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ta Donald

Joon

ChaoZhou
Jestival
Herbal cook
Noodle@Flour
Shanghai-Old
ManXample
Hunan
Sichuan
Mitosis
HuBei
Food Development
xhangHei
KeJia
Various Specialz
GzhouSalon
Pepper@Red
Cook Skill
Dumpling@Beijiang
Tofu
Kungfu@GuangZhou
North-East of Ching
Old Restaurant
Tradition

                    飲食者類型

  一、宮廷、貴族飲食

  任何社會,統治階級的思想就是佔统治地位的思想,作為統治階級,封建帝王不僅將自己的意識形態强加於其統治下的臣民,以示自己的至高無上,而且同時還要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標新立異,以示自己的絕對權威。這樣作為飲食行為,也就無不渗透着統治者的思想和意識,表現出其修養和爱好,這樣,就形成了具有獨特特點的宮廷飲食。

首先,宮廷飲食的特點是選料嚴格,用料嚴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帝王權力的無限擴大,使其薈萃了天下技藝高超的厨司,也擁有了人間所有的珍稀原料。如早在周代,帝王宮廷就已有職責分得細密而又繁瑣的專人負責皇帝的飲食,《周禮注疏·天宮冢宰》中主有"膳夫、庖人、外饔、亨人、甸師、獸人、漁人、腊人、食醫、疾醫、瘍醫、酒正、酒人、凌人、籩人、醯人、鹽人"等條目,目下分述職掌範圍。這麽多的專職人員,可以想見當時飲食選材備料的嚴格。不僅選料嚴格,而且用料精細。早在周代,统治者就食用"八珍",而越到後來,統治者的飲食越精细、珍貴。如信修明在《宮廷瑣記》中記錄的慈禧太后的一個食單,其中僅燕窩的菜肴就有六味:燕窩雞皮魚丸子、燕窩萬字全銀鴨子、燕窩壽字五柳雞絲、燕窩無字白鴨絲、燕窩疆字口蘑鴨湯、燕窩炒爐雞絲。

其次,烹飪精細。一統天下的政治勢力,為統治者提供了享用各種珍美飲食的可能性,也要求宮廷飲食在烹飪上要盡量精細;而單調無聊的宮廷生活,又使歷代帝王多數都比較體弱,這就又要求其在飲食的加工製作上更加精細。如清宮中的"清湯虎丹"一個菜,原料要求選用小興安嶺雄虎的睾丸,其狀有小碗口大小,製作時先在微開不沸的雞湯中煮三個小時,然後小心地剝皮去膜,將其放入調有佐料的汁水中腌漬透彻,再用專門特製的鋼刀、銀刀平片成紙一样的薄片,在盤中擺成牡丹花的形狀,佐以蒜泥、香菜末而食。由此可見烹飪的精細。

再次,花色品種繁雜多樣。慈禧的"女宮"德齡所著的《御香飄渺錄》中說,慈禧僅在從北京至奉天的火車上,臨時的"御膳房"就佔四節車箱,上有"爐灶五十座","厨子下手五十人",每餐總共備正菜一百種",同時還要供"糕點、水果、糧食、乾果等亦一百種",因為"太后或皇后每一次正餐必須齊齊整整的端上一百碗不同的菜來”。除了正餐,"還有兩次小吃","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總在四五十碗左右",而所有這些菜肴,都是不能重復的,由此可以想象宮廷飲食花色品種的繁多。

宮廷飲食規模的龐大、種類的繁雜、選料的珍貴及厨役的眾多,必然帶來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極大的鋪張浪費。

宮府貴族飲食,雖沒有宮廷飲食的鋪張、刻板和奢侈,但也是競相斗富,多有講究"芳飪標奇","庖膳窮水陸之珍"的特點。

貴族飲食以孔府菜和譚家菜最為著名。孔府歷代都沒有專門的內厨和外厨。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形成了飲食精美、注重營養、風味獨特的飲食菜肴。這無異是孔老夫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祖訓的影響。

孔府宴的另一個特點,是無論菜名,還是食器,都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如"玉帶蝦仁"表明了孔府地位的尊榮。在食器上,除了特意製作了一些富於藝術造型的食具外,還鎸刻了與器形相應的古詩句,如在琵琶形碗上鎸有"碧紗待月春調珍,紅袖添香夜讀書"。所有這些,都傳達了天下第一食府飲食的文化品位。

另一久負盛名、保存完整的貴族飲食,當屬譚家菜。譚家祖籍廣東,又久居北京,故其肴饌集南北烹飪之大成,既屬廣東系列,又有濃郁的北京風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聲譽。譚家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材用料範圍廣泛,製作技藝奇異巧妙,而由以烹飪各種海味為著。譚家菜的主要製作要領是調味講究原料的原汁原味,以甜提鮮,以鹹引香;講究下料狠,火候足,故菜肴烹時易於軟爛,入口口感好,易於消化;選料加工比較精細,烹飪方法上常用燒、火靠、燴、燜、蒸、扒、煎、烤諸法。貴族飲食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和極具個性化的製作方法。

  二、市井、百姓飲食

市井飲食是隨城市贸易的發展而發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陸交通要道發展起來的,這些地方發達的經濟、便利的交通、雲集的商賈、眾多的市民,以及南來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達的信息交流,都為市井飲食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如唐代的洛陽和長安、兩宋的汴京、臨安、清代的北京,都匯集了當時的飲食精品。

市井飲食技法各樣、品種繁多的特點。如《夢粱錄》中記有南宋臨安當時的各種熟食839種。而烹飪方法上,僅《夢粱錄》所錄就有蒸、煮、熬、釀、煎、炸、焙、炒、燠、炙、鮓、脯、臘、燒、凍、醬、焐、火鳥十九類,而每一類下又有若干種。當時飲食不僅滿足不同階層人士的飲食需要,還考慮到不同時間的飲食需要。因為市井飲食的對像主要是當時的坐賈行商、販夫走卒,而這些人來去匆匆,行止不定,所以隨來隨吃、攜帶方便的各種大眾化小吃便極受歡迎。

中國老百姓日常家居所烹飪的肴饌,即民間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淵源,多少豪宴盛饌,如追本溯源,當初皆源於民間菜肴。民間飲食首先是取材方便隨意。或入山林採鮮菇嫩葉、捕飛禽走獸,或就河湖綱魚鱉蟹蝦、撈蓮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豬狗雞鵝鴨,或下地擇禾黍麥粱野菜地瓜,隨見隨取、隨食隨用。選材的方便隨意,必然帶來製作方法的簡單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燒烩拌泡、脯臘漬燉,皆因時因地。如北方常見的玉米,成熟後可以磨成麵粉、烙成餅、蒸成饃、壓成麵、熬成粥、糝成飯、也可以用整顆粒的炒了吃,也可以連棒煮食、烤食。民間菜的日常食用性和各地口味的差異性,决定了民間菜的味道以適口實惠、樸實無華特點,任何菜肴,只要首先能夠滿足人生理的需要,就成為了"美味佳肴"。清代鄭板橋在其家書中描繪了自己對日常飲食的感悟:天寒冰凍時,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醬薑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貧之具。暇日咽碎米餅,煮糊塗粥,雙手捧碗,縮頸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呼!吾其長為農夫以沒世乎!

如此寒酸清苦的飲食,竟如此美妙,就是因為它能夠滿足人的基本需求。

  三、民族、宗教飲食

民族飲食指的是除漢族之外各少數民族的菜肴。由於各少數民族所處的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级,所處地域、環境、物產、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所以幾乎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飲食習俗和愛好,並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生活於東北地區白山黑水之間、三江平原一帶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滿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温克等族。滿族以定居耕作農業為主,以狩獵為副。滿族人最喜歡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過年時主要吃餃子和"年餑餑",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鍋。赫哲族以狩獵為主,由於氣候寒冷,故以魚、獸為主要飲食,而最突出的則是將生魚拌以佐料而食的"殺生魚"。而生活於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和鄂温克族,以狩獵為獲取食物來源的主要內容,由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類獸肉。

北方的蒙古族,由於地處沙漠和草原,他們的飲食以羊肉和各種奶製品為主,一般羊肉不加調味品,以原汁煮熟,手扒為主,宴客或喜慶的宴會,則以全羊席為最貴。而生活於西北地區的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等,其飲食原料上與蒙古族沒有多大區別,只不過他們的麵食要稍為豐富,並多以油炸為主。

西北的少數民族主要有維吾爾、回、藏等族。維吾爾族日常飲食主要以牛乳、羊肉、奶皮、酥油、馕、水果、紅茶為多。藏族居住於青藏高原,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其飲食以牛、羊、馬、駱駝、牦牛的肉和乳為主,並大量食用青稞、小麥,以及少量的玉米、豌豆。平常飲食稱之為糌粑、青稞酒。

西南少數民族多居位於深山密林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飲食。即肉食以豬和魚為主,加有各種昆蟲和蛆蟲;主食以米為主;喜歡獵乾或腌薰的肉;喜歡各種腌製的菜;有各種植物或糧食作物為原料釀製的酒可供飲用。

許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一種宗教在其傳播的初始階段,除了宣傳其既定的教理之外,還要通過一定的建築、服飾、議式及飲食將人們從日常狀態下標識出來。單就飲食看,通過長期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宗教飲食風格。在中國文化中,宗教飲食主要指的是道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

道教起源於原始巫術和道家學說,所以道教飲食深受道家學說的影響。道家認為人是禀天地之氣而生,所以應"先除慾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飲食中禁食魚羊荤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為主,並盡量地少食糧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氣變得混濁污穢,而應多食水果,因為"日啖百果能成仙"。道家飲食烹飪上的特點就是盡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稱之為"道家四絕"之一的青城山的"白果燉雞",不僅清淡新鮮,且很少放佐料,保持了其原色原味。

佛教在印度本土並不食素,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民情風俗、飲食傳統相結合,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其特點首先是提倡素食,這是與佛教提倡慈善、反對殺生的教義相一致的。其次,茶在佛教飲食中佔有重要地位。由於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這些地方一般適於種茶、飲茶,而茶本性又清淡醇雅,具有鎮静清心、醒腦寧神的功效,於是,種茶不僅成為僧人們體力勞動、調節日常單調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為了培育其對自然、生命熱爱之情的重要手段,而飲茶,也就成為了歷代僧侣漫漫青燈下面壁參禪、悟心見性的重要方式。再次,佛教飲食的特點是就地取材,佛寺的菜肴,善於運用各種蔬菜、瓜果、筍了、菌菇及豆製品為原料。

伊斯蘭教教義中强调"清静無染、"真乃獨一",所以其飲食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格局,稱之為"清真菜"。穆斯林巖格禁食豬肉、自死物、血,以及十七類鳥獸及馬、騾、驢等平蹄類動物。所以清真菜以對牛、羊肉豐富多彩的烹飪而著名,如光是羊肉,就有燒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燜羊肉、腊羊肉、手抓羊肉、爆炒羊肉、烤羊肉串、湯爆肚仁、炸羊尾、烤全羊、滑溜里脊等,清真系列中還有一些小吃也頗具特色,如北京的鍋贴、羊肉水餃,西安的羊肉泡饃、蘭州的牛肉麵、釀皮、新疆的烤饟、烤包子,也另具風味

                 寒具

以麥、稻、黍等原料,經麵製油炸而成。宜冷食。 寒具的稱謂,始見載於《周禮·籩人》:"朝事之籩,其實黄、白、黑---",鄭司農注:"朝事,謂清朝,未食,先進寒具口實奕之籩。"此寒具即是泛指製熟後冷食的乾糧。又因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在"寒食(節)禁烟"時食用,於是,耐儲好吃的撒子、麻花之類油炸麵食品,便成為寒食節諸食品中的佼佼者,遂冠以"寒具"的美名,伴隨寒食節而流傳下來。南北朝時,"寒具"被列為珍贵食品之一。《齊民要術》云:"細環餅,一名寒具,脆美。"韋巨源《燒尾食單》所列向皇帝世獻的食品中,就有"巨奴----酥蜜寒具"。五代時金陵"寒具"即很出名,"嚼着驚動十里人",可見其製作技藝之精湛。詩人蘇軾還有《寒具》詩;"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輕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濃於酒,壓扁佳人纏臂金。"其是描寫得维妙维肖,耐人尋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寒具,即今撒子也。"随着時代的推移,寒具從原料到製作都有改進,已由過去糯米粉用麵製油炸,更具有酥脆、形美、耐久存的特點。現今寒具食品撒子、麻花,全國南北均有製作,一般需經合麵、盤條、油炸等工序,其形精巧,風味各殊

