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ta Donald

Food Story

ChaoZhou
Jestival
Herbal cook
Noodle@Flour
Shanghai-Old
ManXample
Hunan
Sichuan
Mitosis
HuBei
Food Development
xhangHei
KeJia
Various Specialz
GzhouSalon
Pepper@Red
Cook Skill
Dumpling@Beijiang
Tofu
Kungfu@GuangZhou
North-East of Ching
Old Restaurant
Tradition

齊民要術作者北魏賈思,山東益都(今壽光)人,曾任北魏高陽郡(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西北)太守。《齊民要術》是一部世界上最古老而又保存得最完整的農學巨著。它雖屬農書,但内容"起自耕農,終於醋酸"。就是說,農耕是手段,最終把農產品製造成食品才是目的,方可以使"齊民"(平民)獲得"資生"之術。因此,對《齊民要術》,既要從農業科技的角度去研究,也可從飲食烹飪方面去探索。從飲食烹飪的角度看,《齊民要術》堪稱我國古代的烹飪百科全書,價值極高。《齊民要術》共九十二篇,其中涉及飲食烹飪的内容佔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釀酒、製鹽、做醬、造臘、做豆豉、做齑、做魚鮓、做脯臘、做乳酪、做菜肴和點心。列舉的食品、菜點品種約達三百種。在漢魏南北朝時期的飲食烹飪著作基本亡佚的情况下,《齊民要術》中的這些食品、菜點資料就更加珍贵了。《齊民要術》中的食品、菜點製法有着較高的科技水平和工藝水平。如書中記載由曹操所獻的"九醞酒法",其連續投料的釀造方法。開創了霉菌深層培養法之先河,它可以提高酒的酒精濃度,在我國釀酒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書中對造乳酪強調必須嚴格控制温度,這也和現代科學原理相吻合。至於菜肴的烹飪方法,多達二十多種,有醬、腌、糟、醉、蒸、煮、煎、炸、炙、燴、熘等。特别是"炒",這種旺火速成的方法已明確在做菜中應用,其意義十分重大。另外,書中詳細記錄的兩種麵點發酵法,在我國麵點史上也佔有重要一頁。《齊民要術》反映了我國廣大地區特別是黄河中下游地區的漢族、少數民族人民的飲食習惯。如黄河流域的人喜食鯉魚,沿海地區的人喜食"炙蜊";少數民族人喜食"胡炮肉"、"羌煮"(一種煮鹿頭肉)、"灌腸",吳地人喜食腌鴨蛋、蒓羹;四川人喜食腌芹菜等等。此外,夏至食糉亦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形成習俗;而素食也已獨樹一幟,在《齊民要術》中有專節記述。還值得重視的是,書中記載了細如韭葉的麵食"水引"的詳細製法,日本等國的學者認為,這"水引"正是全世界麵條的肇始。《齊民要術》堪稱我國古代的烹飪百科全書。《齊民要術》版本較多。著名的有日本文水十一(公元1274)年的手書卷简、中國的秘册匯函本、津逮秘書本、波古閣本、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標點本、北京科學出版社石聲嘆《齊民要術今譯》本、農業出版社綴啓愉《齊民要術》校本等。

《藝文類聚.食物部》作者歐陽詢和裴矩、陳叔達等。這是作者於唐代武德七年(624)奉唐高祖令同修的一部大型類書。共一百卷,分七十四部,每部又分子、目,共七百四十餘類。其中《食物部》載該書第七十二卷,分食、餅、肉、脯、醬、鲊、酪蘇、米、酒等部分。每一部分先釋名記事,然後標出所引古書的書名,再摘錄有關的詩文等。是一部唐以前有關飲食资料的匯编,類似工具書。《食物部》中的《餅》類,先引《漢書》、《三輔舊事》、《三輔决錄》中關於餅的三段文字,然後摘錄《餅賦》、《餅說》中的文字,使人對餅的起源、發展狀况有大致了解。再如《酪蘇(即酥)》類,先引《釋名》文字,對"酪"作解釋。然後引《漢武內傳》等五部書中關於"酪、蘇"的故事,繼而摘抄南朝梁沈約《謝司徒賜北蘇啓》中的一段文字,從而使人對"酪、蘇"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除《食物部》外,《藝文類聚》中的《雜器物部》、《藥香草部》、《百谷部》、《菓部》、《鳥部》、《獸部》以及《鱗介部》中涉及到的飲食工具、器皿、原料、調料,也值得参考。

