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蘇,得名於清朝江寜府和蘇州府二府之首字,簡稱"蘇、"。是我國開發早的地區之一。江蘇、在春秋時期,分屬吳、宋等國,戰國時為楚、越、齊國的一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國以後,分屬九江、會稽等郡。西漢時分屬徐州郡和揚州郡。三國時,蘇南屬吳,蘇北歸魏。唐朝由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道分管。宋代屬江南東路的一部分。元朝時,蘇北屬河南省,蘇南屬江浙省。明朝,建應天府,直隸南京。清朝初年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江蘇省轄淮安府、掦州府、徐州府、江寜府、蘇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其範圍大致與現在相同。省的體制一直延續到民國以後。抗日戰爭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在蘇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發動和领導人民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横渡長江,南京解放。6月2日,江蘇全境解放,分設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公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1953年1月,兩署一市合併,成立江蘇省人民政府。1955
年2 月舉行的江蘇省第一届代表人民大會第二次會議選出由47名委員組成的江蘇省人民委员會,接替了原有的省人民政府。1966年1月,江蘇省人民委员會中斷。1980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恢復辦公。
江蘇地域和古老的黄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摇籃之一。從遠古時代起,在江蘇這土地上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四五十萬年以前,江蘇境内就生活着丹徒"高資猿人";在距今四萬至一萬年前,"泗洪下草灣人"、"丹徒人"、"溧水人"、"宜興人"等遠古居民,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廣大區域,分佈着許多原始的氏族部落。從淮安青蓮崗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炭化小米,吳縣草鞋山文化跨越中發現的炭化籼稻、粳稻、大米、野生葛纖維織成的羅紋葛布綫片以及"杆欄式"房屋建築遺存,昆山千墩、吳縣張陵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批史前玉器琮璧文化來看,江蘇境内古人類創造的文化位居當時其他地區的前列。
江蘇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春秋時期,吳、青銅器的冶煉和鍛造,已聞名遐邇。吳王夫差特辟冶城於今南京朝天宮鑄造寶劍。∞西漢時,蘇北已開始牛耕。三國以後,南京曾為六朝古都,吳、東晉、宋、章、梁、陳皆建都於此,成為南方的經濟文化重心。隋唐以後,全國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天下大計,仰於東南","賦之所出,江淮居多"。大運河的開鑿,淮北鹽場的建灘,繁華的揚州城應時而起,成為東南財赋、漕運、鹽鐵轉運的中心。唐、宋時期?蘇常熟,天下足",江蘇經濟在全國舉足輕重。宋、元之間,松江府的勞動婦女黄道婆,從海南島學來的種植木棉和紡紗織布的技術,在蘇州、松江一帶廣為傳播,促進了蘇南地區手工業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明代中葉以後,蘇州、松江、南京等地,是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祥地之一,在這些地區產生了"機户出資,機工出力"的新型階級關係。當時的蘇州是絲織業、棉織業、染坊、踹坊的中心。鴉片戰爭後,外贸中心自廣州移至上海,刺激了長江三角洲地區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十九世紀末葉,繅絲、紡織、麵粉、採煤等近代工業,在無錫、南通、蘇州、徐州等地陸地興起。
與經濟繁榮相適應,江蘇又是文化發達的省區之一,歷史上素享"人文薈萃"之佳譽。在江蘇這塊土地上,哺育過像華佗、葛洪、陶弘景、祖冲之、沈括、黄道婆、徐光啓、五錫闡那樣的傑出的科學家、技術家、發明家;產生過像顧愷之、米芾、米友仁、倪瓚、唐寅、祝允明及以鄭板橋為代表的"掦州八怪"和以壟賢為代表的"金陵八家"那樣的著名的書畫大家;《七髮》的作者枚乘、"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昭明文選》的主编者蕭统、南宋的大詩人范成大、《水滸》的作者施耐庵、《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三言》的編輯者馮夢龍,這批大文豪的幫鄉都是江蘇;著名的地理學家顧祖禹、徐霞客,分別是無錫人和江陰人;江蘇還出現過知名的史學家劉知幾、趙翼,負有盛名的間韵訓詁家王念孫、王引之、錢大昕等;著作宏富的愛國學者顧炎武是昆山人。南京人鄧廷楨,在兩廣總統任上曾與林则徐一起,整顿海防,查禁鸦片,嚴厲打擊來犯之敵;民族關天培,任廣東水帥提督時,支持林則徐禁烟,在穿鼻海的海戰中重創英侵略軍,又在虎門戰役中與英軍浴血奮戰,直至為國捐軀。現代史上,著名数学家華羅庚,物理学家周培源,橋樑專家茅以升,散文家朱自清,詩人柳亞子,著名畫家徐悲鴻等都是江蘇歷史上的傑出人物。