                 炒疙瘩

用冷水麵團摘成大於黄豆的疙瘩煮熟,與葷素原料一起炒製而成。炒疙瘩的创始人是北京和平門外原廣福館的穆氏母女。後來前門外恩元居飯館仿照廣福館的製法,從1930年起開始出售炒疙瘩。從穆氏創製供應起,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經恩元居逐步改進,炒疙瘩更加精美好吃。 炒疙瘩的製法:疙瘩---麵粉加水和成較硬的麵團,切成比黄豆粒畧大的圓疙瘩放入沸水鍋內,並用鐵鏟貼鍋底順一個方向攪動,每隔l--2分鐘攪一次,防止疙瘩沉底燒糊,並隨時把粘在一起的疙瘩撥散,開鍋後再煮3---5分鐘,當疙瘩全部浮起後,隨即接出放入涼水盆裡過一下。製輔料:將牛肉切碎與青菜配好,下炒鍋炒約30秒鐘後,加醬油、醋、鹽再炒一下,加煮熟的疙瘩翻炒,約炒30秒鐘,加鲜菜,待醬油等水分全浸入疙瘩即成。以熱食為好。

             涼粉

用綠豆澱粉加水調成糊狀,通過漏盆落人沸水鍋煮熟,再經冷卻成形,加調料拌製而成。涼粉,又稱漏魚,是夏令應時小吃。粉的製法:製涼粉,先用綠豆澱粉,加温水攪拌,使之全部散開,用鍋把水燒沸,加明礬,用小火,使水保持微沸狀,然後把散開的澱粉倒人鍋中,速用木棒順一個方向攪,使之成稠糊,趁熱舀在架於水池上面的漏盆,池中加滿冷水,澱粉糊通過漏益的小孔,漏入涼水中,即凝成頭尖(似小包形)的涼粉。 拌製:涼粉凉透後撈出盛碗中,加芝麻醬、醬油、醋、芥未糊、辣椒油、胡蘿蔔絲、黄瓜絲、蒜泥(或蒜汁)拌匀即成。現代還有用海藻類做原料製成的涼粉,也甚受歡迎。

              茶湯

用糜子麵加涼開水調成糊。再加沸水沖熟,最後加糖及蜜餞拌製而成。茶湯歷史悠久,遠在明代已有記載;明沈德符[ 野獲編 ]稱:"京帥向有諺語云:瀚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蓋凱名實之不稱也"。說明此時茶湯在京已有聲譽 。茶湯,裝在壺嘴細長、壺身大肚的紫銅水壺中,沖糜子麵時將碗翻扣過來能使茶湯不泄,故又稱"扣碗茶湯"。 茶湯製法:製麵。用糜子米凉水浸泡2--3小時,碾成麵,過籮,使成糜子麵。 泡製:飲用時,先將茶湯麵放在小碗内,加涼開水調成糊,然後沖熟,撒上紅糖、白糖、糖桂花,也可撒金糕丁、青梅丁後食用。

                糟粑酥油茶

糟粑,是藏語,意為青稞炒麵;酥油,是用牦牛乳提煉而成。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每天不可缺少的飲料,《中甸縣志稿》中記載:藏胞一見酥油茶,"其胸中已有悅樂,若一入口,則其辛苦憂郁恐怖疑惑完全冰解,如飲我佛甘露焉。"由此可見酥油茶與高原藏胞的生活關係是何等密切。糌粑和酥油茶是藏族的兩道名食,因食用配套,故往往連在一起 ;糌粑酥油茶的製法:(1)製糟粑:青稞炒香熟、磨成麵,與酥油茶汁拌和捏成團;(2)製酥油:用牦牛乳除去奶渣,使油脂凝固成餅狀。(3)打酥油茶:取特製酥油筒,先放焙香成泥的核桃、芝麻、麻籽和酥油、鹽、蛋泡,再沖入用來自滇西南的沱茶或磚茶沖泡成的熱茶水,上下來回提打至水乳交融渾為一體即成。酥油茶奶香、味濃郁,是藏民的美食

韋巨源燒尾食

唐時,仕宦之人新授大官,都要向皇帝獻食,稱為"燒尾"。黄河鯉魚溯水而上跳躍龍門時,有躍過龍門者,就有雲雨相随和天火燒其尾,使之最終轉化為龍。而士子初登高位,亦如魚躍龍門,必須向"真龍天子"(皇帝)獻美食,像徵鯉魚之被天火燒尾,從此脱胎換骨加入新的行列。韋巨源是唐武後時宮。<<清異錄>>記載了他所獻的部分奇異之品。皇帝吃後大開眼界,大飽口福,也就更加寵信於他。"燒尾"在唐代盛極一時,新授大宮者要向皇帝獻食,新登第或升廷者也要宴請朋僚,以求日後仕途順利。這種靠進獻美食邀寵的事反映了封建時代君臣的錯聵。當然,中國古人對烹飪美食的研究與製作,還是有值得稱道之處的。

 河豚嘆

范成大, 南宋詩人,一向留意飲食,喜食美味佳肴。在使金途中,他品嘗過沿途各地的許多美味食品後;下四川任職;又作詩,描述他的一些飲食生活和四川的飲食品種及食俗。晚年,作詩六十首中有十幾首描寫了他與當地百姓的飲食生活。他好作詩向人求食。一次,在友人家嘗到浙江黄岩魚,覺得非常好吃。幾天以後,便作詩:"千里來從何處?想看船浪帆風。"友人見詩即把魚送给他。范成大認為美食的目的是為了使身體健康,不該為美食而冒生命危險。在宋代,人們都将河豚視為美味佳肴,不惜冒險爭相食用。他便作《河豚嘆》規勸。但當時人們仍大肆捕撈、烹食。他對食河豚而死則慨嘆道:"為口忘計身,饕死何足哭。" 范大成用詩抒發對時人吃河豚的感慨及闡述的觀點,頗為正確,具有很大的意義。不論古今,人們都不應追求異味而損害身體健康

李調元盛讚四川食

李調元,清代戲曲理論家、文學家。乾隆年間進士。在着書立說之餘,他也留心於飲食。詩云:"竹筍香供夏饌,來年麥老當秋收。"這裡的"斑竹"是四川人對青竹之類的稱呼,其竹筍非常香,用於夏季佐酒則風味極佳。他也很喜歡吃川中盛產的芋,曾作詩誇讚:"氣作龍涎香,色過牛乳腻。"李調元喜食四川民間饌肴,而最喜愛豆腐。他寫有一組《豆腐》詩,叙述和讚美了各種豆腐馔肴。其中先用一首詩說明食豆腐是件愉快的事:"諸儒底事口懸河,富貴何時須作樂。"

陸游烹飪詩百篇

南宋陸游寫有一首《食粥》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時至今日,粥品已非常眾多,人們不僅喜愛食用,還更加重視它的養生作用。陸游到蜀中,對其風物、美酒佳肴,讚美備至。詩中,他叙述和讚美了成都的美味:"東門買骨,醬點橙。蒸雞最有名,美不數魚蟹。" 陸游是一位愛國愛鄉的詩人。他在蜀中品嘗美味佳肴之餘,仍思念家鄉浙江的飲食。《思故山》詩中,他更抒發了在家鄉自在飲食的思念:"船頭一束書,船後一壺酒。新犯紫鱖魚,旋洗白蓮藕。" 陸游在蜀中十年後回到江南,告老還鄉,得以重嘗家鄉食。陆游隐居在家鄉山陰後,又思念起第二故鄉四川的飲食。在詩中,他向人叙說了四川鄉土风味十足的野菜、茶飯,並說:"東來坐閱七寒暑,未嘗舉箸忘吾蜀。" 陸游一生所涉及烹飪的詩,達百篇以上,為後人了解宋代飲食烹飪,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耶律鋳詩憶"行帳八珍"

耶律鋳,元朝大臣。其父耶律楚材死後,世祖時拜中書左丞相。他曾因事前往宜都,當地款待宴席上。談起昔日的征戰歲月,有人問他:"聽說你的軍中最有名的菜肴叫'行帳八珍'。這是些甚麽菜肴,為甚麽如此命名呢?"耶律鋳說:"行帳八珍,就是行軍出征途中烹調食用的八種美味食品,接着詳細地介紹了它們的製法。耶律铸回到京城,又有人問他這個問题,觸動了他懷舊的情思,更加眷念那時的美味佳肴,於是便寫下《行帳八珍詩》,描述和稱讚了其中的佳肴。《行帳八珍詩》是組詩,共五首。第一首描述他與眾人對美味醍醐的喜愛。第二首题為《沆》,"沆"即馬奶酒。第三首詠的是"駝蹄羹"。第四首叙寫的是"駝鹿唇",俗稱四不像。最後一首是"軟玉膏"。軟玉膏雖沒有羅列在他自叙的"行帳八珍"中,但它是元代頗具特色的名肴,有時也作為"行帳八珍"中某一菜肴的替代品。耶律鋳以親身經歷為依據,較詳細地描述了行帳八珍的品種和風味,為後人了解蒙古族的飲食生活,研究八珍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史料。

李流芳頌歌西湖"蒓菜羹"

李流芳,明代畫家、文學家。一次,他到杭州西湖邊游玩。見西湖裡長滿了嫩綠的蒓菜,郁郁葱葱,人們傾城出動,從早到晚采摘蒓菜,然後千擔万擔地運往蕭山,在湘湖中浸泡、清洗後再出售。據說,西湖的蒓菜要經過湘湖水浸洗,味美無比。他們一行人從未見過蒓菜,更未見過如此熱閙、浩大的場面,非常驚奇,便買下許多蒓菜,回家烹調,並賦詩。當蒓菜羹端上桌時,人們都嘆它的色澤,不忍下箸擾亂其形色。過了許久,終於抵擋不住誘惑,品嘗起來。最後,李流芳表達了眾人的心聲,認為蒓菜可以與當時著名的黄芽菜、燕笋等媲美。李流芳的《蒓羹歌》描述了江浙人採食西湖蒓菜的場面和習俗,稱讚了蒓羹色香味形的美妙,對後世人了解時代蒓菜的食用情况有較為重要的作用

《蜀都賦》讚家鄉食

揚雄,文學家。好作辭賦,表達對家鄉的熱愛舆自豪,並廣傳世人。揚雄在《蜀都賦》中,首先記敍了蜀中各地的物產:川南、川西、川北烹飪的主要原料。另外,江河中盛產各種龜鳖魚類,田隴上"五谷饒多",莫不畢陳。面對從多的美酒佳肴,豪門必然要大宴賓客,共同品嘗。揚雄描述了當時豪門宴會的盛况。舆此同時,"厥女作歌。"由此可知,漢代四川的宴會非常講究陳設,並有優美的音樂歌舞助興。揚雄是最早對四川的烹飪原料,烹飪技術、宴會以及家鄉飲食進行較為系統的描述者。《蜀都赋》,對後人研究漢代的烹飪,由其是四川的飲食烹飪,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

洛陽纸貴讚川食

左思,西晋文學家。他欲賦三都,構思十年而成。當時名聲遠播的陸機也想作此赋,聽說左思已作,頗為蔑視,稱其只能拿來蓋酒瓮。但讀了左思之文後,嘆服不已,認為自己無法超過,遂停筆不寫。一時間,人們競相傳抄其賦,洛陽為之紙貴。左思的《三都赋》包括《蜀都赋》、《魏都赋》及《吳都賦》,其中《蜀都賦》頗為細致地描述了巴蜀的物產、山川、風俗等。他對巴蜀的物產分别從南北東西四方加以詳細描述,物產十分豐富。左思在賦中描繪了當時四川豪門的宴飲生活。樂飲今夕,一醉累月。從中可見蜀中筵宴的豪華與盛行。左思的《蜀都賦》,本着"美物者貴依其本,讚事者宜本其實"(《三都賦序》)的宗旨,所以所記載的大量物產及食俗,都是後人研究四川烹飪史,乃至中國烹飪史可以憑據的寶貴資料。

四季麵食

束晳,西晋文學家,因寫《餅賦》,遭到時人的鄙薄,認為他寫的是士大夫所不當寫的文章。然而,《餅賦》無論從史料價值還是文學價值而言,都是值得稱道的。束晳在《餅賦》中首先列舉了眾多的麵食品種。接着,他寫了在一年四季不同的季節裡,最宜食用的麵食品。束晳說,這四季麵食"皆用之有時,苟錯其次,則不能斯善"。在當時,唯一能四季皆食的麵食品是"牢丸"。束晳敍寫了其口感和形色:品嘗者急切地一籠接着一籠地吃,直到"三籠之後,轉更有次";未能品嘗則垂涎三尺,"行人失涎於下風,童僕空嚼而斜眄。立侍者乾咽"。這樣誘人,實在不同凡響。束晳的《餅賦》不僅敍寫了眾多的麵食品種,而且着重描述了"牢丸"的製法及其色形味的佳美,語言生動、傳神,可見他對此口推崇倍至。同時從文中也可得知,他所寫的"牢丸"是皮薄、有餡的餃子類麵食品。