尾宴食作者唐代韋巨源,唐代長安社陵(今陝西長安縣)人。這是他在舉辦"燒尾宴"後留下的"食單",又名《韋巨源食譜》。"燒尾宴"是唐代的一種習俗。士子登科、榮進及遷除,好朋同僚一起慰賀,盛宴置酒饌、音樂,謂之"燒尾。"據《辨物小志》注:"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獻食於天子,名曰燒尾。"可見"燒尾宴"一種是在宮場同僚間舉行的,一種是由大臣敬奉皇上的。"燒尾"的得名,有兩的說法。一說新羊入群,群羊欺生,屬犯新羊,而只有將新羊尾巴燒掉,新羊才能安生,融入群羊之中。二說老虎變人,尾巴猶存,說只有將其尾巴燒掉,老虎才能真正變為人。此外,有鯉魚躍龍門,非天火(雷電)將其尾燒掉而不能過的傳說。可見"燒尾"乃是由民間傳說得名,並逐漸演化成一種協調宮場人際關係的"燒尾宴"。唐代的"燒尾宴"舉辦過多次。韋巨源是在唐中宗景龍二年(7O8)"宮拜尚書左僕射"時為敬奉中宗而舉辦的。但這次"燒尾宴"的食單已不全,只留下了五十八種菜點的名稱及少量後人的注文。盡管如此,這份《燒尾宴食單》仍極有参考價值。除卻其奢華的一面,人們可以了解到唐代高級宴會的格局、精美菜點的品種、烹好技藝的狀况等。簡畧地分析一下這份食單,可以看出,"燒尾宴"的品種有飯、粥、點心、脯、鮓、醬、菜肴、羹湯等等。這些飯點菜肴採用米、麵粉、牛奶、酥油、蜂蜜、蔬菜、魚、蝦、蟹、雞、鴨、鵝、牛、羊、鹿、熊、兔、鶴等原料製作,取名華麗,製法不同,風味多樣。如麵點有"單籠金乳酥"、"曼陀羅夾餅"、"巨勝奴"(酥蜜寒具)、"贵妃紅"(加味紅酥)、"婆羅門輕高麵"(籠蒸)、"生進二十四氣餛飩"(花形、餡料各異)、"見風消"(油浴餅)、"水晶龍鳳糕"、"漢宮棋"、"天花饆饠"、"素蒸音聲部"、"生進鴨花湯餅"等等,菜肴則有"白龍臛"(治鱖肉)、"乳釀魚"、"葱醋雞"(入籠)、"吳興連帶鮓"、"八仙盤"(剔鵝作八副)、"仙人脔"(乳淪雞)、"箸頭春"(炙活鶉子)、"五生盤"、"遍地錦裝鳖"(羊脂、鴨卵脂副)、"湯浴綉丸"(肉糜治,隐卵花)等等。這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代飲食文化的發達。《燒尾宴食單》有《唐人說薈》本、《說郛》本、《五朝小說》本以及中國商業出版社李益明、王明德、王子輝所注《清異錄·飲食部分》等。

