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老四川菜館"創建於1935年3月15日,董竹君選了一個當時較為偏僻的地點籌建老四川菜館,看中那裡有可以停車的空地。碗碟、電燈、椅子、金魚缸、通道的字畫,各式的佈置都是别出心裁,一絲不苟,最重要的是始終保持地方的乾淨,注意培訓員工,給他們良好的待遇,做最好吃的"水煮活魚",因此客似雲來,每天賓客爆满,排隊候座更招來了上海灘一霸"杜月笙"。老四川菜館的擴建就靠杜月笙的關係和勢力及董竹君的為人。她說:做人做事要把握分寸,這樣就會免去不少麻煩。做人:是保持獨立健全的人格,自强不息,金錢與物質啓示不能凌駕於人格尊嚴之上。做事:是待人處事要宽厚待人,才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身邊的朋友才會真心幫助你,財富决不會忽略寬厚之人,它一直静候着叩響這個人的生命之門。《我的一個世紀》、《世紀人生》寫作平實,因而很可信,董竹君不僅告訴你,她做過甚麽事,還告訴你為甚麽這樣做,她逃離封建家庭後,獨立養育着四個兒女,而今已經成為了楝樑之材,既有八一電影廠的創辦人,也有鋼琴家,又有紐約圖書館的館長。董竹君的成功之處。除了注重儀表外,還有善於學習,她把日本人生活習惯上的優點用於經營管理"老四川菜館",老四川的開辦是非常成功的,在全國各地是生意最火爆、人氣最旺盛的菜館。於2000年9月28日"老四川菜館"在南昌市青雲譜開業了,因老四川菜館的菜品獨具特色,精研細作、歷史悠久,董竹君名揚四海、家喻户曉,在消费過程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2004年6月30日擁有了第二家站前西路分店,以大眾實惠的價錢、賓至如歸的熱情服務,赢得了人们的喜愛,其中特色菜"水煮活魚"、"香辣基圍蝦"、"香辣蟹"、"沾水牛肉"、"鉢鉢涼皮鷄"分別獲得了"中國名菜"和"十三届厨帥節金獎"的稱號。"老四川菜館"奉行董竹君"務實求精,思變創新"的經營理念,本着"為消费者提供優質的餐飲和服務"的根本宗旨,發展廣大顾客喜爱的著名餐飲企業。
老四川賦 民以食為天
食以民為銓 百姓所稱讚 物美且價廉 白肉拌齑蒜
腰花炒猪肝 落座便可啖 爽口即為鮮 鷄丁說宮保
豆腐話淮南 鍋巴燴肉片 炸響滿堂歡
嗟彼千金宴 鳳北配龍鞭
宴畢猶未飽 花些冤枉錢 堆食可忘憂
堆肉可延年 能吃你不吃 齒落吃鏟鏟
我來老四川 青春想從前
幸哉胃口好 饕餮喜有缘
廣州老饗
成珠茶樓:廣州市的老字號茶樓,開業最早、時間最長的要數成珠樓。這家歷史悠久的茶樓位於廣州市河南(現海珠區)漱珠橋畔。成珠樓在解放前參加了茶樓業的同業公會,曾有一塊刻着"成珠樓"的樟木牌匾,存放於該會在漿欄路的會址處。牌匾落款署清朝乾隆年代,從匾上所列年份可以推算,1945年是成珠樓開業200周年。那麼,至1985年毀於火災時,成珠樓的歷史足有240年了。成珠樓本始於成珠館,是一間不起眼的簡易平房(成為兩層木樓茶樓乃是咸豐年間的事)。創業伊始,成珠館扁當時廣州五大家族(潘、盧、伍、葉、周)之一的伍紫垣所有,為伍氏邸宅内待客的地方。伍氏衰落,館子轉讓吳氏,易名為"成珠餅家",後又兼營茶樓、外賣,之後又數易其主。光緒年間,館歸梁福和堂所有,尚屬族產,主持人是梁殿華。成珠樓的喙展,便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成珠樓地理條件優越。清代的廣州河南區有三大集市,即福仁市、漱珠市和歧興市。成珠樓所在地漱珠市處於各市的中心,並且近傍豪門望族的邸宅,著名古剎海幢寺又近在咫尺,故而食客不絕,而成珠樓的龍鳳禮餅和其他各種餅食色香味俱佳,並有各款粉麵飯品供應,生意自然十分興旺。當時所製餅食,除柜面零售及在茶座上供應外,還承接成批訂購,送货上門。連市外、省外、國外的過路客,也以一試成珠樓精製餅食為快。梁殿華經營有方,使營業不斷發展,獲利甚豐,為成珠樓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及至補承父業,梁氏第二代續振先輩雄風,把成珠樓經營得更加有聲有色。他們聘靖名帥,嚴格保證餅餌質量,並注意改革包裝,不惜耗資在國内外進行廣告宣傳,務使男女老幼皆知。梁氏昆仲又花白銀2萬,把成珠樓裡裡外外修飾一新。為提防假冒,成珠樓小鳳餅在民國3年獲准進行商標注册,保障了經營專利。此後,成珠樓雇用職工由原來20人左右增至四五十人(臨工不計)。成珠樓以小鳳餅成名。關於小鳳餅,何時始創,流傳着幾種不同的說法和記載。按小鳳餅成名於清咸豐五年(1855年),因此有說其源於伍紫垣的婢女小鳳。小鳳是順德人而姓氏不詳。據說某日伍紫垣接待一位外地客人,碰巧點心帥不在,而客人欲譽廣東點心。伍無計可施,暗暗叫苦。小鳳情急智生,把平時私下儲藏以備充飢的乾餅拿出來招待客人,不料客人吃后大加讚賞,以後還來信稱道,念念不忘。其實只不過是小鳳把宴客剩下的菜肴收起來,加些梅菜壓成餅塊,再請黠心帥傅代為烘乾而已。想不到這種餅居然甘香酥脆、油潤,十分乾潔可口。意外的發現啓發了伍紫垣,於是命帥傅如法炮製,並把這種餅取名"小鳳餅"。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小鳳餅是梁氏祖傳,因外形酷似小雞,故爾取名"小鳳"。後來,成珠樓確定以小雞作為小鳳餅的商標,正合把雞雅稱為"鳳"的民間習俗。不管小鳳餅的起源如何,總歸是成珠樓的一大發明,由於標新立異,風味獨特,質量上乘,難怪問世以來聲譽鵲起,而成珠樓更因此名聞遐邇。20年代初,小鳳餅曾獲"展品賽會最優等獎章"。1931年参加"廣州市國貨展覧會"獲一等唉章。據說當年廣播電台曾經編了一段順口溜宣傳:"老鄉老鄉,幾時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雞仔餅,你去省城最緊要賣雞仔餅。"長期以來,省內外的過客都喜歡手提小鳳餅回家,作為到過廣州的標記和珍貴的"手信"。國外華僑乃至外國朋友都把小鳳餅視為代表中國餅食的珍品,推祟备至。於是,小鳳餅的銷售點逐漸遍及省港澳。1946年成珠樓舉行開業200周年慶典,一時哄動河南區。著名書法家麥華三先生書贈成珠樓詩云:"小鳳餅,成珠樓,二百年來譽廣州。酥脆甘香何所從,品茶細嚼似珍馐。成珠高閣會天孫,綠皚新醅酒會傳。醉傲天台左右顧,漱珠橋畔海幢園。"回顧成珠樓的經營發展史,並非完全是暢順無阻的。還在1928年時,成珠樓已經由兩層木建築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層樓房,面積達600平方米左右,業務日趨興旺。正當繼續"大展鴻圖"的時候,廣州市地政局以開馬路需要為由進行勒索,開口便要白銀2.5萬元,否則便要將成珠樓攔脾切斷。茶樓方面對此不予理睬,最終郤斗不過官府的勢力,只好任由"腰斬"。於是在開拓馬路時,偏要從成珠樓中間部位穿過,這真是個無情打擊。面對飛來橫禍,成珠樓老板重整旗鼓,把"腰斬"所餘的北部改作工場,而南部則擴寬加高,擴建了西鄰位置,重建三層樓房,並擴充四樓。