韓愈懼食嶺南食

韓愈,唐代文學家。後世稱韓昌黎。韓愈初到嶺南,見到當地食物與北方的烹飪原料差異很大,非常驚訝。勉强食用,感到極不適應。盡管這些原料依北方的烹調方法製作,他咀嚼時仍面色赤紅、汗流夾背,勉強下咽。最使他無法食用的是蛇:"實憚口眼獰。" 随着時間的推移,韓愈對嶺南的飲食逐漸適應。如對蝦蟆,由最初不能下咽變為稍能入口。看來,其適應力不如柳宗元。韓愈用詩歌描叙了自己作為北方人對南方飲食的感受,形像地說明當時南北飲食有着極大的差異。

邊塞詩記軍中宴

岑叁,唐代詩人。他到西北邊陲,體會到環境的惡劣與征途的艱難,在詩中寫道:"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黄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風滿地石亂走。" 随着時間的流逝,將士們與當地人民在各方面都互相影響,飲食生活及風俗也逐漸交融,形成獨有的特色。在詩中,他詳細地描繪了軍旅中的宴會:"琵琶美酒歸叵羅。"宴會上,奏樂歌唱的人,是當地的少數民族;品嘗的菜肴,是用西北特產的原料烹製的渾炙犁牛,即烤全牛與烹野駝,暢飲的美酒,是當地釀製的交河酒。可以說是一桌當時典型的西北軍中宴。盡管漢族將士們逐漸適應了邊塞生活,但心中常常思念家鄉與家人,這種情緒又多是在宴飲酒醉後不自覺地流露出來的,因此,軍中的宴會最終常籠罩着悲涼的氣氛。"胡笳一曲斷人腸,座上相看淚如雨。","三更醉後軍中寢,無奈秦山歸夢何。"便是岑叁在酒泉太守舉行的宴缓筢的自我寫照 

不以口腹累邑人 

閔貢,東漢人,家境貧寒,卻以節操自守。一天,他在家中吃豆飯,因沒有菜肴下酒,便飲水相助。這時,周党登門拜訪,便拿出生蒜,請他權充菜肴。閔說:"我這樣吃,只是想省些麻煩,難道你還想给我增添麻煩嗎?"說完,接過蒜放在一邊,沒有食用。閔曾應徵,卻沒要他處理政事。他不願無功受祿,聘而不用,便告辭而去。許多年過去,他已年老體弱,經常生病,家中仍然清貧如洗,吃不上肉。一次,他大病初愈,非常想吃肉,便拿了家中僅留的一點錢,到市場上去買肉。見豬肝非常新鲜,就想買回去補補身體,屠夫接過錢後,說他的錢不夠,不肯賣。他只好打消吃豬肝的念頭。不久,縣令聽說了這件事,便命令吏卒買些豬肝送去。閔向吏卒問明原由後,嘆息說:"我難道為了口腹之事而連累人嗎?"吏卒走後,他便收拾行裝,到沛地去居住了。閔仲叔不因飲食而失節累人的行為,對後世颇有影響。陸游《蔬食》詩言:"何由取熊掌,幸免買豬肝。"

雞肴奉母,以蔬待友

茅容,東漢時的一位隱士。不惑之年在鄉野躬耕為食,奉養老母,沒有一絲離家求仕宦的想法。一天,他正在田間勞作,突然下起了雨,所有人都到樹下躱避,唯有茅容端正地坐在那裡。這時,郭太乘車經過,見他與眾不同,便與他交談。二人談得十分投契,茅容便邀請郭太到家中留宿,郭太也欣然應允。第二天清晨,茅容早早起身,捉來一只老母雞,製成饌肴。郭太想:茅容殺雞款待我,真是重友誼!接着,茅容又烹製出數款菜肴,擺上飯桌,然後請郭太入座。茅容見狀解釋說:"我家境清貧,剛才做的雞肴我已端進內屋,請母親食用了。雖然我珍視友情,可實在沒有佳肴款待,還請見諒。"郭太聽後,起身揖拜,並稱讚道:"你真是個賢德之人!"後來,茅容果然成為當世著名的有德之士。

陶侃母责陶侃

陶侃,東晋時人。母親湛氏,賢惠明禮,家雖貧寒,卻想方設法使陶侃交結天下賢能。一次,范逵到陶家投宿。時大雪紛飛,陶家已無糧草,而范逵的馬僕甚多,陶侃非常為難。湛氏見狀,對陶侃說:"你留客人住下,我自有辦法。" 於是湛氏悄悄地剪下自己的頭髮賣掉,買回了幾斛米,又把自己睡的乾草鋤碎餵馬。到了傍晚,湛氏做了一桌精美的飯食,請人食用,陶侃則在席上相陪。吃過飯後,范逵得知真情,非常感動,既嘆服陶侃的才辯,又深愧陶母的厚意。范逵離開後四處向人述說,聽者常讚嘆道:"非此母不生此子。"母子相依為命,母慈子孝。雖然家貧,陶母不允許兒子有絲毫不義之舉。陶侃作縣吏時,想到老母以粗茶淡飯為食,心中十分不忍,便拿了一瓦罐魚,派人送至家中。陶母開罐看見魚,眉頭緊皺,半晌又將魚仔細封好,並修書一封。陶侃幡然醒悟,再也不做這類似的事了。陶母之事,在書中均有詳細記載。正由於有母親的嚴格教育,陶侃最終成為棟樑之材

張來,北宋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張來生活清貧,喜愛食粥。他認為食粥大有益處。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细,又極柔腻,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他分析了粥對人的有益作用,"故作此勸人每日食粥,勿大笑也。" 南宋陸游也寫有一首詩:"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時至今日,粥品已非常眾多,人們不僅喜愛食用,還更加重視它的養生作用

景豫不獻醒酒方

虞景豫,南朝齊代人,與齊高帝萧道成是布衣之交。萧道成剛踏仕宦,家中尚貧,虞常送東西给他。萧心中感激,二人遂成至交。虞家中十分富有,也非常喜歡飲食美味,還精通眾多美馔佳肴的製作。齊高帝稱帝後,他曾任豫章内史。豫章遠離海邊,其家中的各種海味卻從來沒有缺少過。虞仲有許多烹飪妙方,卻從不傳授給別人。一天,齊高帝見到虞仲,提出要品嘗他近製作的名式菜肴。高帝一邊品嘗,一邊稱讚說:"這些菜肴真是美妙!那御厨製作的菜肴太没味了。" 便問虞仲烹調的方法。虞仲搖頭說:"陛下,這些美味你都品嘗過了後我可以請你品嘗新的菜肴,不必讓御厨做那些嘗過了的菜。" 高帝見他不肯說出飲食方,心中不悦,便喝起悶酒来。不久,高帝酒醉。虞仲便召來御厨講授了醒酒的烹製方法。御厨依法而烹,獻给高帝。高帝食後神清氣爽,問明是吃了虞獻的醒酒方,很感激。高帝便更為器重他。

素食之長論

薛宝辰,清末民初人。他篤信佛教,崇尚素食,着有《素食說畧》闡發自己的觀點。《素食說畧》充分論述素食的長處:蔬菜富有風味,清爽适口,又營養身體,無肉食腥膻之氣,也不會惨殺生靈,使人們欣賞到生機的樂趣,從而也遵循了"生機貴養,殺戒宜除"的佛家觀點。素食沒有肉食那麽肥美,要想使愛好肉食的人們也喜歡吃素,必須掌握好素菜的烹製方法。烹調方法巧妙得當,即使是一般蔬菜製成的素席,吃起来也完全可以勝似用肉類製的美馔佳肴。這樣,那些愛好肥美的老饕們也會改變原来的愛好。《素食說畧》中記述了清朝氣末年比較流行的一百七十馀款素食的製作方法,考究而易行,適合大眾學習借鑒。薛寶辰還留心記錄了當時的素食製作方法,使我們至今仍能了解清末素食的發展狀况,以啓發當今事厨者,亦大有補益。

劉秀不忘豆粥飯

王莽篡漢後,劉秀為恢復漢朝而起兵,立劉玄為更始帝。此時,王郎被人立為天子,定都邯鄲,劉秀城中大亂,劉秀出城逃走,一路上不敢停留,風餐露宿。劉秀逃到饒陽時,饑餓難忍,便冒充邯鄲使者進入驛館求食。宮吏端出飯菜供食,見劉秀随從狼吞虎咽,遂起疑心,詐言邯郸的將軍已到。劉秀大驚失色,倉惶棄食逃走。他们来到無亭時,大雪漫天,寒冷異常。随行馮異強忍着饑寒疲憊,到野外采回一些大豆,點火架鍋,煮了一鍋熱乎乎的豆粥,送到劉秀面前。劉秀非常感動。第二天早晨還回味無窮:"昨天吃了馮異做的豆粥,饑寒俱解。"接着,繼續前行。他們逃到南宮,遇狂風大雨。眾人的衣服都被淋得透濕,劉秀只好避雨休息。這時,馮異又拾來乾柴,點火,請劉秀坐到火邊烤衣。然後,馮異四處搜羅可食之物,製成麥飯,進奉給劉秀。劉秀被他的行為深深打動,感激萬分

楊允孚詩述"元宮食"

楊允孚,元代人。其部分詩作着重叙述了元代宮廷的各種宴會及飲食品。如每年五月五日端午節,宮中都要設宴。楊允孚詩說,人們食用美酒、涼糕。六月三日,要舉行"詐馬宴"。這個宴會盛大而隆重,楊允孚有詩喻其盛事。八月,又要舉行"馬奶子宴",楊允孚有詩記其盛况。除宴會外,楊允孚記載了元代宮廷名肴--湯羊。從這段文字看,"湯羊"與"八珍"一樣,是由眾多美味佳肴組成的,極為名貴,主要供皇帝食用,剩餘的才償賜給大臣。楊允孚在詩裡,還有許多涉及飲食的詩,如記蒙古族百姓日常的飲食生活,是典型的蒙古族飲食生活的寫照。他還記敍了元代各地優質食品:"喜魚貢自黑龍江,西域葡萄酒更良。南士至奇誇風髓,北陲異品是黄羊。" 楊允孚《灤京雜詠》及其詩注,對元代饮食作了較為詳細的記敍,彌補了史籍中許多未詳之處,是研究元代烹飪史的重要參考資料。組詩的後三首,則對豆腐皮、豆腐乾等眾多的品種做了形像的描繪,言豆腐皮為"水沫挑成縐似衣";白水豆腐味醇厚,"市中白水常成醉";清油豆腐深受寺僧喜愛,"寺裡清油不碍禪",而豆腐乳讓人覺得"逐臭有時入鮑肆"。如此眾多的豆腐饌肴,其味之美,"不須玉豆與金籩,味比佳肴盡可捐"。

稱譽豆腐"素醍醐"

謝應芳,元末年江南人。謝應芳到了老年,牙齒盡落,常為咀嚼而發愁。有一次,他到寺院拜訪一名高僧。高僧知他齒牙不利,特意精心製作了幾款豆腐菜肴,既好吃又不需要費力咀嚼。食畢,謝欣然提筆作《豆腐詩》:"誰授準南玉食方,南山種玉選青黄。" 此後,他家中常精心烹製豆腐菜肴,以供食用。漸漸地越覺豆腐軟嫩味美,最能養老,不是醍醐,卻又胜似醍醐,於是便将豆腐美稱為"素醍醐",並作詩《素醍醐》加以稱讚。謝應芳對豆腐的別稱,反映出了豆腐的本質特色,在當時就為人所稱道。

賦豆芽竟得中舉

陳嶷,明代人,才思敏捷,善作詩賦。朝廷為選賢良方正,遍招天下有志之士考試應選,試題竟是《豆芽菜賦》,應士很感意外。陳嶷畧作思索,便提筆作賦。在鋪陳了天下眾多的珍奇美味之後,他寫道:"有彼物兮,冰肌玉質。子不入於淤泥,金芽寸長。宛白龍之須,雖狂風疾雨,不減其芳;物美而價輕,眾知而易識。"不僅敍寫了豆芽菜的生長、形態,更描繪了它的品格與功用,形像生動,寓意深刻。主考宮看遍了所有的卷子,認為陳嶷寫得最為出色,遂取為第一名。陳嶷得舉賢良方正後,擢巡按浙江。《豆芽菜賦》使陳嶷得以施展治國才能,也使中國烹飪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足以讓後人傅頌。