崔浩《食經作者崔浩,字伯淵,北魏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人。北魏太武帝初拜博士祭酒,賜爵武城子。歷太常聊 侍中 特進撫軍大將軍 左光禄大夫 司徒。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六月被誅。據《隋志》醫方家記載:《崔氏食經》四卷。《舊唐書》載:《食經》九卷,崔浩撰。《新唐書》同。《通志略》載:《崔氏食經》四卷,崔浩撰。實際上,以上這些名為崔浩所撰的《食經》並非崔浩所寫。據《魏書 崔浩傳》所收崔浩寫的《食經叙》稱,崔母盧氏與崔的其他女性長輩,"所修婦功,無不蕴習酒食。朝夕養舅姑,四時祭祀,雖有功力,不任僮使,常手自親焉。"後來崔母"虑久廢忘,後生無所見,而少習業書,乃佔授為九篇,文辭約舉婉而成章┅┅"崔浩也就"故序遗文,垂示來世"。可見著名的崔浩《食經》,實際是崔母盧氏"口授而成"。此外,既然盧氏的"遺文"為"九篇",而一些史書記為崔浩《食經》九卷,看來乃是改篇為卷。至於有些史書题為四卷,估計是作了合併。遗憾的是,由於歷史的變遷,崔浩《食經》已佚。但是,在《齊民要術》、《北堂書鈔》、《太平御鑒》及王禎《農書》等書中收錄有未署作者姓名的《食經》,内容有四十多條(少數重複),涉及食物储藏及肴饌製作,如"藏梅法"、"藏乾栗法"、"藏柿法"、"作白醪酒法"七月七日作法酒方"、"作麥醬法"、"作大豆千歲苦酒法"、"作豉法"、"作芥醬法"、"作蒲 法"、"作芋子酸法"、" 羹"、"蒸熊法"、" 法" 、"白 "、"作跳丸炙法"、"作犬法"、"作餅酵法"、"作百飯法"、"作煸法"等等,内容相當豐富。有學者認為,這些《食經》之佚文,極可能源自崔浩的《食經》,對此尚有待於進一步證實。

 謝諷食經作者謝諷,隋代人,生平不詳,只知道他曾擔任過隋楊帝的"尚食直長"。《大業拾遺》中說他曾着有《淮南玉食經》,但此書早已亡佚。現存的謝諷《食經》收錄在《說》宛委山堂本中。正文前有"謝諷《食經》中略抄五十三種"之語。稍作分析,可以看出,現存的謝諷《食經》收錄的僅是該書的部分菜點目錄,並無製法。由於隋代及其以前的飲食著作大多亡佚,故此書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一)從書中可以了解到,當時飲食著作中收錄的食物品種已經很多。有膾、羹、湯、炙、醬生餅、卷、糕、麵、寒具、飯等類。而每類食品又有若千品種。如羹就有羊羹、魚羹、鶉羹、折箸羹等,膾有飛鸞膾 咄咄膾 專門膾 拖刀羊皮雅膾 天真羊膾 魚膾等。(二)所收菜點,大多取名華麗,講究文采修飾,如"龍鬚炙"、"花折鵝糕" 、"紫龍糕"、"春香泛湯"、"象牙"、"朱衣"、"乾坤夾餅"等。(三)有助於飲食史的研究。如《南齊書 虞棕傳》記述虞棕曾經醉酒的皇帝"獻醒酒鯖一方"。而言謝諷《食經》中就記有"虞公斷醒錢",說明虞的醒酒方在隋代已流傳開來,同時反映了人們對醒酒的重視。

食次作者不詳,約為南北朝或更前時的著作。《食次》原書不存,只有部分佚文或肴饌名稱被其他古籍保留。如在《齊民要術》中,明確標明引自《食次》的肴饌有熊蒸、苞、粲、煮、折米飯、葱韭羹、白茧糖等(另有女曲一條,但不屬肴饌)。而在熊蒸條後,又有豚蒸、鵝蒸兩種菜的製法,"如同熊蒸",可見豚蒸、鵝蒸也出自《食次》。同理,書中還有水黄茧糖等四種食品亦出自《食次》。這樣,可以初步斷定,在《齊民要術》中明明白白引用的《食次》资料已達十五種。再則,鄭望《膳夫錄》中有《食次一節》,收有以下菜肴製法:脯法、羹法、肺法、羊盤腸雌法、薑煮法、筍羹法、湯法。而在《膳夫錄》中《食次》與《食單》(韋巨源《燒尾宴食單》)並列,故為書名無疑。再細看《食次》的這七種菜肴製法,竟全部被《齊民要術》收錄,只是未說明引自《食次》。如果《膳夫錄》所記有據,則《齊民要術》中所引《食次》的内容就達二十多條。《食次》究竟為何書,尚不清楚。曾有學者認為《食次》是《隋書 經籍志》中所錄書名為《食饌次第法》(一卷)的簡稱。可以聊備一說。《食次》當為古代重要的飲食著作之一。僅從該書現存的一些菜点的製法分析,當時的飲食烹飪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飲食小故事有些反映了中國人崇尚高貴的品德與情操:如伯夷、叔齊的"義不食周粟",採薇於首陽山;"孔融讓梨"顯愛心...... 有些典故反映了戰國人民生活的觀點:如"張翰千里思盧鱸",家鄉的美味遠遠勝過勾心鬦角的仕宦生活,將戰國老庄崇尚自由的人生觀表現無餘。尚有許多表現政治的,如"伊尹以味說商湯",表現烹飪水平的如"厨娘運斤成風",這些都直接或間接表現了戰國人豐富多彩的飲食生活

