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的衛星

土星已知有18 顆衛星. 和土星一樣 , 雖然土星是一個氣體很星, 但它的衛星都是固體的, 由類似石質的物質組成.

 

土衛 1 -- Mimas

mimas2.gif (18238 bytes)

mimas.jpg (6905 bytes)

1789 年, 英國科學家William Herschel 發現了土星的第一顆衛星. 它是相當接近土星表面的.

土衛1 最突出之處, 是它有一個很大的隕石坑, 半徑有 130 公里, 相等於土衛1 半徑的 1/3. 科學家相信, 造成這個隕石坑的撞擊, 幾乎令到土衛 1 瓦解.

除此之外, 土衛1 表面有相當多的大小不同的隕石坑. 

質量: 3.80e+19 kg
半徑: 396 km
距離土星: 185,520 km
自轉週期及公轉週期: 0.94 日
發現年份: 1789 年

 


 

土衛 2 -- Enceladus

enceladus1.jpg (8683 bytes)

 

在同一年, 英國科學家William Herschel 再發現另一顆土星的衛星. 它也是很接近土星表面的. 但土衛 2 的表面, 和土衛1 很不同. 土衛 2 的表面很平滑, 它能把 幾乎 100 % 的太陽光反射.

而且, 由於土衛 2 的表面很平滑, 科學家相信, 它的表面應該相當年輕, 可能只有 1百萬年歷史.

質量: 8.40e+19 kg
半徑: 500 km
距離土星: 238,020  km
自轉週期及公轉週期: 1.37 日
發現年份: 1789 年

 

 


 

土衛 3 -- Tethys

tethys5.jpg (5946 bytes)

tethys.gif (21143 bytes)

土衛 3 和土衛 1 頗相似, 大家都有一個經隕石撞擊的大坑 (半徑 400公里, 相等於土衛半徑的 2/5)  , 大家的表面的佈滿了很多小隕石坑.

不過那個大隕石坑, 應該是在土衛 3 形成初期造成的, 另外, 土衛 3 受撞擊時, 可能並非全固體狀的, 所以受的影響不及土衛 1 大.

質量: 7.55e+20 kg
半徑: 1060 km
距離土星: 294,660 km
自轉週期及公轉週期: 1.88日
發現年份: 1684 年

 


 

土衛 4 -- Dione

dione3.gif (27047 bytes)

dione.jpg (10406 bytes)

 

土衛 4 是土星的衛星之中, 密度最高的.

面向土星的一面, 比較平滑. 而背著土星的一面, 就有很多隕石坑, 有些半徑達到100公里.

這和科學家預期的剛剛相反. 因為土衛4 的自轉及公轉週期相同, 所以, 永遠只有一面向著土星. 而向土星的一面, 應該較多隕石坑.

所以, 有科學家就相信, 曾經有大量的隕石撞擊令到土衛 4 旋轉. 由於它的半徑小, 隕石撞擊而成的隕石坑, 半徑只要大過 35公里, 就能令土衛 4 旋轉.

質量: 1.05e+21   kg
半徑: 1120 km
距離土星:  377400 km
自轉週期及公轉週期: 2.73日
發現年份: 1684 年

 


 

土衛 5 -- Rhea

rhea1.gif (23868 bytes)

rhea.gif (4668 bytes)

土衛 5 是第二大的土衛. 它和土衛 4 很相似, 有兩種不同的地理結構, 一邊是有大量隕石坑, 一邊是比較平滑的.

從它的密度很知, 它主要由冰組成, 有部份是石質.

它的表面溫度只有 - 173C. 背向太陽, 更只有 - 200C 至 - 220C

質量: 2.49e+21 kg
半徑: 1530km
距離土星:  527,040 km
自轉週期及公轉週期: 4.52日
發現年份: 1672 年

 


 

土衛 6 -- titan

titan1.jpg (3980 bytes)

titan.jpg (5810 bytes)

 

它是土星最大的衛星, 也是另一顆有大氣層的衛星. 它比水星和冥王星都要大.

它的大氣層有很厚的大氣層, 比地球更大, 但主要成份都是氮, 少量甲烷及其他有機物質. 和地球未有生命前的情況差不多.

土衛 6 的表面溫度大概是 -198C, 另外, 它表面有300 - 400 公里厚的雲層. 令到科學家無法從旅行者1 號中得到更多土衛 6 的資料.

1997 年歐洲太空總署發射了Cassini 太空船, 預計2004 年會降落土衛 6 表面, 進行探測.

 

質量: 1.35e+23 kg
半徑: 2575km
距離土星:  1,221,850 km
自轉週期及公轉週期: 15.94日
發現年份: 1655 年

 

畫家眼中 Cassini 太空船降落土衛 6 的情況.

 

 

Back!!

BACK

Next Planet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