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

杜甫,字子美,唐代詩人。他到長安應試求宮,欲實現治國安邦的理想,未能及第,陷入困境。客居長安十年,郁郁不得志。仕途的挫折,理想的破滅和生活的窮困屈辱,使他看到統治者荒淫腐朽和人民的痛苦。他在《麗人行》中描繪了楊國忠、楊貴妃兄妹豪華的飲宴場面:御厨絡繹送八珍。他離開長安探家。途經驪山時,看到玄宗和大臣們在進行奢侈的宴會,回到家中卻見幼子饑餓而死。他悲愤至極,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千古名句。詩中抨擊了封建统治者腐朽、聚斂的残酷及飲食的豪奢,並對貧富不均等生活現實作了真實反映。安史之亂後,他宮司拜左拾遺,因直方極諫,改華州司功叁軍。不久,棄宮移家至成都,築草常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曾任劍南節度使幕中叁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代宗大歷初年,他離開成都,病死在江湘途中。杜甫晚年漂泊四川,幾乎走遍了巴蜀,對四川各地的美酒佳肴都很喜愛,並作詩稱讚。他在綿州觀人捕魚,便作《觀打賓歌》:" 魴魚肥美知第一。"他還喜歡品嘗四川的美酒,有詩云:"今年思我來嘉州,嘉州酒花香繞樓。樓頭吃酒樓下卧,長歌短詠迭相酬。"他還高度評價了川酒與川菜,在詩裡說:"蜀酒濃無亂,江魚美可求。"

甘菊泠淘

王元之,宋代文學家。他初到蕲州,就對當地流行的食品"甘菊冷淘"很感興趣。在一番詳細了解之後,寫下了《甘菊冷淘》。詩中细地描述了"甘菊榨出汁,和入面粉中揉成團,用刀切成細條,煮完投入"寒泉盆"。由於掺進了甘菊汁,所以"冷淘"色青青,芳香濃郁,色香味俱佳。冷淘,是唐宋時人頗為喜爱的一種食品。杜甫在草堂時,也曾作《槐葉冷淘》詩:"青青高槐葉,採掇會中厨。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消亦時須。"

歐陽修初嘗車螯味

歐陽修,號醉翁,北宋文學家。他來到滁州任太守,為政以寬,值年歲豐稔,放情於山水間,特地修建了醉翁亭。在《醉翁亭記》中描繪了酒宴的盛况。他喜愛飲酒,但自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不久,他回朝做翰林學士。一次,他得到海產品車螯。當時的京城盡管水產眾多,但車螯仍屬珍稀之品。他第一次得到,便烹成馔肴,邀梅堯臣等人共同品嘗。賓主們初見車螯,先是驚奇、嘆息,繼而爭相品嘗,吃得喜氣洋洋。食畢,眾人紛紛作詩以記其事。歐陽修首先寫了《初食車螯》詩:"累累盤中蛤,來自海之涯。坐客初未識,食之先嘆嗟。"他描述了人們初見車螯时的驚嘆不已,並聯想到五代至宋南北各地馔肴變化,接着叙述了車螯的形狀與人們喜食之情:"共食惟恐後,爭先屢成嗶。" 歐陽修為嘗車螯而赋的詩不僅描繪了五代至宋時的一些飲食狀况,且反映出人們的飲食生活與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有密切的關係,值得人們思考。

君子不食嗟來之食

春秋時的齊國,一年鬧饑荒,人們常常因沒有食物而餓死於路旁。有一個富人名叫黔敖,心中不忍,便吩咐僕人開倉取糧,在路旁架鍋煮粥。他親自站在鍋邊,將粥施捨給災民。一個人骨瘦如柴,兩眼無光地在路上走着。黔敖見狀,立即高聲咄喝:"喂!快來吃呀!"那人聽到這輕蔑無禮的喊聲,非常氣愤,揚起眉毛,大聲回敬道:"我就是因為不吃嗟来之食,才窮困貧病到這個地步,難道還會接受你這樣的施捨嗎?"說完,又狠狠地瞪了黔敖一眼,繼續向前走去。黔敖被他的話怔住了,他有些後悔自己的言行,立即追上那人,向他道歉,請他接受自己的心意。可那人摇摇頭,繼續往前走,沒幾步,雙腳一軟,跌倒在地。黔敖跑過去,想扶他起來,發現他已經死了,不由肅然起敬。後來,人們把"嗟来之食"用來比喻帶輕蔑、侮辱性的施捨,而把"不食嗟来之食"作為一種氣節與品格流傳至今。

點藝小傳

麵點是中國烹飪的主要組成部分,素以歷史悠久、製作精致、品類豐富、風味多樣著稱於世。春秋戰國時,谷物品已有麥、稻、菽、黍、稷、粟、大麻子等,並已有五谷、九谷、百谷之稱。其中麥有大麥 、小麥之分,黍、稷、稻也有許多品 。谷物加工技術已從杵臼、石磨盆、棒、碓等發展到石磨。随着油料、調味的生產和青銅炊具的使用,當時出現了油炸、蒸製的麵點。類似炒盤的青銅炊具則可用以烤烙麵點。代随着石磨的廣泛使用,發酵等麵點製作技藝的提高,麵點品種迅速增加,並在民間普及。崔缇《四民月令》中記述的農家麵食有燕餅、煮餅、水溲餅 、酒溲餅等。漢末劉熙《釋名·釋飲食》中詳細記述了"餅,并也。溲麵使合并也。胡餅作之大漫汗也,亦以胡麻着上也。" "蒸餅、湯餅、髓餅之屬,皆随形而名之也"。其中胡餅為爐烤的芝麻燒餅,蒸餅類似饅頭,湯餅為水煮的揪面片,髓餅為動物骨髓、油脂和麵製作的爐餅。在《西京雜記》中記述了民間節日吃時令麵點的習俗,如九月九,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蓬餌即糕,從而開了重陽節食糕的先河。魏晋南北朝時,麵粉、米粉的加工已用重籮篩出極細的麵粉,發酵方法日益成形與普及,並出現了蒸籠等炊事用具和麵點成形器具。《餅賦》中提到了許多麵點品 。如安乾、豚耳、狗舌、劍帶 、案成、髓燭 、饅頭 、薄壯、起溲、湯餅、牢丸等等。隋唐五代,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不少胡食、麵食西來,部分中國麵點東傳,麵點製作進入全盛時期。如餛飩有了花形、餡料各異的二十四氣餛飩;畢羅的餡料变化有蟹黄畢羅、天花畢羅等;形狀有闊片、細長片、方葉形、厚片等。唐代長安出現了麵點鋪,專賣胡餅、蒸餅、畢羅等等。長安、金陵一些士大夫家中精於飲食,創製出不少麵點名品,有加熱成熟後顏色鲜艷不損的樱桃畢羅、湯清可注硯的餛飩、可映字的薄餅和能打結的柔韌麵條等。宋元時期已出現酵子發麵的技藝,油酥麵團的製作也趨成熟,並創造了用綠豆粉皮、雞蛋煎餅包餡製兜子、金銀卷煎餅的特殊技藝。《夢樑錄》記載的包子就有細餡大包子、水晶包子、筍肉包子、蝦魚包子、江魚包子、蟹肉包子、鵝鴨包子、七寶包子等等。此時麵點製作技藝日趨完善,除包子外,麵條的製作方法也有多,有先桿後切成條的,有拉拽成寬長條的,有用湯匙撥麵入沸水鍋中呈魚形狀的,還有用特製有漏孔的木床壓成細條入窩的河漏;此外還有用模加壓成形再經油炸的油酥麵點,先捏成形再用剪刀在外層剪出花樣的饅頭,糕團已能製出壽桃、壽龜、駱駝蹄、梅花餅等多象形成品。北宋汴京、南宋臨安、元大都等地的麵點業十分繁榮,都有專業麵點鋪,《東京夢華錄》中載有專賣包子的、饅頭的、肉餅的、胡餅的名鋪大店不下十家。其中鄭家油餅店有二十餘爐,而武成王廟前梅州張家、皇建院前鄭家最盛,每家有五十餘爐。其市肆之繁榮、麵點受民分之喜愛和營業之興旺不難想象。明清時期,中國麵點中的重要品種大體均已出,各風味流派基本形成。麵點原料製作更超精細,山東在磨麵過篩過程中,黏附在篩框上,基本屬純澱粉性質的飛麵和江南將糯米水磨後入袋吊乾晾曬而成的澄粉等,已經常使用。清代抻麵已能分別拉出三角形、中空和細如棉綫的,品種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地。北京的豌豆黄、驢打滾、薩其瑪、芙蓉糕、龍鬚麵、小窩頭等,山西的刀削麵、抻麵,山東的煎餅、餃子、油餅等,蘇州的糕團,揚州的包子、澆頭麵,廣州的粉點等,都已名聲遠揚。

 河北地廣人多,風味菜點有三大流派:冀中南派、宮廷塞外派、京東沿海派。冀中南以保定為代表,特點是選料廣泛,以山貨和白洋淀的魚、蝦、蟹為主,重色、香,重套湯。塞外以承德為代表,特點是選用當地原料入饌,善烹宮廷菜及山珍野味,它似北京宮廷菜,但禁忌牛、兔,刀工精細,重火功,講究造型與裝菜器皿,口味香酥鹹鮮。京東以唐山為主,它瀕臨渤海,以烹製鲜活海產見長,特點是原料豐富,刀工細膩。口味清淡,講究清油抱瑩。菜品配以精美唐山瓷盛器,别具風格。河北風味小吃點心也頗具特色,麵食品種多,質量好。著名菜點有:匀拌肉瓜、烹蝦段、一品壽桃、天桂山雞、燒南北、常山甲魚、烤全鹿、金毛獅子魚、糯米甜飯、饒陰豆腐腦、王大山爆肚、郭八火燒、蕎麵始祖。
口蘑:壩上出產的一種名貴蘑茹。因為這種蘑茹通常運到張家口市加工,再銷往內地,故稱口蘑。用其來清燉、紅燒或做湯均可,其味清香鮮美,歷來為席上珍饈。
汽鍋野味八仙:主要原料是狗子肉、山雞脯、山兔、沙豐雞、冬筍、口蘑、青椒。將這些原料放入汽鍋内蒸製,汽鍋之蒸氣由上往下返,不跑氣。出籠時全室異香、湯清、鲜、熱而不腻、肉酥爛,味道鮮美醇厚,營養極為豐富。
碗坨:碗坨是用蕎麥粉同豬血揉到一塊兒,加熱熬成粥糊狀,晾涼以後即成。食用時,將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塊,在油鍋中煎透,盛入碗內,澆上芝麻醬油、蒜汁、陳醋、鹽等佐料,用竹簽紥着吃,這和北京的灌腸極其相似,只是原料不同。據說清廷在避暑山莊時曾專門打發人到街上買來嘗這口鮮兒呢。
鮮花玫瑰餅:此乃乾隆御厨得意之作。主要是利用避暑山莊自產的鲜玫瑰花,以麵粉為主、以白糖、植物油、麻油、桃仁瓜子、青紅絲等製成,吃起來不油腻,香甜酥嫩,鮮美可口。
杏仁露:承德地區盛產大甜杏仁俗稱"大扁",產量居全國第一。避暑山莊中的御厨房很早就用山莊中的礦物洋水與杏仁配製杏仁露,以供皇帝,后妃及太子們享用,"昔日皇家御用飲,現已流入百姓家"。
御土荷雞:原名叫花雞,選用承德行宮的黄土,熱河泉水和湖內的荷葉,故名御土荷葉雞。吃時用刀,叉割成小塊,蘸着調味品吃,味道鮮嫩爽,渗着荷葉清香,別具風味

