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BC in UK
湖北麒麟風味小吃
老通城豆皮:坐落在漢口鬧市區的老通城酒樓,以特有的傅統風味小吃豆皮而享譽國内。迄今,許多政府官員、首腦人物都品嘗過;豆皮以糯米、雞蛋、鮮肉丁、鮮蝦仁等為主要原料,做成一厘米厚、小塊見方的式樣。用油煎好,盛於盤中。吃起來外皮香脆内餡酥軟,美味可口,油而不腻。國內只武漢所獨有。
小桃園煨湯:漢口蘭陵路小桃園煨渴專門經營各種煨湯。這裏的老厨帥搜集民間煨湯技術的精華,再加以匯聚,改進和提高。這樣,這裏煨的湯質馨甜鮮美,別具一格。幾十年來,他們的煨湯最著名品種有:雞湯、甲魚湯、八掛湯、鴿子湯、排骨湯、牛肉湯等。煨出的雞湯只見湯清肉嫩、芳香樸鼻。引人食慾。八掛湯和甲魚湯,湯色清香,入口肉嫩骨離,美味可口。鴿子湯,不為一般家户人家所有,旅游者和常住武漢的饗客,都可去嘗個夠。
青山麻烘糕:武漢市青山區鴻興食品廠獨家生產的青山麻烘糕,是湖北省著名的特產。這種麻烘糕,選用上等糯米、黑芝麻、桂花和棉白糖精製而成。糕點呈长方形薄片,白線邊,繞黑麻蕊,既有米烘糕香、鬆、脆、爽口特點,又有雲片糕甜潤易溶的風味。目前分散裝、盒裝、袋裝等五種規格。
孝感麻糖:湖北孝感地區的特色地方名產孝感麻糖,被美食家評為香、甜、薄、脆、老少咸宜的風味佳品,早已聞名全國。麻糖生產據記載始於明朝,距今有四百多年歷史。其生產過程分三步,以糯米和麥芽為原料生產出飴糖;把芝麻褪殼加工成熟麻仁;再把飴糖、麻仁匯聚、拌合、切片、包裝。孝感麻糖每片呈月牙形,飴糖和褪殼芝麻拌合攪勻,片片极薄,甜香可口,風味獨具。傅說是皇帝的貢品。如今麻糖生產規模逐步擴大,來湖北廣大民眾的都有口福品嘗了。
沙湖鹽蛋:產於仙桃市沙湖鎮的沙湖鹽蛋,因當地所產的鴨蛋和其它地方不同,使腌製出來的鹽蛋的內質獨具特色,風味不一般。在沙湖鎮周圍,湖、渠、溝、港很多,是有名的湖區水鄉。這裏,水中有一種水草叫麥黄角,活蝦喜棣於角中,鴨子尋食連角帶蝦吞食後,所產鴨蛋的蛋黄呈紅色,腌製的鹹蛋如打破後將蛋黄蛋清置於白色瓷碗中,則見蛋黄像一朶色澤艷紅的花朶,十分美觀。如將鹹蛋煮熟食用,則見蛋白很白,蛋黄艷紅帶油,味道比一般鹹蛋好吃多了。因而沙湖鹹蛋一直以色鮮味美而聞名遠近。清朝時沙湖鹹蛋更成為貢品o
荊州八寶飯:清朝時,有御厨從宮廷出來後,到荆州城開設飯館流傳下來的。百多年來,雖時代更叠,然八寶飯的御膳風味不減,人稱"御膳八寶"。這種八寶飯用紅棗、蓮子、薏米仁、桂元肉、蜜櫻桃、蜜冬瓜條、糖桂花以及糯米先蒸製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由此又名叫"散燴八寶"。吃到口裏,覺得潤滑溶消,香甜透味,油而不腻,甜而不厭,於是有"淺盞小勺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讚許。
金黄蜜棗:金黄蜜棗產於湖北随州市,以"色澤如櫻、透明見核、味甜似蜜、沙酥爽口"聞名,是湖北十大名產之一。清乾隆年間,隨州胡凌興首創金黄蜜棗,州官奉献紡皇帝高宗,深得讚譽,被列為貢品。從此,蜜棗名聲大振。金黄蜜棗選用優良品種"羅漢棗",經十多道工序精製而成。此蜜棗含大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胡蘿蔔素和微生素C,有補血、健胃、益肺、調胃之功能,既是老少皆宜的理想保健食品,又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蟹黄灌湯飽:蟹黄灌湯飽是著名的湖北風味小吃。用發酵麵皮包裹肉餡、皮凍捏成鯽魚嘴狀,用小籠蒸製而成。湯飽色白,皮薄、餡嫩、湯鮮、無油膩感,深受歡迎,流傳江南。武漢四季美湯飽是最著名的品種之一。灌湯飽是湖北著名小吃,始於明代,開始是江蘇厨帥到武漢經營揚州小籠飽,但因餡心太甜,不太適合湖北人的口味。後來湖北名厨田玉山用肉皮凍調餡的方法,製成以鹹為主,略帶微甜的小籠飽,生意格外興隆。再後來,有"湯飽大王"美稱的鐘聲楚又在傳統的鮮肉湯飽,蝦仁湯飽基础上,創造出香菇湯飽,雜錦湯飽待一系列美味湯飽,使這一美味更加膾炙人口。
團風狗腳:"狗腳"是黄岡團風鎮的特產,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因產品形似狗脚,故名。其色澤金黄,鬆酥香甜,如用塑料食品袋裝,可存放一月之久。它已被列入《湖北風味小吃》。{配料:麵粉一斤半,飴糖二両半,麻油四錢,紅糖二両,五香粉一錢,小蘇打二錢半。製法:先將飴糖、紅糖一両半,五香粉、麻油、小蘇打入鉢,加温熱水四両,再倒入麵粉攪匀,用力揉和,不得有乾粉。將和好的麵粉團放在案上,反復揉搓,再搓成直徑一寸半的圓條,切成一個一両的劑子,再在劑子直徑一面直切三刀,切半寸深,成梅花樣,搬開即成生狗腳形狀。將做好的狗,一個個地貼在爐內烘坑[火喉不宜過大]。貼滿之後,用紙包紅糖放入火爐中,爐上面蓋上硬紙,約閉十餘分鐘,出爐即成。}如要鬆酥,可再回爐,利用爐內餘火,在火爐中间用布瓦二十塊圍住[注意瓦不能燒㷫紅],將狗腳放在瓦的周圍,約六至八小時即可。
武漢豆皮:武漢豆皮豆皮係在武漢郊縣產的豆絲皮上攤上雞蛋,再加糯米和配料製成。味鮮爽口,外脆内軟,油重而不腻,以此譽為"豆皮大王"的老通城最聞名。毛澤東等人在其支店品嘗過,並稱讚豆皮是湖北風味。老通城豆皮製作精細,嚴把醬、皮、餡、製等關,其創新品種有蟹黄豆皮、蝦仁豆皮、全料豆皮等。
