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瑪姬
移動路徑的析疑
廣東氣象史殊屬少見
颱風“瑪姬”於本月六日晚上十時在惠來縣神泉港沿海地區登陸後﹐沒有向內陸深進﹐反而沿海岸線向西移動﹐直撲香港、澳門而來﹐
致使香港改掛九號風球﹐澳門掛出八號風球。幸“瑪姬”登陸後﹐強
度已告減弱﹐除帶來風雨交加之外﹐對港澳未造成嚴重影響。
向西移動的“瑪姬”﹐已於七日晚上八時減弱為熱帶風暴﹐八日移
入北部灣後消失。
據廣州中心氣象臺報告﹐在廣東登陸後的颱風﹐這種沿海岸線移動
的路線﹐在廣東氣象紀錄中殊屬少見。
瑪姬撞上無形的牆
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氣象學家﹐分析這一異常移動路線的原因。
氣象學家首先指出﹐任何物體發生運動都是受力作用的結果。颱風的
移動路徑﹐是它的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力主要的一種是高
空操縱氣流牽引力﹐另一種是高壓系統阻擋力。
專家說﹐操縱氣流強盛﹐颱風路徑便穩定少變﹔操縱氣流微弱﹐颱
風路徑就多變。而操縱氣流又隨高空氣壓場的變化而變化。
專家介紹說﹐上月底﹐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不斷加強﹐廣東全省轉
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從六月一日起﹐受副高下沉氣流的影響﹐廣東各
地出現持續六天的高溫酷熱天氣﹐最高氣溫達到攝氏三十六度到三十
七度﹐其中廣州市郊竹料鎮的自動氣象站更錄得攝氏三十七點六度的
最高氣溫。
專家分析說﹐廣東陸地受副高下沉氣流的控制﹐等於沿著海岸線築
起一道厚厚的無形的熱空氣牆壁﹐形成高壓系統阻擋力。颱風“瑪姬
”上升氣流在西太平洋乃至進入南海後﹐一直向西北方向移動﹐沿途
都是相當穩定﹐符合西太平洋颱風移動路線。“瑪姬”在惠來縣登陸
後﹐如按照往常颱風路線﹐將會深進內陸逐漸減弱﹐以至消失。由於
廣東陸地形成了高壓系統阻擋力﹐“瑪姬”難於向縱深突進﹐祇好沿
海岸線這堵熱牆外圍向西移動。
颱風是冷鋒手下敗將
本報記者翻看手邊的廣東氣象資料﹐去年十月下旬﹐颱風“寶絲”從西太平洋移入南海後﹐氣勢洶洶地向廣東沿海地區撲來﹐香港急急
掛起了三號風球﹐廣東省政府也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全省沿海地區務
必做好防禦颱風的工作。
時屆深秋﹐北方冷空氣已經南下﹐歷史上經常出現冷空氣與颱風相
遇的局面﹐兩鋒對壘﹐吃虧的大都是颱風﹐招架不住﹐祇好改變路徑
而行。“寶絲”正要殺上廣東﹐不期北大人先來一步﹐“寶絲”不敵
強兵嚴陣﹐祇好擦過粵東海面改道移入臺灣海峽。此亦高壓系統阻擋
的又一例。
一九八六年的第十六號颱風﹐從八月十六日生成﹐先後經歷過三次
登陸﹐四次迴旋、打轉、五次改變路向﹐歷時二十一天﹐行程八千多
公里﹐到九月六日才告消失﹐其原因便是高空操縱氣流不斷地在發生
影響。
資料來源: 09.06.1999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