伊尹以美食之道談治理國家

伊尹在平民時就以才能和厨藝高超而名聞四方。商湯聽說後,向他詢問天下大事。伊尹從烹調的技術要領和烹調理論,引出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商湯聽後心悦誠服。後來,湯尊伊尹為宰相,並在他的輔助下,討伐夏桀,建立了商朝。伊尹以美味來討論治國的道理。老子也曾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凡事物的至理,大都暗合於道。雖然飲食只是小道,一旦達到極至,也包含天下的至理。"雖小道亦有其可觀之處",此之謂

染指於鼎

楚國向鄭靈公進獻一只奄。鄭靈公非常高興,便令厨子烹煮作羹。正巧公子宋舆子家來到殿前。公子宋食指大動,於是悄聲對大家說:"我每次食指大動都能嘗到珍奇美味,這次君王一定把美味分與大家。" 及至入殿見厨帥正解割大奄,便相視而笑。靈公很奇怪,便問:大家據實相告。靈公聽後不悦,暗想:我不賜予你,無論你食指怎樣動,也是没用。奄羹煮好後,靈公招來許多大臣,賜於他們奄羹。最後宋後公才召見公子宋,卻沒有赐食鼋羹。公子宋大怒,不顧一切的將食指伸入鼎中蘸食奄羹後拂袖而去,靈公暴跳如雷,聲稱非殺掉公子宋不可。公子宋回家後也怒氣難消,又聽說靈公要殺他,便先殺死靈公,報了未賜奄羹之恨。鄭國在經歷了一場混亂之後又重新建立了一個國家,公子宋亦由於謀殺國君被誅。後人将此事濃縮為成語"染指於鼎"比喻佔取非分的利益。此事雖起於口腹之慾,然而最終則導致一個家國陷於水火之中。由這個小故事便可知道古聖人的"去人欲,存天理","克己復禮"實在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呀!雖口腹之慾,縱容它,也會成為日後殺身的隐患!

臘八粥的傳說

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後人不忘他所受苦难,於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鉢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给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至今我國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習俗。冬季吃一碗熱氣騰腾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又能增福增壽

小小竹筷指點江山

張良,漢初大臣,遇劉邦而為謀臣。消滅秦朝後,便開始與楚王項羽爭奪天下。項羽出兵將劉邦困於榮陽,形勢危急。劉邦被大兵圍困,便食其商討對策。酈食其勸他立六國之後,稱霸天下,這樣項羽也得俯首稱臣。劉邦覺得很有道理。商討完大事後,劉邦命人端上酒菜,與酈食其飽餐。這時,張良前来求見,劉邦一邊吃,一邊高興地把計劃告訴了他。张聽後驚說:"陛下的大事完了。" 劉邦奇怪地問:"為甚麽?"張良說:"請把筷子借给我,讓我给陛下分析一下當前的形勢。"接着,張良便從劉邦手中接過筷子,邊比划邊分析了原因。最後又說:"陛下如果真用了郦食其的計謀,則大事完矣。" 劉邦目瞪口呆,恍然大悟:"這小子!差點壞了我的大事!"酈食其羞慚離去