江蘇是富於光榮革命傳統的地區之一。在這裡曾有無數志士仁人、民族英雄、革命烈士、進步思想家譜寫了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不朽詩篇。在現代史上,出現了毛產階级革命家周恩來;中國共產黨早期领導人張太雷、瞿秋白、惲代英。南京是辛亥革命臨時政府所在地,孫中山先生曾在這裡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统。在閣民黨统治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大批革命志士在江蘇大地上進行過預期卓絕的斗爭,南京雨花台下灑遍了他們的鲜血。抗日戰爭時期,江蘇成為新四軍的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部重建於鹽城,陳毅同志任代理軍長,劉少奇擔任共黨華中局書記兼任政治委员。國共戰爭時期,共黨領導的軍隊在江蘇境内取得了著名的黄橋之戰、蘇中戰役、宿北大戰的勝利。在1948年聞名中外的淮海戰役之後,1949年4月,中國解放軍"百萬雄帥過大江",南京解放,江蘇新生。
江蘇地形地势低平,河湖眾多,平原、水面所佔比例之大,在全國居首位,成為江蘇一大地理優勢,水產資源豐富,有廣闊的海涂、浅海,東部沿海漁塲面積達15.4萬平方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呂泗、海州灣等四大漁塲盛產黄魚、帶魚、鯧魚、蝦類、蟹類及貝藻類等。江蘇省也是全國河蟹、鰻魚苗的主要產地。内陸水面2600多萬畝,養殖面積近800萬畝,有淡水魚類140餘種,已利用的有40多種。太湖豬、太湖鵝、高郵鴨、陽澄湖大閘蟹、碧螺春茶、泰興白果、白沙枇杷等名特產深受國内外廣大消费者的喜爱。
江蘇省礦產資源分佈廣泛,品種較多,已發現的有120種。能源礦產主要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非金屬礦產有硫、磷、鈉鹽、水晶、蘭晶石、藍寶石、金剛石、高嶺土、石灰石、石英砂、大理石、陶瓷黏土;金屬礦產有銅、鉛、鋅、銀、金、鍶、錳等。黏土類礦產、建材類礦產、化工原料礦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特種用途礦產和有色金屬礦產,是江蘇礦產资源的優勢。
鱔魚屬水鲜,是江蘇菜中主要原料之一,江蘇菜系中的全鱔席,共有108道全部由鱔魚做成的美味佳肴,以此宴請賓客,據說三天都吃不完,可是這108道菜中,還不包括梁溪脆鱔,該菜可謂是中國眾多鱔魚佳肴中,獨樹一幟的傳统名菜。脆鱔亦名甜鱔,相傅始創於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國時期,清末民初,脆鳝已用作筵席大菜。1920年後,開設在惠山的"二泉園"店主朱秉心對家傳脆鳝製法悉心研究,使之愈加爽酥、鲜美,頗具特色,遠近聞名,因朱秉心習惯於戴着大眼鏡做菜,因此人們又稱此菜為"大眼鏡脆鱔"。梁溪,水名,為流紅無錫市的一條重要河流,其源出於無錫惠山,北接運河,南入太湖,相傳東漢時著名文人梁鸿偕其妻孟光曾隱居於此,故而得名,歷史上梁溪為無錫之别稱。近百年來,無錫太湖游船,每經由梁溪馳入太湖,船上多設有船菜,梁溪脆鳝是船上必備的風味菜肴。無錫名厨製作此菜時,一律選用150克左右一條的鲜活鱔魚為原料,放入含鹽量為3%的清水中,加蓋煮至魚嘴張開時撈出,在清水中漂清,然後沿脊骨兩側劃下成整條鱔肉,放在八成熱的油鍋中炸約3分鐘撈出,待油温回升到八成熱時,放入鱔魚肉復炸約4分鐘後移至小火上炸脆,另用绍酒、薑末、醬油、白糖、燒沸成鹵汁作配料。近年來,粤菜中也製作脆鳝,但製作時,多用鳝段撲粉後再下油鍋炸,粉經油炸後,即產生膨化效益,掛鹵後吸鹵很快,影响酥脆,而無錫是採取清炸之法,此法工藝要求较高,充分體現了此菜獨到的火工。成品入席時,相互搭架,碼高搁空,上置黄嫩薑絲,不僅造型獨特,而且松脆感很強,該菜呈酱褐色,烏光油亮,色澤調和,松脆香酥,鹵汁甜中帶鹹,酥爽可口,即使無牙老人,亦可一嘗其鲜。該菜亦便於保存,即使在盛夏時節,置放二、三天,也新鲜如故,故不僅是一道名菜,亦是饋贈親友的佐食禮品。
江蘇美食:有無錫排骨麵、蘇州爆鱔麵、雙茹麵筋蓋交麵、無釣小籠包、酒釀丸子。雙麻酥餅、加蟹小籠包、芝麻酥排、葉裹粉團、揚州煨麵、三丁包子、五丁包子。
葱油火燒、湯包、三丁包子、蟹黄燒麥。
松鼠桂魚:相傳乾隆下江南,來到蘇州松鹤楼,見神台上有一尾活蹦亂跳的鲤魚,便指名要厨帥做给他吃。厨帥欣聞皇帝駕到,不敢有絲毫怠慢,不仅在口味上下功夫,而且將魚燒成昂首翘尾的松鼠形狀,乾隆吃後大加讚賞,"松鼠魚"便由此出名。如今,松鼠魚多以桂魚為原料,色澤醬红,外脆内嫩,甜酸適口,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
籠蒸螃蟹:陽澄湖的蟹以大而著稱,里下河的蟹以肥而聞名。揚州位於陽澄湖和里下河襟帶左右。曹雪芹在《紅樓夢》對螃蟹宴有所特寫,秋日贾府螃蟹宴故事之多、詩文之多,盛極一時。揚州紅樓宴中的螃蟹肥大飽满,脂黄俱足。秋到揚州,詩意無窮,雅興無限。 姥姥鴿蛋:是一道令人取樂的菜。在《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吃飯時,面對鴿蛋劉姥姥提着筷子既不認識又揀不起來,鬧出了許多笑话。當今在這"清代大富人家中",在這姥姥鴿蛋面前,賓客拿起筷、瞪着眼、一次、二次、哎呀!還是做了個
"劉姥姥"!
牛乳蒸羊羔:牛乳富合蛋白質、脂肪、乳糖、多種礦物質及維生素,具有補五臟勞損,明目潤毛,益心肺利皮膚等作用。羊肉,性味甘温,入脾經。含蛋白質、脂肪、糖、鈣、鐵、維生素
A、B,能補陰,治虚勞,益氣血,北壯陰道。"牛乳蒸羊羔"實乃補身精品,可大補元氣,宜用於老年人大補。成菜味道鹹鲜醇厚,色澤乳白。《紅樓夢》第49回"琉璃世界雪紅梅,脂粉香娃腥啖膻"中寫大雪天裡,贾府老祖宗史太君吃飯時,送上的第一道菜就是":牛乳蒸羊"。贾母說:"這是我們上了年紀人的菜,沒見天日的東西,可惜你們小孩子吃不得,今兒另外有新鲜鹿肉,你們等着吃吧。"蒸羊之法在《齊民要術.飲食篇》已有記載,清代《食憲鴻秘》詳記製法,均可参考。