河北食
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座落於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怡十八街麻花。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復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薑、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雜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來天津旅游的國內外賓客,臨走時都要帶上幾盒麻花,送親朋好友。
耳朶眼炸糕:耳朶眼炸糕的生產有百餘年歷史,清光緒年間,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由於精工細做,並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加之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朶眼胡同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朶眼炸糕,旺銷不衰。1957年該店加入公私的合營,78年經市飲食公司定名為"耳朶眼炸糕店"。耳朶眼炸糕精選上乘江水,來店加工麵漿用上為赤夏,白糖經傳統工藝製餡,指定油類炸製,成品外皮金黄、酥脆不艮,餡心香香丹不膩、適口性強,且無任何添加劑,可謂綠色營養食。
狗不理包子: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游者的遺憾。剛出屜的熱氣騰騰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霧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狗不理包子好吃關鍵在於選料、配放、攪拌以至揉麵、擀粉都是有一定的絕招,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已有百餘年歷史,店主叫高貴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其名。他的包子很受顧客歡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賣包子忙的顧不上與顧客說話,人們取笑他:"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長,喊順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貴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記了。狗不理包子不僅在歷史上為慈禧太后喜愛;今天,也深得大眾百姓和外國友人的青睞。
煎餅果子和鍋巴菜:煎餅果子和鍋巴菜是天津所獨有的,別的城市都很少有的。據說煎餅果子和鍋巴菜都是百年前由山東傳來的經天津人改進成這個樣子的,在《天津雜記》(成書於一八八四年),《天津紀畧》(成書於一八九八年,也就是八國聯軍進犯天津的前二年)記天津風土掌故之事,還未見提到煎餅果子和鍋巴菜,所以他們風行於庚子之前是不大可能的,如其從本世紀之初在天津出現,這樣也將近百年了。煎餅的主料是緣豆,小米,蝦米(皮米)及香料、水,磨成漿。煎餅要用平鍋現攤現賣,每張煎好(可加攤一個雞蛋)裹一油條成卷,煎鍋塗油少許,再煎片刻,稍焦,掛麵漿,撒葱花,折起稱為"一套"。鍋巴菜以事先攤好的大張煎餅,切成柳葉條,放在鹵鍋(一直不斷火)內稍加攪拌,連鹵盛碗。再加腐乳汁、芝麻醬、香菜、辣子糊,五味俱全。鍋巴菜一要煎餅攤得薄,二要打鹵用洗麵筋洗出來的漿粉。煎餅果子和鍋巴菜都是熱吃的,夏天也如此,他們都是以綠豆為主料,助以小米,所以能解毒清熱,開胃健脾,化淤滯,療便秘,有益健康,百吃不厭,而且酒後可解酒。
糖炒栗子:甘果中的栗子,是人們嗜食的佳品,吃法多樣,因地而異。江南剝栗肉與棗共煮叫栗棗湯;殼劈之為半,加鹽煮之曰"鹽水栗子"。北方冬季把生栗放在籃子裡,懸之檐下曬之數日,等到果實乾縮,生而食之,其味更甜,叫做"風甘栗子"。至於臘月初八製臘八粥,栗子更為粥中不可缺少之物。京華北海"仿膳"名產小窩頭,據說由栗子粉製成,昔為官中御用供慈禧太後佐餐。現在最普通的吃法,唯推"糖炒栗子"。用砂置鐵釜中,加以飴糖置火上炒熱,投栗其中滾翻炒炙,熟後栗殼呈紅褐色,去殼後果實鬆、軟、香、甜,為吃珍品。中國為產栗之鄉,質優首推燕冀。史記載:"燕秦千樹栗,其人與千户侯等。"可見出產之豐。現代以良鄉和遵化產稱為上品。統稱"天津栗子",其實並非天津產,而集中天津銷售各地,因而"天津"享名。據《析津日記》載"蘇秦謂燕民雖不耕作而足以棗栗,唐時范陽為土貢,今燕京市肆及秋則以煬拌雜石子爆之,栗比南中差小,而味頗甘,以御栗名。"由此可見燕冀產栗戰國時已負盛名,而糖炒栗子則遠在遼代已遍及市肆了。京津兩地,秋冬之際,凡甘鮮果店均於肆門前設一灶,炒栗招客。出鍋新栗熱氣炙手,趁熱剝食,內外皮皆落。如待冷剝之,則內皮附肉難於脫落,而質已變硬,食之鬆軟之感。
餛飩:餛飩在津京一帶叫餛飩,廣東叫雲吞,四川叫抄手。天津的餛飩有自己的特色,餡大皮薄,個大。大多都是用鮮豬肉加葱薑調料拌餡,雞湯或排骨湯,煮出來異常鮮美。愛吃酸的,加點醋;愛吃麻辣的,加點胡椒粉,更加開胃,增加食慾。天津不少飯館都出售餛飩,較為有名的有致美齋、周家食堂、吉美林、登瀛樓等,其中有的是南方風味,有的是北方風味,品嘗起來風味各不相同,各有特色,講究一些的,湯裡放些雞絲、皮蛋,有的放上點蝦乾、冬菜、紫菜,次點的放些香菜,都能提味增鮮。
茶湯:茶湯是一種甜飲食,和藕粉相類,原料也是糜子麵。用開水沖食。但它有一套沖製的技巧,非熟手不辦。先把茶湯原料在碗內調好,放好糖與桂花鹵;然後再在高大、體重的銅壺中裝滿滾開的水。售者一手執碗,一手扶壺柄,必須雙腳撇開半蹲式,才能立穩。左手的碗,正好等在壺嘴邊,等水一沖出,碗要隨時變換距離,以掌握開水適量來控制它的厚薄程度,並不使開水外溢,激出糖漿,這是技巧之一。右手要有足夠的控制力量,開水一出壺口,正好注入碗內。要一次完成,才能沖熟茶湯,否則滴滴㗳㗳注水,茶湯必生,不能吃,那就虧本了。同時也要注意水出得猛,會澆在自己手上,燙了自己,也碎了碗,就更不合算了,這是技巧之二。所以賣茶湯沒有這一身技巧是做不了的。你看他雙腳分開,雙臂分左右擺好架勢取得平衡,一副伸縮自如的動作,不知要費多少氣力!那些老手,開水出口,碗口和壺口距離有時在一二尺的地方。開水全部入碗,點滴不外溢,而且說止即止,一次沖熟,厚薄合乎要求,從來沒見過,加水再沖,或沖壞一碗再換一碗的。茶湯滋味儲蓄,除香甜外,有一股谷物的樸實之氣,給人以親切感。
四大扒:四大扒不是可單獨成席的菜肴,而是為成桌酒席的其他主要菜起襯托作用的配菜。四大扒並不是只有四種,而是由於其相對"八大碗"而言只是配菜,所以稱為"四大扒"。主要包括:扒整雞、扒整鴨、扒肘子、扒方肉、扒海參、扒面筋、扒魚等。
八大碗:八大碗酒席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每桌坐上八個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八碗前的涼碟酒肴,是六個或十二個乾、鮮冷葷。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細之分。細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獨麵筋、川肉絲、川大丸子、燒肉、松肉。粗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黄、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
冬令四珍:冬令四珍是指鐵雀、銀魚、紫蟹、韮黄。鐵雀是麻雀的一種,冬季捕食後用油烹,是下酒佳肴。銀魚是一種北方美味,最常見的吃法是用銀魚蘸蛋清置油中炸熟,作"銀魚坨",吃到嘴裡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道。紫蟹是蟹的一種,體積小如銅錢,雖然小但蟹黄飽滿且肥,在吃火鍋時湯中如添了蟹黄就增加香味,身價十倍了。而韮黄炒雞蛋更是一種雖普遍但又十分可口的佐餐小菜。
Beijiang Food Guild
在北京,風味小吃到處可以嘗到,如果想要吃得更集中,可以到北京的「美食街」,最著名的是東華門和西四的食街。西四的食街,白天晚上都營業,而東華門的食街,則以夜市為主,踏著夜色前去消夜,只見燈火煇煌,鍋氣騰騰,香味飄散,令人食慾大振。這個攤檔吃一點,那個攤檔喝一點,不知不覺便飽得不能再試了,儘管價錢廉宜,也只好望「小食」而興嘆了!懷舊餐廳成了當年「知青」聚腳地北京還有一類餐廳,被稱為「懷舊餐廳」,最出名的有折射「文革」時代的「向陽屯」、「黃土地」、「黑土地」、「大雜院」、「老插酒家」等,以及象徵返璞歸真的「燧人氏」、「半坡火鍋」等餐館。這此餐廳大都是由「文革」期間的「之青」所經營。60年代中期,北京約有300萬中學生北到「北大荒」和內蒙古草原,南到雲南西雙版納,西到黃土高原,上山下鄉插隊當農民。他們中的一些人回到北京時,已人到中年,而這些懷舊餐廳,便成為他們對當年留下青春足跡的地方的一種緬懷。 懷舊餐廳推出的菜式頗有特色,如窩窩頭、玉米茬子粥、高粱米飯、馬奶子,還有鹹菜、酸白菜浸白肉、烤全羊、米酒和油饃…,而播放的也是當年的歌曲。現代都市人吃厭了精細的膳食,想換換口味便來這裡品嚐地道的農家風味,當年的「知青」更是趨之若鶩,他們從各方聚向這裡,吃喝之餘回憶如煙的往事,酸苦辣一起湧向心頭,酒不醉人人郤早已自醉了。要懷念惜日必須到壇根院食坊.
北京四大名菜
北京烤鴨:
九花山烤鴨店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風味菜餚。「北京烤鴨」又稱「北京填鴨」,因為其材料是用人工填餵的方法飼養出來的鴨子,其成長期只有60天左右-----
宮廷菜:
頤和園聽鸝館主要是清代宮廷菜餚,被視為中國最高級的美食,其特點是選料高檔、製作精細、色型美觀,菜餚清、鮮、香、嫩取勝。宮廷菜薈萃了中國南北名菜和烹飪技藝之精華......
涮羊肉:
朝陽八先生涮肉房原為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吃法,直到17世紀中葉才傳入北京。清代乾隆皇帝就曾在清宮內設「千叟宴」,主菜便是涮羊肉 ----
譚家菜:
譚府大酒樓譚家菜出自清末宮僚譚宗浚家,譚宗浚雖然是廣東人,但卻長居北京,他與兒子譚瑑青對飲食十分講究,常不惜以高價請來名廚......
從東三環國贸向北,一直伸延到三元西橋附近,是北京美食的中心,在這一區域中有各種檔次的各種風味的美食,不少美食潮流就是從裡開始的。在國貿地區,皇城老媽是四川火鍋的代表之一,與一般四川火鍋的平民化相比,皇城老媽走的是高檔火鍋路綫,金山城重慶菜是這一地方最有名的餐廳,無論是泡椒系列、糊辣系列、各種燒菜,還是毛血旺以及各種四川小吃都讓人垂涎。國貿本身就有不少餐廳,金湖茶餐廳是一家大型的港式茶餐廳。就如同典型的茶餐廳一樣,在這裡吃飯你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選擇,比一般快餐豐富可口,又没有正餐那麽不随意,茶餐廳讓人有一種輕鬆休閑的感覺。在國贸東邊的三環路上有一家隋記鴨下巴。這裡有一些奇特的菜品,這裡的菜主體是川菜但並不是絕辣的那種。招牌菜是鴨下巴,小的一鍋也有12隻,去這吃飯一定要多約一些朋友。這裡另一道特色菜是蕃茄魚,與水煮魚的麻辣不同,它加入了大量的番茄,非常開胃而且少油。此外,還有一道用牛蛙、各種菌類和脆麻花煮的湯,口感滑嫩鮮香,在其他地方很難吃到。在三環外的光華路裡也有不少美食,滇峯樓是一家雲南菜,除了沾水魚非常鮮美外,還有阿詩瑪牛肉,玫瑰大頭菜炒飯一類的特殊吃法。在和喬大厦有一家隐泉日餐廳,它是北京唯一一家美式日餐,一些手卷的名稱都很隨意,如摩托羅拉卷、119火警卷等,一些吃法也與傳統的日餐不同。在東三環有不少外國菜餐廳,比如新馬印風味的亞洲之星、美國式的星期五和硬石餐廳、印度菜館坦道、法國菜館福樓、韓國的薩拉伯爾以及出雲、松子等眾多日本菜。在長虹一帶的餐館很多,一些高檔的粤菜或鮑魚魚翅飯莊如順峯、萬家燈火等都在這裡。而一些平常的餐廳如辣婆婆水煮魚也吸引了眾多食客。在長城饭店邊的麥子店裡還有一家叫菊的日本菜,這裡由於有最便宜的日式自助而成為喜愛狂吃生魚片食客的最愛。在三元橋及霄雲路一带有一個比較密集的美食區。在霄雲路上有一家金珠火鍋店,經營的是很有四川特色的豬手火鍋,貪吃又愛美的女性食客很多。鹿巷小鎮是一家台灣風味的時尚食店。這裡最有特色是花樣繁多的飲品,特别是一些如芒果冰沙等水果冰品很受時尚年輕人的口味,而鹵肉飯、蛋包飯,菠蘿油條蝦等也很誘人。此外這裡還有一家叫禪酷的主题餐廳,餐廳設計得很像是一座監獄,一些菜名也與之有關,比如餡餅叫做"殘酷烙刑",這是一家新派東北菜館。這一帶、還有紫天椒泰國菜、亞德里亞意大利菜、渝鄉人家和不少韓國菜館。在三元西橋往西,重慶飯店一帶也是一條很有特色的食街。鄉老坎是一家新派川菜,如潑辣魚、全家福、臘排骨等都很有獨特的口味。這裡也是北京水煮魚興起的地方。在人們印象中,三里屯只是一個酒吧區,其實這裡的美食要比酒吧更有水準。在三里屯北街,澤西是這裹最老的一家酒吧。同時,這裡的吃也很出色,其中日本飯有不少日本菜和一些意大利菜,而牛屋的烤肉也絕對比街上的韓國燒烤要强很多。中8樓是一家新派雲南菜,一些滇鋤牛柳、雕梅扣肉、家常燜羊、大理喜州魚、雜錦涼拌米線都很有特色。盛林府是一家台灣菜,一般人只是吃過一些台灣小吃,而在這裡有不少可口的台灣家常小炒,值得一嘗。三里屯將四川的水煮魚、地道的老北京春餅盒子菜和各種港式火鍋結合在一起。這裡火鍋的鍋底既有泰式的冬陰功、韓式的辣白菜,也有黄咖喱這樣很少見的鍋底,這裹有一道涼菜醬豬尾非常好吃。