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人把飲食烹飪當作一種藝術,而中國的文人,又對文學藝術有廣泛的興趣愛好。有些文人難免自覺不自覺地涉足飲食烹飪這個藝術領域。另外,中國文人的那種傳統士大夫趣味、那種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也使一些文人把下厨做菜作為一種娛樂消遣方式,當作一種積極的休息。宋代是士大夫數量猛增和意識轉變的年代。他們關注的是内心世界的諧調,因此精力往往專注於生活的細枝末節,以此寄寓其政治態度和人生理想。飲食成為他們的熱門話題。如饕餮本為人所不齒的不才之子,而蘇軾卻以之自居,並在《老饕賦》中宣稱:"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老饕"遂成為追逐飲食而又不失其雅的文士的代稱。與蘇軾齊名的黄庭堅寫有《士大夫食時五觀》,把士大夫對飲食生活的理解系統化。所謂"五觀"是指:"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是說田家耕作勞苦,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忖己德行,全缺應代價",是說只有"事親"、"事君"、"立身"之人才可"盡味",否則不應追求美味。"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從修身養性出發,防止"三過":"美食則貪","惡食則嗔","終日食而不知食之所以來"。"正是良藥,為療苦形",主張"舉箸常如服藥"。"五谷"、"五蔬"養人,魚肉養老,飲食只有得其正道才有益,否則有害。"為成道業,故受此食"。自宋代士大夫開關注飲食之風氣後,元明清三代承襲宋人成果並不斷發展。到清代,一些士大夫把飲食生活搞得十分藝術化,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在清初眾多的有關飲食的著作中,能夠全面體現士大夫飲食文化意識的是安徽桐城人張英的《飯有十二合說》,就是說進餐的美滿常要有十二個條件搭配才合適。歸納起來有八點:"稻",講主食米飯的原料。優質稻米應甘香、滑溜、晶瑩、温洞。"炊",好飯還須烹飪得法,以朝鮮人的煮法最佳:將淘過的米放在少量水中,大火煮開,蓋好鍋蓋,再用小火把米湯臘乾,即成。這樣既保持了原湯原味,又使米的營養没有浪費。"肴"[葷菜]、"蔬"[蔬菜],"臘"[肉乾]、"菹"[鹹菜]、"羹"[湯菜]五條都是講副食。張英注重實惠,反對浮華,認為通常所吃的豬、雞、魚、蝦,都有至味,不必遍求山珍海味。"茗",飲茶是進餐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吃飯時葷腥並進,惟賴一杯清茶滌齒漱口,利胃通暢。"時",指進餐時間。針對名利場中之人吃了又吃的風氣提出饑則食,飽則不食。還主張"思食而食",包含有追求放浪生活之意,把他對生活的態度也滲入飲食生活中。"器",指餐具。張氏認為食器以精潔瓷器為主,這種主張簡便易行,既不奢侈,又考慮到器物與肴饌的統一,能突出食物之美。"地",指進餐地點與環境。"冬則温密之室,焚名香,燃獸炭;春則柳堂花榭;夏則或臨水、或依竹、或蔭喬木之陰、或坐片石之上;秋則晴窗亮閣。皆所以順四時之序,又必遠塵埃,避風日。帘幕當施,則圍坐斗室;軒窗當啟則遠見林壑。"侶",指一同進餐的伙伴。"獨酌太寂,群餐太囂。雖然非其人則移床遠客,不如寂也。或良友同餐,或妻子共食,但取三四人,母多而囂。"張英之後,又出現美食家袁枚。他在《隨園食單》中列出"戒單"十四條:"戒外加油",即不要在菜肴出鍋後往上淋熟豬油;"戒同鍋熟",同鍋熟易串味;"戒耳餐","耳餐"指慕貴物之名而食;"戒目餐","目餐"指肴饌以多取勝;"戒穿鑿","穿鑿"指奇巧、不必要的加工;"戒停頓","停頓"指肴饌做好後不馬上食用;"戒暴殄","暴殄"指浪費,只食某一部位而棄其他;"戒縱酒",醉後,佳肴美食皆不知味;"戒火鍋","火鍋"喧囂可厭,而且"物多經滾,總能味";"戒強讓","強讓"指過度讓客人進食,使人不知其味;"戒走油","走油"指肉中美味落入湯中;"戒落套","套"指俗套,如官場菜之名號:十六碟、八簋、四點心及滿漢席等;"戒混濁","混濁"指湯混不清;"戒苟且","苟且"指草率馬虎。另外在"須知單"中"遲速須知"主張,"凡人請客,相約於三日之前,自有平章百味";"器具須知"強調"美食不如美器";"上菜須知"主張根據肴饌的特性分上菜的先後,等等。總之,"文人菜"的特點是思想性強,文化品位高。
|
|
