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雲歌劇團

《秦香蓮》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演出單位:陳美雲歌劇團
演出地點: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演出時間:1998.10.31、11.1晚上7:30

製 作 人:陳美雲
執行製作:謝連富
劇本修編:劉南芳
導 演:陳昇琳
副 導 演:呂雪鳳
排練助理:楊雅如
箱 管:林美玉
音樂設計/文場領導:劉文亮
武場領導:朱作民

     陳世美:陳美雲
秦香蓮:小 文
王延齡/包 拯:陳昇琳
韓 琪:呂雪鳳
太 后:葉麗華
皇 姑:張麗春
陳世仁:謝美娟
秦 好:陳金鳳
金 哥:楊杏枝
冬 妹:楊雅如
劉公公:陳清煌
門 官:黃瑞德
太 監:陳麗珠
精彩片段 高中   明鏡 


劇情簡介

南宋湖廣陳世美赴京應試,得中狀元,為貪富貴 為皇姑招親而成當朝駙馬。世美髮妻秦香蓮聞訊率子女金 哥冬妹上京尋夫,不料被逐出府門,丞相王延齡知情,特 為香蓮安排於駙馬壽宴中彈唱挽回夫心,反遭奚落。陳世 美命侍衛韓琪追殺母子,香蓮以實情相告並苦苦哀求,韓 琪遂義釋之並自盡身亡。香蓮銜冤上告開封府,府尹包拯 秉公斷案,不顧皇姑、國太力保,終將負心漢開鍘問斬。

編劇手記

秦香蓮”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京劇版的“秦香蓮”我是耳熟能詳的,歌仔戲版的“秦香蓮”我聽過兩種錄音帶的版本,一種是五虎唱片行的,由陳聰明導演,另一種好像是月球唱片的版本,由許麗燕(黑貓雲)女士飾演包公,這個版本的唱腔較多,特別是許麗燕女士,不僅唱腔淋漓酣暢,唱詞也十分生動貼切,讓我對於歌仔戲版的“秦香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次為“陳美雲歌劇團”重新改寫“秦香蓮”,才從錄影帶中正式見識到傳統歌仔戲舞台上的“秦香蓮”是何許模樣,我看到的錄影帶是金門演出版本,唱腔比重嚇人,小生小旦開口一唱,至少是四到五首的七字調,連講帶唱,全劇總長將近有四小時。演員採即興表演的方式演出,不論唱腔做表都十分精彩,“公堂戲”甚是正統,只是交代情節的枝蔓太多,修編時在時間限制下,大致從結構、人物形象、及唱念安排的調整...等幾方面作一番更動。

“秦香蓮”的故事眾所周知,首先需使情節單純、把握節奏不要拖沓;因此在修編時刪掉了傳統香蓮斷布機、回娘家求援等情節,以暗場交代香蓮受兄長渺視的經過,還是能達到原來的效果;其次集中描寫陳世美一步登天的過程和心境,還有與香蓮之間的情感變化,刪除了皇姑招親、香蓮哭靈等場次,使重點突顯,劇情進展也更為流暢一些。

在人物塑造上,這齣戲是標準的“善惡分明、忠奸立辨”,但這種一面倒的人物在現代較不具說服力,因此在寫陳世美時,我給予他比較多“反奸”的理由,讓陳世美多一些抒情的篇幅,有機會說出他對於貧窮的厭惡、對於富貴的眷戀,以至於產生攀附皇家的行為動機;因此在第三場我為陳世美加入了一段月下宮庭的獨白,但願能達到我所希望的效果。

另一個不同於傳統的人物,是新寫的“世仁嫂”,這是依照劇團中陳金鳳小姐擅長的“彩旦”角色,量身定做而來的,因為“秦香蓮”一劇太過悲苦,增加一些甘草人物,既能達到“調味”的效果,也可以幫助劇情的銜接有變化,不致於一直在小生小旦身上打轉。

在唱念安排上,原本在“拜壽”之後,還有“哭三官廟”的傳統演法,秦香蓮在廟中對神靈哭訴自己的遭遇,埋怨天理不公,有大段的唱腔十分動聽,但是這種抒情氣氛削弱了韓琪持刀追趕的殺氣騰騰,把“拜壽”一場後段蘊藏的“危機感”紓解了,因此只能忍痛割愛,把重點放在香蓮與韓琪的對話上,讓焦點集中,也讓劇情更有力的推向“鍘美”的高潮,“哭廟”改為“殺廟”就全劇的整體考量而言,效果是比較好的。

在最後一場“公堂”的重頭戲上,基本上維持了原本的架構,但是減弱了皇姑的“惡霸”氣習,特別是原劇最後三個要求,要香蓮答應她與世美所生的兒女不能姓陳...等等傳統口白,我都一一刪除。因為這種口白雖然有舞台效果,卻不夠合理,演員與觀眾雖然達到短暫的戲劇性要求,但對結局而言,包公、皇姑皆在意氣用事,在互相爭勝之下鍘了駙馬,而看不出任何的為難與衝突,因此我採用了京劇版本的說法,讓最後的“三百兩銀”激發包公的正義感,鍘了駙馬,我認為這是比較合情理一些。

在這次的修編中,我在原本“陳美雲歌劇團”演出的基礎上參考了大陸歌仔戲的“韓琪殺廟”和京劇版的“秦香蓮”,但台灣歌仔戲畢竟有自己的曲調風格和演出習慣和音韻上的規律,所以我借鏡時極為小心,希望能兼具二家之長。像是“京劇版”的太后著墨甚少,像是個過場人物,但“歌仔戲版”的太后戲份就比較重,也比較通情達理(雖然她站著還是皇家的立場),所以還是要依台灣歌仔戲劇中人物的形象,做為修改的基礎。

再以修編本中、秦香蓮最後一段都馬調唱詞為例,很明顯看出是自京劇版脫胎而來,但在歌仔戲中沒有拖腔、高腔變化,在唱詞上必需再做足夠的渲染才能完整表達當時悲傷、沉痛又帶著滿懷憤恨的心情。在唱詞完成後,又經過柯銘峰、劉文亮兩位先生在曲調上的編排和潤色,用都馬調幾種不同的板式加以變化,在舞台上起了很好的效果。

每一齣戲能夠順利的搬上舞台,都是由所有工作人員、演出人員的辛勞累積所換來的;“秦香蓮”的劇本,我仍是在極為匆促的狀態下完成,幸虧有陳昇琳導演的修整、加工,使全劇增添了豐富的表演,更具有可看性,特別是戲劇性的營造上,陳導演豐富的經驗,彌補了我的不足;其次在排戲過程中,美雲姐、小文、雪鳳都給予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幫助我做二度的修改,迫於時間,許多地方修改的仍是不盡人意,這是我深感抱歉的地方。

我希望“秦香蓮”的修編本,能夠保有台灣傳統“古冊戲”的氣質,也希望有更多歌仔戲的“古冊戲”被修編搬上今日的舞台。“陳美雲歌劇團”是年輕、有活力、並且經得起挑戰的傑出團隊,每一個團員的認真,造就了今日的成果,我祝願他們的成功,祝願他們得到更廣大的迴響。

陳美雲歌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