水未桃花魚:湖北名菜,來自這個美麗哀怨的傳說;提起"昭君出塞",大家都知道說的是漢代王昭君遠嫁匈奴和親的事。王昭君,名培,字昭君。南郡姊歸[
今湖北姊歸 ]人。晉避 司馬昭諦,稱為明帝或明妃。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和親,她以入官數歲,不得見帝,自請嫁匈奴。入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門氏[
皇后 ]。後呼韓邪死,成帝又命她"從胡俗",改嫁复株累單于[
呼韓邪大鬧氏長子 ]。在她影響下,其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與漢的通好關係,以致"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人民]無干戈之役"。她的故事成為後世詩詞、觀曲、小說、說唱等的流行題材。今湖北林歸縣的香溪,地處巫峽,在長江北岸,這裡正是王昭君的故里。每年桃花盛開的季節,香溪河中就會出現成群的桃花魚,它們個個通體透明,漂浮在水面,有玉白、乳黄、粉紅三色,觸手多達200多條,散開後酷似桃花瓣,這桃花魚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動人的故事呢。相傳,當漢元帝决定讓昭君遠嫁匈奴和番前,恩准她返回故里,探望父母、鄉親。昭君返回家鄉後,一面與親人細敘別,一面蔓山遍野去尋覓兒時的足跡,真括不得離開這青山秀水的故鄉。可是皇命在身,必須按期返回京城,遠嫁荒漠異域的匈奴王。昭君別去那天,鄉親們送了一程又一程,難捨難分。昭君登上江中的龍舟,抱起心爱的琵琶,彈起哀婉動人的別離曲。 此時盛開的桃花似她的知音,聽到感人處,竟紛紛飄落,有的落在船上,有的落在她身上,昭君不禁悄然淚下,淚水灑落在桃花瓣上,又漂入江中。這些沾滿昭君淚水的桃花瓣紛紛變成了五颜六色的小魚,追隨龍舟游動。當哀怨的琵琶聲嘎然而止時,船工們也都灑下同情的淚水。有位船工隨手摸起一條小魚獻給昭君,昭君深情地賜給它們一個美丽的名字一桃花魚。從此,每當桃花盛開的季節,桃花魚便在香溪清澈的水中游來游去,好像和故鄉的親人們一起呼喚昭君的歸來。至今香溪的老人們還說:每當桃花盛開,明月當空的深夜,有時就能聽到古代婦女衣服上金玉飾物的撞擊聲,難怪杜甫到昭君故里憑吊古跡後寫的[詠懷古跡]這首詩中道"環佩空歸月夜魂"呢!人們想那一定是懷念故鄉的昭君回來看望鄉親們來了,鄉親們還想用"水未桃花魚"來款待她呢。
蔭華化石(Yinva's Fossil)
|
|
江西紅米飯南瓜湯的美食聯想:江西有一組關鍵詞:老表、景德鎮、婺源、滕王閣、廬山-----在過去的歲月中,它還有特定的關聯詞:井崗山、上饒、紅米飯那個南瓜湯。特定關聯詞中第一個詞是革命搖藍的代名詞,第二個詞是革命者難苦歲月的印記,而第三個詞是紅色經典歌曲中的名句。火紅的旅游年代,江西前所未有地熱鬧起來,有山水主題、有人文主題、有客家風情,眼下正開展的是"紅色之旅"-----革命根據地游,這些老區本就山清水靚,兼有歷史底蘊,如紅都瑞金,千年古鎮,到處可見古城址、村址和古窑址、古墓葬、古建築、古碑刻。毛澤東詩句云:"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之閩贛間雖荒僻但大有奇趣之地,更勿論葱茂四百旋的匡廬之秀在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風雨雨了。婺源之美是上了榜的,被稱為中國最美的村莊。近年國人飽暖之後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收藏名瓷,於是景德鎮也成了一個"點石成金"的好地方。可能是紅米飯南瓜湯的影響人們對江西飲食的印象是較粗糲的。本來的確是這樣,客家地區對飲食遠没有珠三角人講究,但是江西之精華在於它的原料,走地之雞與爬山之豬是真味的、菜蔬是"綠色"的,就連紅米飯都成了超市上的珍品,南瓜也就成為人們鐘愛的食療品,厨之技藝就禪位於物料之矜矣。把瓦罐煨湯納入小食好像更合適,因為滿街都有這香濃滋補的玩意,况且江西人不像老廣對湯那麼隆重,於是走累了就找個小店叫上一碗煨湯,便是絕佳之小食。
貴州百年陳釀這厢最醇:歷史上的貴州相對中原是有較大距離的,"天無三日睛,地無三尺平",說得讓人生畏。只有天生詩人氣質者,對山水之覺完全不同:"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壯闊得可以。貴州其實氣候宜人,是個避暑的好地方,而相對不太方便的交通,反而是一個旅游賣點。貴州的標誌是黄果樹瀑布,氣勢恢宏,攝人心魄,看過此瀑,對中國其它地方的瀑布,