一、東江名菜"東坡腿":在東江上游粤東北客家山區,"東坡腿"這道名菜幾乎家喻户晓,婦孺皆知。"東坡腿"的得名相傳與北宋時期大文學家蘇東坡有關。蘇東坡不但是個文學泰斗,據說也是一位美食家,他對飲食文化很有研究,善於用普通的食物創成鮮美可口的菜肴。這些菜肴随着他的名氣逐漸廣為流傳,人們便以"東坡"為之命名,如"東坡肉"、"東坡雞"、"東坡豆腐"等,統稱為"東坡菜"。據說"東坡豆腐"曾由清朝惠州知府伊秉綬傳入福建汀州。伊秉綬是福建汀州寧化人,為宮清廉,不尚奢靡,平素喜吃蔬菜、豆瓜,由喜豆府和麵食,他任惠州知府時對"東坡豆腐"情有獨鐘,離任返鄉後"東坡豆腐"成了他家餐桌上主菜,久而久之竟成為汀州名菜。歷代流傳於粵東北山區的"東坡腿"相傳也是由宋朝循州太守周彦質傳入循州州治(今龍川佗城),以後逐步流傳至粵東北廣大山區。蘇東坡(蘇軾)在宋绍聖元年被貶谪惠州,在惠州客居期間與當時任循州太守的周彦質結為莫逆之交。蘇東坡是一位貶宮,不受權貴重視,薪俸常被拖欠,生活艱辛,經常得到周彦質的接濟。一次周彦質因公幹赴穗路經惠州時順便給蘇東坡饋送油、米、藥材、土特產等物。蘇東坡為感謝周的盛意,親自下厨烹調,盛情款待,桌上有一道用"豬腿"製作的菜深為周彦質讚賞,即席請教蘇東坡傳授烹調方法。周太守返回任所,念念不忘這道菜,立即叫厨子如法製作。從此,用"豬腿"製作的這道菜便被稱為"東坡腿"。蘇東坡經常縱酒賦詩,東坡腿"是最好的下酒料,酒客特別歡迎,其製作方法也不太複雜,過程如下:取1.5公斤左右豬前腿肉刮淨毛污,下冷水鍋煮熟撈起,趁熱用紅糖、白酒、醬油着色。再放入油鍋內炸至皮呈棕黄色並起泡,撈起瀝乾,將豬腿肉橫斜打花刀後整塊放入大扣碗中灑上由茴香、八角、肉桂等碾成的香料粉,即上沸水鍋旺火蒸一小時左右出鍋。取一公斤左右香芋去皮,切成片塊入金昌炒至半熟起鍋置於碗底,"東坡腿"覆蓋其上,再入鍋蒸半小時出鍋上席。"東坡腿"具有以下特色:色澤鲜艷,棕紅油亮,濃香撲鼻,油滑可口,肥瘦適宜,而香芋鮮香綿糯,與腿肉一同進食肥而不腻,是上乘的和酒佳肴。後來,有人覺得"東坡腿"雖然可口,但腿大量多往往一頓飯消受不了,待到第二餐則其味就差得遠了。因而,有人取適量五花豬肉基本上按照"東坡腿"製作方法進行烹調,其所異之處是將油炸過的五花肉及去皮香芋分別切成厚片,把香芋片夾在厚肉片中間,整齊排人大扣碗,用沸水鍋旺火蒸一小時左右出鍋,倒扣另一淺盆中上席,其美味毫不遜色於"東坡腿",人們稱之為"東坡扣肉”。"東坡腿"、"東坡扣肉"、"東坡紅燒肉"、"東坡豆腐"均屬"東坡菜"系列,都是東江名菜。
二、泥鰍燜芋、寧都一絕:是贑南寧都一道充滿客家風味的好莱。贑南為山區河流縱橫,清波漣漣水田泱泱,泥鰍出沒其間,肥嫩鮮活,農人夜間常打着籠火去捕捉,一個半夜就能抓得成筐成簍;特別是開春插秧時節,勞作邊捉泥鰍,煞是一件快活的事。抓的泥鰍多了,便用缸子養着,想吃時就用勺子撈起,相當方便。至于芋子,更是多得不得了,當地老表家家户户喜歡種芋,清明時節,往田裡鋪上一兩次豬牛欄糞,再澆上一兩次尿水,芋荷葉就開始瘋長,待長到一人多高時,就等着挖芋了。農家人挖芋是想吃的時候才挖,吃一窩挖一窩,芋長期埋在田裡,等於長期保鲜。所以,清明栽芋,大多數人是一邊挖芋另一邊又挑選芋種,立馬又栽到新的芋田里去。芋通身可吃,無論芋荷、還是芋頭、芋子,都可做菜。從農歷七月開始,吃芋的人就多起來了,有的人家還把芋子當成主菜,隔三差五,常有芋子上桌。贑南寧都屬純客家縣份,這裡有着濃郁而獨特的民情風俗。老表們待人接客更是相當熱情。據說早年間,鄉下人生活困難,連買油鹽的錢都要用雞蛋去換,倘若浪時來了客人,拿不出甚麽好招待的,就從田裡挖一窩芋子回來刨好,又從缸裡是撈一勺泥鰍起來,放進小鍋。撒上辣椒,明火燜半個小時,端上桌,香噴噴的,就是一道好菜了。先刨好一窩芋子,煮得及鬆又軟,又白又嫩,澱粉很多,泥鰍是活蹦亂跳地下到鍋裡,又鲜又滑,再加上一些辣椒,放點鹽,即使不施油。那味道也不同一般,有一種天然的鮮甜味。這道菜,不但泥鰍好吃,芋子好吃,湯也好吃。酒喝多了、總想催飯下肚,這時盛一碗飯,拌攪芋湯,盡管從嘴角辣到了臉腮上,仍然撑得肚子踏踏實實的。現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這道菜不再只是老表農人袁里有了,它也堂而皇之地躋身進了酒家餐館的桌子上。翻開菜譜,"泥鰍燜芋"嚇然入目,成為寧都地方帶有客家風味的一道特色菜。這道菜不比魚肉雞鴨。它前天吃了,昨天吃了,今天還想吃,仿佛永遠也吃不厭一樣。