戛釜嫂

"戛",敲擊之意;釜為古代炊具,似鍋。劉邦的長兄早年去世,長嫂在家操持家務。劉邦經常帶朋友到家中就食。開始,長嫂還熱情接待,精心製作飯菜供他們食用,漸漸地顯得不耐煩了。一天,劉邦又帶了朋友到家就食。長嫂見狀,心中十分厭煩,羹煮好後才盛起了幾碗,就使勁地用勺刮釜讓劉邦他們以為釜内一點兒羹也沒有了。朋友們會意,就一個個借故離去最後剩下劉邦一人。劉邦十分掃興,便步入厨房,見長嫂仍然用勺刮着釜的邊沿,而釜中卻還有許多羹。劉邦明白長嫂的用意,心中十分怨恨。後來,劉邦取得天下,建立漢朝,在分封他的兄弟與親戚為侯時,就一直不給長兄之子加封。劉邦的父親幾次提醒他,劉邦才封長嫂之子為"羹颉侯"。"羹颉"是用勺刮鍋中羹之意,劉邦以此為封號,是想惩戒其嫂的不賢之舉,後人亦稱不賢之嫂為"戛羹之嫂"。

孔門弟子

颜回, 孔子的得意弟子, 安於贫窮,卻從不此憂愁,為專心學習仁義之道;颜回一直跟随孔子,鑽研仁義之道。他家境貧寒, 旁人見狀,都希望他改變這種境况。他不以為然,絲毫沒有動摇,更加孜孜不倦地學習仁義之道。孔子道:"賢哉回也!" 颜回由於生活清贫,又勤奮學習,而立之年便白了頭,不久就去世了。孔子悲痛萬分。鲁公問道:"弟子中誰是好學者?"孔子痛心地回答:"颜回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這對颜回的評價是很高的。颜回安贫樂道的行為,被孔門弟子收入儒家經曲《論語》之中,作為後世儒者學習的楷模。颜回亦被後人尊為"复聖"。

 孔子飲食

孔子是先秦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他對飲食也有自己的獨特主張,這些主張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孔子強調"食不厭精,膾不厭细",即在做飯時,要将谷米擇揀得精一些,用牛、羊、魚等腥味重的原料製膾時,要盡量切得薄而細小些。他要求飲食精細和精益求精,不斷提高烹飪技術水平。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他提出了"八不食"的飲食主張。從飲食衛生、人體健康和烹飪技術要求来看,他的主張多數是正確的,只是他認為市場上買來的酒和肉脯,因未必清潔而不吃,則未免過份小心了。孔子還有一些飲食主張,如"唯酒無量,不及亂",飲酒雖然不必限制數量,但要適度。另外,還有"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等,講究吃有吃相,坐有坐相,一切須合禮儀。孔子的這些飲食思想,在孔府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孔子的後裔尊崇其思想與主張,在飲食烹飪上自成體系,形成了製作精美、注重營養、風味獨特的菜肴,被稱為"孔府菜"。

西施與美食

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祖國烹飪史上與這位美女相關的美食亦不少。"炒西施舌":傳說,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践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投入大海。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为"西施舌"---多艷麗的名字!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西施舌"是閩菜中的神品。頗受好評的"西施蝦仁"是廣東名菜。它用蝦仁、鷄蛋清等烹製而成。此菜色澤奶白,口味鲜嫩,爽滑適口,故名西施蝦仁。著名的特色月餅"西施醉月",早已蜚聲滬上,而借用西施的史话命名月餅則更添情趣。

蘇東坡作廣告

宋朝蘇東坡被贬在海南島,當地有一位賣環餅的老嫗,她的手藝好,環餅質量高。 因店鋪偏僻,生意一直不好。老嫗得知蘇東坡是著名文學家,就請他為店鋪作詩。蘇東坡憐憫她生活貧苦,環餅手藝又委實不錯,就揮筆寫下一首七絕:纖手搓來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劃出環餅匀細、色鲜、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的形像。老嫗將此詩高懸門上,果然顧客迎門,生意興隆

蘇軾詩求酥

蘇軾生平好結交朋友,以飲食為樂;一次,一位秀才請他赴宴。宴會上,他發現一種油炸果非常酥,便問:"這叫甚麼名字呀?"秀才說:"還沒有名字。"蘇軾又問:"它為甚麽酥呢?"主人回答了酥的原因,並請蘇軾為之命名。"哪裡還需要絞盡腦汁命名,那'為甚麼酥'便是極好的名字!"眾人點頭稱是。