當時共有職工46人,其中固定專門製作小鳳餅者10人,烘爐6部。由於大量推銷小鳳餅,於是很快恢復了元氣,穩步發展。到1935年間,營業額和盈利均比"腰斬"前高出一倍左右。廣州淪陷時期,飲食行業隨着各行各業關門歇業而陷于停頓狀態,成珠樓自然不能幸免,出現了一個營業低潮,終至暫告歇業。1940年,經營者在惡劣的環境下又重新開業,到抗戰勝利之時,已經有了新的發展。1947年,成珠樓重新崛起,還開設了3間分店:一為西關成珠茶樓,一為成珠餅家,一為澳門的支店。此時期內,主持成珠樓業務的,已經是梁氏第三代,可說進入了私營時期的高峰年代。1949年後,由於成珠樓的業務不斷發展,上級投資把右側平房改建成四層樓,改善了職工的生產條件,同時擴大營業場地,擴至1400平方米。企業內部進行了一系列改造、裝飾,面貌喚然一新,座位從解放前的400個增至700個,職工人數達150多人。成珠樓的"成名法寶"---小鳳餅的製作配方在1959年已經向社會公開,為商業部飲食服務局編入《中國名菜譜》第4輯,得以流傳後世。1985年10月9日夜,一場意外的大火吞沒了成珠樓,240年的歷史到此暫告中斷,但是,它的名字郤沒有消失。為了保持這家老字號,政府决定在原址投資重建,並於1990年1月正式開張,易名成珠酒家。現在的成珠酒家樓高4層,其建築風格及内部陳設依然保持着老店的古樸和典雅。經過多年的發展,成珠酒家的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先後開設了南華東路和荔福路分店,還陸續推出"四式老婆餅"等近百種包點和一批頗具特色的創新粵菜。
惠如樓:著名百年老字號惠如樓原址位於廣州市中山五路117號,是廣州市歷史最悠久的茶樓之一,素以傳統粵菜、精美點心、龍鳳禮餅馳名。1995年3月因地鐵建設需要,搬遷至三元里廣花路212號。惠如樓始建於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距今已有百多年。對此,惠如樓的招牌有段掌故可以證明。這個懸掛在門前將近7米高的招牌,與眾不同。別家的招牌,一般都採用紅底金字或黑字,以取其吉利興旺之意,但惠如楼的招牌,則是黑底金字。原來開業不久,剛巧遇到同治皇帝駕崩,由於國喪,招牌不能掛紅,因此把招牌改為黑底金字,一直沿用至1987年的裝修前。惠如樓的創始人叫陳惠如。當初陳氏夫婦在該處經營小食肆。某日凌晨,伙計起床蒸糕,突然發現一小偷躲在碗柜内。當時有人想用開水向柜内淋竊賊,而陳惠如老板平素為心地善良,走到碗柜前叫小偷出來。小偷雙膝跪下,淚流滿面地訴說:自己因家鄉受災,隻身來到省城,誰知投親不遇,一時飢餓難忍,故潛進店中,想偷食些東西,以解飢餓。說罷,連逐磕頭,哀求賞恕。陳好言開導,叫伙計拿食物給他吃,又叫妻子取來銀洋5塊給他,囑咐用作本錢,以諜生計。小偷感激涕零,表示悔改,並問及陳惠如姓名、地址,再次拜謝而去。陳對此事,日久亦淡忘了。轉瞬三年過去,這天正逢除夕,忽然"巡城馬"給陳惠如帶來一封銀信,是從南洋寄來的,數目200元銀洋。陳惠如並無南洋親友,對於突然飛來此款,百思不解。奇怪的是,自此以後每年除夕,都有200塊銀洋從南洋寄來。到了第三年,陳堅决將款退回,並請求寄款人將真實姓名、地址告知,否則不予收下。不久便收到南洋复信,並附原款。信中說:"我在淪落時,深蒙長者救助,到南洋謀生,幸所謀順利,頗有所獲,故在歲晚,將紅利敬奉長者,祝願生意興隆,鴻圖大展。"末置"林大貴"三字。陳將信讀罷,才憶起這舊事,所謂"林大貴"卻是"淋大柜"的諧音,不禁感慨萬端。自此,陳多財善賈,除了在原地擴建惠如樓外,還陸續興建了幾家茶樓,都以"如"字為名,像三如、多如、太如、東如、南如、瑞如、福如、天如,成為當時茶樓業的巨子。為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惠如樓於1987年4月開始重新裝修,並於同年國慶前夕竣工復業,使百年老號換上新顏。服務人員做到對客相敬如賓,笑臉相迎,彬彬有禮,招呼週到,深得賓客的稱讚。在1988年3月間,清朝探花後人商承宇先生一行,從香港回來到惠如樓就餐。惠如樓真誠的服務和優質的食品,使他們感到特別高興。商承宇先生回港後,專門托在穗的親人送了一幅橫匾:"高興而來,滿意而歸"。1987年11月下旬的一天,惠如樓樓上樓下張燈結彩,廣州的作家、詩人及各報社的記者雲集於此,進行評選對聯。原來1987年4月裝修期間,在倉庫雜物間偶然發現了一副對聯的上聯:"惠己惠人素持公道"。字體蒼勁,經考證是1880年為慶祝惠如樓開業15周年寫的(這是惠如開業年份又一證據)。但下聯散佚,十分可惜。惠如樓經理細細琢磨這半聯内容,指出"惠已惠人素持公道",不但是本店的優良傳統,也與當今提倡的道德精神不謀而合。於是决定公開登報征對下聯。見報後,全國各地以至海外華僑寄來應徵對聯信件400多封。惠如樓特地請來陳殘雲、陳蘆獲、黄施民、韋丘、陳雨田等作家、詩人,經過選評、斟酌、訂正,最後定下聯為"如親如故長暖客情"。惠如樓素以茶靚水滾、點心精美馳名。惠如樓為迎合人們的心理需求,對茶靚水滾非常講究。當時惠如老板專門備了一間乾爽潔淨的房間儲備茶葉。在服務上堅持"問位點茶"的傳統做法,對一塊來的茶客,口味不同也可分壺分沖,對於常來的老茶客,服務員早就記清他們的愛好,往往不用開言,他們所需的一壺香噴噴的茶就已送到面前了。惠如樓除茶靚水滾、服務週到外,更值得稱道的是精美而又具特色的點心,其中最負盛名者有如下幾款:脯魚乾蒸燒責。是惠如樓的傳統點心,其特點是,在燒賣中看不出脯魚,但卻有脯魚的甘香味,味道特別鮮美香爽,吃後口有餘甘,多食不腻,回味無窮。筍尖鮮蝦餃。呈彎梳形,皮薄如紙呈半透明狀,餡料是用鮮蝦仁、嫩筍尖粒等製作。由於皮薄,餡內的蝦仁隱約可見,外表白里透紅,人見人愛。外皮不黏牙,入口爽滑,有汁可口別具風味。欖仁薩騎馬。這種薩騎馬是用新鮮雞蛋開麵粉搓成麵團,壓成麵條後用純正花生油炸至金黄色,然後用白糖漿,並加入少許麥芽糖拌匀成形,最後以椰蓉作底,西山欖仁作面。吃起來鬆化可口不黏牙,甜度適中不腻滯,同時還有濃郁的欖仁甘和味與椰香味,老少咸宜。惠如樓的餅食也較為出名,如嫁女餅(蓮蓉酥、爽糖酥等)、老婆餅(冬蓉酥),年宵品種、中秋月餅等。特別是一年一度的中秋月餅,其质量選料上乘,製作頗具特色,並一向以純正蓮蓉月、凰凰貢品月、惠如上月著名,特別是鳳凰貢品月,是惠如樓的傳統招牌月餅。惠如樓還以正宗傳統粵菜著名。在1987年和1988年兩屆美食節中,其獲獎品種有"百花鮮竹盒"、"惠如一品素"、"如意香汁雞"、"荷香蒸乳鴿"等等。"百花鮮竹盒"是用鮮腐皮釀蝦餃,炸後跟上淮鹽喼汁佐料上台。其特點色澤鮮明,甘香酥脆,餡內"百花"鮮爽香滑,可茶可酒,百吃不厭。"如意香汁雞"是選用正清遠雞項,加上陽江豆鼓蒜蓉等調料精工細作而成,其特點色、香、味、形俱全,肉鮮嫩滑,骨香味濃。"荷香蒸乳鴿"是一道夏令時菜,選用肥嫩乳鴿,配以冬菇、薑片等味料,斬件後用新鮮荷葉包起蒸製而成。其特點荷香味濃,鮮嫩香滑,蛋白質高,富於營養。"惠如樓一品素"是選用髮菜、冬菇、金菇、蓮子、雪耳、珍珠筍等作原料,這些原料先用上湯煨過,後用蠔油打芡,鮮嫩醇香,爽滑可口,由其適合老年人食用。