大抵不必再看,因為你會覺得,那些不過是個雨檐水罷了。黄果樹瀑布附近有個"龍宮",是個石灰岩溶洞,頭上有時可見一孔能窺天色,洞中有河行舟、河下還有洞。若先到貴州後入桂林的,龍宮看後再看七星岩,興趣大減,再看其它地方的溶洞,那就筒直是入過街隧道似的,於是從此不再游任何的洞。五岳歸來不看山的喟嘆,在黄果樹、龍官之後,也就會生於頻頻出行的游人口中,"之最"是個定語,高樓可以重建,天然卻絕非人工可為。貴州總是與酒字聯系在一起,茅台酒、董酒、習酒、貴州醇、習水大曲、鴨溪窖酒、貴陽大曲、湄窖------如數家珍。貴州之食是小吃勝於大菜,第一個浮出脑海的便是腸旺麵。"豬"自然就是豬大腸了,"旺"指的則是豬血,再加上麵條,就是主料了。聽起來就是個紅火的名字,正諧了"長旺/常旺"的音,很符合生意人討吉利的心理。不過,貴陽人說到没甚麼希望的事情,也會開玩笑地說是"腸旺麵"-----"讓人長(chang二声)起眼睛望"。豬大腸越肥越好,把腸子用花椒、沙薑、八角等20多種香料一齊放入鍋内煮熟。撈出切成片,然後又用薑、葱、沙薑、八角放入砂鍋小火慢燉。麵條黄黄硬硬的是人工壓出,有嚼頭,旺則微火慢熟不老,食時加芫茜、葱花、紅辣椒,是當地人的至愛。
湖南臭豆腐的旗幟高高飄揚:紅色湖南,其所以紅,當然一是它的光輝歷史,二乃辣妹子所詠唱的"紅辣椒無處不在"。湘地有靈氣,故此古人才有"湘靈"一說,別說鳳凰古城的幽深古拙、張家界的斑斕五彩,光是岳麓的書卷氣,便令人產生"高山仰止"之嘆。湖南有旅遊三大極的說法,川湘、桂湘與鄂湘間景點林立。在想象中常將湖南比擬成"芳鄰",卻與湘妹子的印象相關,而湘之游與美食,卻又別致得可以。原以為東北人愛順口溜,殊不知"湘女多情"和湘妹子他爹也愛唱。這不,長沙有句關於美食的順口溜:"楊裕興的麵,徐長興的鴨,德園的飽子真好呷"。想嘗湖南小食,就去一個地方得了:長沙火宫殿,油炸臭豆腐、椒鹽饊子、姊妹團子等都做得很不錯,但我卻被一陣驚天地泣鬼神的"臭味"吸引住。很难想象湘女多靚、更難想象那婀娜多姿的靚女手持一串臭氣熏天黑乎乎的物事,在九十九道灣的湘江邊上大嚼時,那種視覺上的衝擊。是在炎熱的6月到達湖南的,也許天熱也令到怪味特別地攪拌翻騰於舒卷的楚天雲中。驟然看到這驚艷美女與奇臭怪物的結合時,莫不怔了一怔,善畫者即刻取出了速寫簿描下了這一風情之狀。湖南的臭豆腐與廣州街頭偶見的大不相同,前者多是黄色的,老饕們云:那不地道!湖南是正兒八經地黑,而且味道直衝出九十九道灣的那一端。聞香下車,見色而嘗,叫了一大碟上桌,只見黑而黏的一大碟,撒了不少辣椒醬和紅紅的辣椒油。那豆腐不太規整成形;同桌者盡皆掩鼻扭頭,若饗客躍躍欲試,那老板娘見狀,就會過來以湘音軟軟的道:"號"
(好) 吃得很呢!當年毛主席他老人家還特地到這"遲"(吃)過,別地方冒得這樣"號"地------
廣西荔浦印象定格在本土:《印象·劉三姐》是不可不看的好片子。許多人為此爭論不休,其實最喜歡的只是攝影和音樂,畫面夠漂亮,對得起漓江父老-----其實比真實的桂林更美麗;而齊氏姐弟演繹的"世上只有藤纏樹",那種畧帶搖滾味的前衛也讓人回味不已,因為她革新了黄婉秋那土得掉渣的經典,就更迎合了現代派的口味。對廣西的風景,怎樣評價都不為過。據一位日本旅游界資深者敘述,90%以上的日本游客會到桂林,甚至是為桂林而游中國。也許我們不理會埃及的歷史地理,卻對金字塔如數家珍,一地一景會對世人產生如此深刻之印象,這就是古代人有圖騰之來由吧?中國人對桂地印象太深了,這裹倒是要對廣西的美食印象提點一下,小食也太多了,只好挑一些來講:有兩樣是走過看過但切勿錯過的,就是清蒸荔浦香芋與廣西釀田螺。荔浦芋在《戲說乾隆》之後名滿天下,但不可不知,荔浦芋最佳食法非大菜而是作為零食。進入到荔浦縣城的酒樓,坐下後先讓他們蒸一碟香芋上來。未見香芋已聞香氣,芋頭被級向切成一瓣一瓣的,跟有綿白糖。食過之後才知道,在廣州號稱荔浦產者無一屬實,差別明顯。清蒸最能顯出荔浦芋的長處:從頭到尾的粉糯和從頭到尾的香濃,拿來做菜實在是抹殺了其特徵,只有清蒸才見其貴格,據說當時紀曉嵐就是這樣吃的。"廣西田螺大如斗"有點兒誇張,但比其它地方的卻大多了,基本上近於"東風螺"的個頭而且全無泥味。廣西吃法特別,先將螺肉取出去掉尾部,和鮮豬肉一齊剁碎,重新釀入螺殼中,多種香料爆炒後上碟。嘿!那味兒就如冰鎮涼啤酒,能把人勾了魂去。最絕的是釀過之後,無須"鐵齒銅牙",人人呷得。
雲南米線過橋相會情郎:彩雲之南,端的詭異,與嶺南大相徑庭之風土人情,令人恍如身處異域。對雲南的印象,最初是從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得之,那種神秘深入骨子內;隨後的武俠熱又將段譽銘入對大理的詮釋中,於是將那全世界最長的大觀樓聯也就倒背如流。所謂響往,也許就是這樣一點點地積累起來的。乘鐵鳥飛越瀾滄,那種初來的激動,在清冽的夏陽裹漸漸散去,對美麗的折服也就漸漸地彌漫了身心。風花雪月,大理竟然用這樣的震撼來迎接遠方的客人。現在人們一提雲南,就是女兒國。瀘沽湖是極美,但女兒國僅是民俗大餐中的一個小食,真正的文化之蘊,散佈於星羅棋布的靈感觸點裹。這些觸點不僅有蒼山洱海、雪山石林,更有雲南白藥的奇妙與久泡仍香的普洱茶烟。雲南之最可以輕易地數出幾十個來:海拔6740米的卡格博峰、火山最多的騰冲、最寬大的瀑布羅平九龍河瀑布、最有名的石林、土林和沙林,而滇池大觀樓對聯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長聯。小吃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當數過橋米線,它是如此地聞名而至全中國都有其影踪。只有在雲南才可以吃到真的過橋米線,越是鄉村的地方越有傳統。往昆明的路上一個竹子搭的路邊店吃過,差點兒讓滾湯損了白齒紅唇,那個味道之鮮是下了菌子------不可不試的雲南土產與宣威火腿片-------是中國其中之一最好的火腿o
