擇地逐步搶佔國際市場,這樣才造就出最先 進的汽車工業。中國的政策,國內從來是分級分地盤壟斷,毫無競爭力可言。如 今又一百八十度翻轉,將市場全部對外開放,可以想見,國內汽車工業將只有依 附在外企之下苟活,數十年經營的工業支柱從此摧折。 再說高科技工業,一些人眼中的高科技工業,就是可以看得見的個人計算機 、網絡、生物工程等最熱門的表面幾樣、事實上,高科技工業是一個極端複雜、 精密的系統組合工業,集合基礎研究、技術開發、高級工業和應用領域等上中下 游和相關部門的整體工業。如果沒有一個完整、健全和成熟的工業系統和經濟結 構,加上國家的戰略設想佈局以及相應的政策、措施,根本就不可能發展高科技 工業。這就是為什麼亞洲的四小龍模式只能有局限的、依附的、表層的、極端淺 薄的所謂高科技企業。中國由於建國之後自力更生發展,注重全面的工業佈局和 人才的培養,這正是中國發展高科技工業的潛力。但是,此一佈局在過去二十年 唯利是圖的政策下,不僅未加強,反而被撕扯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高科技產 品的零關稅,就是對目前尚存的佈局作更徹底的破壞。國家將高科技領域放手讓 跨國公司隨意擺布,圍繞高科技週圍的工業的取舍,也將依附於人,身不由己了 。那還說什麼趕超,最多不過是變型的高級人才加工工業。 3﹒服務業條款 服務業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上的比重,遠超過工業,是經濟結構的制高 點。中國的服務業還相當落後。美國對中國的要求,集中於兩個協議﹕基本電子 通訊協議和金融協議。另外,經銷條件是三年內,美國對中國將從沒有銷售權變 到有批發、直銷、市場、維修和運輸的全部銷售權利。為輔助銷售的其他租賃、 空運、儲存、廣告、測試分析、包裝等,三到四年內美國可以成立百分之百控股 的子公司。 中國同意加入基本電子通訊協議,價格、管理、技術等都遵守該協議的規則 ,四至六年要消除地區限制,北京、上海、廣州的電子通訊立即開放。外資控股 從零升到百分之四十九,移動電話則達到百分之五十一。電訊工業,是信息時代 的前沿工業,中國近年市場擴張最快,移動電話比歐美還普遍。但信息工業領域 ,包括衛星、無線傳播、網絡的硬、軟件,中國同美國相比瞠乎其後。中國過去 的發展,全靠國家壟斷。電訊市場如果開放為百分之四十九到五十一的外資,等 於說,信息工業將從國營壟斷轉為合資壟斷。移動電話讓出百分之五十一的外資 ,當然是被跨國公司控制,即使百分之四十九的外資,僅依仗其國際跨國公司的 資金、技術、市場的總實力,發言權遠大於其他的百分之五十一,若加上多數股 中任何分化,也就掌握了全權。中國這個增長最快的市場,將被跨國公司吞噬。 中國國內的信息企業不是競爭對手,最可能的策略是與外企形成合資、合作、附 屬等方式。中國因此便失去了自主的能力。在跨國界的信息工業上,企業的發展 必須跨國界競爭,如果國家失去自主,根本培養不出自己的總體工業,又如何跨 國發展﹖另外,遵守基電協議的規則,等於是國家放棄自己對電訊業的規範權利 。本地人民為保護自己利益,以及生活、文化、社會公益等對於價格的規定、特 殊的環保指標、合格檢驗標準都可能因違反成本價格原則、違反技術中立原則而 失效,更無論為發展本地需要而實施的特別保護了。正因電訊工業居於工業的尖 端地位,而中國竟然置之不顧,所以國內一度傳出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辭職抗 議的消息。 金融協議的條款,除了證券股票一項沒有談出結果外,其他保險、銀行、職 業行當、音像業,中國一概讓步。保險業﹕兩三年大部、五年全部取消地區限制 ﹔五年內開放團體、健康、退休給外資,立即加發美商執照﹔允許外資過半控股 。銀行業﹕增加合資、外資銀行,外資銀行可經營外幣(細節未定)。美國執世 界金融業之牛耳,建立起全世界最發達的金融結構和跨國公司,以及維護行業的 法律、規章、制度和人才。無論保險、銀行、股票、貨幣買賣都無競爭對手。因 此,其他國家和地區都竭力防止美國侵入。台灣的保險業有三十多年經營歷史, 但只在最近短短幾年對美開放中,就被搶去大半市場。中國的保險業才剛開始, 怎能經受外資過半數乃至全部控股的入侵﹖銀行業上,中國的四大銀行按照西方 的標準都應破產,如此經營能力怎抵擋外國銀行﹖最為可懮的,是外幣和人民幣 的自由經營,中美雙方還在討價還價。如中國讓步太多,國家的貨幣控制又將失 效。唯一未談妥的,是股票市場。其原因是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傷痕未復,中國官 方暫時不敢觸動,但根據朱熔基的口頭保證,股票市場的開放也為時不遠。 4﹒規則和承諾 最後一項是中國對遵守協議規則的承諾。