畔溪酒家:位於荔湾湖畔的龍津西路151號,創建於1947年,因附近有小溪"畔溪"而得名。店址原是南漢王劉氏的御花園"昌華苑"故地,曾有過"白荷紅荔"、"五秀飄香"的盛景。1958年政府投資擴建,成為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座位2000多個的全國最大的園林式國有酒家。 酒家正門寬不過2米,看似其貌不揚,而內部建築陳設則薈萃萃了江南園林特色及裝飾藝術之精華,各式餐廳,別具一格。設於假山上的迎賓廳,雕樑畫楝,四壁鑲有滿洲花窗,富麗堂皇。這里接待過眾多的國内外政要和知名人士;位於湖堤上的水榭餐廳,三面環水,榕荫掩映,在水榭的盡頭還有一艘飄荔在湖上的海鮮舫,登舫飲宴猶如放舟湖上;坐落在湖心中央的畔島餐廳,攬碧水清風於一樓,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波光燈影,景色更加迷人。前蘇聯建築帥代表團曾在此飲宴,對畔溪的園林建築讚嘆不已,稱它是完美的"東方建築藝術交響詩"。畔溪酒家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是集多種菜系和中外不同風味於一體的美食園。有"八寶冬瓜盅"、“泮畔塘茭筍皇"、"牡丹鮮蝦仁"、"比翼鴛鴦"、"像生冷拼盤"、"片皮掛爐鵝"、“園林香液雞"、"脆皮炸蟹鉗"、"芝麻皮乳豬"等名牌菜式。然而,最著名的還要數它的點心。傳統名點有"椰皇蘋葉角"、"畔塘馬蹄糕"、"蜂巢香芋角"等,創新名點有"嫣紅梅花餅"、"油泡灌湯包"、"奶油百篇糕"、"綠茵白兔餃"、"五彩明蝦脯”、"像生雪梨果"、"豆汁牛柏頁"等。"畔塘馬蹄糕"是採用當地的特產馬蹄粉作原料,在製作上先將砂糖炒至稍黄後溶成糖水,再調入半分熟的馬蹄粉漿,然後猛火蒸熟。其糕體江澤金黄透明,爽滑而富有彈性,特別香甜可口。過去廣州就有"飲茶到畔溪,吃飯到北園"的說法,現在畔溪點心仍為全市之冠。為了保持這一優勢和特色,近年來,酒家在點心的創新發展上作出了新的成就,在繼"星期美點"之後,又隆重推出了點心宴。點心宴又稱點心筵席,它是仿照雋菜筵席的格局而創製的,將點心以筵席的形式上桌,設計十分講究。一席點心宴應是煎、蒸、炸、露、凍等品種俱全,其款式、味道各異,且隨時令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按小點、湯點、正點、甜點、單尾幾個類型上席。點心宴與大魚大肉的筵席不同,別具清新高雅的情調,確賓是美食文化的又一新的發展
東江飯店:八寶窩全鴨",是東江飯店的另一名菜,與鹽焗雞堪稱東江菜中的"雙絕"。這款菜是用糯米、香菇、蓮子、蝦米、魷魚、肉粒、鹹蛋黄等各種原料作餡,填入鴨腔内,經過浸、煲、蒸等手續巧製而成,以上湯佐食。濃郁芬香,軟滑可口,日本客人由其愛吃。"釀豆腐"是大眾化的東江風味食品。梅縣地區多山,山泉多而水清澈,山水豆腐特別嫩滑。所以,客家人對豆腐的食法索有研究,釀豆腐就是其中佳品。東江飯店用的豆腐雖然不從梅縣運來来,但餡料和製法都是東江本色。餡料用豬肉、魚肉、蝦米等配成,還拌上左口色或鹹魚末(先把鹹魚烤乾,壓成粉末)。豆腐釀好後用油把底部煎成金黄色,再放入以青菜墊底的砂煲裡滾熟,加葱花打芡,原煲上席,吃來熱氣騰騰。焦香、嫩滑的豆腐和妙製肉餡同時入口,助以東江辣椒醬,特别滋味。"東江元蹄"、"糟汁鹹菜弦胱"、"上湯爽口牛肉丸"、"東江炸肉卷"、"七彩雜錦煲"、"紅燒海參"和"梅菜扣肉"等,也是東江飯店的傳統名菜豆腐。
南園酒家:是一九六三年開業的,原先這處只是一片爛地,建築帥匠心獨運,營建為一間擁有一千七百餘席位的幽雅酒家。"護國菜"是南園精製的潮州名菜之一。主料香薯葉(北方叫紅薯),粗料細作,很講技巧。先將番薯葉的脈絡去掉,用鹼水泡浸後壓乾,再用上湯煨製,並配以北菇、火腿茸。湯的色澤碧綠如翡翠,喝起來涼快可口,滑而不腻。為甚麼叫"護國菜"?傅說那是宋朝最後一個皇帝封的。當時宋少帝兵敗南逃到潮州,寄宿廟宇之内,僧人獻上用番薯葉製成的湯菜。宋少帝正在飢渴交加,大加讚賞,這款湯菜於是有了封號。現在的製法,當然比七百年前精巧得多了,人們還是沿用歷史上用過的名稱。南園另一名菜"佛跳牆",是從福州菜吸取過來的。這一菜式原"福壽全",興起於清代同治年間,為福州名菜館聚春園首創。當時有一位秀才曾經吟詩讚它:"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極言滋味之美,使吃齋修行的和尚也禁不住要跳牆過來吃一頓。菜式的名稱也就根據詩意改定了。正宗製法是匯集飛、潛、動、植等食品,加紹興酒和福建老酒(多達五斤),貯入紹興酒壇中,拌泥密封,以文火煨製。南園"佛跳牆",沿用福州菜館的方法,用雞、參、翅、肚、冬菇、豬腳筋、魚唇、火腿等二十八種原料配製,味美湯濃,芳香四溢,是秋冬兩季最佳的菜肴之一
西園酒家:"鼎湖上素"是素菜中之極品,昔日是西園酒家招牌菜。關於這個菜的來歷,有一段有趣的傳聞。三十年代,廣州六榕寺有間齋菜館叫"榕蔭園",經營素食頗有法度。其中一款素菜選用"三菇"、"六耳"等上乘原料精製,堆成十二層,形象雅麗,質、味特優,特以佛祖等號命名為"如來上素",意思是頂尖兒的最高級齋菜。由是傳名遠近,招來不少食客和香客。當時廣州四大名園之一的西園酒家設在六榕寺附近,生意頗受影響,西園的老板謀求對策,四處尋訪做齋莱的能帥,後來訪得鼎湖山慶雲寺有個老和尚善烹齋菜,就派人拜他為帥。在老和尚指點下,製出一款名為"鼎湖上索"的上等素食(另一說是慶雲寺慶雲大帥有次赴六榕寺講學,到西園把鼎湖上素的製法傳於該酒家)。老板乘機大肆吹擂,一時也吸引不少食者。但"鼎湖上素"質味都不如"如來上素",不久生意又淡下來。西園酒家的老板絞盡腦汁,最後竟不惜開齋-----借助雞、豬肉熬製的上湯,煨製這味齋菜,同時在形款上亦加以變動,使色、香、味比"如來上素"更佳。這樣,又吸引了許多食客。西園老板遂列之為筵席第一道菜。傳說當時廣東軍閥陳濟棠老婆莫秀英好吃齋莱,聽到"鼎湖上素"盛名,便请西園厨帥上門製作。由於西園不是素菜館,恐怕帶有葷食,又聲言進門的素菜原料及厨具均要檢查。老板聞訊大驚,擔心此莱如不按原方調味則食味欠佳;若按原方调味就會"露底",等於自拆招牌。後來厨帥心生一計,用白毛巾吸取濃肉湯,曬乾以後帶去。到時用水漫出毛巾內的肉素調味,果然順利過關。現在,菜根香的"鼎湖上素"大致沿用西園製法,但純用黄豆等索食原料熬湯煨製,保持素菜的本質而食味不減當年。鼎湖上素的特點是:色彩雅麗層次分明,鮮嫩爽滑,清香適口,爽而不膩。"上素"大致沿用西園製法,但純用黄豆等索食原料熬湯煨製,保持素菜的本質而食味不減當年。鼎湖上素的特點是:色彩雅丽,層次分明,鮮嫩爽滑,清香適口,爽而不膩。