吃再大菜然後指點河山:"廣州印象"是甚麼?它是杭州菊花加雲南普洱沏出的氲茵茶香中聽市鳥畫眉啾啁的閑適;它是街頭二人相撞省罵半天仍不捋袖而毆的綿軟;它是一天打三份工直至形銷骨立然後挎上"尼康"攀長城、過雪山的瀟灑。大街小巷整日裹溢散着川椒、湘辣子、土豆、咖喱、芝士的香味,中西合璧南北碰撞其食也融融;秦腔京韵、花鼓黄梅和着"翠花上酸菜"、"維也納森林故事"飄蕩於南國的艷陽下,其樂也悠悠。人說"以文化民",包容萬方以成就一地的文化特質,這種特質就是來者不拒、擇優而從。羊城為廣東點了睛的龍,也就舞動得分外矯健。不過套用一句電腦術語來形容也許更恰當,這是一個龐大的操作系統,根目錄窗口就是南風窗,它的下邊還有一層層的子目錄:文化、歷史、自然、風土------旅遊一道,是老廣的拿手好戲,早在老鄧第一次到深圳那年頭,廣東人就開始了春游的故事,蜂湧的人群在"9+2"瀟灑行走,更導致了此後蜂涌刀南下的掘金潮。其實廣東本是個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三大民系、四大名山、三千公里海岸線、五千年人文歷史,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天書。廣東人特好食,"大珠"小"珠"落玉盤,從早上吃到深夜。有朋自遠方來,在城中村上曰:吾未見好食如粵人者也,吾亦未見雜食如粵人者也。在廣州市中心的文德路口曾有一條大大的對聯:"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掛了近一個世紀。食不厭精、臉不厭細的老廣們在小吃上特別地有心得,由於天氣長熱難以大餐,於是小小地、頻頻地吃便成了另類的養生之道。雲吞麵、艇仔粥、倫教糕、雙皮奶、布拉腸粉、砵仔糕、蒸糭、魚蛋麵、牛肉丸、馬蹄糕、薩騎馬、炒田螺、紅豆沙----隨時可在街上買到的幾十上百種,鹹甜酸辣無不俱備,與老火靚湯簡直成為絕配。傳統沙河粉巳有150年的歷史,隨着不斷改良和創新,如今清爽生脆的沙河粉已成為珠三角一帶最為風行的食物。
四川雀聲燈影裹的兔子頭:成都四川話裹,把吃兔頭叫成是啃兔頭,變成一語雙關的意思-----指的是"kiss"的動作。成都人愛打麻雀,打完之後便吃宵夜,於是小食檔歷久不衰,兔頭早成其中一品種。新民謠:"成都一大怪,兔頭炒來賣";鹵水的、麻辣的、生炒的、醬拌的兔頭小吃,兔頭基本上是25圓一隻,最出名的有"雙流老媽兔頭"、"大唐人怪味兔頭"等。成都號稱有十大小吃,除兔頭外,有賴湯圓、鐘水餃、龍抄手等,滿街可見。
|
|
福建八方形勝食與色: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任誰對中國歷史地理略有研究都會這樣說。福建面海,故以較富庶;因為面海,也就出現了最早的對外交往史實;因為海產之豐,帶動了食文化;因為富饒,故而引致中原人士遷徙不息---客家和客家文化……都是海給惹的福!厦門因為《鼓浪嶼之歌》而更其聞名。鼓浪嶼這座面積只有1.7
平方公里的小島,近觀的最佳時間為傍晚時分,在斜陽的餘暉裹在青石小街上隨意而行。彎彎曲曲的深巷中,既有中國傳統的飛檐翹角的廟宇,也有閩南風格的院落平房,還有被稱為"小白宮"的八卦樓,小巧玲瓏的日本房舍,具有十九世紀歐陸風格的西方領事館,堪稱江南古典園林精品的菽莊花園,這個昔日的"公共租界"上曾建有12個國家的領事館,洋行、醫院、學校和教堂一應俱全。那些遺留下來風格各異的建築,有着"萬國建築博物館"的美譽。偶爾有如泣如訴的琴聲,從綠樹掩映的庭院傳出,幾疑身在何處。閩西卻大多是客家人,藯為奇觀的客家園屋成了永遠的話題與攝影題材。有一個英國女作家講過,"中國有兩個最美的小城,一個是湖南鳳凰,一個是福建長汀"。就龍岩之美,已令人大感意外了;惠安女是舊日的血淚今天的風情,泉州還有各式的廟宇,道、釋算是平常了,伊斯蘭的風格更吸引人,於是游客有些許的雜亂:早上還在開元寺聆聽古剎鐘聲;中午卻被關帝廟內鼎盛的香火熏得112落荒而逃;斜陽中又在"老子天下第一"像前誦讀着"道可道,非常道"…釅釅的烏龍茶香中,聽着鳥語般的閩南話,是一種享受,而嘗之難遍的小吃,更是人生美好體驗。福建小吃之多,是糅合了各地的精粹,有的似曾相識,內中味道迥異,有的入口如回家鄉,外形卻又大相徑庭。客家也是小吃勝大菜的,林林總總的吃法與佛跳牆一起為福建美食添魅力。如肉甲子,在廣東大埔相似之物則喚作"憶子米飯",據說是一位思念遠方兒子的娘親發明此物。做法是用芋頭蒸熟去皮研成膏狀,加入糯米粉揉為皮,而餡內必有鮮筍、冬菇、蝦米和豬肉,包成餃子狀。食時蒸好澆上以豬油爆香之蒜蓉、魚露,皮切餡鮮。如今糯米粉改成木薯粉則皮較黏軟需以芭蕉葉卷起,名為"卷米飯",味極美。
爆漿撒尿牛丸:一顆小小的牛丸,如何具有這麼神奇的魔力?最大的奧秘就是豬油!不信?剖析給你看看----由腕力驚人的"雙刀火雞"捶打的牛肉,非比尋常。無論在福州或是潮州,會看到有人在鼓形的大砧板上揮舞四方形的鐵棍捶打牛肉或豬肉:將牛或豬的後腿肉去皮和筋骨,用方形的鐵棍敲打成膠狀肉泥,之所以鐵棍做成方形,是因為打到肉塊上均匀省力,不像圓形鐵棍只着力于一點。然後拌入陳皮、肥豬肉泥、老抽生抽等,按照先放水後放油的順序攪拌均匀,再放入冰柜冷藏六個小時,讓冷氣吸取肉泥裡的水份,做出的牛丸就會爽口有彈性。那麼牛丸如何可以做成空心,像球鞋裡的避震氣墊般有彈力,可以當乒乓球來打呢?