怡紅祝壽:《紅樓夢》第63回"壽怡红羣芳開夜宴",說的是為寶玉等人過生日。"怡红祝壽"即根據這一回的描寫而創製。"怡红"指贾寶玉,他號"怡紅公子",同時以紅色的大對蝦為主料寓"紅"字,這是一道助興的菜,借以祝福客人健康長壽,萬事如意。
三套鴨:是揚州的傳统名菜,《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提到酒酿清蒸鴨,在清人筆記中記載:雪芹爱吃"南酒燒鴨"。專家認為可能與揚州的三套鴨有關。"三套鴨"以南酒調味,家鴨腹中套野鴨,野鴨腹中套仔鴿,兼以火腿、香菇、冬筍點缀,多種美味溶於一體,一菜多味。 雪底芹芽:是用斑鳩和芹菜做成的。斑鳩體型似鴿,棣於平原和山地的林間。其肉鲜嫩,爽滑味美,與芹芽同炒,顏色鲜艷,襯以"雪底",三色分明,色、香、味、形俱佳。《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字雪芹,号芹圃、芹溪居士。據考証,"雪芹",取自前人"園父初挑雪底芹"之詩句。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今雨軒飯莊創製了這道"雪底芹芽"。
清燉獅子頭:是揚州四大名菜之一,充分體現了"刀工精细、火工見長"的烹飪技藝,選用精肥得當的豬肉,進行加工,以切為主,以輔為輔,细切粗斬成石榴狀,生肉圓入鍋,旺火煮沸,文火燉燜,直至酥爛。狮子頭的配料因季節而異,初春有河蚌獅子頭,清明有春筍獅子頭,盛夏有麵筋狮子頭,金秋有蟹黄獅子頭。是菜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深受賓客歡迎。
老蚌懷珠:用元魚做主料配以鸽蛋、雞球、冬瓜球作成。其滋味肥厚,營養豐富,是老年人秋、冬季珍贵的補品。元魚是鳖的俗稱,也可叫甲魚、團魚、水魚、腳魚等。用元魚做菜的方法很多,多為宴席中的名贵菜,用元魚做菜,首在鮮活,次為刮洗,凡元魚已死或不淨者均不可食。元魚性寒味鹹,可以養陰清熱。平肝熄風,軟堅散結。據《廢藝齋集稿》記載,傳說曹雪芹在世時,曾為招待窮朋友作了一道"老蚌懷珠"原記載中主料為魚,製作時剖開魚腹,分為兩半,猶如蚌殼兩面。研製中改用元魚,主要因為元魚的營養價值高,是餐桌上的珍品。同時,"也考慮到元魚上下殼近似蚌殼的樣子。鴿蛋色白,圓如珠,故稱"老蚌懷珠"。
糟鵝掌鴨信:是揚州傳统名菜,曹雪芹的祖父用"百嗜不如雙炻羹"讚美鵝掌為席上佳味。糟鵝掌鴨信在《紅樓夢》中是贾府中的下酒涼菜。第八回中載:寶玉到薛姨媽家中品嘗果茶,想起了前日在東府里珍大嫂子那裹的鵝掌鴨信,連誇好吃,薛姨媽聽了,連忙把自己糟的取來供他品嘗,寶玉笑道:"這個須得就酒才好。"
水鄉周庄三味圓:以水面筋作皮,蝦仁、雞肉、豬肉作餡,故名"三味",味鲜美,湯清醇,既能做菜又可作點心 揚州煮乾絲:同"鎮江肴肉"一樣著名,凡是到鎮江、揚州去的人,大都要品嘗此菜。據說此菜的來歷與清乾隆皇帝有關。一次乾隆到揚州,當地宮員聘請許多名厨為乾隆製菜,其中有款菜叫"九絲湯",是用豆腐乾絲和火腿絲等加雞湯燴製而成,其味異常鲜美,由其是乾絲切得細,經過雞湯燴煮後吸進了各種鲜味,吃口特別鲜美。於是"揚州煮乾絲"就闖名全國,後來就不再稱"九絲湯"而概以"煮乾絲"代替了;用雞絲、火腿絲加乾絲製作的稱"雞火乾絲",用開洋(即蝦米)加乾絲製作的稱"開洋乾絲",用蝦仁製作的稱"蝦仁乾絲"等。許多賓客品嘗後,都讚不絕口,稱它為"東亞名肴"。色澤美觀,乾絲潔白,質地绵软,湯汁濃厚,味鲜可口。
揚州炒飯:又名揚州蛋炒飯,原流傳於民間,相傳源自隋朝越國公楊素爱吃的碎金飯,即蛋炒飯。隋煬帝巡視江都(今揚州)時,隨之也將蛋炒飯傳入揚州,後經歷代厨壇高手逐步創新,揉合進淮揚菜肴的"選料嚴謹,製作精细,加工講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终於發展成為淮揚風味有名的主食之一。歐美、日本、香港等地的揚州風味菜館,也纷纷挂牌售此美食,頗受歡迎。揚州的蛋炒飯,風味各異,品種繁多,有"清蛋炒飯"、"金裹銀蛋炒飯"、"月牙蛋炒飯"、"蝦仁蛋炒飯"、"火腿蛋炒飯"、"三鲜蛋炒飯"、"雜錦蛋炒飯"等等。揚州蛋炒飯,從其選料上看,主料是用上等白籼米或用新的白粳米代替;煮之前需用水淘洗乾淨,畧浸後下鍋煮至熟透,無硬心,粒粒鬆散,鬆硬有度為宜。炒飯時要防止焦糊。烹調時,將輔料炒成帶鹵汁的澆頭,鹵汁中加些醬油稱之為(牙色炒),不加醬油稱之為(白炒),盛裝上席又用名瓷,有道是"美食又美器"。
太湖銀魚:冰盡溪浪绿,銀魚上急湍;鲜浮白玉盤,未須探内穴。"這是明朝詩人王叔承對銀魚的一首讚詠詩。銀魚與鱭魚、白蝦並稱"太湖三寶",它歷來是席上珍饈。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太湖就盛產銀魚。清康熙年間,銀魚與白蝦、梅鱭並列為貢品。近百年來,無錫和蘇州地區烹製的"銀魚炒蛋"、"銀魚九子"、"太湖銀魚"等菜肴,一直受到中外顧客的歡迎。
清蒸刀魚學名(此字下魚字)魚。據陶朱公《養魚經》中說:"(此字下魚字)魚身狹長,薄而首大,長者盈尺,其形如刀,俗呼刀鱭。"它盛產於長江中下游、福建、浙江也有,但以揚州"瓜洲深港出(此字下魚字)魚最美,體型狹長,色澤银白,頗似一把尖刀。宋代詩人蘇東坡曾有"恣看收網出銀刀"的讚美詩句。清代李漁稱其為"春饌妙物",他說:"食鲫魚及鱘鰉魚有厭時,鱭則愈嚼愈甘,至果腹而不能釋乎。"揚州以刀魚製作菜肴,早在清代就很著名。當時主要菜肴有"清蒸刀魚"、"白汁雙皮刀魚"及"刀魚魚圓湯"等。近百年來,此類名菜多數仍保持其原有特色,陽春三月刀魚上市之際,像"清蒸刀魚"之類的菜肴,在揚州、蘇州、無錫、上海均可見到。色澤潔白,魚肉細嫩,湯汁微紅,滋味鲜美。