北園酒家:位於小北路202號。其前身是創建於1928年的寶漢茶樓1957年更新擴建,成為廣州第一家富有嶺南園林特色的國有園林酒家。1984年增建官殿式五層綺秀樓,稱作新北園。現有營業總面積3871平方米,座位1300個。北園建築風格獨特,樓層高大,樓台亭榭飛檐翘頂、畫楝雕樑,其空間有魚池相隔,廳房以小橋相連,環境清靜幽雅。客人在大飽口福之餘,還可一覧園林勝景。北園菜肴以講究清淡、鮮嫩、爽滑,具有粤菜的風味特色而名聞遐邇。名菜有"汾酒牛 "、"蠔油鴨脚"、"松子魚"、"寶鼎滿壇香"、"桂花香扎"、"玉液瓊盅"、"瓦罐花雕雞"、"金牌油雞"等,款款各具魅力。如深受歐洲客人喜愛的"松子魚",是由北方名菜"松鼠魚"改造而來。它選用鯇魚的脊肉作原料,改成"人"字形花紋,然後蘸上薄蛋漿、撲上乾粉,下鑊浸炸,上台時再淋上糖醋芡,因而特别松脆甘香,醒胃可口。松鼠魚形式如松鼠,而松子魚形狀似松子,故而命名,同時也適應歐洲人忌鼠的習俗。再如"瓦罐花雕雞"、"金牌油雞",過去是用花雕酒烹製,斬件用碟盛上台的,帥傅改用瓦罐盛載,將花雕酒倒入瓦罐煎,香氣四溢,肉鮮嫩滑,具有特殊芳香,成為顧客非常喜愛的一道名菜。此外,北園的點心也很有名氣,名點有"架英煎軟卷"、"奶皇菊花盞"、"玉液叉燒包"、"琵琶鮮蝦扇"、"像生鰲魚鉸"、"月中丹桂盞"、"彩蝶纷飛"等。1982年藝術大帥劉海棠到此饮宴,對酒家的菜式味道大加讚賞,並即席揮毫寫下"回味無窮"四字予以相贈。這幾年,酒家根據人們飲食口味的變化,推出了"秘制蒜香骨"、"秘制蒜香雞"、"蒜香糯米雞"、"奇味海鮮盒"等風味獨特的菜肴點心。同時,創製出一批以瓜果配製的時果美點,如"嶺南佳荔"、"碧綠蓮香"、"脆罩菠蘿"、"西瓜奶凍"等,使酒家的菜點錦上添花,更具有吸引力。
蛇王滿海鮮酒樓:位於漿欄路41--45號,創建於1885年。創始人姓吳名滿,原以採藥捕蛇為業,後見蛇肴在廣州市塲亦有可為,便在廣州六二三路新基中約開設了前所未有的第一家專營蛇業的小店,取名"蛇王滿",經營蛇膽、蛇湯,也開始經營一些簡單的蛇菜。那時候,廣州專門吃蛇的餐館僅此一家,所以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的炮彈將這間小小的店鋪炸為平地。不過,這塲災難不但沒有令吳滿的蛇菜就此絕跡,反而給了他一個機會。1938年,"吳滿將蛇王滿"搬到如今的蛇餐館所在地。此後曾幾易其名,"文革"時期取名"衛東飯店",1975年取名"蛇餐舘",1992年又正式恢复了"蛇王滿"這個老字號,並由國有體制轉為個人承包的新體制,在經營手法上仍以經營蛇餐、蛇膽、蛇酒為主,同時兼營野味海鮮等粤菜。一百多年來,"蛇王滿"歷經周折和發展,但始終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其聲譽遍及全國及世界,特別是在東南亞一帶更是聲名遠播。蛇具即以蛇為主料的菜肴或基本上以蛇為用料的筵席,為嶺南所獨有。漢代劉安所著的《淮南子》一書便有"越人(秦漢時廣東及廣西部分地區稱南越)得蚺蛇為上肴,中國人[指中原人]得而棄之"的記載。有人認為廣東人吃蛇是"南蠻"之遺風,殊不知蛇肉不僅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而且具有驅风活血的藥用功效。因此,在廣州眾多的野味菜肴中,它是一款歷久不衰、深受廣州人喜愛的菜肴。蛇餐由多種蛇配搭烹製,其中由以"三蛇"[眼鏡蛇、過樹榕、金腳帶]最為常見。民間有"秋風起,三蛇肥"之諺,說明吃蛇與季節有關,但在廣州的各蛇餐館通常四時都有供應。"蛇王滿"的蛇餐配料繁雜,製作考究,款式達100多種,名菜有"三蛇燉水魚"、"玉液彩龍雞"、"錦繡龍鳳絲"、"菊花龍虎鳳"等。"菊花龍虎鳳"是由傳統的"三蛇羹"改良而來,它由眼鏡蛇、金腳帶蛇、過樹榕與豹狸、老母雞、鮑魚絲、木耳絲、冬菇絲等27種原料組成,食時佐以菊花、鮮檸檬葉等,入口香味濃郁,鮮美異常。近年來,該店又發掘和創製出一批新派風味的蛇肴,如"美極鮮蛇碌"、"椒鹽蛇碌"、"毒蝎煲三蛇"等菜式,分別獲美食節金牌獎。但是,店家並没有因此而滿足,他所考慮的是將廣東的蛇餐創成一個獨特的菜系,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蛇王滿"這個百年老字號,在新的競爭機制下,不斷創造新的業績。
沙河飯店:位於先烈東路318號,其前身為1956年由幾家專營山水沙 河粉的私營小食店合併而成的"沙河食堂"。1986年,店家與香港文匯貿易服務有限公司合作,在原址新建起一座樓高12層、集飲食、娛樂、商住、購物的多功能综合大厦。現有總面積8800平方米,餐飲座位1700個。 該店傳統名菜有"吊絲丹蝦夾"、"白雲酸豬手"、"郊外魚頭",以及招牌菜"沙河真味雞"等。"沙河真味雞"皮脆肉滑,可與清平雞媲美,曾在1993年廣州美食節評選中獲金牌優質食品稱號。不過,該店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還是它的"山水沙河粉"。"山水沙河粉"是廣州米製粉食的一絕。它的製作過程,與北方的"拉皮"差別不大,但由於用料與用水講究,品質則勝出一籌,具有薄而透明、韌而爽滑的特點。如果隨手拈起一條,將兩頭輕提,就會發現它韌性好而張力大。沙河粉可湯煮,也可炒食。炒又分滑炒和乾炒。但無論哪種炒的過程都不能加水,加水就容易把粉炒碎。因此,火候要恰到好處,翻炒動作要快。 沙河飯店在"山水沙河粉"的配製方面,獨具匠心,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除傳統的"乾炒牛河"、"滑炒肉絲河"、"蠔油郊菜河"外,還創製出苦中帶甘的"涼瓜雞蓉河"、酸甜適度的"五柳河"、酸中帶辣的"炸醬河"、甘香可口的"麻糖炒河"、西餐風味的"可可奶河"、東南亞風味的"咖喱河"等。近年來,還推出了配以廣東風味名菜的"山水沙河粉宴"。 利口福:酒樓的厨帥多數來自順德大良和容奇。順德是廣東出色的桑磯魚塘區,河涌交錯,物產富饒,蠶絲、糖蔗冠於全省;魚塘更是星羅棋布,面積多達廿餘萬畝,魚產十分盛。廣州、香港、澳門市塲的塘魚,多由順德供應。這裡旺產的鯪、鱅、鯇、鰱"四大家魚",不僅肥美而且新鮮,隨時隨處都有"活口貨"。其他如鱔、鱉、蝦、鰣、鱸等河鮮亦應有盡有。順德人喜歡吃魚,由精於烹飪河鮮海產。應當說明,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這裡習慣把江、河盛產的魚蝦稱為"海鮮"。因此,深得大良烹魚之法的利口福,也就名為"海鮮飯店"。"清蒸海上鮮"是利口福的拿手菜。凡鯿、嘉、鱸、鱖,都蒸得清香肉滑,鮮美非凡。本來,蒸魚很講究功夫,蒸生了不能吃,蒸老了不中吃。利口福則蒸得恰至好處---刚刚熟;而且調味得法,又注意選用活魚,做到質、味道皆絕。製法是把魚刴淨抹乾,魚和碟之間墊上幾條葱以便於透氣,然後攤上菇絲、薑絲、肉絲,用武火(猛火)蒸熟。倒出原汁,加葱、胡椒粉和滾燙的花生油,再加上特製高級醬油"鼓油王"調味。如此製作,既能滌去魚的腥味,亦保持魚的鮮味。鳳城除了蒸海鮮馳名,炒賣小菜亦很到家,形成所謂"鳳城小炒"的特殊風格。如甘魚本是很平凡的海鮮,但大良的"生炒甘腩",炒得熟而不爛,鮮香美味,鑊氣特佳,成為席上佳珍。窺此一斑,可見其小炒超凡的技藝。炒牛奶、冶雞卷、煎蝦餅也是鳳城出名的小菜。利口福首創的口福雞,是粤菜食譜中之上品,皮香肉滑,製法精巧。選用本地雞項,刴淨吊乾水,塗上麥芽糖;內膛則扶汾o
