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題目:CPE& inclusion body

二、原理及目的:

CPE即是cytopathic effects,細胞病變效應。是指病毒在細胞內的繁殖過程中,造成細胞的壞死變形,溶解或產生包涵體。而所謂的包涵體則是病毒於細胞內繁殖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構造物質。此物質為病毒代謝產物的堆積物。

本實驗的目的也就是要觀察CPE的現象。

三、材料及方法:

1.材料:

Cell line部分:

病毒部分:

2.方法:

用於培養皿上,如圖所示,讓病毒感染宿主細胞:

四、結果:

(1)LLC-Mk2:沒有染色、腎的上皮細胞、多邊形、較圓是年輕的、多角形是老的。

 

 

 

 

 

 

 

(2Hep2:癌細胞,上皮細胞,多邊形、趨向三角或四角但是邊邊不明顯。

 

 

 

(3HEL:胚胎肺纖維,如衣服纖維、紡綞狀、縱橫交錯、聚集緊密似肌細胞。

 

 

 

 

 

五、討論:

從收集檢體:如呼吸道、糞便、CSF、血液、尿......→檢體處理→細胞接種培養→一則做PCR、HA、ELISA、DIF、HS、hybri......另一則是CPE!

病毒感染寄主細胞所產生的病態效應(CPE)種類繁多,形形色色。在此,我們僅就包涵體形成一項說明其在測數方面的用途。許多病毒於侵犯寄主細胞後會導致包涵體的產生,其通常為寄主細胞核或者細胞質中的病毒物質。此等物質可為組合完成的病毒顆粒或者未經組合的病毒組件或其他物質。

不同的病毒會形成各自具有特殊性質包涵體:

這些包涵體需要借助E.M. 來觀察,於測得寄主細胞中此等包涵體數目之後與其稀釋倍數相乘即得病毒之總數。

六、參考文獻:

Jacquelyn G. Black (1993).Microbi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2).Prentice hall, Inc.

Tortora G.J.,Funke B.R.,Case C.L.1992.Microbiology an introduction4 edtionThe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Inc.

呂玉華(民76)‧微生物學‧台北市:合記。

李國鏞博士編著(民81)‧普通微生物學‧台北市:九州。

許秉寧編譯、蔡惠芳協譯(民78)‧醫用生物學上冊(17版)‧台北市:南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