在投資和技術轉讓方面,中國承諾 全部遵照世貿協議,不經過發展中國家的過渡期,並取消貿易與外匯平衡要求, 取消地方同意要求,取消必須在中國進行研究發展的要求,也就是取消從發展中 向發達國家過渡期的自我保護、自我選擇的權利。在反傾銷及補貼方面,中國被 定為非市場經濟。最厲害的,是對中國國營企業和國家投資企業的界定和限制﹕ 規定國營企業之間的貿易,只能從商業考慮,官方不能影響企業的商業決定,必 須給予美商公平競爭環境﹔國企需要遵守世貿紀律,購買商品服務屬於非政府行 為,須服從世貿規則,必須分清國企在世貿有關補貼、反傾銷規定中的地位,美 國可以採取貿易法加以約束。 這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具體數字的“承諾”,實際上不僅給中國戴上緊箍咒, 不許有絲毫越軌行為,而且直接干涉中國國營企業的經營方式,等於是干預中國 主權的行使。國營企業的公私難分將留下無數的違規把柄,隨時可被美國作為制 裁借口。更有進者,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又將一直被用為以後談判的口實逼 迫中國進一步接受西方模式。美國國內右派,事實上已經在製造輿論,以中國的 非市場經濟地位為理由,保留美國國會對中國最惠國待遇的審查權。 縱觀以上工、農、服務、規則承諾四大項,美國可說是處心積慮,遠近兼顧 。它企圖佔據中國的金融、信息、高科技等國家經濟制高點﹔它利用一些中國官 員的無能、短視和投降心態,誘逼中國放棄國家、地方的自主自衛權利,中國對 遵守世貿規則的承諾,超出了發達國家之間的承諾﹔它以同中國達成的協議作為 先例,逼使其他國家就範,此一協議成為美國國際貿易進軍的突破口﹔它緊抓中 國政府心存僥倖蒙混過關的心理,不僅定下規則,而且也定下對規則漏洞的防止 ,等待將來抓住中國尾巴不放﹔它將本國的標準設立為中國的當然標準﹔它替本 國的農業打開人口最多的中國市場﹔它企圖搶佔在中國飛速增長的汽車、化學、 生物工程等市場﹔它咬住國營企業的不公不私“中國特色”不放,逼使國企放棄 國家壟斷的優勢,讓出地盤﹔它在中國打通了直接行銷的每一個環節的阻礙,准 備好大舉進軍。
反過來,中國對進入世貿打的是什麼算盤﹖ 中國方面,通過不同的面貌,或以政府官員身份,或以經濟專家身份,提出 進入世貿的理由大同小異,不外是﹕不能被屏棄於世界性經濟組織之外,進入後 可參加制定規則﹔外資將大量注入中國市場﹔擴大外貿,增加GDP兩個百分點,增 加一千萬人就業﹔改革開放再跨出一步,推動國內競爭能力,優化資源運用,改 善國內經濟結構,完善市場經濟﹔最惠國待遇一勞永逸﹔降低關稅,消費者獲利 ﹔貿易爭端可通過世貿組織解決,化解發達國家的一對一壓力。 以上所謂的好處,除了最惠國待遇、加速引進外資以外,其他的理由,不是 文不對題,就是一廂情願,甚至胡說八道。本文第二節已逐項駁斥。世貿談判對 中國的未來影響巨大,中國已為此拼斗了十三年,這十三年中,全球化與民族利 益的衝突已充份暴露,而中國對入關的認識,還停留在十三年前的水平,一心取 得最惠國待遇,其他都不考慮。這裡反映出政府決策的嚴重缺陷,一家之言,沒 有他家平衡。一些官僚主義者的顢頇無能,買辦的吃裡爬外,又不建立保證公開 、公平、公正的操作規則、方式,寡頭拍板之後,御用精英製造說詞,既不聽從 民意,也不向人民交代,一錯即不可收拾。一些人下定今年進入世貿的決心,所 謂理由,只是為安撫人心。其背後的目的說到底不外兩點,一為貪徒近利,取得 最惠國待遇,吸引外資、外貿、外債,以解當前中國的經濟危機﹔二為求助於西 方救兵,飲鴆止渴,替步履日艱的改革開放打通出路。中國此時應懸崖勒馬,否 則後果不堪設想。 有人也許會質問,有那麼嚴重﹖中國難道毫無競爭能力,這未免太神化西方 小看中國人了﹗照這種說法,中國最好不進世貿組織,是不是要堅持毛澤東的道 路﹖ 對的,相信人民和毛澤東道路這兩點確是關鍵所在。並不是筆者小看中國人 ,而是當今一些手中有權的人小看中國人民,更確切地說,是害怕中國人民。如 果現在只要做到當年毛澤東時代十分之一的相信和發動群眾,中國也不會落到今 天被外資、外貿、外國技術拖得不由自主的田地。現在一些人進入世貿的指導精 神,就是崇拜洋權威,踐踏土百姓。以中國之大,人才之多,基礎之厚,工農知 識分子在社會實踐中的鍛煉之深,要趕超美歐本非難事。 如果按照毛澤東的自力更生、依靠群眾的方針,採取毛澤東的“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策略,中國不會拋棄國家發展的主動權,不會出賣民族利益乞求進入 世貿組織。現在,走不走毛澤東的道路是中國人民面臨的抉擇。不僅是工農,連 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也不能迴避這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