蓮香樓:廣州的月餅誰家最佳?蓮香樓的前身是蓮香館,始創於清末,迄今已有百年歷史。最初它是一間以包辦簇席為主的菜館,宣統二年(一九O九年)易名蓮香茶樓後,着重經營中式點心、餅食,由以製作蓮蓉食品著稱。所製的蓮蓉月餅風行百粵,行銷海内外。據說近幾年來,連美國的三藩市(舊金山)、英國的倫敦都有廣州蓮香樓的月餅出售。每歲中秋,選購者十分湧躍。蓮香樓的"蓮蓉月",何以如此受歡迎?其製作確有獨到之處。首先是選料精。原來蓮子有兩大類,一種是在大湖如洞庭湖、都陽湖邊自然生長的,所產的蓮子稱湖蓮、紅蓮、冬瓜蓮;另一類是經過人工培植、改良的品種,湖南出產的湘蓮就屬此類。湘蓮顆粒飽滿圓淨,呈蝦肉色纖維、澱粉結構細致,吃來較湖蓮、紅蓮等幼滑,而且蓮香味濃。蓮香樓的"蓮蓉月",採用當年出產的湘蓮,質好味香。其次是加工精細。先將生蓮子去心(蓮心可作藥材),再經精篩精選,去衣乾淨。加糖煮製時,火喉運用十分講究。製成的蓮子蓉色澤金黄,香遠益清。月餅皮的製作也很考究。所以,蓮香樓蓮蓉月餅,色澤鮮艷,造型美觀,皮薄餡美,特別柔軟幼滑,甘香可口。過去蓮香樓每年中秋銷售月餅約二、三萬斤,十萬個左右。近廿餘年來銷售不斷上升,一九七九年供應的月餅超過三十萬斤,達百餘萬個;今年又比去年增加五分之一,除暢銷省、港、澳外,還遠銷南洋各地。
大同酒家:位於沿江西路63號,創辦於1938年,原名廣州園酒家,1962年易現名,早在三四十代,該店即以裝修豪華、烹飪技藝高超而聲名顯嚇。大同酒家樓高8層,營業面積4000平方米,座位1600个,陳設佈局具有現代色彩。由其是臨近珠江一面的廳房安裝有落地玻璃窗,把酒臨窗,寥廓江一天盡收眼底,數帆影點點,聽漁歌唱晚,令人心曠神怡。大同酒家的前身,叫"廣州園酒家",是淪陷期間商人儉生與日人合股開辦的。抗戰勝利後,作敵產處理,公開賣。號稱廣州"茶樓大王"的譚傑南以巨款投得,於一九四六年十月易名大同,正式啓業。一至五層為酒家,六、七樓華厦舞廳。老辦法炸雞是腌製後生炸的,也有用老抽上色熟炸的,但食味都不甚佳。後來厨帥們不斷改良,採用了一種新製法:將雞放在煮沸的白鹵水盆中浸至剛熟,然後塗上麥芽糖粉漿,晾乾後落油鑊炸。這樣炸出來的雞果然不同凡響:皮脆、肉鮮、骨香,脆中有滑,鮮中帶香。大同酒家的名厨殷耀等,吸取了這個製法,再加改進,在開麥芽糖漿時加入小量浙醋,使雞皮更脆。這款菜式大受讚賞,於是,大同酒家用作招牌菜招徠顧客,連門口的霓虹燈也以一只光閃閃的脆皮雞來標榜。近年來,酒家與港商合作經營,積極吸取港式烹飪技藝之長,對原有的一些菜點進行改良創新,使菜點的品種更為豐富多彩。酒家有"像生冷拼盤"、"金牌化皮乳豬"、"大同脆皮雞"、"白雪鮮蝦仁"、"五彩釀豬肚"、"鮮琵琶翅、"大地鵪鶉雞"、"白汗魚仙島"等名菜,"和"娥姐粉果"、"蟹皇乾蒸燒賣"、"碧綠千層酥"、"香麻鴛鴦塊"、"嶺南香荔果"、"百花牛肉脯"、"雙尾珊瑚蛋"、"吉士拉皮卷"等名點。"金牌化皮乳豬"是大同酒家的招牌菜。廣州燒乳豬的歷史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就已很有名。此菜選用5公斤上下的小豬為原料,宰淨後,以五香粉、豆醬、腐乳、芝麻醬、汾酒、蒜、白糖腌製入味,然後用明爐燒烤而成。食時,片皮上席,並以千層餅相配,具有色澤金黄,入口則消,肥而不腻的特點,是粤菜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菜式。目前廣州的燒乳豬有兩種不同的製作方法,一是燒成光皮的,用火較慢,燒時塗油較少;二是燒成化皮的(也稱麻皮),用旺火,燒時不斷塗油,並伴以針錘敲打,使熱油爆出的氣流疏鬆乳豬表皮。這樣燒出的化皮乳豬皮層更為酥脆。大同酒家製作的化皮乳豬為廣州同款菜式的極品,曾獲得國家商業部優質產品評比"金鼎獎","金牌化皮乳豬"也由此而得名。
陶陶居酒家:位於第十甫路20號,創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原名葡萄居,後改現名,寓"樂也陶陶"之意。現高懸於大堂之上的黑漆金字招牌乃著名學者康有為所書。一百多年來,歷經幾代人的刻苦經營,現已是一家可同時接待1300多人進餐的著名大型酒家之一。陶陶居酒家樓高四層,外觀為紅牆綠瓦、雕樑畫楝的民族建築形式,廳房寬敞明亮,陳設雅致,古色古香,歷來是文人墨客、富商巨賈、社會名流聚會之地,故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陶陶居酒家現是一家涉外接待單位,每天來這裡飲宴的人絡繹不絕。酒家的厨帥們經過不斷的創新,製作出一批燴炙人口的名菜美點和獨具特色的中秋月餅。名菜有"陶陶薑葱雞"、"滋補鹽燉雞"、"髮菜瑤柱脯"、"金牌麻皮乳豬"等。其中"陶陶薑葱雞"是選用靚雞項,宰乾淨後用上湯浸熟斬件,配以調好味的薑葱絲,然後用熟油淋在上面,加上醬油及配料伴邊即可。而滋補鹽燉雞則是把靚雞項宰乾淨調好味後,用砂紙將雞包好,用粗鹽藏雞,以隔水蒸燉的方法烹熟,此雞吃來別有風味,被譽為80年代羊城飲食業中最成功的創新雞肴之一。在經營策略上,陶陶居採取菜點與餅食並重。名點有"二龍爭珠"、"蜂蜜蟹爪菊"、"魚翅像生蝦"等。餅食名點更是豐富多彩,以"陶陶居上月餅"最為著名,是廣式月餅中的名牌產品之一
大三元:最馳名的菜式是"紅燒大裙翅"。那時要花六十元白銀吃得上這個菜,而當時普通職員一個月的薪水不過十圓左右。正是富人一餐飯,貧民半年糧。那時能進入"四大名園"張筵豪飲的,當然不是勞苦大眾。南園是達官顯貴會聚之所,文園的主顧多是西關闊少,西園顧客多是富紳香客,大三元的常客則是巨賈豪紳。"米珠薪桂了無驚,裝飾奢華飲食精,絕似異平歌舞日。茶樓處處管弦聲"。這首前人官的竹枝詞,是舊日名牌菜館茶樓塲景的一幅生動寫照。話說回來,大三元烹製裙翅確也是技藝高超,顯示了粤菜烹飪的高水平。今天,這項文化遺產是可以為人民服務,為世界往來服務了。這款"紅燒大裙翅",用的是老虎鯊、鱘頭鯊等質地上乘的裙翅。當時號稱"翅王"的名厨吳銮(綽號矮仔佬),煲翅、滾煨翅、靠翅和上翅等烹製方法都有獨到之處。他所烹製的翅,拿筷子將任何一條挑起來,兩端會自然地垂下合攏,形成一個橢圓形。如果換上一個新手下厨,把翅條弄得過硬或過黏,挑起來就會合不攏或是兩邊黏成一塊。吳銮等人燴製的"紅燒大裙翅",韌中帶脆,湯清味鮮,濃郁不腻,不愧為菜肴中之上品。加上"燉品大王"黄水創製的"鳳爪燉海狗"等名牌扣、燉食品,"虎將點心帥"李應精製的出色點心,致使大三元名聞遐邇,飲譽羊城。當時在東南亞的華僑中,甚至有"住在廣泰來(當時一家著名旅店),食在大三元"之說。如今大三元除了精製大裙翅和"鳳爪燉海狗"以外,還有一個受到食家讚賞的名菜----"茶香雞"。這款菜原名"太爺雞",過去是六國飯店的拿手菜式。後來六國飯店停業,厨帥把製作方法帶到了大三元。名為"茶香",是因為製法獨特,使用了水池茶葉。先用白鹵水把光雞浸至九成熟。燒熱,下花生油,加茶葉炒出香味,然後加蜜糖炒至起黄烟。將雞架在鑊裡蓋實,再焗五分鐘即告成。"茶香雞"色呈金黄,皮香肉嫩,茗味芬芳,食味別具一格。