秦淮風味小吃:秦淮風味小吃又稱金陵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享譽全國。自六朝時期流傳至今。名點小吃有葷有素,甜鹹俱有,形狀各異,百吃不厭,由以秦淮八絕著名。灌湯香酥梨:特點是形如梨子,口味香糯甜脆,梨内灌湯爽口,是一道中西結合的家常創新糕點。銀魚餛飩:江蘇省名菜。選用肉質細膩肥壯的魚肉敲製成皮子,配以太湖中的特產---銀魚、白蝦為餡;其形態逼真,做工講究,皮薄潔白透明,口感滑嫩味美,老少皆宜,深受食客讚譽。南瓜餅:南瓜餅以它金光燦燦的色彩,香甜軟糯的風味,吸引着游客。常州菜根香酒樓製作的南瓜餅色澤金黄,香甜軟糯,食之齒頰留芳,回味無窮。金錢餅:"金錢餅"是常州的地方土特產,絲油炸而成,色呈金黄、形似金錢、表皮香脆、内質鬆軟、餡心鮮嫩,客人按自己的嗜好蘸以蕃茄醬等調料食用,味道更為入勝。龍袍蟹黄湯包:龍袍蟹黄湯包已有130多年歷史,相傳曾是皇官貢品。每年9月,"蟹黄湯包"應市時節,吸引着全國各地的食客前來品嘗。高郵鹹鴨蛋:江蘇高郵一带所飼養的鴨子個頭大、毛皮緊、潛水深、覓食力強,一般都在水網地區放養,多食魚蝦,所生的蛋蛋質細,黄油多,平均每只重105克左右,比普通鴨蛋約重30克。每年清明節前,當地人將鴨蛋拿來腌製,一個月後即可取食。煮熟後的鹹鴨蛋,顏色紅而油多。據記載,早在乾隆年間高郵鹹鴨蛋已成為席上珍品了。太倉肉鬆:江蘇太倉肉鬆已有一百多年的製作歷史。1915年還在巴拿馬國際博覧會上得過獎。它選用新鮮豬後腿精肉,配以醬油、冰糖、鮮薑、大茴、黄酒等佐料加工而成,纖維細長,滋味鮮美,特別適合產婦、幼兒及病人食用。只要封口好,能存放四個月左右。宜興百合:江蘇宜興緊靠太湖,氣候温和,土地肥沃,所產百合不但產量較高,質量在全國也屬上乘,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栽培歷史。百合含有澱粉、蛋白質、鈣、磷等營養成分,具有潤肺止咳、清脾除濕、補中益氣、清心安神的功效。煮熟後的百合畧帶苦味,但細細品來,則苦味變甜,甜而生津。為減輕苦味,鱗莖心部少用,清洗時可用水多浸泡一些時間,並多換幾次水。揚州醬菜:江蘇揚州醬菜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製作過程中,形成鮮、甜、脆、嫩四大特點,早在大清宣統三年,就曾獲國際博覧會獎章。揚州醬菜選料嚴格,加工精細,不加防腐劑,鹵汁澄清,無沉澱物和雜質。無錫水蜜桃:無錫水蜜桃是江蘇省著名特產。素以肉嫩汁多、香濃味醇、鮮甜甘美而著稱。所以又被稱作"玉露蜜桃"。無鍚水蜜桃早先脫胎於浙江奉化水蜜桃,由於無錫太湖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水蜜桃便在太湖之濱興盛起來。現在大體上可分為白鳳桃和白花桃兩面三刀大類。還有一種叫"筆管紅",成熟後皮上有大小不等的紅圈,頂端鮮紅如血,汁多而甜,但產量少,顯得更加名貴。淮陽雞粥蒲菜: 蒲菜,也稱"深蒲"、"蒲白",俗稱草芽,為香蒲的嫩莖。以古城淮安西南隅"天妃官"所產之蒲菜為最肥美。它出自污泥,卻潔白如玉,肥嫩清香,有"天下第一筍"之美稱。蒲菜盛產於春夏兩季,而最大莫過於春末夏初。 蒲菜入饌在我國至少有兩千多年歷史,《周禮》上有"蒲菹"的記載。明代《西游記》中詩日:"油炒鳥英花,菱科甚所夸,蒲根菜並茭兒菜,四般清水實清華。"據傳南宋初年,抗金女英雌梁紅玉與丈夫韓世忠鎮守淮安時,因軍糧接濟不上,用它代食充飢,故名"抗金菜"。後經歷代厨帥的不斷實踐總結,使時令蒲菜菜肴為兩淮筵席的上品,其中由為雞粥蒲菜為佼佼者,其製作工藝較複誰。南京板鴨:是南京市的一水鄉小鎮湖熟久負盛名的特產。據清代乾隆《江穹新志》記載:"購覓取肥鴨者,用微暖老汁浸潤之,火炙,色極嫩,秋冬由佳,俗稱板鴨。其汁數十年者,且有子孫收藏,以為恒業。……江寧特產也。" 南京板鴨從選料製作至成熟,有一套傳統方法和要求。其要訣是"鴨要肥,餵稻谷,炒鹽腌,清鹵复,烘得乾,焐得足,皮白、肉紅、骨頭酥"。製作板鴨的鴨要體長、身寬、胸部及兩腿肌肉飽滿,兩腋有核桃肉,去毛後體重1.75公斤以上的健康活鴨,宰殺前要用稻谷催肥。南京板鴨在生產工藝上也獨具一格。宰殺技術精湛,刀口很小,要出盡鮮血。浸燙脫毛,不要沸騰水,免傷表皮。脫掉大毛,拔盡小毛,經過水漂後,截去腳翅,在鴨腋下開一個寸餘長小口,從中掏出內臟,外表看來體型完整。腌製技術是製好板鴨的關鍵。南京板鴨用的是經過熬製的的陳年老鹵,掌握鹽度[用炒鹽],配以各種香料,下鹵十幾小時,即起鹵上鈎晾乾。南通跳麵:又叫"曹頂麵"、"切麵"或"小刀麵"。由於加工工藝講究,外觀粗細均匀,條長爽滑,柔韌有筋,因而久煮不糊。食時,韌而不硬,耐嚼有味。倘若配以各種不同的澆頭。佐以醬油、豬油、幼鹽等拌炒,味道特別可口,南通跳麵,作為麵點上品,載譽已久。"切麵"何時成為"跳麵"?相傳與抗倭英雄曹頂有關。在明朝嘉靖年間,曹頂麵於城山路旁開設麵食店,主營麵條。當時,狼山香火鼎盛,四方香客去集。去狼山必經城山路過,因此,此店生意極為興隆。曹頂起早帶晚,全憑雙手擀麵,盡管忙得精疲力盡,仍然供不應求。曹頂邊擀麵,邊思考,如可多出麵條,而又不花多大力,以滿足香客的要求。有一次他回家,看到一村民在鋤草餵牛。這事啟發了他,終於想出一個妙法:在特製的矮桌上,系上一根牢固的麻繩扣,擀麵杖在繩扣裡,這樣,舉手輕輕揉面,隨着麻繩晃動的慣力,身體隨之邊揉邊跳,擀麵速度大大加快。由於麵團經壓製,麵筋產生,使麵條極有韌性,條條不斷,吃起來別有風味。一天,一位顧客吃得特別高興,問:"此麵叫甚麼名稱?"曹頂靈機一動,含笑答道:"跳麵"。 嗣後,曹頂帶領南通人民抗倭,取得勝利,自己光榮捐軀。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南通人將"跳麵"稱為"曹頂麵"。此麵隨曹頂名載入史冊,一直傳流至今。南通油餅:南通的油餅是一種較受歡迎的大眾化點心。它是用發酵麵煎製的一種餅,而不是北方的油炸餅。此餅不是常年供應,一般是在天气暖後開始上市。油餅的製作,取料簡單,操作方便,即製即售,吃口鬆香,頗為可口。劉長興麵館,南京城裡一家至今還紅火的百年老字號之一,其麵點以獨特的口味、優良的品質而久負盛名,被譽為老金陵風味小吃典範。早在20世紀30年代,劉長興已小有名氣。劉長興最有特色產品是"薄皮小籠包"。用筷子夾着,皮不破也不黏,透明的表皮可看見包中的鹵汁晃動的模樣,吃到嘴里更是鲜而不腻,薄薄的表皮入口即化,滿口的香味够食客們享受一會兒了。"香菇蒸餃"、"螃蟹包"也是劉長興的兩絕。香菇蒸餃,個大皮緊,香菇和肉汁相互交融,甚是鲜美,吃完之後讓人忍不住要舔舔嘴唇回味一下。蟹黄湯包則是蟹香馥郁,濃而不腻,助以老醋薑末,味道可是呱呱叫哦!