在北街對面,金谷倉是一家古典風格的茶館,但它的四川菜做得很有特點,做甚麽你就吃甚麼,你不用點菜。粉酷是一家時髦的泰國菜,那裡的環境極盡艷麗靡廢之氣,在使用色彩上沒有一家店比粉酷更刺激,在這種環境下吃着黑社會泰式蔬菜包,感覺非常特殊。在三里屯酒吧街的南街,有一家叫醉三江的餐廳,這裡經營的是贵州菜,老板原来是圓明園的詩人。一般人總以為貴州菜就是酸湯魚,而在醉三江除了酸湯魚之外,還有黄豆燜鷄火鍋、魔芋燒鴨火鍋,而且除火鍋之外,醉三江的菜也是獨樹一幟,比如熗拌鹵豆腐絲、芹菜鷄雜、康师傅腰片、酸蘿蔔炒牛肉甚至還有酸菜炒元宵這樣的吃法。在酒吧往北,胃人民服務的泰餐,那麽那麽的越南菜都能吸引不少娱樂圈、白领和外國食客。這兩家店都在某種程度上引領了北京泰餐和越南菜的流行。在太平洋百貨一帶,凱悦酒樓是一家高檔廣東菜,他們的形象代言人是香港美食家蔡瀾。藏酷邊上是一家上海菜"夜上海",這也是北京上海菜中的一家名店,在太平洋百貨二樓有一家時尚快餐店,這裹面有全球各式美食和飲品。三里屯往西也有不少好吃的地方,老陝麵館的臘牛肉、肉夾饃等陝西麵食很吸引人。在春秀路上,沸騰魚鄉總店每天都是生意興隆,一般很難訂位。在東環廣塲有一家鼎鼎香的涮肉館,它比起其他涮羊肉的餐廳,材料更講究、環境更好,味道也絕對是傳統的味道。在東三環以外還有兩個新興的美食地區:朝陽公園西門和莱太花卉附近的女人街。朝陽公園西門一帶原本是要建成一條新的酒吧街,但人算不如天算,規劃還是讓位於現實,這裡成了一條食街。在這條街上,有意大利菜、日本菜,但最熱鬧的還是中國菜。贵州的籮籮酸湯魚是北京規模很大的貴州酸湯魚店。日昌餐廳是這一地區生意最好的一家。日昌原本在東單大華電影院附近,日昌有一種強烈的廣州特色,四壁貼滿了手寫的菜單,到處人聲鼎沸,有一種讓人食慾大開的熱鬧勁兒。日昌大都是廣東的排檔菜,從奶茶到菜遠牛肉飯、從避風塘炒鮮魷,到各種煲仔飯都大受歡迎。在這條街上還有一家小店"俺爹俺娘肉丁大包店"。這裡的環境很有老北京味道,而提供的菜肴更是北京地道的平常小吃。這裹幾乎沒有甚麽熱菜。北京的許多涼菜,如涼吃黄瓜雞蛋、涼吃帶魚、拌蘿蔔皮、京糕梨絲、北京的泡菜、糖蒜等等都很可口。此外,這裡的粥也都很北京,比如,北京燙飯就是過去北京很多家庭的那種吃法。既然是大包店,那麽最拿手的還是麵食。這裡的大包有四兩很嚇人。大的必須切成四瓣才能上桌。所以,原來包子中的肉碎在大包裹就必須是肉丁了。在這家店裡,扁豆肉丁大包、素餡大包都值得一嘗。在莱太花卉市場、女人街一帶出現了一條新的美食街,這裡的餐廳規模都不小,從新疆飯、日餐、韓國菜、台灣菜,到日本真鍋咖啡店。紅京魚是北京最早的水煮魚店之一,在重慶飯店附近的紅京魚每日都是爆滿,一般是很難訂上位子,而在這裡的分店不但店面更大,環境也更好。在這一地區最有影響的當屬由影視明星任泉開的"蜀地傳說--辣子魚"。這家店在上海開有多家分店生意非常好,這在不太吃辣的上海是很難想像的。這裡的招牌菜是辣子魚,最重要的不是魚而是魚湯。它的湯用鷄、骨頭等熬上一整天再加上魚的鮮味,上桌後又加辣椒再煮上一段時間,絕對鮮美的魚湯再加上一些辣味的刺激,不少人都用魚湯泡飯,這絕對是聰明的吃法。從名稱上看,這家店應該是一家川菜,但實際上它既有一些川菜,又有一些東北菜,這種组合在大餐廳中並不多見。除了辣子魚外,蜀地素拌、新疆牛肉、地三鲜都很有特點,而食客絕對不會錯過的還有一道招牌菜---麻辣鴨頭。長安街作為最重要的貫穿城市交通的要道,其兩側的美食名店也自然不少,不過由於市政建設和道路拓展,一些傳統老店大都遷離。現在,長安街上的主要餐廳都集中於高檔寫字樓、大飯店和高尚小區之中。從東往西,現代城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個飲食業比較密集和成規模的地區。有人預測幾年之後,從此往東的餐廳需求非常大,現代城無疑在美食向東拓展擁有地利之便。在現代城地區最值得推薦的餐廳是茶馬古道。從名子上就知道這是一家雲南菜,由於是畫家方力鈎與人合伙開的餐廳,店堂設計很具現代感,這也非常符合時尚客人們的審美。在菜品上茶馬古道選擇了雲南各地的菜肴和特色美食。除了各種菌類之外,還有蒙自年糕、乳扇、徐家渡香腸、小鍋米綫、汽鍋雞、紅三剁、青蛙皮等雲南風味。從國貿再往西,在貴友附近有家小王府,這是一家菜色很雜,很受白領喜歡的家常菜。在貴友大厦後面有一家阿文湯包店,那裹有用一些鲜肉、蝦肉、蟹粉製成的湯包,這種精致可口的江南風味小店在北京並不多。再往北的一條小巷內有一家不大的小店"三個貴州人",貴州並不只有酸湯魚,這裡各種可口的非常特殊的土菜會裳你對貴州的美食印象大為改觀。在賽特附近有一家鴨王,這是北京新崛起的一家烤鴨店,老寧波是一家清淡素雅、菜品精致的浙江食肆。在長安大厦有潮州菜的連鎖店潮好味,而渝信川菜也進駐了這座寫字樓。長安大厦往北的小巷内還有一家四川菜非常火爆,因為它是四川駐京辦事處的餐廳。在新恒基大厦除了有俏江南外,還有一家對北京年輕一族非常有吸引力的不見不散茶餐廳。這家港式茶餐廳提供從鴛鴦奶茶、西多士、菠蘿包,到叉燒飯、招牌炒飯,各種湯麵、西式改良快餐等眾多選擇,是一家很能迎合年輕人心態的時尚餐廳。在東方廣場有北京最大的飯店食街,其中,大食代是最大的。在北京飯店,譚家菜就如同北京飯店的鎮店之寶,拜客牛排館是北京最好的牛排館,它也是一家國際著名的西餐廳。在貴賓樓邊的華龍街是北京最早的食街之一。紅荷軒的涮肉不但口味好,而且四壁黄永玉的畫作也增加了一種儒雅的氛圍。劉家鍋是在大规模的湘菜熱之後開辦的,它吸收了更多新的菜品,成為湘菜爱好者心中的理想食府。原本在西單附近有一些老字號、名小吃,但城市拆遷使得這裡的美食影響力不復存在。西單至復興門路南又在拆遷,原先在這一帶的食府就剩下巴西烤肉一家。從復興門至公主墓,長安街兩側大機關、軍隊大院很多,近年來這裡的餐飲價值越來越高,在公主墓城鄉大厦一帶,不少大型的連鎖店都在這一帶開設分店,西部的集團消费需求非常旺盛。簋街是北京最知名、規模最大的一條食街,盡管一些人對這裡的環境和菜品不感興趣,但它絕對是最大眾化和最有市俗情啁的食街。簋街從北新橋路口一直到二環東直門路口,這裡的餐廳風格眾多,在北新橋附近是一些重慶火鍋店,小洞天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家。此處還有一些燒雞公、烏江魚、苗嶺酸湯魚、青島小海鮮、野生菌火鍋等餐廳。在小街路口往南有一家同福居涮肉館,雖然門面不大但品質絕對上佳。這裡涮的是鮮肉條,配料非常講究,附送的夾肉小燒餅在別處很難吃到。不過說到簋街,最具代表性的還是麻辣小龍蝦,去年,在簋街還辦過麻辣小龍蝦節。在簋街大部分餐廳中麻辣小龍蝦都是招牌菜。非典剛過,簋街上的食客又開始大嚼"麻小",僅花家怡園的一家分店,一晚上就要賣出一千多斤小龍蝦,在簋街,每天消耗的小龍蝦是以噸計算的。後海地區原本是一處老舊甚至有些衰敗的地區,但随着後海酒吧休閑區的興起,這一地區也重新整合成為一個美食的新中心。原先在地安門、鼓樓一帶也有一些老字號,比如天津狗不理、老湖南菜館馬凱餐廳、清真名店烤肉季。滿福樓和慶賓都是從這一地區起家並成為北京涮羊肉名店的。現在的後海美食都有某種人文色彩。最早的荷風軒就是一家門面很小但裝飾古樸的小店,但這家店在不少文人墨客眼裏卻有不小的影響。在荷風軒對面,什刹海東岸邊有一座兩層樓的簡樸食肆,老板是圓明園畫家。這裡的名字起得也很文氣---漢倉。漢倉的風味是客家菜,在此之前北京人很少能吃到很特殊的客家菜,漢倉的鹽焗蝦、紙包鱸魚等都很有特點。在後海南岸,孔乙己酒家也頗有文氣,紹興的黄酒以及精美小巧的紹興小菜,江南藍布和水鄉環境都很能吸引有品質的食客。在銀錠橋一帶,由於酒吧區的出現,這裡成為後海的中心。但就在一片喧鬧之中,有一家清真小店爆肚張卻仿彿置身事外。這家小店很是狹小簡陋,祇有七張半桌子,但它卻有一塊中華老字號的銅匾,現在的老板沿襲了父親的工作,带有幾個伙計不慌不忙、井然有序地打理着生意,每天100斤爆肚、500個燒餅。這裡的爆肚、雜碎湯,平常但美味。每到傍晚周圍的居民都會到它這買他們家烙的燒餅。這家小店的老板維持着一種真正老北京的平和與平靜的心態。43歲的老板張子安說,他就是在這裡遵從父親的要求守家待業。除了什刹海、後海之外,還有一個更僻靜的西海。在不為人所知的西海有一座很有人氣的食府---西海魚生。西海魚生吸引人的地方是環境和菜品,這也是食客最看重的。西海魚生沿海而建,既可以臨湖,又可以在船上設席,在包房是日式的榻榻米。在日式房間吃中國菜,這種感覺挺新鮮的。西海魚生吃的是廣式生魚和杭州家常菜。廣式生魚的吃法很有趣,把黑魚或虹鱒的生魚片混合花生碎、芝麻、薑絲、葱絲、青椒絲、芋頭絲、朝天椒、檸檬絲、頭絲,再用生抽、花生油拌一拌,雖然麻煩但新奇好味。而西海魚生的杭州菜也能做到南方菜的那種新鮮可口、精致家常,西海魚生的確是一家環境與菜品都很有特點的食府。在什刹海西岸,一片仿古建築羣現在正向外招租。這裡將出現一批新的餐廳、酒吧。負責包裝推廣的是北京的一家獨立唱片公司---摩登天空。他們要把這一區域变成北京的蘭桂坊和新天地,所以,他們給這裡取名叫"天荷坊"。今後的後海地區不僅是一個酒吧區,更是一個環境最好、最有為創意的時尚美食區。現在一些新興的食街與城市的變遷關係很大,新的小區建立,新的主幹道路出現後都會有一些集中的餐飲區出現。而在內城,特别是二環以內,這種新興的食街很難出現,而原有的食街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束華門夜市和白塔寺涮羊肉一條街。小吃一向是最市民化、最能體現地方風味的,東華門夜市是北京最知名、規模最大的小吃夜市。這裡的小吃也跟北京的餐飲一樣,它不再是單一的北京小吃,而是全國小吃的集合。除了小吃攤之外,這裡還有一些順峯、香港美食城這樣的高檔食府。而在新東安市場,這裡原本就有多家老字號名店,其中,最知名的便是北京涮羊肉的金字招牌店---東來順。不少人都認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京涮羊肉,這是北京人最能引以為豪的,任何地方都無法超越的標志性美食。過去的北京涮羊肉館都是簡陋的小飯館,從白塔寺涮羊肉一條街開始,北京的涮羊肉開始了品牌化、規模化的經營,其中以能仁居最為出名。北京涮羊肉品質的提高、經營意識的加強,其起點就始於這條食街。西部過去一向是被美食遺忘的角落,過去你很難在西邊想起甚麽好吃的地方,在海淀那就更難了。但是,現在西部卻是餐飲業者的聚寶盆,是北京餐飲業新的增長點。北京一向有東富西貴之稱,西部有眾多的國家大機關、大媒體,還有許多軍隊機構,他們的消費力都不比東邊差,再加上中關村新興經濟的快速增長,北京餐飲業再也不能忽視西邊了。過去,在西邊也有一些美食集中的地方,比如甘家口、魏公村的兩個新疆村,北京人就是從那裡開始接觸並喜歡上新疆飯的。即便現在已經有了西域食府這樣的大型連鎖店,但一些新疆人還是認為好吃的新疆飯在西邊,特別是新疆駐京辦事處院内。過去,西直門外一直到白石橋也是一個餐廳聚集的地區,而在三里河也有不少好餐廳,但現在西邊的美食中心是在航天橋。在航天橋一帶擁有眾多規模很大的餐廳,比如潮好味、九頭鳥、黎昌海鮮、湘鄂情、金悅等等。在海淀中關村地區,餐廳大多是連鎖店的海淀分店。在西邊,真正從西邊崛起最後發展為全市規模的很少,金山城是為數不多的一家。京城北部的美食集中種亞運村一綫,而望京地區也由於快速的人口增長而成為新的美食地區。亞運村的美食是北部最發達的,那裡的餐廳眾多,選擇性也很強。比如,八先生涮肉、御香苑肥牛、大食客、大自然、朱記靚湯、唐宮海鮮舫、萬龍州海鮮、俏江南、星期五餐廳等等。亞運村湖南駐京辦事處餐廳很正宗,其中的乾鍋漁籽很是絕妙。在亞運村向西還有一條小規模的食街,在牡丹園往北的花園路東街也有不少餐廳,像西域食府、東北農家院等等。在望京地區,菜根香是一家非常紅火的食府,而老院子的江西菜也很不錯,其中湯很有特色。去年,望京還有一家"1969"貴州菜,菜品非常獨特,比如腎腸火鍋、酸湯腦花、蒸南瓜等,只是由於位置不理想而關門。在北京的美食版圖中南城似乎要弱一些,這與南城的變遷不太劇烈有關。其實,舊北平時,前門到天橋一帶是北京最大的商業、娱樂和美食地區,只是現在越來越落後於時代的步伐,隨着南城開發的加速,南城美食的前景不容小視。南城的一條主要美食線路就是從崇文門一直到天寧寺橋。崇文區在過去曾經繁華一時,現有的有名氣的餐廳有便宜坊烤鴨店,這是一種更有歷史傳統的烤鴨店。馬克西姆西餐廳曾是北京最正宗的法餐,也是最昂貴的西餐廳,但現在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新橋飯店過去在美食家心目中很有地位,現在最出名的當屬唐宮海鮮舫。這家廣東海鮮酒樓不但鮑翅之類的高檔菜非常有口碑,像乳鴿、廣東點心也深受食客歡迎。前門一带原是一個美食繁榮地區,一些八大樓中的老字號、月盛斋這樣的老品牌,老舍茶館這樣的京味茶樓以及中國第一家肯德基都在這裡,但現在這些店都沒有當初那麽大的號召力了。南城美食中的特色亮点在和平門,這裡不僅有和平門烤鴨店,更有一條極具氣勢與規模的朝鮮烤肉街。北京最早吃炭火朝鮮烤肉就在這裡。現在,和平門三千里烤肉的影響力已發散到全城,到處都會看到三千里烤肉,甚至還引起一場很有影響的風波。在北京朝鮮烤肉的流行上,和平門是最早的源頭。人們一向認為南城的消費能力不強,但如果你到天寧寺橋地區就會改變這種看法。比如,那裡有順峯店、第一家長江俱樂部,還有北京最貴的潮州菜"潮皇食府"。那裏面的裝飾極盡金碧輝煌,幾個人花掉一萬塊錢是很平常的事。南城的另一美食地區是方庄食街。這是一條標準的全新的食街,馬路宽闊,店面規模也不小,在方庄小區建成之後,這條食街應運而生。在這裡有不少連鎖經營的品牌餐廳,比如,金山城、剛記海鮮、小土豆、順峯、金鼎軒。此外,洞庭水魚美食城也記錄了一段時間內甲魚流行的歷史。此外,在天橋---前門飯店---琉璃廠沿線也有不少食肆,有些還是老字號名店,但它們的密集度都不大。兩廣路從虎坊橋路口到廣内大街出現了南城最火爆的食街,這裡有譚魚頭火鍋、李老爹香辣蟹火鍋店、麻辣誘惑、小肥羊火鍋、漁公漁婆海鮮城、湘君府等不少餐廳。吃是最随意的也是最複雜,眾口難調,治國若烹小鮮,這些都表現出飲食的重要性和高難技能。人們對吃有着各種各樣不同的要求,人們對吃的喜新厭舊的速度也快的驚人。你很難說你就是美食行家,你的飲食水準就比別人高到哪去。北京的美食也很難用這麼小的篇幅就能說清楚,北京如此之大,變化如此之快,餐飲的競爭如此的激烈,這一切都使試圖繪製一幅美食地圖成為一項很有難度的工作。