諸葛菜

諸葛"卧龍",受托孤重任,力輔後主,出兵伐魏。蜀中雖號稱天府之國,卻經不起連年征戰;加之蜀軍屢出祁山,蜀道艱難,軍糧常常供應不上。為了解决這一難題,諸葛亮想出軍中自種蕪菁的辦法。他根據在隆中務農時的經驗,命令兵士每到一地就廣種蕪菁,以此補充軍食。兵士們依令行事,不久便在行軍路途附近大面積種植蕪菁,暫緩解了軍糧供需的矛盾。蜀軍離去後,所種的蕪菁並沒有浪费,當地人民普遍采食,稱之為"諸葛菜"。

像生菜 

梅堯臣,北宋詩人。梅堯臣深知佳肴常出自烹調高手,故極稱讚烹調技術高超者。一年歲末,梅堯臣因喪妻不久,無心準備年貨。其親家便命家中一女子用酥酪製作了盤"像生菜"送给他,權當"五辛盤"食用。這盤"像生菜",花果、禽獸形像栩栩如生,佐以詩文點缀,配搭巧妙,宛如一幅美妙的圖畫。當他得知出自一位女子之手時,驚嘆不已。因喪妻不久而未便食用,轉贈他人。但仍為表達像生菜及其製作者的讚賞,寫詩酬謝親家。用食物原料加工拼摆出花色圖案,製成"像生菜",在唐宋时期極為流行,並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如當時的女尼比丘所製"輞川小樣",孫承佑家所製"山小樣",都屬上乘之作。

 惡心人懼畏心事

很久以前,一鄉野之人和他的同鄉,得到了一塊生豬肉,便加上調料,烹成肉醬。這個鄉野人搶先嘗了一口,味道十分鲜美。眾人也相繼試嘗後,又製了幾道菜,辦成了一個小小的宴會。鄉野之人覺得這肉醬好吃,很想獨自享用,苦於找不到借口。後來心生一計,將唾沫吐在肉醬上。眾人見狀止箸不再吃了。他則裝着很抱歉的樣子而獨佔了肉醬。正當他得意地大嚼時,一個同桌者忽然捏着鼻子,竟將鼻涕擤在肉酱上。鄉野之人無可奈何,當然也無法再享受這美味肉醬了。桓罈說:"王公欲取天下時,乃樂與人分之;及已得而不肯予人,是此類。"事實証明,無論怎樣,凡是想獨佔成果者,最終都會失去成果

舉案齊眉--當今少年夫妻的榜樣

梁鴻少時偶然燒了別人的財物,就以所有的豬來赔償。那人嫌少,他又以身作抵,朝夕為之幹活。鄰居們責備這受災之人不該如此苛刻,受災之人便又把豬都還给了他,梁鴻沒有接受,獨自回家去了。人們仰慕梁鴻的品格高尚,都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给他,他都拒絕了。同縣孟氏之女孟光,深知他的心意,表示願與他一起躬耕織布。梁鸿得知後,便娶孟光為妻,以耕織為業,閑暇時吟咏詩書,彈琴自娛。後來,他們為了避禍,投靠了皋伯通,住在他家的廊廡之下。為了生活,梁鴻每日要為皋伯通春米,春米歸來,孟光也立即把饭菜做好,用碗盛着放在托盤上,然後恭敬地低着頭,走到梁鸿面前,將托盤高高至額眉處,請梁鴻用餐。一天,這情景被皋伯通看見了,心想:"一個做工的傭人能够使妻子如此尊敬,一定不是平凡之人。"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皋伯通確信自己的判斷,便騰出一間房子請粱鴻夫未婚妻居住,並結為至友。孟光舉案齊眉的賢惠之舉,成為一段佳話,還被編為戲曲《舉案齊眉》,讚嘆夫妻間相敬有禮。