廣州酒家:前身是西南酒家,創建於一九三六年。從三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這二十多年間,無論規模還是技術力量,在廣州的酒家中都名列前茅,有"廣州第一家"的稱號。那時這間門庭華麗的園林酒家,上下兩層不僅能擺一百二三十圍酒席,而且菜肴精美,名厨輩出。三十年代,有省、港名厨梁瑞;四十年代有"世界厨王"梁賢。四十多年前,名厨粱瑞,聞說海南島文昌縣產雞肥美,特地組織人力前去考察。嘗試之下,果然肥美肉厚,但不足之處是骨頭較硬。於是,他想出了一種去骨起肉的辦法炮製。方法是將剁净的雞浸至刚熟,晾乾後起肉除骨,斜切威日字形共二十四片;同時將雞肝浸熟也切成二十四片;並將火腿切成雞片大小的二十四片。然後,將三者相間併合,在碟上砌麟麒狀,連同雞頭、翼、尾擺成雞形。蒸雞並瀉去水份,兩側排列菜芫,最後打茨,加入麻油和豬油推匀淋在雞上。這款莱造型美觀,英汁明亮,清淡鮮美,三樣併件滋味各異,經銷數十年盛名不衰。取名"文昌雞",是因其製法由文昌雞而來,而酒家又地處文昌路口。茅台雞則是近十年八年才問世的新菜式。名厨黄瑞利用茅台酒特有的芳香,將雞焗製,成為佐酒的佳肴。
回民飯店:位於中山六路325號,創辦於1956年5月,1993年與外商合作經營,改名為五羊回民飯店。現有營業面積2219平方米,座位850個,是全國目前規模較大的少數民族飯店之一。它是為回族同胞和信奉伊斯蘭教人士開設的。銷售的食品都以回族傳統方法製作,而且由回族帥傅主理。廣州的回民約四千餘眾,但這間飯店平均每天接待的顧客卻近五千人次。原來光顧者大都不是回民,他們到此是要嘗嘗清真菜的風味。"涮羊肉"就是回民饭店最吸引人的菜式之一。"涮羊肉"是以精挑的綿羊肉(一隻百來斤重的羊,能"涮"的肉通常只有二、三十斤)切成薄片,食時放在火鍋泡熟,調以上好的醬料,吃來肉嫩味鮮,滋補養颜。北京清真名館"東來順"便以此道傳名海内外。一九六二年,"東來順"特派六名帥傅千里迢迢南來傳技,從此這個清真名菜就在廣州生根。現在回民飯店的"涮羊肉"仍堅持"東來順"選料精的特點,選用三叉(肩胛部位)、上腦(脊肉)、梅當(大腿)等精肉,剔除筋膜,然後放入冷藏柜冰凍,使肉質變硬容易切薄。配用醬料,亦按"東來順"傳授的配方,用芝麻醬、芝麻油、紹興酒、韮菜花醬、大方醬(即南乳)、醬油、蝦抽、辣椒油、浙醋等九款醬料調成,連韮菜花醬也是由"東來順"運來的。自然"涮羊肉"在廣東也增添了一些地方特色。北方的"涮羊肉"一般只外加粉絲、大白菜、羊肝和鮮牛肉片,配以燒餅。但廣州回民飯店的"涮羊肉"卻增添了雞片、鮮蝦片、魚片、魚丸、土鱿片、牛腰花、鵝腎球等内容,帶有廣東人"打邊爐"的色彩,更令顧客食指大動。每届交易會前來"涮"其羊肉的外國客人都達五千之數。日本人連連稱讚"很合口味",美國人譽為"奇妙的食品"。"涮羊肉"雖然好吃,但切肉卻很費功夫,用手工三幾分鐘才切出一碟。去年秋天,該店改用"涮羊肉切片機"加工。這種機械是北京機電研究院專門為"東來順"設計的,一分半鐘可切出十三碟,而且出片薄而均勻。回民飯店另一款名菜,是脆皮燒鵝和掛爐鴨。其特色是皮呈半透明狀,吃來皮脆肉嫩,甘香可口,有丁香味。它的製法是從過去以回族燒烤聞名廣州的萬棧吸取來的。普通燒鵝以五香粉調味,但回民飯店卻和以丁香粉。丁香粉貫透力強,烤製後香入骨髓,特别滋味。回民飯店的清真名菜,還有燒羊肉、羊肉叉燒、茄汁煎牛柳、脆皮牛肉丸、清真玉樹雞、鳳肝拼羊片、鳳巢綿羊絲等。店裡日夜供應的薩騎馬、牛肉酥角、回油香、奶油蛋糕等清真點心,亦有特色。回民飯店的舊址在北京路,原來座位不滿四百,一九七五年遷點擴建,陳設佈局喚然一新,如今座位已擴至八百多o
東山酒家:在廣州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國有飲食服務企業,創建於1958年,地處東山區龜崗大馬路,毗鄰風景秀麗的東湖公園。"文革"期間,曾一度易名東山飯店。近年來,東山酒家在改革中不斷開拓進取,已發展成為擁有4家分店、2000多餐位的集團式企業。東山酒家環境幽雅,門前百年古榕枝繁茂,綠葉蔭如蓋,店内廳房裝修考究,座位舒適。既有寬敞明亮的宴會大廳,又有清新雅致的園林式雅座,還有裝修華麗的卡拉OK貴賓房。該酒家始終堅持"薄利多銷,質量第一,顧客至上"的服務宗旨。許多游客到毗鄰的東湖公園游玩以後,都喜歡到東山酒家進餐。東山酒家的創新名牌菜點"東山茶香雞"、"蜜汁串燒鰻魚"、"秘製竹鼠"、"斑馬馬蹄糕"等曾多次獲個州美食金牌獎。近幾年,酒家為迎合食客求新的口味,創製推出了"保健素食"、"田基美食"两大系列菜式。田基美食是以蜇子、龍虱等淺水中繁衍的鮮游作原料,經過厨帥的巧妙烹製而成為風味獨特的美食佳肴,其款式達數十種之多。由於田基美食不僅集藥膳於一體,而且又能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因而一經問世就備受推崇,深受食客的好評,成為吸引顧客的又一新產品。
大公酒樓:位於長堤大馬路358號,創辦於1945年,原名大公餐廳,1985年與香港華躍雄基有限公司合作經營,改現名。該店在40年代以經營西餐、西點聞名省港澳。60年代起開始增設粤菜及廣式點心,形成了中西餐菜點並舉的經營格局。大公酒樓一樓經營西餐,二、三樓經營粵菜,中西菜點各具特色。西餐名菜有"葡國雞"、"法蘭西豬扒"、"瑞士雞翼",以及特別製作的"西冷牛扒"和各式鐵板餐等;粵菜名菜點有"珍珠配玉環"、"吉列魚柳"、"吉祥盤龍蝦"、"錦繡雞仔丸"、"蜜汁叉燒包"等,其中"吉祥盤龍蝦"、"錦繡雞仔丸"獲第三届全國烹飪大賽金牌獎;"蜜汁叉燒包"獲國家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此外,還有不少中西合壁的名菜名點,如"椰盅咖喱焗"這道菜,既保留了粤菜的傳統特點,又汲取了印度咖喱焗雞的烹調精華,而且造型十分別緻,盛器是一個去了外殼的椰子,揭開頂部的蓋,濃郁的咖喱味與椰香味撲鼻而來,令人食指大動,一嘗為快。