三、四堡漾豆腐:到全國四大木刻雕版印刷基地四堡考察,若想品嘗客家名菜,(四堡漾豆腐)可使你一飽口福,回味無窮。近幾年,四堡漾豆腐成為閩西客家旅游美食的地方特色肴菜,與海内外學者專家青睐四堡明清時期成為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歷史文化相關。相傳,四堡漾豆腐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明清時期,四堡的木刻雕版印刷業非常繁榮。由於油炸煎炒過的食物易火氣上身,而日夜勞作的印刷工人講究清心潤胃,滋陰養元。豆腐文化在四堡就有了歷史起源。它以境內獨有的(五月黄)豆為主原料,用熟石膏調煮豆漿做成白豆腐。佐料要精選新鮮豬瘦肉和無筋膜的嫩牛肉,加入少許紅菇、香菇、葱白等剁爛成鲜肉漿為餡。取團狀肉餡塞入用小指啄成窟隆的一塊塊方寸大的鲜豆腐块中。鍋中豬油煎熱後將肉餡朝上的豆腐輕放入鍋,添入新鲜雞湯、撒少許烏豆鼓,以文火微燜至熟時揭開鍋蓋,只見鍋内豆腐微黄見白,文火中似摇似動。此時撒少許胡椒粉、小葱花,待湯水全被豆腐吸收時起鍋,(趕滚)(即趁熱)品嘗。那白中淡黄,似搖似動的盤中豆腐謂之為(漾豆腐)。
到連城縣國家級風景區冠豹山欣賞丹霞地貌的奇特自然景觀,再到四堡去參觀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的古文化遺址,品嘗閩西客家傳統名菜四堡漾豆腐,品味歷史文化與客家食文化的發展和升華,必然是一種高雅的享受。
四、汀州白斬河田雞:俗話說"沒吃河田雞,不算到長汀"。長汀是汀州故地,白斬河田鸡是汀州最負盛名的名菜,被譽為"汀州第一大菜"。1986年省閩菜評比中,榮獲"地方特殊風味菜點"的稱號。據《中國菜譜》載:"河田雞起源於福建長汀縣河田鎮"。唐明皇喜好清明斗雞,立雞坊於兩宮。李白曾有"-----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紅霓,行人皆怵惕---
---"之句。民間傳說唐開元年間河田雞被選送到長安,列為斗雞之雄,每每取勝。不過,現在河田雞馳名海内外,並非由於善斗稱雄,而是因為它外表絢麗,皮色金黄,肉質嫩滑鮮甜,營養豐富。河田雞特征鮮明:公雞,三黄(嘴黄、腳黄、全身毛色金黄),三黑(两翅尖各有3至5片半黑扁毛,尾端有7至9片黑綠色毛彎翹在後),三叉紅(雞冠頂端呈三叉形、鮮紅明亮);母雞,體圓腳較短,全身毛色淡黄,頸部毛帶有碎米般黑色斑點,翅尖和尾端毛稍大而短,雞冠鮮紅。標準的河田雞被定為出口活雞的名貴商品。1964年秋,在廣州國際交易會名雞評比中,經國際客商從體型、驍勇、重量、毛色、肉質等5個方面評定,列為國際第二名雞。長汀民間烹河田雞的方法多種多樣:有香酥雞、油淋雞、白露雞、八寶全雞、鹽酒雞。其中以薑汁白斬河田雞最為著名,它以其香、脆、爽、嫩、滑和易脱骨而深受讚譽,為汀州自古以來名優特佳肴,向來被列為閩西客家菜譜之首。白斬河田雞成為長汀城鄉百姓招待客人的高級佳肴,以示對客人的尊重。汀州人年節喜慶下的宴席當中也必定有這道菜,否則不排塲。海内外客人來汀也必定要品嘗這道菜。河田雞的雞頭、雞爪、雞翅尖更是下酒好料。俗有"一個雞頭七杯酒,一對雞爪喝一壺"之說。1986年省閩菜評比中,長汀厨司張茂生製作的"白斬河田雞"榮獲地方特殊風味菜點稱號。白斬河田雞的選料,選用河田雞一隻(以當年未下蛋的雌雞媛為最佳,重約1.25公斤,公雞重約1.5公斤至1.75公斤)葱白、嫩薑各25克、香油、精鹽、雞油適量。做法是:先將生雞宰殺,放血將毛去淨,沖洗乾淨,於腹部後端從肛門處開一小口,取淨內臟,徹底洗淨血污;以精鹽少許擦遍雞全身表裡(表皮勿破),腌一小時,使其入味;將葱白、嫩薑及精鹽少許,共刴為汁(也可熬成香油、薑、葱汁)裝碟備用;將整雞置盆內加蓋,加入冷水蒸鍋密封,由常温到沸點,乾蒸約一個小時(以雞翅緊貼雞身,筷子能一戳而過,雞坡尚未破裂為佳),取出待涼,切成二指寬雞塊,整齊裝盤。原蒸盤中之雞原汁(乾蒸雞湯)10毫升,加入搗好的薑葱汁反復薄澆在裝好的雞塊上。看去金黄油亮,聞之肉香撲鼻,食之鲜香脆爽,滑嫩不腻。這種白斬河田雞既保持了河田雞本色原味,又有薑葱的香辣,別具一番風味。這跟福州酒家、飯店的火鍋河田雞、温補河田雞,用枸杞、黨參、洋參等藥料配蒸,結果只知有藥味,吃不出河田雞味有天淵地別。
五、天下第一菜---四星望月:毛澤東一生嗜辣,愛吃紅燒肉的生活習慣,人人知曉。但毛主席親自命名一道菜為"四星望月"卻鮮為人知。那是1929年4月,紅四軍從閩西回帥贑南,分兵發動群眾,紅四軍第三縱隊在司令員伍中豪、黨代表蔡協民的率領下來到興國縣的古龍崗,毛澤束帶着一個警衛排首次進入興國縣城,受到興國縣委領導陳奇涵、胡燦等人的歡迎。當時,紅軍從井崗山突圍出來,轉戰數月,風餐露宿,相當憔悴。於是,陳奇涵等人决定請毛澤東打個牙祭,吃一餐興國客家的傳統莱"蒸籠粉魚"。
這一天晚上,毛澤東在桌邊坐定,見桌上油炸花生米、竹筍炒肉和炒雞蛋等四碟小菜圍着一個大小尺餘的竹蒸籠,頗感詫異。揭開籠蓋一看,才明白原來是一道菜,他挾塊魚片一嘗,又鲜又辣又香,頗合他的嗜辣口味,不由得興致勃勃地吃起来。毛澤東吃了一陣,撇下筷子,問道"這菜叫甚麽子名字?"胡燦說:"家鄉菜,沒啥名字,就叫粉蒸魚。"陳奇涵笑着說:"在皇宮甚麽菜都有一個漂亮名字,今天這道菜,毛委員你看叫甚麽名"呢?"