|
|
|
江蘇自古以來就為富庶之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交通便利,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歷史名城颇多,歷代厨師辛勤劳作,使江蘇烹飪驰譽神州。近年來江蘇經濟建設飛躍發展,加之江蘇旅游资源豐富,烹飪教育迅速發展,為江蘇烹飪的前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江蘇烹飪必將走向更新更高的階段。
江蘇地處我國東部温带,氣候温和,地理條件優越,東臨黄海、東海,源源長江横贯中部,淮河東流,北有洪澤湖,南臨太湖,滔滔運河縱流南北,省内大小湖泊星羅棋佈,江南鱼米之鄉,時令水鲜蔬菜四季常熟,鎮江鰣魚,兩淮鳝魚,太湖銀魚,南通刀魚,連雲港的海蟹、沙光魚,陽澄湖的大蟹,桂花盛開時江蘇獨有的斑魚纷纷上市,中外馳名的南通狼山雞,高郵鴨,如皋的火腿,泰興的豬皮薄肉嫩,南京的矮脚黄清莱其梗白肉嫩味甜,蘇州一帶的鴨血糯,泰州的豆製品,以及遍佈水鄉的鹅、鴨、茭白、藕、菱、薯實等,相傳漢淮南五劉安發明豆腐,南北朝時用麵筋製作菜肴,筍、覃等素食原料。以上豐富的烹任原料為江蘇烹飪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础。江蘇烹飪歷史悠久,秦汉以前長江下游地區的飲食主要是"飯稻羹魚",《楚辭·天問》記有"彭鏗斟雉帝何飨?"之句,即名厨彭鏗所製之野雞羹,供帝堯所食,深得堯的賞識,封其建立大彭國,即今彭城徐州。隋唐兩宋以來,金陵、姑蘇,揚州等地繁榮的市場促進了江蘇烹飪的發展。如北宋《清異錄》記有隋煬帝揚州大築宮苑定為行都,江蘇所產的糟蟹,糖蟹為貢品,並將蟹殼表面揩拭乾淨,用金纸剪成的龍鳳花密密地黏貼在上面。揚州用碧綠的竹筒或菊之幼苗,將魚肉、鯉魚籽纏裹成的"縷子膾",蘇州用魚鲊之片拼合成牡丹狀的著名花色菜品"玲瓏牡丹鮓"等都說明在唐宋江蘇已有製作複雜,色澤鲜艷,造形美觀的工藝菜品了。明清時代江蘇内河交通發達,船宴盛行,南京、蘇州、揚州皆有船宴。清代江蘇烹飪技法日益精细,菜肴品種大為豐富,風味特色已經形成,在全國的影響越來越大。清人徐珂所輯《清稗類鈔》中有"肴僎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帥、山東、四川、廣東、福建、江寧、蘇州、鎮江、揚州、淮安。"這裡的十處,有五處為江蘇名城。江蘇的烹飪文化燦爛,如元代無錫人倪瓚所著《雲林堂飲食制度集》是一部反映元代無錫地方飲食風格的專著。明代江蘇吳縣人韓奕所著《易牙遺意》一書為仿古食經之作。清人袁枚所作《随園食單》是在南京寫成,書中菜點多為淮揚菜,是清代烹飪文獻之集大成者,也是研究中國烹飪史和烹飪理論的重要文獻,廣泛在國内外流傳,成為世界著名的中國古代烹飪專著,由以上看出江蘇烹飪文化遗產豐富。江蘇的烹飪教育開辦較早,在20世紀40年代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家政系就開設了烹飪課程。
江蘇莱主要由淮揚(淮安、揚州)、金陵(南京)、蘇錫(蘇州、無錫)、徐海(徐州、連雲港)等四大地方風味组成。分別介紹如下:
淮揚菜以揚州為中心包括鎮江、兩淮地區,揚州自隋煬帝開辟大運河以來直到清代是我國南北交通樞纽,為當時東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對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歷代帝王將相南巡或游玩的必經之地,富商大贾常來往之地。唐代的揚州是"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會",有"腰纏十萬贯,騎鶴下揚州"之說,當時經濟時經濟繁榮"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明代的《揚州府志》記有"揚州飲食華侈,製作精巧,市肆百品,誇視江表"。厨刀是揚州"三把刀"之一,揚州厨帥遍佈全國。揚州在歷史上為南北要衝在其菜品口味上吸取南甜北鹹之特點形成自己的鹹甜適中的特色,口味上適應性廣,其影響甚遠。
淮揚菜歷史悠久,刀工精細,擅製江鲜等淡水產品及雞、肉的菜品,富有特色,注重火功,擅長燉、燜、煨等烹調方法,口味鹹甜適中,清淡適口,擅瓜果雕刻,是江蘇莱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揚名菜頗多,下面簡單介紹幾個淮揚傅統名菜。
淮揚名菜"將軍過橋"即黑魚兩吃,因黑魚性烈,是兇猛魚類,羣魚見之都"退避三舍",故冠以"將軍"。"過橋"是說:清朝揚州,將下好的麵條從鍋裡挑入放有鲜湯的碗中,稱之為"過橋"。該菜選用重0.75千克左右的鲜黑魚,魚肉製成炒魚片,魚骨、魚腸等製湯。一魚兩吃,有菜有湯,魚片鲜嫩可口,魚湯濃白如乳,湯中魚腸如佛手,是揚州傳統名菜。