應記:粵式雲吞何處覓?廣州荔灣區歐成記上湯鮮蝦雲吞使用蝦子、大地魚、豬細骨等原料精製,用很薄的皮包起來,煮熟後呈肉色,被譽為"玻璃雲吞"。而越秀南的"有粥麵子"的雲吞,使用鮮肉、鮮蝦仁、鮮雞蛋等原料拌製,不僅價廉而且鮮爽味香。"應記"麵家,位於福賢路。臨街一長溜舖面,門口一張小方檯,後面坐着一個瘦臉大眼的"姆記"。有人進門了,她會大聲問,"食乜耶",典型的佛山土話,和純正的廣東官話相比顯得某些突兀和低沉。來人照例說"雲吞麵",然後安静地坐着,單等那令人食指一動的香味襲來。這是只有本地人才能找到的麵家。這裹凡俗、隨意、自然。除了雲吞麵,還有著名的及第粥、艇仔粥、蠄蟝粥和乾炒牛河。這發源於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前的小吃,使空氣蕩漾着淡淡的懷舊氣息。隔着玻璃,可以看見馬路上的車水馬龍,還可以看見對面正在拆除的樓房,那是帶騎樓的小二樓古舊房子。騎樓是南國建築特色,上樓下廊,遇着刮風下雨太陽天,走在騎樓就像家裹。這,是不是禪城最後的騎樓呢?"應記"麵家回蕩着舊日的味道;"應記"的麵條是禪城一絕,聽說始創於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其製作沿用傳統過扛方法巧製,麵條切性均匀,條子粗細適中,入口爽滑,蛋香濃郁"?也許,就不一樣了,幾十載風雲流轉中,"應記"麵條像一個獨具風情而深居簡出的女子,沒有跟着外面世界的改變而修正自己,但光明經過篩子漏下的一點一滴,仍執着地撒在她的臉上身上。顏色,許是更黄或更深了,條子粗了遲是幼了呢。味道,是漁家在船上烹飪出來的新鮮,還是家裹嫲嫲熬芝麻糊的馥郁?禪城有很多家"應記",經營的品種都一樣。七十多年前的過扛麵條創始人,無論怎樣的想象力,也想不到如今麵條仍大受歡迎。吃遍了山珍海味,一碗雲吞麵,可能就慢慢淡泊了上緊發條的意志,瓦解了神經,趨向於現狀的滿足、豁達和平。"應記"麵家,就像這個城市的印記,滄桑了人事,蹉跎了歲月,物換星移,仍悄然而立,在某一條繁華馬路背後,在某一個娛樂場所旁邊。
滄洲棧臘味: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而"廣式"臘味卻可說是門户開放的產物。據說在唐宋年間,阿拉伯和印度人到廣東傳經和經商,攜入異地的灌腸食品,廣東人便把外來的灌腸製作方法與本地的腌製肉食的工藝"土洋結合",製作出獨具風味的"廣式"臘味。隨着人們品嘗口味的變化,臘味的花樣品种也不斷翻新,層出不窮,其中"廣式"臘腸"佔廣式"臘味總量一半以上。廣州市的臘味店遍佈各條街道,有些店鋪數十年前就已開設經營,至今仍能以其舊招牌、老字號暢行於市。位於中山四路的滄洲肉食製品廠已有86年的歷史,是廣州市製作臘味食品最早的老字號。滄洲肉食製品廠始創於1903年。原名"滄洲棧",專營臘腸、臘肉。滄洲棧的主要創始人名叫黎敦潮(又名黎禾),中山縣大黄圃人。因家境困難,黎敦潮16歲時便離家到佛山永安街滄洲燒臘店當雜工。他手腳勤快。一有空閑就到臘味加工場幫工,邊做邊"偷帥"。經過一段時間的揣摩、實踐,他終於"偷"得一手熟練的臘味製作技術。幾年後,黎敦潮離開佛山滄洲燒臘店到了廣州,與另外四家合股開設燒臘店。店鋪地點設在惠愛中路(現中山四路)大學鞋店附近的一條小巷内。黎敦潮為紀念佛山滄洲臘味店帥恩,便做了一塊金字黑漆招牌,上書"滄洲棧"三個大字,取意為佛山滄洲的分店。據黎家的後人說,此招牌字是集清書法家吳恬勝(別號鐵禪)的墨跡而成。三個大字蒼勁有力,氣勢磅礡,往往引得街上行人駐足觀賞,交口稱讚。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這塊招牌被付之一炬!後來重新仿製滄洲棧的招牌時,"棧"字已無法恢復原貌。如今只留"滄洲"二字,知情者無不感到遺憾。 黎敦潮先生做臘味生意數十年,仍能保持忠厚老實的秉性。他信奉做生意信譽第一,應憑貨真價實招徠顧客,樹立信用。他要求本店臘味從選料到製作加工,都嚴格遵守他立下的操作規程。如製作臘腸所選用的豬肉不新鮮不用—,非前後腿肉不用等等,腸衣也一律由本店伙計親自吹製,名曰:本地衣。腸衣不夠薄、口径過大過小都不用,凡不合格者請出去廉價處理。所用的酒選取正牌的江西回龍酒和天津玫瑰露酒。用糖是上好的白砂糖。製作名牌產品"生抽臘腸"所用的生抽醬油,遣事人去本市河南醬園購買,為了保證豉油的等級,要用細管從醬缸中慢慢抽出、慢慢篩滴,買一次豉油就需要整整一天時間。拉回店後,還要搬上天台繼續曬,如此一番精工細作之後方能使用。用這種經過特殊處理的生抽炮製出來的生抽臘腸才能具有濃郁的"豉味",這一着稱得上是使滄洲棧譽滿天下的"一招鮮"了。另外,更值得大書一笔的是,滄洲棧狄家創製經營、且聞名遐邇的特色產品鮮蝗膶,它是用新鲜的鴨肝,配以白糖、酒、生抽等,經過特殊的加工處理而製作出的別具風味的產品。它的特點是保持了鴨肝的鮮肉汁味和糖酒味,吃起來香滑可口,既有"臘味"又有"鮮味"。此產品一經推出,便倍受市民的青睞,滄洲棧的金字招牌也因鮮鴨膶腸而愈加響亮。隨着經濟的發展,廣州市的臘味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行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在臘味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黎敦潮先生的生意經仍是:信譽第一,童叟無欺。黎敦潮先生駕信"薄利多銷"的生财之道。在臘昧的加工過程中,黎敦潮先生從不允許讓低劣的亨品濫竽充數,以免既損害顧客利益,又壞了字號的名聲。1955年,黎敦潮去世後,店務由其子黎撰主持直到公私合營。1964---1965年,廣州市副市長紀錦章對滄洲棧的發展密切關注,他經常從市府步行到滄洲棧,看看臘味食品是否豐富,經營是否正常,店員的服務態度是否良好。他曾指示,滄洲棧除了設法增加臘味花色品種之外,還要擴大燒烤鹵味的經營;不但要經營廣東的燒烤,還要兼營上海式的灌腸、醬鹵肉製品等。"十年動亂"期間,滄洲棧改名為"人民燒臘店"。金字黑漆招牌被徹底砸爛了。曾經有一段時間,生產無法正常進行,臘味食品供不應求,市民買臘腸、臘肉亦要憑豬肉票。撥亂反正後,各行各業的生產經營得到恢復和發展。"人民燒臘店"復名為"滄洲燒臘店"。1983年,上級主管部門斥資數萬元,將店鋪的營業部分進行了全面徹底的裝修。為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滄洲肉食製品廠把廠部及加工場遷到三元里的沙涌,在那裡建起一個約1000平方米的肉食製品車間。他們在原有設備基礎上進行了更新改造,購置了不銹鋼切肉機和灌腸機、真空包裝機、連續封口機、電熱風烘爐等等。設備的進步帶來了生產的飛躍發展,滄洲臘味產量創出歷史最好水平,品種也增加到30多個。1986年,滄洲店的名牌產品"生抽臘腸"榮獲廣州市優質產品獎,1988年又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獎;一級無皮臘肉獲1988年廣東省優質產品稱號。為了搞活臘味市場。滄洲店十分注意提高質量,更新品種。除主營臘味之外,還兼營燒、烤、鹵製品。經營者還注意發展橫向經濟聯係,從外地調入具有地方風味的燒臘食品,如金華火腿、南安臘鴨等等;滄洲店的名特產品也通過橫向聯係渠道銷往祖國各地。每值新春佳節來臨,,廣州市民喜歡購買臘味作為饋贈親友的賀節佳品,"滄洲生抽臘腸"往往是人們的理想選擇。這不僅是因為"滄洲生抽腸"歷史悠久,好睇好食,而且"生抽腸"還隱含着"生意盎然,長久不衰"的好意頭呢。