毛澤東興致盎然地說:"是該有個名字才好,孔子曰'名正言順'嘛!"少傾,他用手中竹筷指着蒸笼比劃着,饒有風趣地說:這是一個大的團圓月嘛!又指着四個盤子說:這是四個星星羅!四個小盤子圍着個大蒸籠,就像星星圍着月亮,我看就叫'四星望月'好不好?"毛澤東不愧為詩人、厚黑家、政治家,貴中有賤,起個菜名,都賦於美麗浪漫的色彩、嚴肅而深刻的内涵。從此,興國縣這道客家風味菜載入了中國名菜譜,還走上了中南海的國宴席。"四星望月"因毛澤東命名後,名聲遠播,而其烹飪也極為講究。魚要新鮮,切成薄片,拌上精製薯粉待用(停半小時)。先在竹蒸籠裡墊上幾片青菜葉,再鋪上粉乾和芋片,大火蒸熟後,再將魚片鋪而,澆上一層辣椒、生薑、芝麻擂成的糊汁,蓋好,旺火蒸8分鐘,即可起鍋上桌。籠盖一揭,熱氣騰騰,濃烈香味、辣味撲鼻而來,使人口舌生津、食慾頓開。解放後,郭沫若品嘗"四星望月"時,稱讚該菜為"天下第一菜"。1970年,廬山會議期間,事隔40餘年,毛澤東還特地請興國的陳厨司專程上廬山做這道菜。近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四星望月"不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亮相,還由興國台屬帶到了台灣。香港等地。
客家人的勤儉樸實,可由食物料理反映出來:客家小炒、梅乾菜封肉、桔醬白斬雞、筍乾蹄膀、陳年菜脯雞、五香鹹豬肉、薑絲大腸、豇豆乾燉排骨、鹹冬瓜蒸魚、豆醬炒箭筍、生燜芋梗等,這些都是著名的客家風味菜,客家料理中常見的醃漬菜與醬菜,利用醃漬菜與醬菜入菜,也是客家料理的特色之一;最具代表性的客家點心:艾草粿、客家菜包、九層糕、蘿蔔糕、麻糬都是客家風味菜。
客家特色小吃
客家燒賣:寧化客家傳統小吃。把芋子煮爛,剝皮,搗成皮糊狀,攔入地瓜粉反復揉搓,切成小圓團,捍成圓形的皮,再用葱、香菇、瘦肉粒、蘿蔔等做餡,包成圓錐形,放入蒸籠約20分鐘,取出裝盤,灑上麻油、醬油,趁熱食用,有嫩、香、鮮的美味。
魚生:又名生魚片,寧化傳統名菜。限3至4斤重的活草魚一尾,去鳞、皮、內臟,再剔去排刺,然後横切成薄片,灑上麻油,再蘸醬油、芥辣即可食用,魚生鲜脆爽。為下酒名菜。
韮菜包:寧化縣客家傳統小吃。用優質大米磨醬,入熱鍋不斷攪動,熬成糊狀,出鍋待用。將頭茬韮菜、臘肉、香菇、冬筍、蝦仁等原料切成餡,把米團揉捏成皮包餡,入籠蒸熟,後裝盤趁熱即食。特點:清香撲鼻,味鲜皮滑,一食難忘。
大卷:寧化客家傳統宴席上的主菜。做法是把豆腐捣碎,拌入切成粒狀的蘿蔔、瘦肉、筍等原料,調入適量的地瓜粉,放籠內蒸熟後切塊裝盤,再淋上醬油、麻油,灑上少許葱花,其味鲜美。
田鼠乾:寧化縣特產,舊"汀州八大乾"之一。它係用捕獲的山、田鼠,剝去皮毛,置糠入鐵鍋,將鼠架其上加蓋,用炆薰成乾。寧化田鼠乾有滋補功能,能治小孩夜尿;以豬肉、冬筍、大蒜炸炒田鼠乾,香酥適口,為下酒名菜。
辣椒乾:又名牛角椒,化名產。它以色澤鮮紅、透明、皮薄、味香、油質多、辣味適中六大特色而馳名中外,暢銷港澳、新西蘭、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客家擂茶:寧化客家特有飲料。做法:將自製茶葉(淮山茶葉或大茶葉)、青草藥、茶油、放入擂鉢,擂爛,再倒入煮熟的綠豆(或赤豆)、豬小腸、花生、炒米、粉皮、粉乾混合而成後,即可食用。擂茶味道鮮美,既可解渴,又可充饑,且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之功效。
東江鹽焗雞:色澤金黄,皮脆肉嫩,骨酥味香,並具補益功效,是客家菜系中的傳統名菜。據傳是一位賢慧的客家婦女為了讓久病的丈夫開胃口而特意精心製作,丈夫吃後很快康復,這種烹调法也流傳下來了
客家地瓜包:醇香、柔软、嫩滑的地瓜包,是客家地區道地的充饑美食,特顯客家人的熱情好客,充滿濃郁的鄉土韵味。地瓜包如同北方的餃子,不同的是用地瓜粉作皮,用手工製作,土里土氣,或包成棱形、三角形,或船形,大多是包成三角包。早先是山裡挖掘的蕨類粉製作,而蕨類植物只有火燒山之後才能生長,雖然質量高,卻數量少,遠遠無法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於是,以地瓜粉取而代之,故稱地瓜皮。地瓜包很講究的是餡料。大多餡料是香菇、瘦肉、冬筍、大葱之類搗碎,加上調味品,放置鍋裡炒熟。芋頭煮熟之後,去皮,拌進地瓜粉反復揉搓,直至如麵粉一樣可以捏成薄薄的皮,而後包上餡料,或蒸或煮,皆美味鲜嫩。那是山中的珍饈,能端上餐桌招待客人的一道很體面的美食!春節,客家各户都忙於包地瓜包,亦如北方人的包餃子。在北方,沒有餃子就不算過年。客家地區也是如此,沒有地瓜包就沒有過年的韵味,因此,再窮的人家,既使沒錢賣肉,也要包幾盤素菜的地瓜包。新年來客,地瓜包是必不可少的美食。餐桌有地瓜包,客人就感到舒心美氣,多了一分祥和喜慶,那怕客人打着飽嗝,也不能少這道美食!