獅子頭是膾炙人口的揚州名菜之一。獅子頭用揚州話說即是大肉,北方話說即是大丸子。將肥七瘦三的豬肋條肉剁成石榴粒狀後製成丸子,微火燜燉熟後丸子表面的肥肉大体融化但沒全部溶化,瘦肉則相對顯得凸起,给人一種毛毛糙糙的感覺,因丸子大而表面毛糙於是便稱之為獅子頭了。該菜歷史悠久,宋人詩云:"郤將一脔配兩蟹,世間真有揚州鶴"。將吃螃蟹斬肉比喻成"騎鶴下揚州"的快活神仙,可见蟹粉獅子頭一菜多麼鲜美誘人了。清代《調鼎集》中就有揚州"大肉圓"一菜,其製法如下:"取肋條肉,去皮,切細長條,粗,加豆粉,少許作料,用手鬆捺,不可搓成。或炸或蒸(襯用嫩青)"可見獅子頭一菜在清代就為社會公認了。獅子頭一菜的烹製極重火功,用微火燜約四十分鐘這樣製出後便肥而不腻入口即化了。揚州獅子頭有清燉、清蒸、紅燒三種烹調方法,至於品種則較多,有清燉蟹粉狮子頭、河蚌燒狮子頭、鳳雞燒獅子頭、青菜燒獅子頭、芽筍燒獅子頭、清蒸蟹粉獅頭頭等菜都是獨具風味的。
大煮乾絲又名雞汁乾絲、雞火乾絲。它主要是用豆腐乾製成。早在清代揚州厨師就創製了"加料乾絲",清人惺庵居士就有《望江南》一詞寫道:"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乾絲堆細縷,熟铜烟袋卧長苗,燒酒水晶肴。"今日大煮乾絲即由昔日加料乾絲演變而来。大煮乾絲是即有刀工又有火候的菜肴,刀工要求將約三分厚的特製豆腐乾片成23片均匀的薄片,然後切成火柴梗般的細絲。烹製時要先武火後文火,使其入味。此菜豆腐乾絲潔白,味鲜,軟而有韌性是揚州傳統名菜。
兩淮的鱔魚席久負盛名,有用鱔魚脊背肉製作的炒軟兜;用鳝魚肚皮製作的煨臍門;用鱔魚尾製作的熗虎尾;用鱔魚段去骨後填筍製成的偷樑換柱;更有鱔糊、長魚圓、釀長魚、長魚簽、炸酥魚等菜。區區一條鱔魚在技藝高超的厨師手中能從頭到尾,從裡到外充分利用,運用多種烹調方法和多種調味品烹製出多種菜品,真可謂品種繁多,各具風味,精彩紛呈。
扒燒整豬頭一菜傳說是和尚燒製,專門做给別人吃的。清《揚州風土詞萃》中收有白沙惺庵居士的《望江南》詞,其中一首寫道:"揚州好,法海寺閑游。湖上虚堂對岸,永邊團塔映中流,留客爛豬頭。"另有傳說清朝隆年間,揚州瘦西湖法海寺有一莲性和尚燒製的豬頭很好吃,游客頗喜品嘗。當時流傳一首有關歌謠:"綠楊城,法海憎,不吃葷,燒豬頭,是專門,价钱银,值二尊,瘦西湖上有名聲,秘訣從來不告人。"有一厨師與蓮性和尚關係密切,得其真傳,於是鹹甜適中,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扒燒整豬頭就流傳開了,成為揚州一大名菜。
鎮江肴蹄是馳名中外的食品之一,傅說三百年前鎮江一夫妻店,在腌豬蹄時誤把皮硝當細鹽使用,但腌出的蹄子肉色鲜紅,烹製時香味濃郁,竟使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也來品嘗了,從此名聲大振顧客紛紛爭購。
中國食品雕刻歷史悠久,關於西瓜燈據有關專家考証至遲在明末清初就已經有了西瓜燈的文字記載。康熙、雍正年間著名文人黄之雋就寫過一首《西瓜燈十八韵》作者用"佛火八楞青琥珀,鬼工四面碧琉璃"讚美了八楞西瓜燈像佛火、像琥珀,如鬼斧神工刻出的四個面的碧绿的琉璃似的瓜燈,真是絕妙。揚州西瓜燈最為有名,清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中記有:"……亦间取西瓜鏤刻人物、花卉、蟲魚之戲,謂之西瓜燈。"西瓜燈是將西瓜鏤空,雕刻成一盞玲瓏剔透、圖案美麗、碧绿色的瓜燈,懸掛於席上。解放後揚州厨師對西瓜燈這一食品雕刻作了繼承和發展。揚州的很多名厨以此精湛的技藝在國外引起轟動,為國爭光。
淮揚名菜颇多還有如清燉狼山雞、鎮江的清蒸鰣魚、拆燴鰱魚頭、泰州的八寶出骨刀魚三套鴨等。
金陵菜是以南京為中心。南京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2400多年前春秋末年越王勾踐滅吳,范蠡在今南京中華門外建一小城叫越城,楚亡越,公元前333年始置邑,改稱金陵。吳孫權建業定都後當時經濟繁榮,金陵富豪"珠服玉饌"。講究飲食,"鈎餌縱横,網置接緒"(《吳都赋》)說明其漁業發達,淡水產品豐富。
六朝天厨之代表南齊的虞,他善於調味,所製之雜味菜肴非常鲜美,勝過宮中大宮膳食,號稱天厨當之無愧。
北宋陶谷所著《清異錄》記的"建康七妙"中云"金陵,士大夫淵藪,盞家家事鼎鐺"。南唐主李煜派顧鬥中考察韓熙载的夜宴,畫了著名的長卷《韩熙載夜宴圖》是當畴金陵家宴的真實寫照。"建康七妙"云:"有七妙:齑可照面,餛飩湯可注硯,餅可映字,飯可打擦擦台,濕麵可穿結帶,醋可作動盞,寒具嚼者驚動十里人"。即切碎搗爛的腌酸菜,均匀清潔的像鏡子一樣可以照出人面;餛飩渴清的可以入硯磨墨;餅薄如蟬翼可以透過它看出下面的字;飯煮得颗粒分明,柔韌有勁;調和好的麵,筋韌如裙帶,打結也不斷;醋味醇美得可以當酒,饊子香脆,嚼起來清脆打聲,可驚動十里以內的人。