舊時,北京小吃難登大雅之堂,被形容為:雞零狗碎不登堂,窄巷循聲覓野香。不過,北京城食文化的古樸遺風在今天卻是越來越被人所認同,北京小吃已然抖去了源於民間的野味遺風,大大方方地登堂入室。作為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北京小吃雖言其小,但市瑣很大。老世年間,經營者多為小商販,或擺於集市廟會,或肩挑車推,沿街叫賣。幽街曲巷中,古樸的四合院門前,小販的吆喝聲,長短交錯,和暢淒咽,該引起多少老北京人鄉音淡淡,回味無窮,也蘊涵着許多令人回味的掌故或逸聞趣事。北京菜中,不但包含了世界著名的宮廷菜,而且還包含了一批精美的由私家烹調出名的宮府菜。
譚家菜流傳到社會上來後,有人說:"戲界無腔不學譚(譚叫天即譚鑫培),食界無口不誇譚(指譚家菜)"。時至今日,譚家菜被完好地继承了下來,並獲得了新的發展。作為中國宫府菜中的一個最突出的典型,譚家菜不僅蠃得了許多國内外老饕的讚美,也引起了不少烹飪研究家的趣。從中國烹飪歷史角度說,諱家菜是一塊活化石,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研究清代宮府菜的最完整而準確的資料
鮮魚口的"會仙居" :清末民初時,北京的飲食業也盛極一時,既有伺候大宅門的飯莊子,又有招徠顧客的小飯鋪,更何况那遍佈京城的茶樣、茶館、二葷鋪和大酒缸。要說"吃在北京",此不虛言。每當提起北京的風味小吃炒肝兒,北京人都會想到前門外鮮魚口裡的"天興居"。統說起來大概您還不知道,就在天興居的斜對面,曾有一家歷史更為悠久的鋪子,這就是炒肝兒老店"會仙居"。當年,"會仙居"以它獨特的風味招徠八方客,名噪京華,就連附近廣和樓戲園的梨園界人士都常常是"會仙居"的熟客。提起這道小吃,相傳在清朝同治年間,有個叫劉永奎的北京人,在鮮魚口內租了間鋪面,於是,便開了個夫妻小酒店,並起了個很有些雅趣的名字----會仙居,專營黄酒和小菜。到了庚子之後,這小店則由他們的後代劉寶貴哥兒經營。初時,劉氏兄弟經營炒肝兒時,沿用熬、炒、勾芡的烹調技術,做出的炒肝兒味道鮮美可口,物美價廉,遠近聞名,它不僅受到北京老百姓的歡迎,即便是達官貴人也被這炒肝兒的香味所吸引。可說來說去,這炒肝兒到底是一種甚麼樣的小吃呢?老世年間,曾有人這樣描述它:稠濃汁裡煮肥腸,一聲過市炒肝香。原來,這炒肝兒並不炒,只不過是燴肥腸,以澱粉勾芡,裹邊配上一點下水,最後撒上一些砸好的蒜泥,這道小吃就做成了。要說,劉氏兄弟在做買賣上精明過人,炒肝兒如果用大碗出售肯定賠本;價定高了又怕不上座,因此他們向瓷窰裡訂製了一種專盛炒肝兒的碗,這种碗口大底尖,像個喇叭形,看上去好像挺大,其實呢,盛不了多少。這樣,雖然每碗只賣兩個銅子,卻仍然有賺頭。久而久之,這小碗賣炒肝兒倒成了氣候,成了吃炒肝兒的一種講究,即使今天你在北京的小店中吃炒肝兒,依然是用不大的小碗。據說,當年有一次,慈禧太后忽然也想嘗嘗炒肝兒的味道,可經她這一嘗不要緊,雖博得讚賞,卻言明去掉心和肺也許更好。金口玉言,小民豈敢違命。自那以後,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後語----北京的炒肝兒,缺心少肺。
灌腸純北京的土造:在北京的小吃中,灌腸要算得上是物美價廉,絕對的大眾化。這種純北京式的真正土產多少年來在集市、廟會上隨處可見,由其是在北京的夜市上,都少不了由它來唱主調。瞧!那賣灌腸的攤子上,大鐵鏟敲打着大鐵鐺的緣子"當當"作響,引得大人、孩子圖上前非要掏錢來兩盤嘗嘗。說實話,吃灌腸不在乎解飽,只是領畧它的風味,過過口癮。在北京的傳統風味小吃中,要講風味,這外焦內嫩的灌腸味道最奇特;要講傳統,它更是千古不變,無論是誰,依舊將煎好的灌腸蘸上蒜汁;依舊是用小竹簽一片片紮着吃,如果哪位用筷子那就沒有一點情趣了。聽老人們講,地安們外後門橋東西兩面各有一家灌腸鋪在北京很有名。橋東一家較老的叫福洪居,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關張後便只剩下橋西的合義齋一家了。當初,這合義齋也是以經營灌腸而出名,不過,今非昔比,當年的合義齋如今早已經改頭換面,成為一家經營多種風味小吃,門臉兒修得古色古香的鋪子了。灌腸是把澱粉加紅曲灌到豬腸子裡面。不過,這種講究質量的貨色現已經不易吃到了,通常在廟會、夜市上所見到吃到的,只是用澱粉加上紅曲捏成個棒槌形,切成片兒後上鐺煎,滋味兒當然不如真正的灌腸,但因為用油煎得特別香,而且價錢又比較便宜,吃者依然很多。甚至,有吃灌腸吃上癮的人索性就買上幾塊,回家去自煎自吃,獨享其樂。這也是一種吃法。
雪夜京城"都一處" :歷史上,在前門外大街曾有個極普通的小酒鋪。要說連個店名都沒有,只因是沾了皇帝的光而一夜出了名。這就是中外賓客游人慕名前往的"都一處",專營北京風味小吃燒麥。提到都一卦的燒麥,必然要首先提都一處的由來。在乾隆十七年。這一年一進臘月,轉眼就到了除夕夜。過去,在北京一到這個時候,一般的人家沒事是絕不出門的。所以,各個店鋪也都早早地關了張。黑夜中,只有李家酒店透出暗淡的光亮,依舊開張迎客做生意。這時,打店外進來了三個人,其中主人是個文人打扮,兩個僕人手打紗燈,前後照着亮。他們被伙計熱情地引上樓去吃酒。主人邊呷酒吃菜,邊問道:這酒店叫甚麼名字?伙計說:店太小,還沒有個名字。這人看看周圍的環境,很是感慨地說:在這年當當夫的時候,還沒關店門的酒店,可着京都只有你們一處了吧,就叫"都一處"吧!誰想,沒過幾日,忽然有一天,官中派了十幾個太監,經李家酒店送來了一塊寫着"都一處"的虎頭牌匾。直到這時眾人方知,除夕夜原來是乾隆帝"雪夜微服私行,順訪李家小店"。這段頗富傳奇色彩的故事,在都一處的幾代傳人中,從掌柜的到伙計,從經理到服務員已被傳誦了幾百年,故事或許只是傳聞並帶有幾分演義色彩,但都一處的名氣卻是與日俱增,凡食客到此,一是要看看懸掛於店中的虎頭匾,再就是定要品嘗它的傳統小吃燒麥。其實,燒變是以麵做皮,以肉為,頂上捏出十八個褶,就像朶麥梢上綻開的花,所以稱為燒麥。在製作上,它用小籠蒸熟,造型很美,有如朶朶蓮花,吃起来皮薄餡大,味道鮮美,香而不膩。過去,每當秋高蟹肥的季節,這裡還出售蟹肉餡燒麥,只是由於近年來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蟹的人越來越多,螃蟹越來越少,原料中斷,蟹肉餡的燒麦也就在這裡絕少見了。
東安市場的"豐盛公":在清人《都門雜詠》中有一首竹枝詞,繪影繪色地這樣描述道:閑向街頭啖一甌,瓊漿滿飲潤枯喉。覺來下咽如滑脂,寒沁心脾爽似秋。這段小詩將那凝霜凍玉般的奶酪,恰到好處地介紹了出來。作為北京風味小吃的奶酪,在歷史上,原本屬於蒙族的食品,即使後來奶酪進了北京,也只是僅限於元、明、清三朝的宮廷小吃,直到後來才流傳到民間。當年,在東安市場内有個"豐盛公"奶酪鋪,店主姓何,滿族正黄旗人。從幾輩上論,這正宗的旗人一向是靠吃皇糧度日,可到了辛亥革命,像他這樣的"鐵桿老米樹"不錄了。但何子照是個有心人,硬是靠自食其力在鄉下村里辦了個奶牛場,又向一位曾在清官御膳房的大師傅討教了製作奶酪的秘籍。於是,他便在東安市場內租店開業,專售奶酪。那時候,大街上可沒有冷飲店,更沒有冰淇淋、冰棍甚麼的,這樣,奶酪在京城便是一枝獨放,真有點壟斷的"霸氣"。每到夏季,那些王府中的公子、小姐,清室的遺老遺少大多成了"豐盛公"的主顧。請到這裡,也許會有人問:像那切糕或油條甚麽的,倒是天天見,隔三差五短不了吃,而這奶酪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要講,做奶酪是得需花費點工夫。首先是把鮮牛奶煮開,晾涼,加入白糖,經過細蘿過濾,再對入適量的江米酒,攪勻後盛在碗裡,分層碼進木桶後,桶底加火烘烤,名曰"烤酪",等到凝固後撤火,再晾涼、冰鎮。這樣奶酪便就做成了。看!吃奶酪吃的是不是工夫錢!就這樣,自東安市場有了"豐盛公"奶酪鋪之後,北京城内便逐漸有了專製作奶酪的酪房,把奶酪批發給挑擔走街串巷的小販們。夏季的傍晚,在老北京的胡同中,常會聽到賣奶酪的吆喝聲:喂喲唉,喝酪喂----