改革開放後,人們欣賞山野之物,地瓜包堂而皇之的搬上餐桌,成了一道美食,不知迷醉幾多食客,那美味久久留在他們心頭!
|
|
一、上杭沙田柚:產於該縣的下都鄉。1999年11月在全國第六届柚類科研與生產協作會議上,榮獲"優質柚類"稱號,是柚農們結合當地獨特的自然氣候、土壤條件,科學精心培植成的一種新、特、優、名果。上杭沙田柚,果形呈葫蘆狀,且碩大美觀,果皮色澤金黄,被赋予"團圓美满、招財進寶、豐衣足食、吉祥如意"等象徵意義。果瓣大小均匀水分足,肉質脆嫩清甜口感好,除鲜食外,經過加工可拼盤造形,成為宴席上精美可口的晾果菜肴。作為天然的營養保健綠色食品,含有人體必需的十餘種營養成份,兼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氣、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潤肺降壓等功效;果香濃溢迷人,久置室内,既有觀賞價值又有清新空氣、排除異味的作用。作為"天然罐頭",從金秋十月採摘上市到第二年初夏,保鲜保质期長達八九個月,成為探親訪友、招待親朋的首選果品。此外,柚子樹可以矮化培植成典雅的盆景,果皮、樹葉、花、種子可以入藥。果皮可精製成蜜餞、茶等風味食品和鞋墊、床墊等保健用品,果皮、果核可加工成工藝品。
二、宮田蕨菜:時晴時雨的(紅楊梅)季節,也正是閩西漳平市宮田鄉農民採摘蕨菜的大好時節。宮田原稱(百家畲),據說古代為畲族人居住。明清時代屬永福里硿頭、留柄、李庄等社管轄。據傳這裡早先是吴姓人住着,三百多年前永福陳姓人移來開辟定居。因當地蘆葦(土名宮芒)叢生,田多地肥,俗稱(管(方言讀宮)田),後經一個文士寫成宮田。這群山起伏,峰巒重叠,山峭坡陡,地勢高峻。有命名的山峰五十餘座,其中千米以上的有二十一座。最高海拔1666.2米。深山裡竹木葱蘢,蕨草連片。那碧綠的色澤,沁沁的香氣,實在令人回味無窮。被國内外營養學家譽為(森林蔬菜)的蕨菜,營養豐富,每百克鮮品中含蛋白质1.6克,脂肪0.4克、糖10克,還富含鈣、磷、維生素及大量纖維素等物。蕨菜生長在大森林裡,無任何污染,非常天然。這些蕨菜在歐美和日本市場很受歡迎。從山裡採回來的蕨菜,要進行分檢,去雜草、泥土和黄老枯葉,用水清洗乾淨。然後,將蕨菜置於沸水中快速浸燙消毒後,把燙浸過的蕨菜,薄攤在透風的竹帘上晾乾。如今,從大山裡走向世界的宮田蕨菜,不但能给海内外客商帶来美的享受,也使宮田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三、四堡蜜桃:閩西連城縣有個一萬六千餘人口的四堡鄉。不僅是福建省的(歷史文化名鄉),也是閩西最大的(水蜜桃之鄉)。明清時期鼎盛的雕版印刷基地而得名(書鄉);如今的萬畝山地水蜜桃鲜果銷向廣東等三省五十多個縣市也得名(桃鄉)。(陽春桃花紅似火,盛暑蜜果分外香)。(十里山溝飄桃香,車水馬龍銷桃忙)是現今四堡發展山區經濟的寫照。近幾年,(書鄉)與(桃鄉)使沉默了數百年的四堡讓世人重新撩開她的面紗,國内外許多文人學者慕雕版印刷線裝書之名進入四堡考察歷史文化的同時,被姹紫嫣紅、蜂飛蝶舞的萬畝桃花園所吸引,讓攸香撲鼻、艷麗清甜的蜜桃所陶醉。(初香美)、(上海早)、(白雲一號)等二十多個優良早熟品種鮮桃,從農歷端午節前後開採上市,成為廣東潮汕、深圳及省內客家人的送禮佳品,年產二千多噸的鲜桃已通過(四堡水蜜桃研究會)的二百八十多位農民會員營銷推介隊伍銷向市場,創造了連續十八年不積壓的佳續。這裡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十年前增加了近十倍。二十年前,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四堡,(要致富上山種桃樹)的創新觀念使四堡人先走一步,建起一萬多畝的山地桃園,使四堡邁入科技種桃致富之路。
四、冬酒:客家人熱情好客,鄉間農一年四季都有家釀米酒,客來,必一醉方休。由其在冬季,為祝歲收豐稔,大多人家都要加工好幾缸黄酒。釀酒的每道工序和使用的器具都得講究。酒缸、酒壇必須用布渣葉反復擦洗,稍不注意,釀出來的酒就會變味。釀酒時,先將存放的糯谷(一般選擇上年收獲的)翻曬後再碾成糯米。蒸酒前,糯米要反復淘洗,然後放在清水裡浸泡數小時,撈起滴乾,再盛進飯甑,用猛火乾蒸。酒飯蒸熟了,用冷水淋幾遍,冷卻後倒在酒缸裡,按比例撒入酒曲,拌均匀,並蓋得嚴嚴實實。若遇嚴冬,還得給酒缸加蓋棉絮,或將酒缸放在谷倉裡。過了二、三天,酒來(娘)了,攪拌一遍,然後舀進酒壇裡。再按比例沖水,然後密封壇口、陳放,這叫做冬至浸酒。釀出來的酒,謂之(冬酒)。