唐宋時金陵飲食市場繁榮,杜牧《泊秦淮》詩中云:"烟籠寒水夜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說明不僅有日間鬧市也有夜市酒家。明清時代江寧食肆振興,明洪武27年8月南京新建酒樓15座,可見飲食市場繁榮,而且秦淮河上船宴盛行,南京夫子廟更以繁榮,小吃攤販林立,酒樓、小食店、茶社鳞次櫛比,至今夫子廟更是攤點星羅棋布,供應品種繁多,風味豐富多彩。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曾有十代王朝在此建都,辛中國成立後是江蘇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發達,是長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其烹飪發達自然在情理之中。
南京烹飪天厨美名始自六朝,擅長燉、燜等烹調方法,口味醇和為主,素以鴨馔馳名,淡水產品製作的菜品豐富多彩,花色菜品玲瓏細巧,清真菜肴獨樹一幟,夫子廟小吃花色品種豐富。
南京菜肴由以鴨菜著名,馳名中外,南京鴨肴頗多如鹽水鴨、黄燜鴨、裹炸鴨、料燒鴨、加汁鴨等,而首推監水鴨。清人陳作霖所撰《金陵瑣志》中記有:"鴨非金陵所產也。率於邰伯、高郵間取之。么鳧稚鶩千百成羣,渡江而南,闌池塘以畜之。約以十旬肥美可食。殺而去其毛,生鬻諸市,謂之'水晶鴨';舉叉火炙,皮紅不焦,謂之'燒鴨';塗醬於膚,煮使味透,謂之'醬鴨';而皆不及'鹽水鴨'之為無上品也,淡而旨,肥而不濃;至冬则鹽渍,日久呼為板鴨,遠方人喜購之,以為餽獻。市肆諸鴨,除'水晶鴨'外,皆截其翼足,探其肫,肝零售之,名為四件'"。由此看出,早在清代鹽水鴨以"淡而旨,肥而不濃"的"無上品"著稱,為南京鴨馔之佼佼者。而南京板鴨因經過較長時間的腌製,其鲜味已失去幾分,對外地人沒曾嘗過這–味道,仍不失其鲜味,不過便於攜帶,為外地人當饋贈禮品購買。鹽水鴨四季皆有,但以秋季桂花開時最肥美,此時新鴨上市皮白肉细,鲜嫩異常、品質極優,俗稱桂花鴨。鹽水鴨選料講,程序嚴格,要經鹽腌、復鹵、吊坯、湯窩等工序。有口訣:"熱鹽擦、清鹵復、吹得乾、焐得透,皮白肉嫩香味足。"南京製鴨,除上述外又發展到一鴨多吃,品種繁多。如鹽水鴨肫鲜美柔韧,愈嚼愈出味;炒鴨腰鲜嫩異常;燴鴨掌別有滋味、鴨心、鴨血等均可入饌。以鴨胰為主料製作的"美味肝"一菜為清真名菜,又名"美人肝",成菜後鴨胰柔軟鲜嫩,冬筍、冬菇味美爽口,此菜為南京百年清真老店馬祥興菜館四大名菜(美味肝、松鼠魚、蛋燒麥、鳳尾蝦)之一。該菜的製作發揚了中國烹飪物盡其用的優良傳统。
南京菜中的河蝦菜品也很著名,特别是現代南京厨师用蝦製成各種形象菜品如鳳尾蝦、宮燈大玉等,由其善用河蝦製成茸泥(南京俗稱為蝦締,可分為硬締、軟締、嫩締),再造形製出形態各異、風味獨特的菜品。如形象逼真的桂花蝦餅,蘋果蝦、炸蝦球等。
無錫主要以蘇州、無錫兩地组成。蘇錫地區的烹調早在25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很高的造詣。據《吳越春秋》記有:吳國公子光想謀殺王僚,便請猛士專諸向太湖烹製魚菜的高手太和公學作"炙魚"三個月,然後宴請王僚時將魚腸劍藏於炙魚腹中,待上菜時取劍將王僚刺死。《風土志》載"吳王闔閭,驕恣,嘗與王爭魚炙,怨恚而死"為爭吃燒魚,竟郁怨而死。吳玉還築魚城以養魚,置冰室以藏膳饈。《姑蘇志》記有:"吳地產魚,吳人善治食品,其來久矣。"
隋唐以來大運河開通,姑蘇客商雲集,船宴盛行,吳郡進獻隋煬帝的蜜蟹,"貼以鏤金龍鳳花鳥,為食品第一",五代時的"玲瓏牡丹鮓",唐時民間取荷葉包食品以增香味,白居易詩云:"就荷葉上包魚鲊"。《虎丘山志》載":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興修水村,建"白公堤",乘船宴游虎丘從宮府走向民间,使蘇州船點進一步發展。蘇錫一帶,河湖密佈,盛產魚蝦,蘇州之西又臨太湖,三万六千倾茫茫大湖盛銀產魚等淡水產品,這使蘇錫菜肴以水產魚饌為主的風味特色在唐宋時期基本形成。宋代随政治中心的南移,蘇州飲食業興旺發達,當時蘇州宮辦酒樓有花月、麗景、跨街、清風、黄鹤等。
明清時期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蘇州人韓奕所撰的《易牙遗意》周履靖在該書的序言中說他按《易牙遗意》中的方法做出的菜"(酉農)不(革免)胃,淡不槁舌"與今日蘇州菜肥而不腻,清而不淡的風格一脈相通。清康熙、乾隆時期蘇州飲食業十分繁荣,乾隆年間常輝所撰《蘭舫筆記》中說"天下飲食衣服之侈未有如蘇州者",乾隆七下江南,每次都要在蘇州停駐,清《清稗類鈔》中指出的十處"肴饌各有特色者"便有蘇州,足見當時蘇州烹飪之發達。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吃在蘇州,穿在杭州","一出門來兩座橋"的蘇州被稱為"東方威尼斯"。"蘇州美,無錫富",太湖之濱的名城無錫也是著名的旅游勝地。蘇錫一帶歷來都因其風景秀麗為諸多文人雅士、宮宦商贾的流連忘返之地,如今是全國重點旅游城市之一,蘇錫菜點在國內外聲日益俱增。
蘇錫菜擅烹製河鲜、湖蟹、蔬菜,菜點注重造型,菜品清新多姿,講究火候,善於調味,口味畧甜。蘇锡傳統名菜很多,下面簡單介紹幾個著名的蘇鍚菜品。