孟子裁判飲食見解

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與門徒公孫丑、萬章等着書立說,提出"民貴君輕"口號,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他繼承孔子學說,被尊為"亞聖",在儒家中的地位僅次於孔子。孟子在飲食上提出了較多的見解,多被後人視為經典。他從仁愛的角度出發,說道:"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厨也。"後人將"君子遠庖厨"解為不近厨房,並作為孟子賤視烹飪的理論依據,這是不可取的。此外,孟子還有"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魚而取熊掌者也"的妙語。《孟子》記載,診斷飲食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這與儒家自孔子開始對飲食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

不得染指的 "禁脔"

晋元帝,初為安東將軍,鎮建康,立為帝,史稱東晋。東晋建立初期,經濟落後,物質貧乏。所食之物,量少質粗,達宮貴人也難吃到肉,視豬肉為珍品。每得到一頭豬,他們便割下豬項上的一塊肉,送給晋元帝。他們認為豬項上的肉肥美異常,是珍膳中的極品,只有晋元帝才配品嘗,羣臣百宮都不敢私自享用,被時人稱為"禁脔"。後世便以此比喻他人不得染指之物,或直接比喻珍美的馔肴。東晋孝武帝替自己的女兒求婿謝混。孝武帝死後,袁山松想讓謝混作自己女婿,人戲說:"卿莫近禁脔。"宋代蘇軾道:"嘗項上之一脔,如嚼霜前之兩螯

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一生足矣 !

畢卓,晋朝人,曾任吏部郎,常因飲酒廢職。一天,畢卓酒醉後回衙,晚上路過鄰居的房前,聞到屋中撲鼻而來的濃濃酒香,便翻牆進去,到酒瓮邊偷喝,被人抓住。主人認出是畢吏部,立即鬆綁,並與之同在酒瓮旁尽情豪飲,一醉方休。畢卓飲酒,最喜歡用蟹螯相佐。螃蟹的两螯肥大豐滿,風味獨特,是佐酒的妙品。畢卓深知這一點,曾說:"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宋代梅堯臣在詩中也說:"可以持蟹螯,逍遥此居室。"

難咽亡國食

汪元量,宋末元初音樂演奏家、文學家。宋朝太皇太后請降,他與宋朝母后等皆淪為亡國奴、階下囚。不久,元朝丞相命宋三宮北行,汪元量與眾人也随行前往。他們一行人在風雨交加的時候,離開宋朝京城,沿運河北行,心中痛苦難當,常常是愁思、淚水和着飯菜一起吞咽。《湖州歌》:"風雨聲中聽歌,山野饌奈愁何。雪花淮白甜如蜜,不减江滋味多。" 其三十三首更描述道:"不堪回首淚盈盈,萬里淮河聽雨聲。莫問萍浮並豆粥,且餐麥飯與魚羹。" 宋三宮一行人抵達元大都後,元朝皇帝以勝利者的姿態宴請他們。宴會在宮中舉行,美酒佳肴頻上,歌舞百戲雜呈。面對這一切,主人得意揚揚,盡情歡宴,而淪為階下囚的宋三宮郤欲辭不能,強咽苦酒,忍受着屈辱。這樣的宴會常到深夜才結束,宋三宮還非要向元人謝恩後才能離席,内心十分痛苦。汪元量的這些記述飲食生活的詩與其他作品一起,曾被後人譽為"詩史",它記錄下了亡國的痛苦歷史。

日食萬錢

何曾,西晋人,好學博聞。三國魏時,曾叁预司馬懿爭權。西晋初年,他因有功而任丞相,為晋朝重臣。何曾尚奢豪,求華侈。其厨房所製作的饌肴,勝過王侯帝戚之家。晋帝每次舉辦宮廷盛宴,何曾都不食用太宮烹製的馔肴,認為它們不如自己家製的味美,無法下咽。晋帝亦不惱怒,反而特許他自帶家厨烹製的菜肴。何曾特別講究饌肴的味道,不惜花眾多的金錢與精力,孜孜以求美食。他每天用於飲食的錢財超過萬金,即便如此,仍然感到味道不佳,說無下箸處。何曾雖喜好飲食,但苛求美味,以至極度奢侈,是不可取的。在當時就有人彈劾其侈奢無度,只因晋帝以為他是重臣而未問。後世則亦以他為奢侈的典型,加以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