五、連城白鴨:為蛋用型禽類良種,餇養歷史悠久,迄今已有700多年。明、清時期,曾作為貢品上送朝廷。該鴨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止血痢和滋補之功效,特別是對麻疹患者、熱症的治療有明顯療效。中國家禽業協會認定,連城白鴨是鴨類中的國粹,是迄今為止已被發現的中國唯一具有藥用滋補和保健作用的鴨種,優秀的稀有種質資源,深受羣眾歡迎。相傳連城白鴨由騖與本地鴨雜交,長期選育而成,全身羽毛雪白,嘴、趾、蹼均為青綠色或黑色,眼球黑色,體型小,頸、嘴長。身軀狹長結實,前胸淺,腹部略下垂,形如楔狀。它行動輕快,善於爬坡和潛水,覓食和抗病能力強,適宜在山區梯田、壟田上放牧。繁殖容易、屠宰率高,每隻雛鴨只要經過60多天飼養即可宰殺,每百斤活鴨可得淨鴨70多斤。產蛋量高,每天除正常放牧外,只要補給少量稻谷即可正常生蛋,產蛋率每年24O--300個左右,蛋重55--6O克,而且蛋殼堅硬,有利運輸,很受遠近客商購買銷售,目前連城縣正在逐步建立白鴨商品基地,以滿足廣大消費者需要。連城白鴨由於品種優良,已被列入《福建省地方畜禽品種志》中,近年來,由於引入品種繁多,致使混雜嚴重,品種有所退化。當地政府目前正在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良種的提純復壯工作,並已取得了顯著成效
朱元璋與珍珠翡翠白玉湯:在中國的歷史上,僅有四位平民出身的帝王一位是曾蔭權當奴特首、一位是無產毛澤東主席,一位是漢劉邦高祖,另一位則是明朱元璋太祖。此四人的身世雖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家鄉父老對他們的評價卻大不相同。據史書記載,漢高祖稱帝後,有一次途經家鄉沛縣,因感謝當初父老子弟相助之恩,免除了家鄉的所有賦稅、瑤役,臨走"沛中空縣"為之送行;而曾蔭權當奴特首後,則加重稅項於鄉親父老以隱定他個人的權力,說甚麽"流鄉講血和飲鄉講水"之言,只是一個小人得志的風涼話;至於毛主席個人理想極高,用文化大革命來翻天覆地以穩固自己將失去的權力,卻被那些自己封建出來的鄉親扣了帽子,把文化大革命說成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一件十年的事件;但是,在明太祖老家安徽鳳陽,卻至今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由此看來,一個人通過努力,有朝一日發跡了,千萬不能忘記曾養育他的故鄉,否則就會為大眾所不耻。據《明史·太祖本紀》載,明太祖(1321—1398),姓朱,名元津,又名興宗,幼名重八,字國瑞,境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人,1368年一1398年在位。他出身於一個貧農家庭,因父母雙亡,被迫入黄覺寺為增。公元1352年,他参加反抗元朝統治的郭子興部紅巾軍,後随郭子興歸附劉福通擁立韓林兒建立的農民起義政權,任左副元帥,1356年他率部攻下集慶(今江蘇南京),被擁立為吳國公,廢除了一些元代苛政,命諸將屯田。此後,他接受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壯大了自己的軍力,擊退了陳友諒領導的另一支農民起義軍的進攻,至1364年將陳殘部消滅,自立吳王。1366年他將韓林兒殺害,次年又將張士誠割據勢力消滅,旋即出軍北上。1368年他建都應天(今江蘇南京),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統治,以後逐步統一全國。建國後,他普查户口,丈量土地,均平財役,興修水利,推行屯田,並減輕對工匠的奴役,同時抑制豪強貪吏,制訂《大明律》,加強皇權,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相傅,朱元璋少時家贫,從沒吃飽過肚子,17歲那年他又因父母雙死於瘟疫,無家可歸,被迫到家鄉黄覺寺當了一名小和尚,以圖有口飯吃。但是,不久家鄉就鬧了災荒,寺中香火冷落,他只好外出化缘。在這其间他歷盡人間滄桑,常常一整天討不到一口飯吃。