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女流》,第二十一期,
一九九七年六月號,新婦女協進會)
性教育
對性教育說「不」!-
評教育署《學校性教育指引》初稿
張彩雲
一直以來,本地的女性主義者都
很支持推行「性教育」,原因是我們深
信「性知識」有助於建立較開明的性別
觀念和較開放及平等的性關係。事實
是否真的如此,教育署最近發表的
《學校性教育指引》初稿(以下簡稱《指
引》)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驟眼看《指引》初稿,我們也許會
感到很欣慰,甚至慨嘆社會畢竟是進
步了。首先,《指引》對於向青少年傳
授性知識抱著正面和肯定的態度,強
調應該讓青少年在獲得充份的知識/資
料的情況下作出個人的決定。其次
指引提山在培養青少年建立自己的
價值觀的同時,應鼓勵他們不要歧視
不同性取向的人。然而,細看指引
的內容和所鋪陳的概念,就會發現我
們實在不應感到樂觀。
男女有別、本質不同
《指引》根據學校教育的不同階
段,詳細列出學校性教育應該涉及的
主題和內容,範圍由兩性生理、成
長、行為到人際關係、婚姻家庭、社
會文化等無所不包。指引建議的性
教育內容看來豐富多姿,可惜卻建立
在一個《指引》起草者認為是最根本的
理念上,那就是男、女兩性在生理
上,因而本質上不同。
《指引》從一開始就用兩性生理上
的差異來界定人類的性,隨後的內容
也反覆強調兩性在心理、成長、發展
和性行為方面的不同。不但如此,
《指引》還多次提出要教育少年安於各
自的性別身份,安於成為男性或女
性。
將由社會文化建構的兩性差異
(包括性格、特質和行為表現)歸咎於
兩性生理上的分別,進而確立兩性在
家庭和社會的不同角色,是女性主義
者挑戰的既有解釋。不提出應該探究
社會文化對兩性差異的構成,反之強
調要孩子們安於各自的性別身份,無
疑是要他們接受社會和家庭對他們作
為女性和男性的種種界定和局限。這
種立場可以由《指引》起草者對家庭中
不同性別應有不同角色的看法中見
到。而家庭中兩性有不同角色也成為
《指引》對正常的家庭模式的理解的基
礎。
正常的家庭、健康的成長
《指引》附錄有一章談在家庭中推
行性教育,提出父親與母親一起向兒
女施行性教育十分重要,原因是「兒
子則在父親身上明白到男性應有的角
色,而女兒則在父親身上明白到男性
在家庭和杜會所擔當的職責,同時體
會到週圍的人對女性的期望」。這種
提法一方面確立了兩性在象中有不同
角色的觀念,一方面將遵從傳統性別
角色的核心家庭看成為「正常」的家庭
模式。
基於這種看法,核心家庭以外的
其他家庭自然被認為是不能夠為孩子
們提供全面和完整的性教育。《指引》
附錄在「給單親家長的一些建議」一章
中,就提醒單親家長「讓子女有機會
接觸不同年紀的同學和朋友,從他們
身上觀察及模仿男性或女性的角色,
以補單親在這方面的不足」。更可佈
的是,《指引》更提醒單親家長不要將
自己對異性的看法強加在子女身上,
彷彿只有單親才會對異性有成見,核
心家庭中的父母則不會有成見。這種
意見反映了《指引》起草者對家庭的一
個基本看法,那就是只有建基在兩性
扮演不同角色上的異性戀核心家庭才
可以為下一代提供健康的成長環境,
其他模式的家庭都可能會令下一代受
到不良影響。換句話說,只有異性懋
的核心家庭才是健康和正常的,其他
模式的家庭則是異常和潛在著危機
的。
必經的人生、唯一的性愛
正如前文所講,《指引》擺出一副
開明和開放的姿態,例如提醒學生不
要假設男強女弱•不應歧視同性戀
者、認識到有單親家庭等不同的家庭
模式等。然而這一切都是在確立了兩
性有別和異性戀核心家庭才是健康和
正常的家庭組合模式的大前提下對
「異類」所抱的「容忍」態度。
事實上,從《指引》內容的鋪排,
我們可以看到《指引》所假設的人生
(生理上成熟-對異性產生好奇、愛慕
-與異性發生性行為-結婚/組織家庭
-生兒育女)是屬於健全的異性戀者
的人生。在現時的社會規範下,不但
同性戀者不能自由戀愛、組織家庭和
養孩子,就是弱智人士和部份殘障人
士的戀愛、組織家庭等的權利也一直
受到壓制。至於偏離(指引)所假設的
人生軌跡的其他人如單親、獨身人士
的人生也被看作為有缺陷的。一個愛
慕同性、弱智或者生長於單親家庭的
孩子面對著這樣一套性教育,也就只
能將自己看作為不正常的或不能享有
「正常人生」的「異類」了!
性教育不能確保平等的兩性觀念
得到確立,相反性教育還可能進一步
合理化和鞏固兩性差異,並且將青少
年的性愛行為按照現行的異性愛模式
納入社會規範中。除非女性主義者作
好準備積極介入,否則我們也許應該
對性教育說「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