答案是:在餡裹放冷凍豬油。清代袁枚《随園食單》裡有"空心丸子"一節:"將肉捶碎,用凍豬油一小團作餡子,放在團內蒸之,則油流去,而團子空心矣。"
至於另一大賣點:爆漿飛濺的湯汁,則是瀨尿蝦和豬皮凍的結晶。瀨尿蝦學名"蝦牯",肉質綿軟,單吃要靠油炸提味,若取蝦肉刴茸做餡,必定要放豬油增加餡料的黏度。而豬皮熬成的渴富有膠質冷藏結凍後入餡,是湯包水餃的必選之物,而豬皮凍裡也要加入豬油,營造湯汁豐盈的"餡象"。將分別冷凍過的牛肉泥和豬油蝦膠皮凍捏成丸子,用熱水定型,再放入高湯或咖喱汁灼熟,就成了"有初戀的滋味,彈牙爽口”的爆漿瀨尿牛丸。而"爆漿"一詞,既是市井俗話,也是香港色情傳媒的常用俚語之一,那個穿護士制服的胖妹妹大叫"他吃東西啦!"時的塲景,更是為這粒牛丸添加了一點"色情味精",謔而不虐,觀者莞爾。雖然落魄街頭,被大排擋伙計狂駡暴打,卻能抓住時機,創出一道融匯各家所長的平價美食,並以此東山再起,可見史提芬·周雖然連拿刀的腕力都没有,做不出一碗像樣的"雜碎麵"(港譯"拿渣麵"),但見聞廣博,胸中自有丘壑,在知識競爭的"食腦時代",頭腦眼光可遠比腕力有用啊。
海南味蕾直奔瓊州海峽而過:在水一方的海南島,幾經風霜雨露?唐朝的李德裕,官至宰相仍被黜海南:"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崖州知何處?生渡鬼門關。"古代將這裹當作天之涯海之角,以為這就是天地的盡頭了。其實海南自古人傑地靈被皇上罷了官的海瑞和宋慶齡都來過此,如果加上那些貶來的文士如蘇東坡們,那麼海南真可以算得上"群星薈萃"矣。其實蠻荒之地,一定是旅游的好去處,君不見戈壁草原,不正是游人蜂湧之地嗎?隔了海,就有了幾分神秘,少數民族甚多,更是人文文化之活化石。上世紀50年代初,人們渡海至此時,尚有母系社會痕跡,不知今天景况如何?最近的35年中至少有三次大的人流南渡,令海南發生巨大變化:1969年時百萬青年過海植橡膠,其時海南仍有刀耕火種的農作,青年們攜回的興隆咖啡和瓊中椰子大受歡迎。此後是上世紀90年代的大開發和這兩年的旅游大潮。改變是必然的,不變的只有河山之變,那些洪常青和瓊花們為之犧牲過的土地,一直那麼迷人。民俗仍在椰風中搖曳,經濟郤在海浪邊勃發,博鳌、三亞,以及看上去無窮無盡的海灘,使得海南成了中國旅游炙熱之地。現在,許多團隊更是赤裸裸地打出了"美食天堂游"的旗幟奔瓊州海峽而過。海南的確得天獨厚,海是最好的資源,没有大約在冬季,沒有內陸所謂大菜系之束縛,四時美食便任意馳騁。海南的四大美食材料文昌雞、嘉積鴨、東山羊、和樂蟹是令人心悅誠服的極品,由其是文昌雞和東山羊,品質一直沒變,不需名厨,必定受落。小食中的椰汁板蘭糕用板蘭葉配黏米、椰汁、生粉、白糖、炼奶製成,其色澤綠白相間,層次分明,光滑潔亮,賞心悦目,椰香帶着特殊的板蘭香,誘人食慾,入口清爽,甜滑潤喉。椰子是海南標志,這個小食雖為新創,卻也為"一瓊(中)二白(沙)"的地方生色不小。
澳門美食與博彩無間道:江浙人有句話:"螺絲殼裹作道場"用在澳門可是對極了。"豆丁"(微小之意)那麼大的一小片地方,竟然也有不少值得一看的風景。這不,甚至聯合國也正躍躍欲試,大三巴牌坊說不定那天就上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天榜。當然還有更多的祠廟、古跡,但有一個地方不可不看,就是"葡京",進去的未必盡是富豪,但出來的大抵便是光棍。既然世界上有這麼一種玩意,好歹也是一種文化,能近觀則近觀,賭博一事則可遠離就遠離。曾為葡人統治的地方,一定會留下印記,作為世界幾大菜系之一的葡國菜式,亦不可不試。但是西式菜系對於中國肚而言,大體上點心比頭盤更受落,葡撻就是一個明証。這種蛋撻做法較特殊,與豬扒飽一樣日漸地從主食裹蛻變出來,成了一個單獨的小食。葡撻的内容絕不簡單,每款撻各有特色,如椰汁鮮奶蛋撻,椰汁味與鮮奶味配合得恰到好處;款款酥皮鬆化,中間的部分香滑柔軟,貌似豆腐花,口感一流。香港,不一樣的風刀霜劍和不一樣的時光層疊,慢慢地,就化作了一種叫作"歷史"的硬殼。當西風東漸或者南風浸潤的時候,當美人魚的眼淚變成固體狀的嬗變過程中,那硬殼裡也就綴綴地凝結了日月精華。
|
|
|
|
|
|
|
侗族是分佈於貴州、湖南、廣西三省毗鄰地區的南方少數民族,其中以貴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獻中稱"駱越"、"僚"、"侗蠻"。他們主要從事山壩農業{兼營林業和漁臘}手工業發達。出產"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稱}、"稻花鲤"、油茶、杉樹,善於編織侗錦,"鼓樓"和"風雨橋"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築藝術,是侗寨的標志性建築。侗族的飲食文化自成一體,大致可用"雜"{
膳食結構}、"酸"{口味嗜好}、"歡"{筵宴氛圍}三個字來概括。在其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中包含了許多神奇的內容。 一奇:雜異的食源-----侗族地區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糯、白糯、禿殼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他們將各種米製成白米飯、花米飯、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時不用筷子,用手將飯捏成團食用,稱為"吃掉飯"。侗族一般習惯於清晨做好一天的飯菜,帶上山去食用。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掉飯"由其甘美,有"一家蒸飯,全寨剽香"之說。侗族人喝的茶專指油茶,它是用茶葉、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葱花、茶油等混合製成的稠濃湯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饑。