有一次,他一連三日沒討到東西,又餓又氣,在街上昏倒了,後為一位路過的老婆婆救起帶回家,將家裡僅有的一塊豆腐和一小撮菠菜,紅根綠葉放在一起,澆上一碗剩粥一煮,餵給朱元津吃了。朱元璋食後,精神大振,問老婆婆剛才吃的是甚麽,那老婆婆苦中求樂,開玩笑說那叫"珍珠翡翠白玉湯"。後來,朱元璋投奔了紅巾軍,當上了皇帝,嘗盡了天下美味佳肴。突然有一天他生了病,甚麽也吃不下,於是便想起了當年在家鄉乞討時吃的"珍珠翡翠白玉湯",當即下令御厨做给他吃。那御厨無奈,只得用珍珠、翡翠和白玉入在一起,煮成湯獻上,朱元璋嘗後,覺得根本不對味,一氣之下便把御厨殺了,又讓人找來一位他家鄉的厨帥去做。這位厨帥很聰明,他暗想:皇上既然對真的"珍珠翡翠白玉湯"不感興趣,不妨來個仿製品碰碰運氣。因此,他便以魚龍代珍珠,以紅柿子椒切條代翡(翡為紅玉),以菠菜代翠(翠為綠玉),以豆腐加餡代白玉,並澆以魚骨湯。將此菜獻上之後,朱元璋一吃感覺味道好極了,與當年老婆婆給他吃的一樣,於是下令重賞那位厨帥。那厨帥得賞錢後,便告病回家了,並且把這道朱皇帝喜歡的菜傳給了鳳陽父老。
|
|
|
|
|
|
|
|
|
|
|
新泉風味小吃
一、新泉溪魚:人類把魚當作食品,那是歷史,是非常久遠的事。這裡講"新泉溪魚",主要是講新泉一带的群眾十分講究溪魚的烹调技術。據調查,新泉群眾加工溪魚的方法主要有蒸、煎、煮、炒、燜、涮、燉等,不同的魚種有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是看顧客的口味需求。比如:鰻魚、鮎魚、鯰魚等無鱗魚類一般用於清蒸。清蒸時,若以食肉為主,則加以香菇、薑汁、花生油等佐料;若以滋補身子為主,則加適量的水、米酒、生薑一起蒸。鯉魚、石斑魚和其他小魚,一般是先煎後煮或先煎後燜或先煎後蒸。鱒魚,加工方法更多,一般是先除去魚鱗,取其身上的肉炒魚片,取其頭、尾、鰓、骨、腸煮酸辣湯;或者全魚先煎後焖;或者全魚先煎後燉湯。鯽魚,除了用乾煎、燜之外,更多的則是用來涮酒。涮酒時配以適量的生薑、香藤根之類的配料。新泉溪魚無論採用那種加工方法,都十分講究火候,火候以魚剛煎、煮、蒸、燜熟為準;其次是講究搭配的佐料,佐料中少不了生薑或薑汁;第三是講究烹调技巧,比如煎鱼,無論大小都要保持全魚,講究清香;燜魚要保持魚肉潔白,講究鲜嫩;熬湯要講究湯色乳白,口感清爽。
二、新泉涮酒:涮酒就是將肉片、魚片之類放在掺有米酒的開水鍋裡略煮一下就吃的加工工藝。新泉涮酒主要取牛身上或猪身上最精華的内臟和嫩肉為料。涮牛肉酒,是取牛舌峰、百葉肚、牛心冠、牛肚尖、牛里脊肉、牛蜂肚、牛心管、牛腰子(腎)、草肚壁等九種肉,新泉人號稱涮"九門頭",意喻一台漢戲中最主要的旦、花、丑等九種角色。涮豬肉酒,一般是取豬肝、豬心、豬腰(腎)、豬粉腸(俗稱竹子腸)、豬舌頭、龍骨邊的嫩肉等。涮酒方法,先把肉切好,不同的肉按不同的要求,分別切成花狀、片狀、條狀、塊狀,爾後把掺有米酒的水盛在鍋裡或酒壺裡燒開,同時把辣薯(一種去濕理氣的草藥)、生薑、香藤根或鴨掌草等單獨煎出湯水,或直接加入酒水中一起煮沸,再將切好的肉放進去略煮片刻,即可吃。吃時,用涮肉的酒配;取出的肉另加薑汁、食鹽相拌。其風味不僅鲜嫩脆爽,而且會使人感到舒筋提神。
三、新泉燜狗肉:燜狗肉是取家養的狗,宰殺乾淨後切成大小均匀的肉塊(狗腸一般先打結再切斷),然後放入鍋中,加上適量的水燜煮。新泉燜狗肉的技巧主要有三:一是講究配料,一般是配有陳皮、山奈、生薑,若是農歷五至九月,則會加些適量的石膏或魚腥草之類。二是講究加水和用火,鍋中的水量看狗的大小而定;燒火時先用猛火,燒到鍋裡的水沸腾後再逐漸降低火力;技巧是掌握狗肉刚好焖熟並開始轉爛,鍋的水又剛好燒乾。三是講究調味,主要是適時加鹽,適時下配料,適時添洒少量米酒。新泉人燜的狗肉香氣横溢,令人馋口,吃後會感到香氣沁肺衝腸,週身出現一股暖流。
四、下洋牛肉丸:著名僑鄉永定下洋镇流傅這樣的順口溜(看初溪土樓,觀虎豹别墅,洗僑鄉温泉,嘗下洋肉丸。)下洋的美食真多,如老鼠飯、馬頭圈、燜狗肉等,而最負盛名的當數下洋牛肉丸。闐名遐邇的下洋牛肉丸以(柔韌、鬆爽、味香)的獨特風味跻身于客家美食之林,可謂閩西一絕!下洋牛肉丸,相傳由廣東興寧人傳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如今,牛肉丸攤店已發展到三十多家,產品銷往福州、厦門、深圳及臨近縣鄉。下洋牛肉丸各家的製作大同小異,風味卻大相徑庭。製作過程如,選取新鲜牛臂肉,去筋膜肥油,均匀切成一厘米厚的層肉,用乾布吸乾水分;然後刴碎並反後拍打,使肉色轉為鮮紅柔韌,加入適量鹽、薯粉,反復揉搓,捏成一粒粒拇指大的肉丸;然後放入冷水盆中漂洗半小時,撈起,放入盛有骨湯的沙鍋中,用木炭火文煮;待肉丸蓬鬆脤大,加入少量胡椒、葱花等調味品即可食用。