南宛北季:在北京城內,素有"南宛北季"之說,指的是歷史上在南城宣內大街的"烤肉宛"和後海的"烤肉季"。這兩家館子主要經營燒烤,不同的是,南宛烤牛肉,而北季則烤的是羊肉。在歷史上,這兩家烤肉店同為百年老店,並且,當年都起於沿街擺攤,顧客足蹬板凳,自烤自吃,後來隨着生意的興隆,才將這北京的風味小吃移居雅室,成為富貴人家和文人墨客的聚散之處。曾幾何時,這似乎與市井百姓、村野鄉夫無緣相會的烤肉又悄然出現在了北京的夜市上。花上幾圓錢,現吃現烤,是一種享受。在前清時代,什剎海周圍有好幾家王府,像恭王府、慶王府、醇親王府等,烤肉季出了名,那些王爺們也自然便成了它的主顧。像溥儀的父親攝政王,就點着名要吃季家的烤肉。不過,那些王爺們可不是到鋪子里去吃,而是在家中坐等,季家就像是戲班趕堂會,得備料推車,親自到王爺府上去烤。正如烤肉季的店主人姓季,南城的烤肉宛也是因店主姓宛而得名,大致相仿,在創業初期,宛家開始時是推着車子沿街賣烤肉,隨時隨地在地上支起個鐵箅子,由顧客自己邊烤邊吃,主人一邊切牛肉片,一邊算賑收錢。那時候,也沒有錢柜,收了錢只是往大褂的口袋裡一揣。後來才在宣悶大街有了正式的鋪面。由於選肉精、切片薄、松木火、作料全,烤肉宛的生意日漸火爆,許多有錢人家都願到此享受一番烤肉的野趣。據說切肉更是宛家的絕技,多少年來,只傳本姓子孫,不傳外人。當然嘍,這只是說舊時習俗。如今,不管是南宛還是北季,早已成為普通老百姓的尋常去處。
銅嘴大茶壺:看過電視劇《銅嘴大茶壺》的人大概都會記得,北京藝人老演員牛星麗在劇中扮演的主角就是手持大茶壺賣茶湯的。要說,茶湯究竟屬於哪朝哪代的發明,這大概誰也難說清,不過,多少年來,不管是哪朝哪代,逢年過節,這茶湯便總是在廟會上一顯身手,惹得一羣羣大人孩子睜圓了一雙驚奇的眼。看!那賣茶湯的桌子上,放着把鋥光瓦亮的大號銅壺,壺嘴、壺把、上口、底足都鑲着用黄銅雕刻的花紋,壺體兩側各鑲着一條金魚在小草中游動----等到爐火燒旺的時候,只見壺中開水翻滾,熱氣騰騰。更有意思的是,再看眼前這賣茶湯的大師傅,兩腳分開,雙臂擺平架勢,一手拿碗,另一只手搬壺倒水,碗口距壺嘴兒足有一二尺遠,眼見那冒着熱氣的開水由壶嘴兒噴射而出,不偏不倚正好"砸"在碗中,且點滴不漏,動作準確優美。其實要沖好它,真得需要很高的技巧;首先,得一次完成,絕不能拖泥帶水滴滴答答地往碗裡對,否則茶湯準是生的,那賣主可就虧了本了。再有,出水雖猛,但絕不能澆在手上,要不,手也燙了,碗也砸了,賠本賺吆喝,那就更不合算了。所以,賣茶湯的老師傅都練有一手絕活,別瞧全部動作總共才有幾秒鐘的時間,可練好這一手,恐怕得花上幾年的工夫。"八寶茶湯"的主要原料是糜子粉,佐以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等果料,因果料有八種之多,故也稱"八寶茶湯"。舊北京時,也有小販走街串巷邊吆喝邊賣的。一副擔子,一頭是放原料和瓷碗的柜子,另一頭是在一個小火爐上放把黄銅高嘴兒壺,壺高足有三尺,擦得金光閃閃,清潔美觀。小販如此,店家也同樣是用這樣的銅壺,架在店門口,遠遠的就能看得見那兒立着個龐然大物。那時的人也挺聰明,這等於是不花錢在做廣告啊!
廣福館無心插柳:入夜,當你隨着人流走於那吆喝四起的小吃夜市時陣陣香氣撲鼻而來。在這裡,名目繁多的北京小吃目不暇接,沿着夜市有意留神察看,其製作方法大致可分為炸、烙、蒸、煮、沖、煎、烤、炒,而這裡所說的炒,可不是指炒菜,小吃中不經營魯川淮粵,要是想吃炒菜的話,那得上飯館了,此處所說的"炒"指的是炒疙瘩。要說,炒疙瘩在京城中也算得上是一道名吃。相傳民國初年時,在和平門外的琉璃廠,有家叫廣福館的家常飯鋪,店主是個姓穆的老太太,與女兒相依為命,每日賣點麵。據說,這炒疙瘩就是母女倆在無意中發明出來的。有一回,和好了的麵沒有賣完,還剩下了一些,於是,穆家姑娘想了個主意,她把麵擀成了麵劑兒切成了一個個的小疙瘩,用開水煮熟撈出後放在陰涼處以防發酵。當天晚上,她們就用這煮熟的面疙瘩切些青菜、肉絲炒了炒作為晚飯,不料吃起來居然非常爽口,還有一股子咬勁兒,味道特別好。姑娘說:乾脆,明兒個咱們就賣這個,起名叫炒疙瘩吧。就這樣,一語定乾坤,無心插柳之事倒巧成名吃。打這以後,她們賣的炒疙瘩在京城出了名,新老主顧接連不斷而來。而這種吃法由於物美債廉,吃起來也確實有種特殊的味道,當時,格外受到勞動階層的歡迎。後來許多社會名流也慕名前來,加入了吃炒疙瘩的隊伍。由於出了名,有些好事者便將返穆家母女開的廣福館戲稱為"穆家寨",管穆家姑娘叫"穆桂英"。您瞧,聽起來多有意思。
大順齋的糖火燒:老北京人都知道通州有三寶:大順齋的糖火燒、小樽的燒鮎魚、萬通的醬豆腐。燒鮎魚現已不多見,萬通的醬豆腐也早已消聲匿跡惟,獨大順齋的糖火燒雖歷經戰亂,哪怕是曾遭八國聯軍的燒槍,但依然是原料原味,吃在嘴裡酥綿鬆軟,香甜可口,不黏不膩。1960年,印度總統尼赫魯來華訪問,點着名要吃大順齋的糖火燒,臨了,還買走了二十多斤。這麼大的中國,有的是山珍海味,可一國的總統竟會對這其貌不揚的糖火燒獨此偏愛,足見這道小吃已經是名揚四海了。遠在明朝的崇禎年間,有個叫劉大順的回民,從南京隨糧船沿南北大運河來到了古鎮通州,也就是今天北京城正東的通州。劉大順見這通州鎮水陸通達,商賈麇集,是個落腳謀生的好去處,便在鎮上開了個小店,取名叫"大順齋"專製作銷售糖火燒。沿至到了清乾隆年間大順齋糖火燒的名氣就已經遠近聞名了。為維護信譽,保持風味的傳統特色,大順齋的糖火燒在選料製作上是相當講究的,多少年來,製作的師傅們堅持要用純淨的標準粉,油要用通州的小磨麻油,桂花一定要用天津的甜桂花,再如必不可缺的紅糖和芝麻醬,也是專購一地,絕不含糊。這座百年老店之所以經久不衰,正在於它的貨真價實,取信於民。
京門爆肚王:天一入秋,北京人就自然想起了吃涮羊肉,更有那雅興的,點着名要去吃爆肚。它雖為小吃,卻能雅俗共賞,差不多人人都對它抱有好感,叫上盤肚仁兒、散丹(即百葉),再來一壺老酒,哥兒幾個圍桌而坐,山南海北地一通神聊,那吃得絕對是津津有味。爆肚能自立門户,在北京的小吃中獨當一面,那還得提當年東安市物開業不久,距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了。當年,有個姓王的在市場中第一個擺出了爆肚攤,這就是沿襲至今的爆肚王。那時候,往往天一擦亮,全家人就齊上陣,先是從朝陽門外的"湯鍋"(指屠宰牛羊的地方)裡買來新鮮的牛羊肚,然後拿到井台上去一遍遍地洗,由其是到了冬天,水涼刺骨,雙手被凍得紅腫紅腫的。最後還得步行五六里路把洗乾淨了的牛羊肚送到束安市場去應市。就這樣,爆肚王在京城的名氣與日俱增,回頭客越來越多,到了上世紀40年代,這家鋪子就搬出了市場。這以後,便就有了朝內小街的西德順及爆肚王。至今,老店依然是春風得意,顧客盈門。說爆肚,那最後還得落實到吃爆肚上,而如何吃那也是比較講究的,不光是在精選主料上,而且在刀口兒和火候上也都需要一定的手藝。你說是切片兒、切塊兒還是切條兒、切絲兒,甚至在寬窄薄厚上那常吃的主兒也是很在意的,更何况對吃爆肚的作料也很講究,不光有店裡事先配好了的,也有的顧客進了門,要求按自己的口味專門單獨配製。據說當年著名京劇老生馬連良先生就特別喜愛吃這兒的爆肚,但他喜歡的作料只是醋中調芝麻醬,其他一概免之,雖然簡單,可老先生卻是能獨享其樂。
燕市豆汁:豆汁是北京的特殊風味小吃,本身有股子酸溜溜的味兒,對它,就如同長沙火公店的炸臭豆腐,一般外地人輕易不敢沾口,可老北京人卻都喜歡喝它,特別是寒冷的冬天裡,配上碟兒細鹹菜絲兒或八寶醬菜,兩碗下肚,熱汗淋漓,既治感冒又開胃,別有風味。相傳,豆汁最早是遼國的民間食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豆汁入宮,始自清代的乾隆年間。相傳慈禧在幼年時,家住北京的新街口,因家境貧寒,常以豆汁代替蔬菜。甚至,它後來便成怡了清官御膳的一種飲料。代言前,專有以賣豆汁為生意的小,攤販或挑擔走街串巷,或在集市上擺攤,前沿兒圍着塊藍布,上邊有白布做的字號商標,叫賣時只吆喝"汁兒,開鍋!"不過,這種遺風已蕩然無存,今天的年輕人是感受不到這種氣氛