與飯、茶配套的,還有蔬菜、魚鮮、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飲料,食源廣博而異雜。蔬菜大多製成酸菜。魚鮮包括鯉魚、鯽魚、草魚、鱔魚、泥鰍、小蝦、螃蟹、螺蠣、蚌之類,可製成火烤稻花鯉、草魚羹、鮮炒鯽魚、吮棱螺、酸小蝦、酸螃蟹等風味名肴。肉品主要是豬、牛、雞、鴨肉,吃法與漢族差別不大。瓜果有刺梅、彌猴桃、烏柿、野楊梅、野梨、藤梨、飽飯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樹嫩皮、香草根等。其中,棟木的果實可做成豆腐,"香樹"的皮可潔白牙齒,油茶樹上長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腳蛇、幼蟬、幼蝗、土蜂蛹、石蛙、穿山甲、囡囡魚、麋鹿、梅花鹿、麂子,以及吃松果長大的松香雞和松香豬,侗族均能巧加利用。菌耳方面有松菌和鮮美的雞絲凍菌,還有可製粑粑與粉絲的藤根、葛根,水田生長的細微苔絲,隨處可見的竹筍。飲料主要是家釀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葉、果汁。據粗略估計,侗族的常見食料不少於五百種,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地上長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無不取食。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很強的生存適應能力。二奇:無菜不酸----- 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離酸"的說法,他們自己亦稱:"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串。"在侗家菜中,帶酸味的佔半數以上,有"無菜不腌、無菜不酸"的說法。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1)用料範圍廣。豬、牛、雞、鴨、魚蝦、螺蚌、龍虱、晴蜒、白菜、黄瓜、竹筍、蘿蔔、蒜苗、木薑、葱頭、芋頭---,皆可入壇腌醅。(2)腌製方法巧。先製漿水,加鹽煮沸,下原料續煮,裝泡菜壇,拌上酒精和芝麻、黄豆粉,密封深埋。(3)保存時間長。腌菜可放2年,腌雞鴨可放3----5年,腌肉,放5---10年,腌魚可放20---30年,非有大慶大典不開壇。侗家盛宴,碗碗見酸,而十道大菜組成的"侗寨酸魚全席",世所罕見。三奇:歡騰的宴席----在侗家人的心目中:糯米飯最香,甜米酒最醇,腌酸菜最可口,葉子烟最提神,酒歌最好聽,宴席上最歡騰。侗族人宴客要打"桐粑",其工藝複雜而細致,品種繁多。例如:加蘇子汁的叫紅侗粑,加楊桐葉的叫黑侗粑,帶餡的叫豆沙侗粑、棗泥侗粑等。宴客時泡茶要加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餞花卉;席上要備暢銷全國的"五味薑",清香適口的"油茶",清甜軟糯的"黑珍珠飯",水牛調製的"酸龍肉",以及聞名遐邇的"醅草魚",為的是賓主一起歡聚共樂。最有特色的要數客人進寨時特殊的迎賓儀式-----"攔路酒"了。侗家人在進入寨子的在門樓邊置"路障",擋住客人,飲酒對歌,你唱我答,其歌詞詼諧逗趣,令人捧腹,唱好了喝好了,再撤除障碍物,恭迎客人進門。入座後又是換酒"交杯",鄰居或自動前來陪客,或將客人請到自己家中,或"湊份子"在鼓樓中共同宴請,不分彼此,酒席上還有"雞頭獻客"、"油茶待客"、"酸菜苦酒待客"、"吃合攏飯"、"喝轉轉酒"等規矩,歡中有禮,文質彬彬。清人詩云:"吹徹蘆笙歲又終,鼓樓圍坐話年豐,酸魚糯飯常留客,染齒無勞借箸功。"正是侗寨歡宴賓客生動情景的寫照。四奇:謝厨帥----侗族人敬重厨帥也是其飲食文化中一個奇特的內容,在許多宴席上客人與厨帥都要對唱,互相致謝。如一首《謝厨歌》就是這樣唱道:"厨帥帥傅常操心,睡半夜來起五更,坐了幾多冷板凳,燒手燙腳費精神。扣肉堆成鯉魚背,蘿蔔切成繡花針,內雜小炒加木耳,豬脚清燉拌香葱,蛋調麵粉做酥肉,蜂糖小米做粉蒸。巧手辦出十樣錦,藝高算得第一名,吃在口裡生百味,多謝厨帥一片心。"侗族的欴食禁忌主要是:不可坐在門坎上吃飯,忌諱看別人吃東西;正月初一不生火;祭祀期間不許外人入寨;喪期孝子忌葷吃素,但魚蝦不限。
涼山彝族的飲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大約有140多種飯食,肉食和素菜都各有40多種,使人大開眼界。介紹以下幾道常用飯菜以餐志界同仁。
坨坨肉:豬、牛、羊、雞都可製作坨坨肉,而以仔豬坨坨肉最有名氣。特別講究選用約30斤重的,按照傳統放牧方式飼養的涼山地方品種"烏金豬"為原料。坨坨肉一般砍成扁方形、大牲畜
砍得較大,有些地區的習俗是:款待客人以大為敬,一坨肉約有半斤以上:乳豬肉砍得小,煮至剛熟則須撈起,拌以鹽、辣椒、花椒和木薑子粉,在一些地區習慣採用炒的方式在熱鍋中拌和以上調料,以增加香味。乳豬坨坨肉的特點是肥而不膩,瘦肉脆嫩,香鮮可口,飽食不厭。坨坨肉撈起後的肉湯,一般都煮進酸菜,有些地方凡湯必煮酸菜;在涼山"所地"方言區流傅一句彝諺:"酸菜和肉是兩兄妹,肉湯煮了酸菜才鮮美。"
洋芋酸菜湯:將洗淨的洋芋切成片或絲,按傳統的切法,左手握洋芋,右手持鐮刀,切成鱗狀滚刀片,放入肉湯煮熟並煮出鮮味後,下入酸菜,再下鹽、辣椒、木薑子粉和葱段等調料。酸菜一般用圓根葉子煮熟泡製後曬乾備用。
石烙仔雞:將2斤多重的仔雞宰後剔去全部骨頭,用刀剁成肉碎,再用鹽、辣椒、花椒和木薑子粉拌和均勻,盛入木鉢,把燒得通紅的一個鵝卵石於於肉上,速用另一木鉢反扣其上,然後兩手持兩木鉢反復搖動,使雞肉與卵石反復接觸而被燙熟。這種烹飪雞肉的方法非常特殊,但食者品嘗石烙仔雞香嫩無比。
臼搗仔雞涼辣湯:將宰割好的仔雞放進火塘燒熟,洗淨後剔出骨頭(或連骨)放入石臼舂搗,直至舂爛搗融。個別地方用刀剁碎不用杵臼。仔雞肉臼搗好後,根據仔鷄大小,將一定數量的紅辣椒或燒熟的青辣椒、花椒、木薑子和大蒜放入石臼舂細,並加上盛末灑上適量的冷開水或無污染的高山泉水,攪拌均匀即成。臼搗仔雞涼辣湯是涼山彝區的特色食品,深受彝民喜愛,常作待客佳品。