皇上皇臘味:創建於1940年初,創始人為謝昌。開始是由一聞名叫"東昌皇上皇"的臘味店發展起來的,該店以生產經營臘味聞名於穗。當時的老板親自到臘味生產工場指揮製作,把緊質量關:選料只用豬後腿肉和肥膘肉,純正的玫瑰露酒,無論一條繩、一滴水、一粒肥肉都把得很嚴,還從南海請來醬油帥傅自曬生抽、老抽,使臘味真正具有"豉味"(醬油香)、"風味"(臘味香)、"香味"(酒香)。由於皇上皇臘味選料純正,工藝精細,質量穩定,產銷量不斷上升。1949年後皇上皇臘味繼續以其廣式臘味的獨特風味,在國内外市場享有盛譽。1980年後,"皇上皇"積極擴大生產規模,改進生產設備,建成了全國第一台復合式太陽能腊味焙房,進一步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勞動效率
趣香餅家:前身是創辦於20世纪30年代的"佛有緣"商店,以經營齋料為主,並兼售涼果雜貨。據稱,當年廣州頗有名氣的素食菜館"菜根香"用料也多向該店購進。1938年,敬義信餅家的掌柜以自立門户從事餅饵業,看中了第十甫這一從商黄金地帶,租下了"佛有緣",為取意又脆又香,便易名為"趣香餅家”。經營中西餅食。1943年,趣香餅家自設工場,生產蛋糕、禮餅、蠔油麵筋、紮蹄、酥炸合桃、南棗合桃糖、牛肉乾等很受顧客歡迎。當年的粤劇名伶新馬帥曾、陳錦棠、何非凡等人及一些達宮貴人、太太小姐經常是"趣香"的常客。到了1956年,趣香與"顯記"、"中國"、"適宜"、“四美齋"四家餅家合併,組成糕點加工廠,對外仍以"趣香"為名。在品質上保持和发展原有各家風味,如名牌產品有蛋奶大光酥、欖仁豬油糕、油麻蛋散、紅包大發、四喜月餅、西關雞仔餅和通心桂花酥、奶油曲奇餅等產品
太平館西餐廳:創業於公元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創辦人徐志高原在廣州沙面外國洋行當厨帥,善烹西菜後自行在廣州太平沙開業,因地取各,首次挂出"太平館"招牌,成為廣州最早出現的音樂西餐廳。太平館坐落於北京路一條最繁華最有名的步行街上,正對面就是新大新百貨公司,二樓白天西餐晚上音樂酒城夜總會,裹面的環境優雅、安静,每當夜幕完全降臨在城市的上空時,太平館的娛樂場所便活跃起來,燈光輝煌的大門處,牆壁上掛着各種不同音樂樂器。三樓是中式餐廳,1925年周恩來和鄧穎超在廣州結婚後,曾在太平館餐廳宴客,太平餐館享負盛名的"總理套餐"和"總理夫人套餐",源於總理周恩來和鄧穎超曾在這裡舉行了婚禮。現今的太平館餐廳經廣州餐飲業龍頭東江海鮮飲食集團收購重新裝修後成為集中餐、西餐、酒城夜總會一體的綜合性餐飲娛樂場所,裝飾設計新穎獨特,環境雅致幽静,浪漫温馨,更具歐陸風情。太平館餐廳菜式款款風味獨特,厨藝超群,充分顯示出"百年老字號,西餐第一家"的品味。
順記冰室:的椰子雪糕,已有60多年歷史,它是順記老板呂順首創的。相傳,呂順一家原以收買舊物為主。20年代初期,當雪糕從國外傳入廣州後,一下子便成為時髦的冷飲品。那時候,雖然經營雪糕的點檔不多,但呂順卻摸索着做起雪糕生意來。他製作的椰子雪糕,選用肥厚結實的椰肉作原料,把其加工成椰絲,經消毒後再榨成椰汁,香味特別濃郁,加上鮮牛奶,白糖、雞蛋白、澱粉和水等配製而成椰子雪糕。初時順記製作的椰子雪糕,全憑手工操作,雪糕打好後便挑上街叫賣。由於他所製作的雪糕椰味濃郁、軟滑清香,很受街坊的歡迎。後來,他選擇了寶華路79--81號,開辦了順記冰室,自此,名聲大振,身價很高,在香港、澳門及東南亞都享有聲譽。50年代初期,順記冰室公私合營後,擴張鋪面,增加設備和擴大經營,使之成為一間頗具規模的冷飲店。其時,所生產的椰子雪糕,選用國產椰子和泰國椰子,所以特別細腻幼滑,芳香誘人。在70年代,西哈勞克、菲律賓總統、伊朗三公主,以及印度高官等訪穗時,都品嘗過順記的椰子雪糕,給人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順記冰室椰子雪糕在1956年和1983年的廣州名菜美點展覧評比上獲得"十大名牌小食"的稱號,1987年的廣州美食節上又成為唯一獲得金牌的雪糕。澳門馬萬其在90年代初也品嘗過此美食,稱讚不已
美利權冰室:以前"吃冰"要到專門的冰室,而廣州的冰室現在所餘無幾了,除了西關的幾家老字號還算生意興隆,最有名的就數北京路的太平館附設的美利權冰室。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美利權冰室,還仍然保持着傳統的手工做法,雖然改進了以前用鐵桶打冰的日子換上了意大利的設備,它的出品依然口碑不錯,一批年輕熟路的老顧客對棉花雪糕、炸雪糕等款式流連忘返。在美利權冰室工作十幾年的關帥傅介紹,現在做雪糕沒有以前辛苦,國內最早做雪糕的時候,是用鐵桶打冰,把一些配好的材料放入其中不停地攪拌,要攪上幾個小時,鐵桶的底部還要用鹽水浸泡,這也就是為甚麼當時吃雪糕會有鹹味的原因。現在,用機器做雪糕對時間、温度的把握更加精確,美利權的雪糕在口感和出品上都有了保証。美利權冰室的手工雪糕都屬於硬雪糕,比軟雪糕更有吃實,它的原材料有鮮奶、煉乳、生粉、糖、明膠、雞蛋,口感特別香甜軟滑。做雪糕的秘訣:在冷藏期間,雪糕漿會混入空氣,冷卻至零下5攝氏度左右。冷藏過程必須盡快進行,以防大冰晶形成。雪糕中的氣泡必須細小,而且均勻分佈,才能保持凍結泡沫穩定。在零下5攝氏度的低温,並非所有水分粒子均會結晶,因此雪糕只是處於半固體狀態。這時從冰柜取出的半固態雪糕,其成分與零售店鋪所製造的軟雪糕相似。可加入水果、果仁或糖漿等其他材料,使雪糕更加美味。預先包裝的半固態雪糕接放進經常維持約零下34攝氏度的硬化室內。這低温可使雪糕的核心温度保持在零下18攝氏度左右。硬化程序必須盡快完成,以防大冰晶形成,又可使雪糕的品質更佳。特色炸雪糕:一般來說,雪糕是很容易受熱溶化的,但是經過特殊的製作工藝和專用設備的操作,就可以把各種雪糕在高温中油炸成形。炸好的雪糕,外熱內冰,外酥裹滑,鬆脆滑爽,低温入口,入口即溶,既火熱又冰涼,口感甚佳。
廣州市金源食品廠是中國內貿易部認証的"中華老字號",也是廣州市唯一一間以生產南腐乳為主的國有調味企業。該廠是1970年定址在廣州市芳村區花地花海街8號,廠房佔地面積達到了16696平方米,建築面積達到16586 平方米。此後數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金源食品廠從生產腐乳單一產品,逐漸生產出南乳、小磨麻油、9度糯米王、五柳菜、香醬等30多個品種、70多個規格的調味品。1981年以來,廣州腐乳、浙紹南乳、小磨麻油、香醬、五柳菜等多個產品分別榮獲中商部、廣東省、廣州市的優質產品稱號。可以說,金源食品廠的產品"鹹、甜、酸、辣、香”五味俱全,多種規格包裝應有盡有,既適合賓館酒家,也適合家庭使用。
老廣州都記得"寶生園"是經營蜂產品的著名店號,寶生園養蜂場始創於1924年,是廣東現代養蜂史上第一家養蜂場,目前寶生園集養蜂、加工、生產、銷售、科研於一體,是"中華老字號"國有企業。由於多年來經營有道、講求信譽,寶生園的名聲享譽省、港、澳、東南亞。六十年代初,在發現純鮮蜂王漿的神奇功效後,寶生園開始嘗試銷售純鮮蜂王漿,成為國內首家經營純鮮蜂王漿的企業。八十年代後,寶生園根據市場需求開發了蜂花粉、多款花種的純正蜂蜜和蛇膽蜜、桑王蜜、富鈣蜜、荔枝蜜、愛幼蜜、王漿含服片、蜂膠、王胎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