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
百合堅毅不朽的美麗
中央氣象局十七日晚間原本預測,颱風納莉會在昨日中午以前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甚至整個低壓環流就在台灣陸地消失。但沒想到,納莉不但沒有在昨日「死掉」,反而變得更強壯,沿北台灣撒潑到中南部,接連在各地造成慘重災情,成為歷年侵台最「韌命」的颱風。
納莉颱風中心從十六日晚間九時四十分自東北角登陸後,到昨晚十一時為止,已連續在台灣陸地停留近五十個鐘頭。氣象局預報中心課長呂國臣表示,從來沒有看過一個颱風可以在台灣陸地停留這麼久。
呂國臣分析指出,一般颱風在登陸以後,強度就會因為其結構與地形發生磨擦、破壞而減弱,尤其中央山脈地勢陡峭,磨擦力更大,非常不利於颱風發展。而納莉在十六日晚間九時四十分登陸前,近中心最大風速從中度颱風的每秒四十公尺,在十七日下午五時減弱到輕度颱風最低下限的每秒十八公尺,眼看就要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
當氣象局監測發現,象徵颱風強度結構的雲帽已從衛星雲圖消失後,十七日晚間曾「樂觀」預測,納莉最晚在昨日中午以前,就會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甚至整個低壓環流全部消失。然而,納莉卻越挫越勇,在十七日深夜開始吸納圍繞在台灣四週海域的大氣環流,除了保持本身的能量不再衰減外,還不斷吸進海面上的水氣,重新整合結構組織,再度發展出旺盛對流雲系,把所有的能量全部在台灣上空釋放出來,在陸地造成暴雨成災。
昨日深夜,納莉再度把位於台灣東方海域的一橫條狀雲系吸入低壓環流雲系,把白天釋放出的能量又重新恢復起來,準備在今日再次發威,讓氣象局不得不改變原先的看法,修正認為納莉要在台灣陸地「死掉」,變成熱帶性低氣壓是不太可能了。
呂國臣認為,納莉可以在台灣陸地活這麼久,與颱風登陸前的強度跟大氣環境有關。納莉 登陸前就是個結構紮實的中度颱風,有相當空間留給地形磨擦損耗;當其力氣即將放盡前,整個台灣四週海域的偏高洋溫,和大氣環流找不到可以阻擋其氣流場的環境,正好又十分配合地提供水氣,讓納莉持續獲得能量補充。
資料來源: 中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