蕎麥烙餅(斗笠蕎烙餅):在盆鉢内用温水把薺麵拌成稠糊,用湯瓢舀入鉄鍋並適當撬開,鍋內可放少許油以免黏鍋,用文火慢烙,適時翻面,兩面烙黃後起鍋。這樣烙烘出單層蕎餅,待烙烘第二個蕎餅時不待翻面便將已烙成的第一個薺餅重疊其上,並且依次重疊三個、四個以上,便得多層蕎餅,緣由厚漸薄,活像兩個斗笠對扣之形,彝族稱為斗笠蕎烙餅。食用時用刀逢中交叉切成四等分或八等分。烙餅既香脆又柔軟,老少皆喜歡吃。與坨坨肉、酸菜湯、石烙仔雞、
臼搗仔雞涼辣湯待客,味美極佳。
咂酒(桿桿酒):咂酒在涼山部分地方稱為桿桿酒,因為他們用多根通心竹桿直接插入帶糟的酒壇中多人同時吸飲而得名。咂義為吮吸,在貴州彝區和涼山(如雷波縣一帶)用漢語稱咂酒。咂酒是加水濾糟酒,呈黄色,高粱咂酒顏色最黄,有微甜,含酒精約10度上下,涼山州内美姑、雷波、甘
洛等縣的彝族農家尤喜釀製飲用咂酒,每逢彝族年節,祭祖和娶媳都要釀造咂酒,既飲用,又作祭酒。咂酒很有特色,現代涼山人風趣地稱它為"彝族啤酒"。傳說清代農民起義領袖石達開經過彝區時暢飲咂酒後寫了一首讚咂酒詩:
說到地方的特色小吃,四川的小吃在大江南北中佔有一席之地。四川的小吃沒有堂皇的外表、華麗的名字,簡簡單單的"夫妻肺片"、"鐘水餃"、"擔擔麵",顯得平凡而樸實,每道小吃都飄散着濃濃的農家氣息,訴說一段段源遠流長的故事。在區庄立交橋附近,有着一家經營川菜的餐館,與四川小吃的風格一樣,不張揚,不外露。這裹可以一次品嘗20多種四川名小吃,鐘情於四川小吃的食客有口福了!不少四川名小吃,在解放前是挑擔的、提兜的、擺攤的、開舖的小商小販創出來的。有的以姓氏作招牌,如賴湯圓、鐘水餃、陳麻婆豆腐等,有的以店址冠名。從品種上分有麵食、米製品、菜肉製品、雜糧製品四大類。從檔次上分,有宴席、傅統小吃、通俗小吃三類。四川小吃講究嚴格選料,在調味技藝上,講究一味為主、他味相輔,鹹、甜、麻、辣各具特色。川式小吃妙就妙在品種多,且下功夫,單說二両麵吧!就能做成雜錦煨麵、排骨、牛肉、海味、脆绍、擔擔、丸子、回鍋肉麵近20種。在這家店內,小吃既可單點,也可一網打盡。16元/套、19元/套、22元/套的小吃包括了龍抄手、鐘水餃、賴湯圓、夫妻肺片,還有過年時才有的傳统食品等,看着那麼多的碗啊、碟啊!在面前一溜溜地擺着,胃口小的人可能看着都飽了。
葉兒粑:它原是川西農家過年時才有的傳統食品,又名艾饃。外觀上看起來就像是用葉子包裹着糯米團。綠色的葉子中裹着淡綠色的糯米團,清新、自然。葉兒粑有甜和鹹兩種味道。甜的是用糯米細粉做包皮,內用白糖、花生、核桃、芝麻等合製成的餡鹹的則以香艾、菜油、豬肉、芽菜等為原料,經過製皮、做餡、成型、上籠等工序蒸製成獨具風味的葉兒粑,成為享譽一方的名小吃,味道鲜美。
擔擔麵:進入店堂經營已有四五十年的歷史,它來自小販沿街叫賣的麵擔子上。擔子一頭是鍋灶,一頭放着麵、碗及準備好的各種調料,隨吃隨下。其特點是麵條細薄,臊子肉質香酥,調料以葱花、芽菜、豬油為主,略有湯汁,鮮美爽口,辣不重微酸
鐘水餃:說到川味的小吃,没有不提餃子的。說到餃子,成都的鐘水餃可謂是經典。鐘水餃始于1893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經過改良,如今的鐘水餃保留了淨肉餃子的傳統,但在款式上就增加了三鮮水餃、海味水餃餃、蒸餃等多個品種。餃子的個實小小的,十個一兩,也就一小碗,精致而又充實。鐘水餃用的是自製的餃皮,軟硬適中,皮爽滑、肉鮮美。紅油是用成都有名的二荊條紅辣椒加菜油煉製,一小碗紅油水餃除了加紅油,還有特製的醬油、芝麻油、蒜泥汁、鹽等多種調料,味道香濃。值得一提的是蒸餃,個個雪白如玉,皮薄呈半透明狀,讓人饞涎欲滴。
糍和賴湯圓:糯米類的小吃,除了葉兒粑,還有糍粑和賴湯圓。糍粑不像葉兒粑,它没有餡料,但在外層就鋪上了一層薄薄的金黄色的粉末。據說是核桃、花生、芝麻、黄豆四種果仁的粉末,可謂用功精細。糍粑入口鬆軟,有着一種嚼着棉花糖的感覺。而賴湯圓則是以皮滑、有勁道而著稱,且内餡鮮甜,伴着清淡的糯米甜酒,別有一番田園人家的風味。
成都人好吃,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成都人對火鍋的熱愛和火鍋文化的發崛、深化,則比火鍋的發源地重慶又過之無不及。倘大的成都市內,數不清的火鍋店,數不清的饗客,數不清的火鍋種類。大有皇城老媽、中有自助火鍋,小有街邊麻辣燙,成都人好吃的天性,給火鍋的滋長、發展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和絕佳的舞台。一陣陣火鍋浪潮,在成都食客挑剔的筷子下滾滾而過。從最早的紅味火鍋,衍生出火鍋雞、火鍋魚、魚頭火鍋、肥兔火鍋、牛肉火鍋、牛筋火鍋、羊肉火鍋、川東煨鍋、白味湯鍋,以及現在流行的全牛油老灶火鍋、兔頭火鍋、海鲜火鍋。凡是能吃的,都逃不過饞嘴的成都人,而喜新厭舊的成都食客,也不斷開發出新的火鍋品種滿足自己的食慾。火鍋盛行,一時間,香菜、香油洛陽紙貴,價格飛騰;而通過火鍋,又帶生出火鍋伴侶、王老吉等火锅輔助食品來,真是一興百興。請客吃火鍋要到皇城老媽,這是官塲規矩;冬至要吃羊肉火鍋,這是民間習俗;各種特色火鍋,是朋友聚會的好地方;而星羅棋布的串串香,則是居家度日的調味品。大大小小,林林種種的各色串串香,是成都人啖嘴休閑的去處。名氣大,食客多,想去吃的人就更多,吃串串香也是要講名氣和牌子的,這也許和成都人天性熱鬧、專愛面子的性格有關。於是乎,被外地人稱為最為邋遢的串串香也被成都人吃出了幾大品牌,如玉林串串香、寰侯巷串串香、華興街串串香、王梅串串香等,其口味特別,油碟各異,菜品豐富,比起吃火鍋店裏所謂正宗火鍋別有一翻風味。而吃串串香,不僅價格便宜,而且塲地随和,可不拘小節,吃興隨和,吃多少拿多少,吃不完還可退,真是體現成都人精打細算之風格。成都人愛吃串串香,不管男女老幼。三五朋友,隨近到一家串串香,開一鍋,燙一把,喝一件,侃一侃,其樂融融。偶坐一街邊串串香,燙着竹簽,喝着啤酒,和朋友高聲猛侃國家大事和男友閑話,再不時打望街上美女,其樂無窮。可以說,成都人的一生就如這串串香的簽簽,把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都串掛在上面,招人示目,最後又落的個清閑。