五、客家捶圓:捶圆又叫(波圓),通稱肉圓。捶圆是總稱,具體有多種,並不斷有新的品種面市。主要有豬肉圆、牛肉圆、牛筋圓、魚圓、蝦圓、雞圓等。
肉圆的共同特点是,味道純正,保持原肉味,既有韧性又很爽脆,既有嚼頭又不打渣。客家魚圆不似沿海地區的魚圓結實爽脆,而是软嫩爽滑,别有風味。同樣是肉圓,製法一樣,質量卻大不相同。因而各地都有各自的名牌攤店。梅縣以丙村肉圓最為著名,人們形容丙村肉圆特别爽脆,(跌落桌上會跳三跳)。牛肉圓以永定最為出名,永定下洋的牛筋圓以味道鲜美受到人們的讚譽。肉圓既是一道常菜,飲宴也不可缺,主要是取(圓)字寓意(團圓)、(圓滿)。(圓)諧音(緣),由其適合喜宴,如以魚、肉兩圓混合上席,更有成雙,有餘的吉兆。
六、汀州燈盏糕:臘月二十開始,長汀的大街小巷,彌漫着客家人過年的濃郁氣氛。油炸的食品主要有燈盏糕、年糕、芋頭、豆腐、花生、黄豆等。炸好的食品分門別類,用壇壇罐罐装起來,正月裡忙於游山玩水和拜年娱樂,沒空燒火也不打緊,這些炸好的食品是最好的美味乾糧。在諸多油炸食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燈盏糕。燈盞糕因形似古代扁圆形的豆油燈盞而得名,製作時先將大米、黄豆浸泡二個小時,然後磨成米漿,調入細鹽、葱花、搅拌调匀。用湯匙舀一匙米漿到特製的圓勺内,沉入已沸的油鍋中。漫溢成圓狀的米漿在沸油中迅速發酵,充氣成圓球形漸離圓勺浮出油面,十秒鐘即熟,至底面金黄時即香酥可口。因其迅速膨脹變形而熟的過程如同變魔術一般,人稱之為(魔術糕)。近年有汀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支起油鍋當塲表演油炸魔糕,引來無數食客觀看,被認為是烹調一絕,人人爭嚼為快。
七、黄飯:是武平農家用米和糯米混合加工而成的一種風味小吃。凡吃過黄飯的人無不為黄粄的香、嫩、爽而讚嘆不已。每逢過節,武平農家大多喜歡做黄飯,作為贈给客人的(珍贵)禮物。黃飯的製作方法頗有講究。首先要選上好的乾柴草(如,乾茶樹枝、乾稻草等),把這些乾柴草燒成灰,並在灰中加入一些杨梅叶子(調色用)和少許生石灰(防止所做的黄飯吃後過冷),然後,把草木灰用乾淨的布包好放在桶中用水淋,製成浸米用的草木灰水。同時,將佔三分之一的糯米和約佔三分之二的籼米淘淨後,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數小時,然後把它加工成米浆。再将米浆倒在锅中用文火煮,注意在煮米漿中要不斷搅拌,使水分蒸發而不致燒糊,從而制成柔軟又富有韌性钣團,將飯團取出放在銅盆中,再把飯團蒸熟,然後將蒸好的飯團放在臼中舂上十幾二十分鐘。這樣,黄燦燦、香嫩嫩的黄飯便製成了。黃飯的吃法有多種多樣,即可切成小塊,灑上一些白糖吃,也可用葱、薑、香菇、鹽等配料製成香氣撲鼻的葱薑水,把黄钣沾着這葱薑水吃。另外,還可將黃飯炒着吃,或者煮着吃等等。
八、苎葉飯:苎麻是多年生的木本植物,一年四季常绿常青。苎葉飯以其濃郁鄉土氣息,備受鄉親和游子的喜愛。苎葉飯一年四季均可製作,由以春夏兩季為佳。製作方法是摘取新鲜雏嫩苎葉,和適量粳米、糯米和井水於石臼搗爛、粘合,形成青翠欲滴的飯團,然後把飯團捏成小塊,放在蒸籠中蒸熟。也可以油炸,油炸後,金黄酥脆,清香甘潤,別有风味。常吃苎葉钣,能耐飢渴、長力氣,除皮膚疾患,強身健骨,是老少咸宜的天然食品。
九、米漿餜:米漿餜是漳平市的傳统風味小吃,由於它可逐層剝離,形似糕點,故又稱(千層糕)。米漿餜的製作講究一定的技巧,主要有原料、配料、時間、火候四個要素,先將精選的優質大米浸透(二小時左右),磨成米漿,在米漿中加入適量的食鹽、油、油葱和少許食用碱拌匀。待火勢燒旺後,將米漿均匀倒入墊有白布的蒸籠蒸熟。蒸熟一層後,再添上一層等量的米漿,可蒸至二十幾層。蒸好一盤的米漿餜约需三小時。爐火的火候也要把握恰當。這樣蒸好的米漿層次分明,可逐層剝離。食時切成小方塊,蘸以蒜蓉醋、辣醬、鹵汁等,另有情趣且不覺腻。米漿餜風味獨特,如今已成為漳平賓館、酒店設宴待客不可或缺的一道特色菜。旅外親人回鄉時總要嘗上一口米漿餜,以了卻心中的思鄉情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