蘇州傳統名菜首推松鼠鳜魚,該菜是姑蘇菜的典型代表,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清代大型菜譜《調鼎集》中就有"松鼠魚"的記載:"取鲜魚,肚皮去骨,拖蛋黄,炸黄,作松鼠式。油、醬油燒"。(魚季)魚又稱(魚季)花魚即鳜魚。由此看出松鼠魚大約形成於清初,今天的松鼠魚是用去骨的整條魚,拍乾澱粉,炸後澆上鹵汁,口味酸甜適口,形象逼真,上花刀經炸後外翻的魚肉仿佛如松鼠之毛,上翹的魚尾猶如松鼠之尾,澆汁後菜肴吱吱作響,這都是古代松鼠魚所難比拟的,它集色、香、味、形、聲於一菜。松鼠桂魚:相傳乾隆下江南,樂來到蘇州松鶴樓,見神台上有一尾活蹦亂跳的鲤魚,便指名要厨師做給他吃。厨師欣闻皇帝駕到,不敢有絲毫怠慢,不僅在口味上下功夫,而且將魚燒成昂首翹尾的松鼠形狀,乾隆吃後大加讚賞,"松鼠魚"便由此出名。如今,松鼠魚多以桂魚為原料,色澤醬紅,外脆内嫩,甜酸適口,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慾滴。
䰾肺湯一菜實為斑肝湯,在太湖之濱靈岩山下的吳縣木瀆鎮有一家"石家飯店"該店名菜之一即䰾肺湯,該菜是采用太湖特產的斑魚肝與魚肉輔以火腿、香菇、筍等用雞清湯再調味最後加胡椒粉後進一步調味而成。該菜魚片稍向内卷,色白稍带淡青,斑肝成淡黄色似雞油,湯清鲜,肉肥嫩入口即化,是夏秋季的時令菜肴。斑肺湯早在清人朱彝尊撰《食憲鴻秘》中就記有"斑魚"菜:"揀不束腰者(束腰有毒)剝去皮雜,洗淨。先將肺同木花入清水浸半日,與魚同煮。後以菜油盛碗内,放鍋中,任其沸涌,方不腥氣。臨起,或入嫩腐筍邊,時菜,再搗鮮薑汁,酒漿和入佳。"此处把斑肝誤當成肺了。再看清袁枚《隨園食單》中"斑魚"菜"斑魚最嫩,剥皮去穢,分肝、肉二種,以雞湯煨之,下酒三分、水二分、起鍋時,加薑汁一大碗,葱數莖,剔去腥氣。"袁枚所記斑魚的作法與今較相似,只是薑汁不用一大碗了。清《調鼎集》中记有"膾斑魚肝"
"(斑)魚肝切丁,石膏豆腐打小塊。另將豆腐、火腿、蝦肉、松子、生脂油一並削絨,入作料,肝丁、豆腐塊一同下锅,雞湯膾,少加芫菜。"此膾斑魚肝與今日之斑肝湯依然是很相似的。由以上著書早在清初就有了類似的名菜並被多次收入菜譜了。斑魚為太湖特產,中秋節前後上市,西北風稍起時由佳,該魚較小,肥大者僅7—8厘米,鱼背上有斑斑點點。斑肝湯為何稱為䰾肺湯?原来木讀為風景區游人颇多,據傳1927年于佑任和友人游太湖賞桂,归途中在石家飯店就餐中嘗到了斑肝湯,食後深感此菜湯清味鲜美,即興题詩:"老桂花開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谢石家䰾肺湯。"為何斑肝湯到了于佑任筆下變成䰾肺湯呢?據分析,于佑任是陝西人,對"吳濃軟語"聽不清楚,故寫錯了,因其地位較高,書法有盛名,該詩寫的也可以,名人效應使䰾肺湯取代了斑肝湯。
蘇錫名菜中的蒓菜浸塘魚片、清燴鱸魚片、四鳃鱸魚湯菜等都是深受歡迎的。太湖蒓菜,人稱"江東第一妙品",鲜美、滑嫩、清香、常用来作湯菜或炒菜,"由宜蒓魚羹"(《吳郡志》)最為著名。在中國歷史上有"蒓鱸之思"的著名故事。據《晉書·張翰傳》記:蘇州人張翰(字李鹰)在洛陽作宮,"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張翰還鄉棄宮,當然是有其他原因,但"蒓鱸之思"卻成了思鄉之詞。菰菜、蒓羹、鱸魚也随之提高了身價。蒓菜塘魚片、四鳃鱸魚湯等菜不僅菜肴精美,還因與思鄉有聯係所以深受港澳、台、海外僑胞等顧客的歡迎。
蘇錫傳統名菜很多如清乾隆時已有的樱桃肉;由傳說變為名菜的叫化雞;無錫的典型功夫菜雞茸蛋、梁溪脆鳝;用太湖名產銀魚製作的香松銀魚;無錫燈船上的必備之船菜白湯大鯽魚等。
徐海菜指自徐州沿東隴海路至連雲港一帶地方風味菜(連雲港古稱海州,故這一區域稱為徐海)。地處蘇北的徐州、連雲港一帶北鄰山東,我國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厨師彭鏗就出在徐州,彭鏗被尊為厨師的祖師爺,並有雉羹、羊方藏魚等名菜。秦漢時期,徐州一帶的反秦主要人物劉邦、項羽及後稱為漢三傑的張良、萧何、韓信等人物在此聚眾收兵,一時商販雲集,市肆飲食振興。《漢書》記有:"漢颖川尹暹為徐州刺史,以小銅釜甄,一日十炊。"以輕巧的銅釜為炊具,小爐旺火使菜肴速成,一日十炊。當時已有龍鳳宴、"八盤王簋"等。從近年来徐州出土的漢畫象看有關烹飪方面的不少,如有烹飪原料雞、魚、兔、雁、鹿等;有庖人憑案宰牲、燒火作菜等場面。唐宋時韓愈曾任徐州通判,自製燒魚後稱為"愈炙魚";自稱"老饕"的蘇東坡在徐州任州牧之職二年,他的四道菜被稱為"東坡四珍"。民國初年徐州詩人時鴻有詩云:"學士風流號老饕,烹調有術自堪豪,四珍千載傳佳味,君子無由誇遠庖。"明代食療菜在徐州廣泛出現,當時徐州有一家易牙菜館是為易牙當年落脚徐州而得名,據傳該菜館有四種風味回異,流傳於世的菜,即養心鴨子、四谛丸子、杏仁豆腐、三正雞。
徐海風味以鮮鹹為主,五味兼蓄,並兼有齊鲁風味。名菜有霸王别姬、沛公狗肉、彭城魚丸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