北京是座千年古都。現在,經過北京史專家的考證,遠在三千多年前,北京就已經是燕國的都城了。時下人們常說中國是世界上的"烹飪皇國",而殊不知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烹飪史得從北京寫起。因為早在一萬七八千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的山頂洞人就發明了人工取火的熟食法,是北京人揭開了中國烹飪史的篇章。悠長的歷史、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勤芬智慧的北京人,創造了先進的北京文化。這北京文化中首要的就是北京的飲食文化。提起飲食文化,人們往往就想到"吃"。不錯,飲食文化中包含着"吃",可"吃"並不能代表飲食文化,並不能概括飲食文化的整體。飲食文化是人類在飲食方面的創造行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類飲食方面的思想、意識、觀念、哲學、宗教、藝術等等都在飲食文化的範圍之內。因此,一個小小的'吃"字,包含不了上述博大精深的內容。在這裡概括地談一下北京的歷史和飲食文化的定義是不是離題太遠了,北京小吃怎麼扯到歷史和文化上去了?其實不然,因為光談物化的小吃而抛開文化的創造,就只能是時下經常重復的那一套'廣告詞兒"。北京小吃原本是深蘊於這樣一種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一項重要的文化成果。它的每一個品種的製作方式和食用方式等等,都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北京人特有的審美意趣。它既是物化的北京都城史的一塊"活化石",又是文化的北京人美學意識的象徵。而集北京各種小吃之大成的小吃譜或小吃書,就是一部小吃的文化與文化的小吃的畫卷。
小窩頭: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慈禧愴惶逃往西安。途中,有一天慈禧餓極了,叫人去找吃的。當差的找來一個大窩頭。慈禧幾口便把窩頭吃完了,連說好吃。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有一天又想起窩窩頭,就讓御膳房給她做窩頭吃,御厨不敢给她做大窩頭,於是把玉米麵粉用細籮篩過,加上白糖、桂花做成栗子大小的小窩頭。慈禧吃了說,正是當年吃過的窩窩頭。
碗豆黄、蕓豆卷:有一天,慈禧在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有銅鵭聲。慈禧問是幹甚麼的?當差的回答說是賣碗豆黄、蕓豆卷的。慈禧令當差的把那個人叫進來,那個人說:敬请老佛爺嘗嘗這豌豆黄、蕓豆卷,香甜爽口,入口即化。慈禧嘗過後說好吃。於是就把這個人留在官中,專門為她做小吃。
肉末燒餅:相傳有一天夜,裹,慈禧做了個夢,夢見吃了肉末的燒餅。第二天早膳時,果然上的是肉末燒餅。慈禧一看和夢中吃的一樣,心裹非常高興,說是給她圓了夢。問是誰做的燒餅,當差的說是御厨趙永壽。慈禧當即令人賞給趙永壽一個,從此,肉末燒餅作為圓夢的燒餅流傳了下來o
瑪瑙白玉:原名"釀豆腐",出自朱元璋的家鄉安徽鳳陽縣。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貧,於十七歲在鐘離縣[
後改鳳陽]玉皇寺[ 後改皇覺寺]落髮為僧,因為清規嚴律,加上連年災荒,被方丈疏散出寺,雲游化緣過着近乎乞討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鐘離西南二十里處一位姓黄的厨帥門口化缘,這位黄厨帥見此少年游方僧衣衫褴褸,骨瘦如柴,頓起惻隱之心,隨將剛出鍋一塊"釀豆腐”施捨給了他。朱元璋飢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終生忘。後來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當了皇帝,常常想到贈食的"釀豆腐",令御厨如法烹製,可是都不會做,於是就降旨差員特詔黄厨帥進京,並封為'御膳帥"專門做"釀豆腐”奉獻,以後官中每逢瓊林宴,"釀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從此,馳名於世,相傳至今已有六百餘年。黄家十三代孫現在仍住鳳陽,"釀豆腐"這道名菜成為地方一絕。
香港的袍袜凝固了特頭:沒有"魂、雲或暈"字父親的餘蔭,你就沒有權為香港華人建設墳墓,在人們的習慣思維中總是内地看名山煮直,香港看高樓突頭。其實香港的文化相當博雜而精彩,多元化的民俗在現代與古老的衝擊中各自固守着自己的領地,如果你是個攝影發燒友,大可在一天拍完紅黑黄白諸色人種眾生相、世上各式宗教廟宇大觀。人人都說高樓好,香港風情忽畧了。香港風情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民風民俗:完完全全的粵式文化大餐,從搶飽山、輪插新年第一炷香到新娘的裙褂;從抬金豬派利市到一年中難以勝數的農歷年節大禮,通通都是好題材。連香港地的"通勝"也輿眾不同:中西合璧的"紅日子"幾乎佔了日歷的過半篇幅。在那華洋雜處的街道上,听那純正得令人吃驚的古粤謳,在巴比倫風格的建築內,看那胖帥傅遵古法壓製那種發端於省城的"竹昇麵",心內不禁湧起一種感動。在中環都爹利街與雪廠街之間,街道傾斜上山,其間四支古老的街燈,至今仍然是煤氣點燃,可能是世上獨一?這四根120多歲的路燈曾照見過多少春花秋月、曠夫怨婦?無數的名星在這裹上演過"杜十娘"、"茶花女"的故事。的那天也正巧有個新電影開鏡,一出哀怨的現代情殤在這個天然塲景襯托下表現得撼人心肺。"食在廣州"早在40年前讓位於"食在香港",用一兩册書也未必能錄其萬一。那麼,出格一些只寫一物:許留山。這名字令人想起白蛇傳,但它的首本戲卻比許仙更有仙氣,那就是水果撈和龜苓膏。水果撈中的芒果撈嘢是最惹人的,"帥奶殺手"當之無愧,當然男子漢也没有幾人可以抗拒。香港天氣炎熱,誰想到的鬼點子,不由人不拍案叫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