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賽
馬季開鑼
新馬季(2003/2004年度)將於8月31日(星期日) 假沙田馬場開幕,一如以往,當日的重頭戲是特首盃(精英班1200米)。
歷史與改革
賽馬日群眾的投入、忘我,正是香港人的最佳寫照。一八四六年,首屆全權盃舉行。自此,賽馬就成為了少數薈萃本地文化的社交活動之一。
香港賽馬會歷史悠長,色彩斑斕而且充滿傳奇。除了二次大戰時受戰火影響,賽馬幾乎從未間斷,自始至終是香港人最鍾愛的運動娛樂。在世界數一數二的賽馬機構之中,馬會以獨一無二的模式經營︰為香港人帶來最富國際色彩的賽馬娛樂,並透過賽馬運動惠澤社群。
1846: 跑馬地原本是一片瘧疾為患的沼澤,但因其為港島當年僅有的一幅平坦土地,故本港有史以來的首次賽馬便在此舉行。初期每年只辦一次賽馬,賽事通常在農曆新年舉行。
1884: 香港賽馬會成立,令賽馬活動在香港奠下更穩健的基礎。當時,馬會只負責主辦所有賽馬活動,投注業務則仍由私人會所經營,而馬會僅從中抽取佣金。
1931: 跑馬地馬場建成首兩座三層高的永久看台。馬會於1957年將之改建為兩座樓高七層的看台,其後又再於1969年將其擴建,使其成為現今馬場看台的一部分。現時,各座看台共可容納超過55,000名觀眾。
1971: 馬會由業餘賽馬轉為職業賽馬。
1973: 政府授權馬會設立場外投注處,同年創設夜馬賽事。
1974: 馬會設立首六間場外投注處,以打擊非法外圍賭博活動。此外,又增設電話投注服務,最初只有二千個電話投注戶口。馬會現設有125間場外投注處,電話投注戶口已增至80萬個,每個賽馬日共售出逾500萬張投注彩票。
1978: 新界沙田馬場落成啟用,現可容納超過八萬名觀眾,被譽為世界最完善的馬場之一,亦是香港國際賽事的發祥地。
1981: 電話投注系統完成電腦化程序。場外投注處亦於一九八三年全面電腦化。
1988: 香港首項國際賽事香港邀請盃於一月二十四日在沙田馬場舉行,由六匹本地良駒與來自星馬的六匹佳駟競逐錦標。現時,香港國際賽事於每年十二月舉行,來港挑戰的海外馬匹分別來自歐洲、北美洲、澳洲、紐西蘭、阿聯酋和日本。
1995: 跑馬地馬場完成重建工程,成為一個世界級水平的全草地馬場。
其他改革包括賽事程序的編排,而馬匹評磅亦較前靈活。在賽事程序的編排上,馬會將各項分級賽事編排在季內不同時段舉行,以便擅跑不同途程的馬匹,均可報名參加途程最適合的賽事。
在新編排下,短途馬、一哩馬、中距離馬和長途馬均可參加各項熱身賽,為本地和國際分級賽作充分準備。馬會亦會安排多個重要大賽日,並在大賽日編排一級賽事,藉以引起觀眾的興趣。
賽事的另一項重要改革,是推行以評分為基礎的評磅制度。新制度的目標,是要使人易於明白,並能靈活配合日後的賽事編排,而且更接近國際間以評分為基礎的慣例。
總獎金
香港賽事的獎金之高,相信只有日本競馬賽才能與其相比,這旨在吸引馬主引入更多高質素的佳駟,藉以提高香港賽馬在國際的地位。 以下是各項班際及級際賽的總獎金,頭馬約佔57%左右。 今年的賽事獎金並沒有進一步增多,只是香港短途錦標因獲升格而增加獎金25%。
本地賽共設六班,包括第一至五班及精英班。
班次 |
總獎金(港元) |
新馬 | 70萬 |
5班 | 40萬 |
4班 | 47萬 |
3班 | 70萬 |
2班 | 100萬 |
1班 | 160萬 |
精英 | 200萬 |
本地3級 | 230萬 |
本地2級 | 300萬 |
本地1級 | 450萬-1400萬 |
國際1級 | 1000萬-1800萬 |
級制賽
這是一些較高水平的賽事,除了讓磅的級制賽事是選擇評分最高的賽駒參賽,其餘平磅級制賽都是由馬會有關人仕根據評分、近績等因素親自挑選入圍的,確保賽事是最為有競爭性的。今年起,馬會更 新增三場不同途程的三級賽作為國際賽熱身賽,包括其士盃,全部為分齡讓磅賽事,但挑選馬匹角逐的準則如何就有待看看了。級制賽對一匹馬的成就及知名度相當重要,評磅員也只會就級制賽的參賽馬匹定下國際評分。香港級際賽事可分為本地級制賽及國際級際賽。
香港的級際賽在新一季只有四級,包括本地一、二、三級賽以及國際一級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